故乡的记忆

狂沙

<p> 施将维</p><p><br></p><p> ★高岩寨的来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故乡是我童年时代五彩斑澜的梦,是我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从记事的那一天起,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我稚嫩的脑海中深深印记。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消磨,但童真的趣事,故乡的故事,幼年时故乡的环境以及故乡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轨迹,在我心中定格,历久弥坚,挥之不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故乡高岩寨坐落在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高岩河大峽谷中,东南面大龙洞河流入高岩村,西北面小龙洞河沿村边流过,注入高岩河,高岩河是吉首峒河的源头。高岩寨就坐落在大小龙洞河中间,寨子高出河面80米,两面环河形成半岛。从立寨至解放初期,高岩河是官方及民间水运通商之要冲,各种农副产品通过木船和木排运至吉首,所以高岩河峡谷亦有“小桂林"之美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高岩东南面坡脚,现"大——吉公路"高岩桥"加卡"自然寨对面,沿Z字石坡而上80米左右即到高岩寨,现已修通环村公路。高岩寨方圆地势平坦、宽阔,古老的村道和房屋结构,以寨中池塘(亦称合心池)为寨眼,按八卦阵图布局。故很多到高岩的无论是熟客或陌生人,在村寨中走不过一二道三岔路口就迷路了,很难找到原路返回,大有唐代诗圣杜甫《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之意境。</p><p>&nbsp;&nbsp;&nbsp;&nbsp;&nbsp; 高岩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苗族村寨。寨子里三分之二为杨姓,杂姓为施、石、龙、陈、邓、张、谢、满等诸姓。故苗语名"佳咖",意为"杨家的寨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传立寨始祖为杨等千,为北宋杨令公的后裔,杨文广的嫡传后代。北宋庆历年间,杨文广第三子杨邦怀奉令率军镇守湘、桂、黔苗区,长子杨等千、次子杨等万带领杨姓族人及大批马匹、布料及农耕器具由贵州进入湖南湘西武陵地区,沿途帮儿孙在认为中意的地方立了几个寨子,然后长驱直入来到高岩河。先在凤凰纳尔山台地边沿的高岩河谷一座山峰上居住,后人称"乖来乖咖"“,即杨姓官家寨子之意。由于”乖来乖咖”地盘狭小,容不下两兄弟带来的族人,于是,弟弟杨等万提出带部分族人继续向东北方向苗区发展,杨等千表示同意后,两兄弟便就地依依惜别。为了今后子孙能夠相认,两兄弟把本族的一个铁鼎用剑一劈两开,两人各执一半,作为今后相认的物证。后辈子今后相认则各把一半族鼎合上,若严丝合缝,天然合一,则是同族同宗兄弟。杨等万带族沿小龙洞河上高等到杨孟(亦为阳孟),然后在高筹、杨孟定居立寨。杨等千继续留在”乖来乖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杨等千在一次守猎时射中一只巨鹰,巨鹰中箭后直往高岩河对面的一片原始森林里落下,杨等千率族人跟踪至这片原始森林中,寻找中箭落下的巨鹰,当爬到一个山坡后,见到山坡上古树参天,各种珍禽云集、异兽出没,坡顶方圆数百米地势平坦,高出河谷近80米,从高处俯看呈神龟形状,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森林覆盖的山坡中间,有一处宽阔的水塘,塘水清澈明净,游鱼穿梭如织。沿水塘溯流而上60米处有一口宽大的水井,井水甘冽纯正,清凉无比,堪比仙境琼浆玉液,足可解决数千人口的常年饮水问题。于是,杨等千便率族人又从“乖来乖咖"搬到高岩山坡上,就地劈石伐木建立寨子,高岩寨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苗语称为"佳咖",汉译为杨家寨。在历代官方书籍、地图中称谓为高岩寨。先祖杨等天及历代杨姓族长带领族人在高岩河、小龙洞河沿河两岸及崇山坡岭,桃子坡岭等广开良田沃土,经过数百年经营,高岩寨山林田土地域撗跨方圆数公里,成为峒河沿岸最大最古老的苗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杨等千曾孙杨二为高岩苗区酋长时,更是使高岩寨发展到了鼎盛时代。杨二因修建镇溪城有功,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孙应龙提议辰州指挥刘寅推荐进京进见朱元璋,得到封赏。当时府所治下莫不仰慕其名,高岩村人也都以祖上福荫为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高岩寨由于立寨久远,从古代留传的风水学上说,高岩寨是龙头,所里(吉首)为龙尾,要建所里必须先立高岩寨。故早期州志有云"先立高岩,后立本所(所里,即吉首),先立高岩杨二等,后立本所孙应龙"。从中可见高岩村极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后来不知为何,每年春季清明节前三早,阳雀先在高岩寨子古树上开叫,连叫三天后才飞到其它地方寨子鸣叫,催促苗民播种。这一传说历经数百年而不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经宋、元、明、清漫长历史岁月的融磨,也不知高岩寨出了多少著名的族长和能人志士,维持高岩寨世代繁荣,村民安居乐业。有沁园春词为证: 半岛分流,峻岭逶迤,秀木郁葱。觅驩兜遗迹,崇山料峭;剑锋所向,乱石惊空。阳雀先叫,春苗后种,唤醒西山不老松。登高寨,看千红万紫,蜂蝶匆匆。 合心树下相逢,见古寨游人芳影重。想杨门俊彦,拓荒立寨;施公儒祖,壮志如虹。喜我高岩,前程远大,如日初升映碧穹。齐奋进,跨狂飙骏马,追赶腾龙。</p><p><br></p><p> ★我的家史</p><p>&nbsp;&nbsp;</p><p> &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祖上是个逐渐没落的官宦家庭,清朝中期从岩板寨迁到高岩寨。天祖施奉勤是商人出身,高祖施规儒任永绥厅上六里苗千总,后升任苗守备。曾祖施仕章任上六里外委,掌管清朝"天下粮仓"设在高岩河之粮库,故粮仓地名沿用至今。祖父施祖林当高岩寨甲长,土改时对政策理解不透,认为历史成份大会被清算,因而畏惧自尽。父亲施学政参加抗美援朝,立过战功。后来划分成份时,幸好祖父三兄弟已经分家,田土面积减少。另外,也因父亲在朝鲜作战之特殊情况,划分成分时我家被照顾,只划为中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家就在高岩寨中合心池南边,祖上家业较大,从合心池边往南十多亩的地基都是祖辈产业。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时期,我家除前后两栋房屋之外,其它宅基地全部被划入社,分给几户外来户建房。我童年记忆中的家:感觉很大,气势宏伟。因为昔日是千总府第,建筑是按旧时北京四合院结构修建,前栋木屋四间,俗称"千总府衙",祖上就在里面坐堂办事。前栋有六扇大门,每扇门宽约1.6米,高约3.8米。从前院主门进入堂屋,堂屋后又有6扇与前门规格一样的大门直通四合院,四合院面积约为100多个平方。四合院两边是两片两层的厢房,在边厢房第一层是书房,第二层是家族小姐的闺房(绣楼)。右边厢房的第一层是马房,旧时有官员和亲友到访时,骑马的就把马栓在里面喂食草料。第二层厢房则为客房。从四合院正中直接往第二栋房,要登上二级石台阶。第二栋为家属住房,生活起居及卧室均在第二栋房。</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我曾祖施仕章有三子三女,长子施祖林即我的祖父,次子施祖奇,三子施祖业。曾祖把前栋分给祖父,后栋分给三祖父,二祖父则另起房分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土改时,祖父因家里田土多,加之当过甲长,怕划分成分时受到牵连,在外人的威协下,因对农村政策不理解而自尽。"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我家两边厢房被拆掉了,前后栋房子的楼上楼下大部分木板也早已被拆下来作为大队食堂的饭桌和座凳材料。这些事都是小时听祖母和父母亲以及寨子长辈们告诉我的,我幼稚的童心也感到愤愤不平。</p><p>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我家又再次受到冲击,1968年秋,我父亲被无端批斗,受到抄查家产,大队组织民兵在一些“老贫农"的带领下,到我家楼上楼下及各个房间四处搜查,翻箱倒柜,某些细小的角落也不放过。最后把认为值钱的家什用具全部没收,没有出具收条,强行搬走。这些事给我童年时代的心灵掀起奔腾不息的浪花,同时也象一把利刃剜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创伤。</p><p> 从此后,我因家庭被歧视从读小学直到初中毕业,一直受到大队某些仇视我家的老干部的不满,处处找麻烦,故意设置障碍,还到学校指示老师不能把我评为"三好学生",不能加入少先队员。幸好我在学校一直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和时时照顾,虽然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和加入少先队员,但我还是能够坚强地挺下来,在学习上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成绩一直在全班名列前茅。可是,就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那个可恶的大队干部又和个别用心不良的人一起污蔑我勤工俭学不积极,学校推荐初中毕业班学生上高中时,又干预学校推荐我,以政审不合格而取消我上高中的资格,全班除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不能升高中,其它同学不论成绩好差,都上到了公社办的高中。很无奈,我只好再复读一年,幸好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花垣县第二中学,终于实现了高中梦。在高中,我一直以全年级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了全新的求学时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p><p> 2020年6月23日</p><p> </p><p><br></p> <p> 童年趣忆</p><p><br></p><p> ★ 施将维 </p><p><br></p><p> 在故乡高岩村从出生到长大,纷繁的记忆如一波波浪涛似地涌入我的心扉,童年的往事象一根坚硬的铁钉,深深地嵌进我绵长的记忆。纯洁的童真童趣令我此生难以忘怀。</p><p> 从伊呀学语起到小学毕业前,是童年最纯真、最富于梦幻的阶段。现在回忆一至五岁时,我感到懵懵懂懂,记忆模糊,象梦游一样,记不清几点清晰的碎片。五岁以后,童年的记忆已开始一件件清晰地铬印进我的脑海。那年纪我感到家乡的一切都是最新奇、最美好的,无论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新鲜与神秘。稚嫩的童心开始与大自然慢慢亲近、沟通与融合,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p><p> 在那充满梦幻的季节,家乡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山上竹木蓊郁,各种野花争芳斗艳,竞相开放。家乡宛如一幅色彩迷人的水墨山水画,美丽胜过仙境。</p><p> 故乡的大小龙洞河,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光叫得名称的鱼就有二十多种。河水清澈明净,河底游鱼如织,三五成群地在水底里游来游去。我和小伙伴们每天在河里泡澡、打水仗,玩累了就睡在沙滩上晒太阳,然后又过河到对岸田坎上翻地枇杷,到山坡上摘野果。过河时,你刚走没几步,就有几种大胆的鱼晃动着迷人的身驱迅速向你游来,用鱼尾划向你的双脚,然后用椭圆形的小嘴轻啃你的脚板或小腿,让你感到一阵阵敏感肉麻的刺激。特别是有一种更为大胆的瞎眼鱼,便会直接趴在你的脚板上一动不动,好象睡着了一样,直到你走到岸边,抬脚踏向岸滩,它才从你的脚板上卜通一声滚向水里,在河床游了一会儿,又趴在河底的岩缝边好象睡着了。</p><p> 家乡高岩村历史悠久,堪称千年苗寨。寨子周边是茂密的原始次森林,有很多要几个大人才能合抱的老古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逾千年的合心树以及几棵达数百年的老枫香树和青冈树。家乡的东南边和西北边,分别有两道呈z字型的石坡,石坡的下面便是大龙洞河和小龙洞河,河岸上是大龙洞至吉首公路,小时候还是沙石路,没有现在水泥路这样坚实、平坦、干净。由寨子东边公路跨过小龙洞河的一座木桥(现在是公路桥)就是吉首矮寨镇夯腊村地界。小龙洞河在此往下流出200米就汇入大龙洞河(俗称高岩河)。在两河交汇处伫立东望,东面与吉首夯腊村毗邻,南面半山处与凤凰县叭仁村交界,故有“一脚踏三县”之称。</p><p> 家乡寨子周边的山坡上,无数调皮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花丛中蝶舞蜂飞,各种名目繁多的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有几种花黑白和黄色、红色的蜻蜓,正绕着村子中间的池塘水面打圈圈,时而点水,时而翩翩悠游。而在野外的蜻蜓飞累了便或趴或挂在树梢上、花草叶间或绿油油的玉米叶片上栖息,这时,它们是十分的专注、宁静而又警惕,非常惹人喜爱。</p><p> 大小龙洞沿河两岸是一排排大小不一、咿呀旋转、提水灌田的筒车,滋润着沿河两岸的稻田。到了五六月,寨子边的树上和庄稼地里,无数知了和黑蝉拼命地鸣叫着,风儿躲进了山后,地上热气扑鼻,给人一阵阵炎热之感。村子周围的稻田,飘着翠绿或淡红色的浮萍,一只只青蛙伏在稻丛中,鼓着腮帮子,在早晚时便呱呱呱地叫得格外欢畅。晚上,各种昆虫唧唧鸣叫,如诉如歌。猫头鹰和布谷鸟也在“咕咕噜噜”、“布谷布谷”地叫个不停。萤火虫一部分爬满树叶上,一部分在空中飞舞,似点点星星闪闪发光。这时只要你摇动树枝,成百上千的萤火虫便会猛然惊散,四处翻飞,萤光闪闪灿若天空群星。此时,如果你是诗人,就会不由想起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童年时代的我,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邀约一帮玩得好的小伙伴,每天在寨子周边四处玩耍。至今令我最一难忘的莫过于粘蜻蜓了。</p><p> 大清早,我便拿着一根很长、很直、尖头很细的竹杆,趁着太阳未出,露水正浓,便穿梭在寨子里每家每户的牛棚和厕所里,注意察看房屋角落处的蜘蛛网,如果蜘蛛网圆圈越大、丝线很粗,且带有白色边缘的那就是质量最好的蜘蛛网,飞虫一粘上便无法逃脱,蜘蛛便会享受到更多美餐。我基本上就是选择这种蜘蛛网,一旦发现就手举竹杆,用尖细的竹杆头穿过蛛网,上下左右拉搅,把蛛网扯破,让浓稠的蛛丝粘在尖尖的竹杆顶部上。运气好的话遇到几个优质蛛网,竹杆顶便涂满了又密又浓稠且粘乎乎的蛛丝,然后把竹杆尾部半放于地上,左手拿着竹杆上部,右手把粘满蛛丝的细竹杆顶,以姆指和食指为主形成半拳形,由下往上轻轻推捏,最后把粘稠的蛛丝推到竹杆最顶头上,形成一个豌豆大的黑色蛛丝团。这又粘又浓密的黑色蛛丝团粘力极强,一粘上蜻蜓便无法逃脱。</p><p> 准备好捕蜻蜓的原料后,我便拿着竹杆走向寨子周边的庄稼地里,花丛树下,仔细寻找蜻蜓。我基本上是找一些既长得好看又撕咬厉害的蜻蜓,发现目标后便感到一阵惊喜,然后蹑手蹑脚地接近目标,手举竹杆,用杆顶上的黑色蛛丝团轻轻点上蜻蜓的翅膀,蜻蜓便扇动双翅拼命地挣扎着,但毫无用处,因为它巳被蛛丝团粘得严严实实。我很快地把竹杆尾部半放在地上,左手握着竹杆顶,右手抓着蜻蜓胸部,左手把竹杆顶轻轻拉着,右手抓着蜻蜓胸部往右边轻轻一拉,嘴巴对准蜻蜓翅膀轻吹几口气,终于把蛛丝团从蜻蜓翅膀上分开,然后把蜻蜓夹在左手的食指与姆指握成的半拳上。如此往复,走过了大半个寨子,待太阳完全出来的时侯,一大把各种各样的蜻蜓便抓在手里。这时小伙伴们都在村子里的球场上集中,相互攀比谁的蛛丝团好,谁粘捕得又多又好看的蜻蜓。互相嘚瑟一阵后,便用蜻蜓比赛撕咬,最后又把几只蜻蜓撕成一片片、一块块,玩逗喊蚂蚁。玩得尽兴后,就把剩下的蜻蜓在火坑烧熟,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这时,各家的大人便会呼儿叫仔回去吃早饭。</p><p> 吃完早饭后,我们一帮小伙伴或去河边洗澡、捕鱼,或去山上采摘野果、采竹笋、拾野菌,最有趣的是采山茶泡。当然有很多时侯也会上坡给家里放牛、砍柴。我们的寨子里以及山坡上有大批的柚子树、板粟树和枇杷树,每当果实成熟时便是我们这些小伙伴最忙碌的季节。白天摘枇杷、打板粟,晚上则偷偷在寨子里别人家的柚子树下捅柚子。我们样样都精通里手,因为那个时代物质馈乏,为了充饥,这些果实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希望……。</p><p> 秋天,家乡满山遍野被秋风染成了一片金黄色。地里的粮食都颗粒归仓后,寨子里难得有一段清闲季节。晚上,大人们忙着在各自的生产队开会,散会后男人则轮班守生产队的仓库,女人在家中的煤油灯下纺纱、织布或者纳鞋。然后又砍猪草、磨包谷,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而我们一帮小伙伴却是忙着”分兵”打仗,学着表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奇袭白虎团》《打击侵略者》等革命样板剧和战斗片电影,冲冲打打,喊杀声震天,闹得轰轰烈烈,兴高采烈,趣味盎然,确实也模仿得有模有样。除此外,也有别的安排,那就是成群结队到某某古典故事丰富的阿公阿婆或阿伯阿叔家听学古、摆龙门阵,无非很多神话故事,历史机智人物,妖魔鬼怪等,其中的《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谎江山》《八仙过海》《西游记之唐僧取经》等很多故事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当然有一些鬼怪故事也让我们感到毛骨悚然,晚上睡觉时还朦着被子,憋尿了也不敢上厕所。</p><p> 期盼已久的冬天终于来到了,我们一群小伙伴翘首等待雪天的降临。终于等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时刻。天刚蒙蒙亮,不知是谁在屋外边叫了一声:“哎约!天呐,好厚的雪啊!”。听到这惊叫声,我从床上一蹦而起,急忙打开窗户,从窗口伸出头一看,顿时惊呆。继而心里感到一阵阵狂跳的惊喜。只见满山遍野好象盖上了白色的厚毡,白茫茫的群山直插云霄。树子象撑开的一把把白色的巨伞,地上和房瓦上铺满一尺多厚的“晶盐”。小鸟被冻得缩在积满厚雪的树林里,用小脚爪艰难地翻刨积雪,希望能在泥土里找到小虫子充饥。</p><p> “瑞雪兆丰年”,虽然天气寒冷,但家乡充满了祥和的气氛。这时侯,是我们小伙伴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打雪仗是我们童年时代最喜爱的活动,我们分成两队人马,一队是敌军,一队是解放军,我分在解放军里,而且还是参谋长。两队人马以房屋院墙为边界线,捏好一堆堆雪团,严阵以待,准备打雪仗。随着比我大四岁的童儿司令的一声令下,两队人马进入了混战。一个个雪球向着敌方飞去,某些靶子较准的便击中了目标,雪团击打在对方身上,甚至会打在脖子上,感到一阵阵刺骨的冰冷。双方正打得很激烈、很胶着的时候,我向本队提出分兵出击,一小队坚守阵地佯攻,一小队绕道包抄,然后前后夹击,一举打败敌方。战斗结果当然是作为解放军的我方胜利了。在激战中有时也会误伤老百姓,我就看到童儿司令拿着一团很大的雪球,狠狠砸在一个正在背木柴的大伯的后脖子上,大伯很愤怒,童儿司令招手让我们暂停,就地隐敝好,大伯前后左右看不到人,于是便骂骂咧咧地走回家去了。玩完了打雪仗,我们又玩滑雪板、堆雪球、做雪人,整天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p><p> 时光似箭,斗转星移。随着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过去,我和小伙伴们终于小学毕业了,进入初中后,由于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步入青年行列,之后便离别故乡求学,与童年渐行渐远,进入了青春时代多梦的季节。</p><p><br></p><p> 2020年7月26日</p><p> </p> <p> 老碾坊</p><p><br></p><p> ★施将维 </p><p><br></p><p> "哐啷!哐啷!"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从故乡高岩村碾坊里,石碾子在碾米槽里碾压谷子时发出的声音,象一个处在迟暮岁月的老人,向子孙发出沉重的呼唤,这声音似乎也包含着某种特殊的含义。</p><p> 我的故乡花垣县补抽乡高岩村是个颇具盛名的古老苗寨,它座落在大小龙洞河交汇处的一个山坡上。高出河面80米,大龙洞河和小龙洞河环村而过,村寨形成一个神龟形状的半岛,海拔212米,是花垣县最低的地方。大龙洞河与小龙洞河是吉首市峒河的源头,村寨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吉首市矮寨镇的夯腊村和凤凰县的米良乡叭仁村交界,故有"一脚踏三县"之美称。</p><p> 高岩寨风光旖旎,山青水秀,大小龙洞两岸河谷群山绵延,谷壑深幽,峰峦叠嶂,形态各异。河水清澈明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大小龙洞河波光潋滟、流水潺潺。河两岸水车咿咿呀呀,好象轻哼着一曲曲优美的苗歌调子,给人以无限美丽的遐想。</p><p> 我童年时候,村寨还没有电,村民们照明是用桐油灯或煤油灯。稻谷加工都是用石碾,俗称"碾米"。这个时期碾坊是村民们赖以生活的重要加工场所。</p><p> 碾坊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着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它的兴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在我童年中更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力和机械的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队修建了农村小水电,办起了打米机,碾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完成了它古老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回想起碾坊兴盛的那段岁月,就象一部精彩的历史大剧,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令我终生难忘。</p><p> 高岩寨的碾坊就建在村脚东北面小龙洞河边的一块小空地上,高出河面大约5米,周边是寨子的一片稻田。从寨子下到碾坊要下一道呈Z字形的用石头铺成的山坡,中间坡面较陡,村民们挑抬东西特别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跌倒,滚下陡坡造成生命危险。但山里人不怕这些,根本不当一回事。山里人为生活条件所迫,已养成时刻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准备,从小就形成了习惯。</p><p> 高岩村的碾坊据说解放前是一家农户所建,产权为私人拥有,碾好米后,主人要用手称或器皿按一担稻谷收几斤米作为代加工的报酬。解放后,搞集体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入了社,变成大队公管公用,农户碾米后就不收加工报酬了。</p><p> 碾坊修建工序也不复杂,首先要选好能够避开汛期大洪水的最佳场所。家乡的碾坊就建在一个叫"得哈"的稻田边,在空地上修好两间近60多平方的木房子,房子四周墙面用竹子编好,然后糊上牛粪和泥巴,开两个门,一个正门是挑稻谷进屋,一个侧门是让人下到河堤放水闸滚动碾子碾谷子。 建碾坊必须做好几道工序,一是选址建房。二是在房子下面沿河面砌好一条引水堤埧。引水堤埧用河卵石按一定的形状堆砌而成,尽量保证牢固,以避洪水冲跨。引水埧一般是倾斜的,缓缓向河面延伸,最后拦住整个河面,再在堤埧的缝隙处填上细沙,也可用稻草围好,以卵石和细沙压盖增大蓄水量,把河面较大流量的水通过拦河引水堤埧引向碾房。三是在碾坊下面用坚硬的石块筑成2米多高的四面空间,正面开一个大的出水口门,侧面上方1.5米处开一个进水口门。进水下方修建一个大的转动圆盘,这转动圆盘一般是用防水腐功能较强的枫香树木料做成。圆盘转圈中间用双层叶片固定,圆盘最中间处插一根大木头柱子,直通碾房上面。通向碾房上面的木头顶端凿孔连上一根大横木,再用一块坚硬厚实的木料凿孔连牢大横木,把凿孔的大石圆盘连接在小横木与大横木的中间,在连接石圆盘的木料上涂上桐油,防止圆盘转动时木料受到磨擦过早损毁。建造工序完成后,便可以碾谷子加工成大米了。碾米的操作也很简单,先把一担谷子(150斤左右)沿着圆形的石槽均匀倒好,然后从碾房侧门走下几级石坎,双手把水闸门向上拉出后,一股大洪流便“轰”的一声顺着闸门口冲击而下,撞在碾房下面的大木转盘的叶片上,转盘叶片受到水力推动快速运转,通过转盘中间大木柱的旋转带动碾房上面的横木,然后快速推动碾盘沿石槽里的谷子成圆周运动方向反复碾压。要碾成颗粒饱满的大米,关健是要碾米人用扁担跟着碾盘在石槽上把谷子翻搅好,随时保持均匀状态,防止大米被碾碎成米糠,从而影响出米率。大概经过1个半小时左右的碾压,如看到谷子变成细康,洁白的米粒包在糠中,说明米已碾好了,就可以关上水闸门,碾盘即停止远转。于是便把碾好的米撮出来,用风车把米和糠分开,这样,碾米加工的工序就完成了,碾出来的米晶莹剔透,洁白光亮,煮出的饭香味扑鼻,口感柔软绵长,不用菜肴都可以吃上两大碗。</p><p> 碾坊碾出的米虽然好吃,但大人们总是感到一种无奈。因为去碾米要挑一百多斤谷子下坡去碾坊,碾好米回来又要挑上坡回家。加之碾一槽米要将近1个半小时,人多时要排队轮班。全村就这么一个碾坊,有时还要有临村的和吉首夯腊村的村民。很多时候早晨挑谷子去碾米,要等到半夜三更才轮到班。人多时还要等到天亮。我有很多次跟父亲去碾米,到碾坊后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一箩箩、一筐筐、一篓篓的谷子,碾米人就坐在压在箩筐两边的扁担上,或坐在从家里带来的草凳上,有些顺带坐在墙角的石头上,都在抽烟闲谈,消磨时光。那些没有地方坐的则走向河边沙滩,有的在沙滩卵石上坐着,有的则下到水里,沿拦河堤埧下的岩缝里摸鱼;有的还带着鱼网来网鱼,没多久各自收获满满,既打发等待碾米的时间,又改善家里的生活。但不论你做什么,都要记做你碾米的前班是谁,如轮到你而错过了,就要排到后面了,要想重新插队别人是不会同意的,除非遇到个别好讲话的人除外。</p><p> 最无助和令人心焦的就是下下半夜了,碾坊里漆黑一片,大家都在熬夜坐等,各自看不见对方,周围田野里的虫儿巳停止打鸣,空旷的野外万籁俱寂。只有个别抽烟人划着火柴,这时才看到一个个满是焦燥的脸,有的在鼔着双眼等待,有的在闭目打盹。火柴熄灭的瞬间,四周马上陷入一片黑暗,只静静听碾盘"哐啷,哐啷"的响声。</p><p> 经过漫长的等待,父亲终于碾好米,我感到一阵莫名的高兴,急忙打着电筒让父亲用风车车好米,又打着电筒跟在父亲后面上坡回家。夜深人静爬上幽静的陡坡,因为担子很重,父亲鼓着劲”嗯”的一声,把扁担艰难地从右肩换到左肩。此时,我不知父亲是怎么想的,但我内心却感到暗暗高兴,因为天亮后可以煮上大米饭吃了。跟着父亲守了一天一夜碾米,虽然熬了夜,但我感到很爽朗,心里好像灌满蜜糖一样甜丝丝的。</p><p> 后来大队办了小水电,村里亮起了电灯,又办起了村加工厂,用打米机打米一担谷子只要10多分钟,既省时又省力,真正感到机械化的重要性。而后不久,我村的老碾坊巳没人去打米了,它孤零零地呆着,无人问津。后来几经岁月的变迁,拦河堤埧被洪水冲毁了,房子也破旧坍蹋,老碾坊彻底从村民的视线里消失,只有一根漆黑破旧的横木连着石碾盘静静地守在石槽里,它们似乎感到很无奈,我仿佛看到它们内心的不平,在倾诉、在叹息……。 </p><p> </p><p> 2020年7月30日 </p> <p>高岩寨全景</p> <p>高岩寨全景</p> <p>美丽的高岩风光</p> <p>美丽的高岩风光</p> <p>美丽的高岩风光</p> <p>美丽的高岩风光</p> <p>美丽的高风光</p> <p>高岩桥</p> <p>历经百年一遇特大洪灾不倒的高岩桥</p> <p>美丽的高岩风光</p> <p>高岩寨千年古树(合心树)</p> <p>千年古树合心树</p> <p>合心树全图</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龙须床)</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原始次森林</p> <p>高岩寨的合心池</p> <p>高岩寨的合心池</p> <p>前面白楼房左栋为作者家的房子(2003年辙除老家旧房后修建)。右栋为作者三弟家房子。</p> <p>高岩寨的合心池</p> <p>新岩村坡道(2012年在原坡道修建)</p> <p>新岩村坡道(2012年在原坡道修建)</p> <p>作者与童年时代的部分小伙伴合影。</p> <p>作者与童年时代的部分小伙伴合影。</p> <p>作者与童年时代的小伙伴石老二合影。</p> <p>水车</p> <p>水车</p> <p>水车</p> <p>黄蜻蜓</p> <p>油蜻蜓</p> <p>红蜻蜓</p> <p>红蜻蜓</p> <p>瓦蜻蜓</p> <p>挖土蜻蜓</p> <p>红蜻蜓倒立</p> <p>红蜻蜓</p> <p>瓦蜻蜓</p> <p>黑蜻蜓</p> <p>烟蜻蜓</p> <p>红蜻蜓</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施将维,笔名狂沙,字伯佶,自号林农。苗族,花垣县补抽乡高岩村人。曾任教师、乡镇主要领导、县直部门副职多年。</p><p class="ql-block"> 1986年1月至12月,参加《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重点班学习结业。2010年1月至12月参加《中华诗词》函授第六期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 </p><p class="ql-block"> 先后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世界汉诗》《中国诗词》《诗词百家》《诗词家》《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诗词报》《中华诗词网》《中国作家网》《中华辞赋网》《中国楹联网》等200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站发表诗、词、联、散文及诗论作品3000多首(阕、副、篇)。</p><p class="ql-block"> 多次受邀担任各级诗词联大赛评委。个人作品或传略入编《中华诗词大全》《国学经典.中华诗词范例教材》《中国当代诗词选》《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湖南当代诗词选》等50多部辞书典籍。</p><p class="ql-block"> 主编《中华诗词集成.花垣卷》《湘西州诗词楹联志.花垣卷》《联韵湘西.花垣卷》《两河乡生态文化旅游专辑》《天台山香光寺揽胜》等20多部书籍。与刘昌刚先生合编(执行主编)《倒写青天文笔峰.花垣县生态文化旅游诗词联集粹》。</p><p class="ql-block"> 参加各级全国诗词联大赛荣获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多次。荣获“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中国作家金笔奖”、“第五届新视点全国诗词大奖赛最高金奖”、“中华诗词传承诗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当代90位杰出诗词家”、“湖南省对联文化传承人”、“湖南省先进楹联工作者”、“湖南省书香之家”、“湘西州诗词工作特殊贡献奖”、“书香花垣.全民阅读公益推广人”等数十项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公开出版《施将维诗词选》《诗海寻梦》《狂沙集》等个人诗集3部。待出版诗文集《芸窗听雨》《施将维诗词曲赋联精选》《施将维文选》等3部。</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社社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理事、北京西山诗社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湘西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曲赋类典》执行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湘西诗词》编委、《崇山诗词》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