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北宋宣裕四年(1052年),宋大将军狄青奉命征讨侬智高。五年(1053年),其下属部队尾追至今文山一带,在文山西华山立“宋狄青南征至此”碑,寓居此地并从属于和泥人(哈尼族古称)的夷人龙海基以带给(嚮道—指引道路)有功。赏阿雅地(今八寨)。时维摩、六绍、朵那、白谨耳,大小教化、五弄、安南、牛羊、新现(今屏边)等处皆为属。龙氏土司统治这一地区,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世袭六百余年。延袭至二十六代龙上登时,在维摩、牛羊、五弄、安南、大小教化、新现等地设八个兵寨,龙上登被称为“八寨王”,此为八寨地名之起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荣了商贾,传承了文化</p> <p> 八寨历史文化悠久,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上登奉父命赴京领袭土司世职,遍访名宿鸿儒,学问大进,归后以龙氏宗祠(今文山群艺馆旧址)改建圣庙,尊孔崇儒,对八寨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因文化繁荣推动了八寨的商业的发展,加之八寨地理位置的优势,在解放前八寨一直是马关的经济文化中心,“茶马古道”、“商贾云集”是八寨古镇商贸繁荣的真实写照。</p><p> 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后,八寨成了文山贸易通道上的重要集市,距老范寨火车站仅40公里,内地的物产经八寨源源不断的送到火车站,许多新鲜的事物也通过马帮驼回到八寨来。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成了那时八寨商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八寨茶马古道北达文山、蒙自,南抵河口、越南,马帮的兴起,让八寨成了文山人通边达海的重要驿站。当时的马帮主要把八寨的土特产品、手工业品销往外面,购入花纱、盐、煤油等工业品。来来走走的马帮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无限的商机引来了大批豪商巨贾在此落脚经商,1920年左右,英,美,法等外国商人就委托八寨卢三伯,袁子昌等当地人在八寨街上开设了“亚细亚”“美孚”等四家煤油公司,同时还有土杂、百货店22个,马店(旅馆)6个,鸦片烟馆5个,饮食和糕点店铺9个,其他还有银器、铁器等加工坊,临时摊贩更是不计胜数。</p><p> 马帮铃响客商来,成就了八寨鼎盛一时的商业繁荣,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纯手工金银器加工,铜制炊锅,刺绣等。商业的繁荣积淀了八寨特有的文化,而文化的交融促成了老八寨街的建筑格局,清一色的四合院,封火墙两侧,高翘的屋檐,精致的木格花窗,盛清时期民居的精美建筑样式,却能在一个个院落里找到。八寨民居建筑群约有民居60余间,民居建于清代晚期民国初期,占地面积为35000余平方米。建筑形式以前屋、后屋、左右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单体院落为主,也有少数从屋后扩建另一个附属院落的复式院落。古民居群均为土、砖、木结构,青瓦覆面,硬山顶,穿斗式两层建筑。部分民居作装饰性斗拱,檐枋为灯笼形小吊柱,明间为雕有梅花、方格的格扇门窗装置。民居建筑群建造朴素大方,是马关地区至今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一处民居建筑群。这些古旧的四合院比起新式楼房相形见绌,但它承载的是八寨繁极一时的历史,院里的每一块石板上都留下了马帮的蹄印。</p><p> 八寨的历史就是阿雅文化与茶马古道相互交融的发展史,可以说八寨的历史一半镶嵌在阿雅古城的城墙上,另一半就是驼在马背上。</p><p> 文化的繁荣,商业的发展,注定八寨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自龙氏土司统治时起,八寨就人才辈出,有力推动了八寨的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少马蹄印留在了这里</p> <p> 龙上登(1595-1633年)明教化龙氏第二十六代领主,龙胜安之子,自幼聪颖好学,机警敏睿,忠勇有才。万历四十三年(1617年)交趾瑾国公偕同弟南郡公统兵五千功高坐(老城子)。经牛羊,通教化。上登设计抵御,杀敌都督一员,擒获甚多。交趾求和,边民得安生息,被民众誉为“八寨王”。至今“八寨王”的传说还广为流传。(笔者讲述于后)</p><p>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上登奉父命赴京领袭土司世职,遍访名宿鸿儒,学问大进,归后以龙氏宗祠(今文山群艺馆旧址)改建圣庙,尊孔崇儒。朔、望率部众行叩拜礼。对地方文化发展大有进步,上登暇时勤读诗书。对国家大事,历史事件有独到见解。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亲撰《龙马山碑》推崇孟子。译论明太祖轻漫,删改孟子著述不当。直言“公论不泯”,阐明孟子“君云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况君以土芥视臣,而臣岂不以寇仇视君乎。”的理论。肯定孟子“君有大过,谏之不听则易位”的主张。赞同“民贵、君轻”之说。阐述“主宗室之贤愚是其公。</p><p> 李国定(1903-1943.4)曾化名李静安、杨尤之、老蒙、杨平、徐鸿作、巴特·巴特洛夫。出生于马关县八寨镇母子冲办事处白马脚村的农民家庭。1922年赴昆考入云南省第一中学(昆华中学)读书。参加李国柱在昆明创办的进步组织“青年努力读书会”。1925年中学毕业在昆师附小任教。1926年春夏,与滇籍进步青年赴广州,参加了“新滇社”并经“新滇社”介绍到中共在广州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结业后,经中共党员王德三介绍到驻广西平马(今田东)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即滇军范石生部)政治处任宣传科干事。1927年2月,经军部政治部秘书余绍杰和组织科长马季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李国定和中共党员向镇弼(马关人)接受党的派遣,离开十六军,回云南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1月19日,李国定出席中共云南省临委扩大会议。在省临委改选中,被选为临委审查委员。1929年2月1日,中共云南省临委书记王德三在蒙自主持召开边南各县党员代表会。成立边南特委,李国定被选为中共边南特委常委兼个旧县委书记。同年5月,中共党组织派李国定回家乡八寨开辟农村工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关县第一个党支部。</p><p> 蒋光亮(1893~1934),字信之,生于马关八寨街。少年丧父,其母改嫁,光亮无依无靠流落街头,乞讨度日。后其母将其找回带到文山城,光亮帮人卖油炸粑,并在做买卖间隙,到寿佛寺学习文化。1909年光亮在昆明考入云南讲武学堂第二期甲班学习,毕业后编入云南新军唐继尧部任下级军官。1915年参加护国讨袁,在护国军第一军任排长。入川后先后参加沪州、纳溪等战役。1916年3月任滇军第二师参谋长兼二十六团团长。1918年1月任昭通练兵处处长。1920年12月,任“靖国”滇军第七混成旅旅长,1921年2月任云南陆军第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任第九旅旅长,在杨希闵指挥下北伐,1923年2月进至广州,入粤滇军扩编为3个军,蒋任第三军军长。</p> <p style="text-align: right;">-------------------------------------谢作恒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华继续,故事也在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