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豪 曾经当过兵(上集)

三寒斋主

<p>52年前的2月19日清晨,母亲送我到路口,我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背着背包向学校走去,我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母亲还站在那里。</p><p><br></p><p> 要说我当兵,还真磨了一阵子,因为一个姐姐在成都工作,一个哥哥在广西当兵,家里只剩下我和父母三个人,按照条件人家不征我,于是我就去磨,与负责征兵的一个海军干事混的很熟,最后他说你父母同意就行,于是我又跟母亲磨,最终如愿以偿。</p><p><br></p><p> 当时应征去广东汕头海军的北京学生一共有138名。52年前的2月19日,138名北京新兵坐上南下的运兵列车直奔广东汕头水警区。</p><p><br></p><p> </p> <p>52年前的我真年轻啊(军训教官右侧),年轻的甚至带着一点儿稚嫩,眼睛不大却充满自信透露朝气。(人老了总是很欣赏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也许都是这样吧。)</p> <p>我热爱军队,然而命运欠佳,总是在关键时刻因病住院,当兵五年一共住过三次医院,第一次住院是胃出血,第二次住院是急性痢疾,第三次住院是肝炎,所以我不离开部队也不行啦。</p><p><br></p><p> 就要离开部队了,于是在1973年元旦,当时的分队长和一些战友与我们退伍的几个人到汕头照相馆拍了下面这张照片,照片上的文字是我编的,表达了当时的心情。</p><p>欣喜边疆晓,更爱前途浩。</p><p>毅然飞奔去,豪情满鮀岛。</p><p>(鮀岛是汕头市的别称。)</p> <p>离开热爱的部队,我确实流下了眼泪,而且我为自己举行了庄严的摘领章和帽徽的仪式。</p> <p>1973年1月14日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p><p><br></p><p>离别战友是痛心的事情,此时流下眼泪并不是脆弱的表示,一般动物都有感情,人则表现的更加突出罢了。</p><p><br></p><p>今天我还要特别记下的是,举行了郑重庄严的退伍仪式,这种仪式在社会的公共场合是罕见甚至不见的:我一个人静默,立正,然后坐下来抚摸着鲜红的领章和帽徽,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呢!有些人轻轻易易的就撕下了领章帽徽,我却保持到今天。因为我认为,戴上是隆重的庄严的,摘下同样是庄严的,我与它们有着深厚的情谊,尽管平常闹着退伍,真要离开它们确实依依不舍。军队生活锻炼了我,使我走上真正的道路,开始了生活上的远航!</p><p><br></p><p>我将永远记住这一段明显的战斗经历!我离开军队,对军队更亲,对战友更爱,因为他们仍旧在日日夜夜艰苦奋战!千百万父母的幸福安康,千百万儿童的活泼欢乐,与战士的职责是绝对分不开的,我不会忘记!</p> <p>时光荏苒,47年弹指一挥间,虽然离开汕头已经47年,但是留在那里的青春岁月成为我生命里永远的话题,我自豪,曾经当过兵。离开47 年之后重回留下我最美青春岁月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感觉呢?除了向往我真的无法想象。</p><p>2019年11月6日从北京西到厦门北,厦门北到潮汕,潮汕到汕头,开始了47年之后重回当兵之地的旅程。</p> <p>火车窗外的南方景象。</p> <p>美丽的厦门北火车站。</p><p><br></p> <p>郑瑞祥在部队时间较长,转业后在厦门工作,我到厦门转车去潮汕,所以郑瑞祥便成了接待者。老郑当年可是白白净净身材瘦溜的福建小帅哥。中午老郑夫妇请我吃了顿海鲜。图片是在老郑家里与老郑喝茶。</p> <p>潮汕火车站</p><p>我当兵的时候,潮汕没有火车站,汕头也没有火车站,当年我们北京兵一行138人从北京永定门坐运兵的闷罐车到广州,然后坐汽车到的汕头。</p><p> 去汕头的火车还要等一段时间,于是我走出潮汕站,我仔细地企图寻找当年的足迹,认真地品评当年的味道,深情地呼吸当年的情调。我默默地坐在圆石墩上,久久地凝望着潮汕那两个大字,那两个字仿佛牵动着我的思绪,又仿佛闪现着一个年轻的身影,我闭上眼睛,任凭内心波涛汹涌,我发现,重返年轻时当兵的地方,万般感慨道不出,唯有两行热泪流!</p> <p>因为很近从潮汕站上车大约十分钟就到汕头了。</p><p>宋文安,蔡耀明两位战友已经在车站外等候。宋文安是河南兵,在部队干到中校然后转业留在汕头工作直至退休。蔡耀明就是潮汕人,离开部队一直在家乡地方工作。与两位战友在汕头站前合影。</p> <p>这张照片是在部队时唯一的一张工作照。那时候值班也是很辛苦的,既有白班也有夜现,夜里值班对战士的确是一种挑战。</p> <p>终于在47年之后重回汕头水警区。幸亏有宋文安战友联系,要不然营区是进不去的。营区内不许使用照相机,所以只能用手机拍照。进营区大门登记有人来领,我们才得以进入营区。营区变化很大,我们原来住的小黄楼即无线支部所在地已经消逝被绿地代替。</p> <p>这是司令部广场,开大会或者放电影都在这里,看台对面原来有舞台,宣传队有演出就安排在那里,现在舞台也已经被绿地代替。看台右侧还有个小篮球场,挨着小篮球场就是我们居住的小黄楼,因为是黄色所以便被称为小黄楼。</p> <p>在营区大道上与宋文安,蔡耀明合影。</p> <p>与战友在陶铸楼前合影。</p> <p>顺台阶上去就是八一楼,也就是司令部,我们就在这里值班,我们报务对面是作战室。现在的台阶完全没有了昔日的雄伟,因为以前整个都是石台阶,谁知道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没有了军队的威风。</p> <p>看到这段台阶,看到这段路,我伫立在那里仔细地端祥着,因为这里留下我太多的足迹,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白天踩着他,晚上踩着他,47年过去了他居然还是原来的模样,也许他已经不记得我,要不然怎么深默不语?也许他没有忘记我,要不然怎么会激动的与我那么亲近!47年来我又走了很多路,我又爬了很多台阶,然而这段路这段台阶凝结了我最美青春的最美印迹,以后再也不会有如此印象深刻的台阶。</p> <p>跟这段台阶合影。</p> <p>  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小黄楼遗址。到汕头水警区先后换过几次住地,在小黄楼的时间最长印象最深,故事也最多。当我们不学习不值班的时候,就在小黄楼里聊天,天南地北无所不谈。</p> <p>这座桥的左侧下面是被称为夹皮沟的地方,我曾经被借调到直属队搞过一段宣传,与当时政治部宣传科的张干事一起在那里住过。张干事是湖南人,因为他脑袋大,所以大家都叫他张大头。在夹皮沟住的日子里不用早起不用出操也不会叠被子,每天熬夜写稿子,半夜饿了就上树摘木瓜吃,张大头还让我去连队拿鸡蛋,究竟拿没拿我倒没记住。不过我当面还是叫他张干事,别看他大头憨憨的,人很精明,写稿子是快手。</p> <p>那边就是广东省著名的金山中学,我站在榕树下向战友讲起当年是如何到金山中学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当兵的时候我几乎每周都来这里借书,《基督山恩仇记》《福尔摩斯探案集》就是那个时候读的,而且现买现卖,福尔摩斯的故事成了我与战友交谈的内容。</p> <p>小石楼还是老样子,只是显得荒凉了。我们称为小石楼的地方是通信站有线支部,这里也是水警区的总机。我曾经在小石楼配电室里读书学习写稿,因为我的同班同学一起当兵的凌德栋是分队长。采访水警区幼儿园的文章《苗壮花红》,以指导员郑永春名义写的运用哲学思想管理连队的文章《量变与质变》就是在小石楼写的,后来都发表在《人民海军》报上,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正规刊物发表文章。</p> <p>通信站有一个小农场,主要是种菜以丰富连队的伙食。战士轮流到小农场劳动。我与成玉生,孙振亮二位一起在小农场劳动过,那时他们二人都很照顾我,一般重活不让我干。成玉生是湖南兵,孙振亮是河南兵,二位都很纯朴。闲暇时我们下棋聊天很愉快。我担水的那张照片是摆拍,因为桶里没水。</p> <p>这张站在稻田里的照片是在水警区大农场照的,那时候收稻农忙时部队也组织战士去大农场劳动。我对大农场的记忆是我的左手食指至今还留着一道U字形伤疤,那是因为收稻子时被镰刀割的,血流了真不少。</p> <p>如今通信站小农场已无踪影。宋文安等几位战友专门带着我们来旧地寻找,然而这里早已成为当地人的田地,看不出当年小农场的模样。</p> <p>我当兵的时候,过海都要到码头坐交通艇,如今大桥横跨极为方便。</p> <p>这张照片是汕头蜈田村的远景。69年备战时司令部电台搬到这里的山洞里,我们就在山洞里值班。山坡上有两排平房,平房下面是大食堂,还有一口井,当时与老百姓共用一口井。顺道边小路可以上去直达平房。在这里我有三件事印象深刻,一件事是我做为士兵委员会成员曾经完美地破解了一起士兵盗窃二级管的事件,至今我仍然为自己当时的分折判断以及处理津津乐道。第二件事是我在这里得的面部神经麻痹症。一天中午我睡觉醒来发现嘴角歪斜,于是就去医疗所,幸亏及时才没有落下明显的后遗症。第三件事是拒绝了一位湖北籍女兵的看望,那是我患病住院负责我的一位小护士。有一天中午战友说有人来看我,我一看是她,便以值班为由将人打发了。在蜈田的其它事情大多没有这么记忆深刻。</p> <p>我自豪 曾经当过兵</p><p><br></p><p>52年前的今天</p><p>我背起背包</p><p>走向军营</p><p><br></p><p>我庆幸</p><p>生命</p><p>被打上了当兵的烙印</p><p>当过兵</p><p>才明白</p><p>什么是不一样的人生</p><p>当过兵</p><p>才掂得出当兵的分量</p><p>当过兵</p><p>才能体会</p><p>大漠边关的孤烟清冷</p><p>秀丽南疆的云淡风轻</p><p>当过兵</p><p>才知道</p><p>什么叫铁马冰河入梦</p><p>什么叫梦回吹角连营</p><p>当过兵</p><p>才能欣赏</p><p>摸爬滚打</p><p>喊出的嘹亮歌声</p><p><br></p><p>52年前</p><p>英姿勃发</p><p>年轻气盛</p><p>回首往事</p><p>我自豪</p><p>曾经当过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