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中村,我的家

天佑

<p>生我养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晋东南有三个中村,即屯留中村,沁水中村,还有长治县(上党区)中村。这里说的就是上党区中村。中村是荫城镇下属一个行政村。因西有李坊,东有王坊,本村居中,村名中村可谓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中村相比较李坊王坊而言,村子虽没有他们大,也没有他们那样的东西门,南北阁,以及四周墙垣,但地理位置却比他们重要。从潞安府出南门,经苏店韩川,过淘清河大石桥进入中村。南来北往的车马客商,都要在中村打尖或过夜。因此从北头进村,沿沙沟、盐店街、东街就有了一二十家车马店。拉煤拉铁货的大车小辆出中村东街,一路南行,过官道圪洞,经王坊河,沿荫城河岸边过桑梓到荫城及更远的地方。客商车辆南来北往,中村是必经之地。因此,中村也就有了一条小小的商业街 ——盐店街。盐店街的多家店铺除经营食盐外,主要经营铁货、砂锅、扫把、箩筐等土特产品,此外还经营所谓的“洋货”:洋布、洋油、洋钉、洋糖、洋伞等许多生活用品 。因为这里经营的品种多而全,所以周边村庄的百姓除了下荫城外,平常都是来中村买东西。解放后,在政府倡导下,周围村庄百姓入股在中村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中村就成了此地的商业中心。几十年来,尽管中村周边一二十个村庄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先后从李坊转移到王坊,又从王坊转移到了荫城,但商业中心始终没变,一直在中村。</p><p class="ql-block">中村何时形成村落历史久远已不可考。据近年考证,北宋宋太宗的明德皇后是李坊人。当时有西村(即李坊)和东村(即王坊),由此推得两村之间的中村的形成必不会晚于此时。清代沿袭明制,实行里甲制度,中村是信守三里;民国时期中村属长治县老雄乡三区,土改时期属长治县四区, 解放后属李坊乡 ,一 九五八年属红旗人民公社中村战区(战区指挥部駐中村)。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大公社解散,成立了中村公社(公社机关駐王坊);前些年乡镇合并,中村归荫城镇管辖。以上为中村简单的历史沿革,意在说明中村也是个古老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今日之中村,村民大都在村东盖起来一排排二层小楼,村中还有两栋高层楼房。家家通了水和电,暖气入户清洁又安全,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中老房子大都空置,有的已经倒塌荒芜。如何开发老村和周边,使之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部分,已经上了区镇村规划改造的议事日程,相信很快就会成为现实,那时候你再来中村,更会乐而忘忧,留恋忘返。(我这次没赶上去拍新房子及更多公共设施。上面的照片都是手机所拍。拍的不好,敬请原谅。)</p> <p>中村秀美大方的牌坊</p> <p>由村里向南眺望村头的牌坊</p> <p>村中心广场和凉亭</p> <p>下面几张照片是洋店街的一个铺面(部分)及其精美的木雕。</p> <p>这是村里的老房子急待开发。</p> <p>这是村里的唐(汤)王庙,已被区文管部门审定保护,有待修缮。</p> <p>这是小河西(中村的一个只有三五户的自然村)的旧房子。</p> <p>这以下照片是中村小河西边的小公园。</p> <p>外地游客在这里拍抖音。</p> <p>本村村民领小孙子在这里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