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自版拙作四册,即传记小说《慈钟岭》、诗歌选集《独酌杏花》、长篇散文《守望》、小说选集《八坊巷》。</p><p> 庚子年新冠疫情肆虐,宅家避疫、抗疫,幸有四册拙作,聊以自怡,以文会友。承蒙文友赐评,辑得21位作者的34篇作品,遂成美篇,待倾听文友意见之后,再自版为书。</p><p> 虽然自版能否为书尚未定论,但鄙以为,权且为书也未尝不可?</p> <p> 《权且为书》评论集,由著名作家、诗人、教授少木森作序。本书分序言、自述、正文、后记,正文五辑,即慈钟清远、杏花留芳、诗心守望、巷陌桑田、回声交响,全书近10万字。</p> <p>序言/文学是灵魂的一盘菜/少木森</p><p> ——我说郑铁辉把文学做成了灵魂的一盘菜,也可以说,它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他不断给自己的灵魂喂食着文学这盘菜,还有一层是他不仅自己品尝这盘菜,还热情地端给朋友们分享,感动着周围的朋友,不少朋友和他一样,已经品尝得津津有味了。</p> <p>自述/权且为书/郑铁辉</p><p> ——自编自版,权且为书。不外是留存一些文字,仅作记念、或赠阅而已,但我还是将这一套四册的自版书堂而皇之地排在了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堪与正版书、美篇书媲美了!</p> <p>第一辑 慈钟清远</p><p> ——莽莽慈钟,悠悠清远,那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是我一生的深情眷恋,是我一生的无尽怀想,是我文学的处女地与创作的源泉。</p> <p>故乡的恋歌/戴和昌</p><p> ——《慈钟岭》,一个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平凡的新中国幸运儿对故乡山水的恋歌,对故乡人的恋歌,对生活的恋歌和颂歌,对时代、对新中国的颂歌。</p> <p>故园俚曲 疏放清远/陈其浩</p><p> ——归纳起来,这个名曰传记小说的集子,有这么几个艺术特点:题旨鲜明,语言明快,文笔细腻,真实生动。有了这几个长处的依仗,看似不咸不淡的蒙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的陈年旧事,顿时就有了锥处囊中的新锐以及绚丽。</p> <p>往事不只能回忆/罗金川</p><p> ——《慈钟岭》采用小标题形式来推进的,每个小标题下的文字,在做到与前后文紧密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使许多繁琐的前因后果得到了很好的省略,加上铁辉兄具有深厚的叙述功底,小说读起来就非常连贯紧凑、一气呵成。</p> <p>满目青山夕阳照/骆丽娜</p><p> ——我不知道好的叙事体作品需要哪一些要素,但显然,《慈钟岭》是成功的。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为主线,通过平实无华的文字,把读者带进“文革”的那个年代。任何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时光倒流,跟作者一起,回眸如烟往事。</p> <p>横逆困穷磨志士/洪顺发</p><p> ——读《慈钟岭》,再来观照铁辉兄的为人和业绩成果,都可以得到信服的诠释,以及体会到“苦心人,天不负”的微言大义,那曾经浸透泪雨的幼芽,定然会开出美丽芳香的花朵。</p> <p>芳草地兮悲回风/廖永生</p><p> ——太阳终究要破云而出,冷雾定会散去,悲风必将远逸。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得把生活捂出温度,这就是人生百态的题中应有之义。</p> <p>第二辑 杏花留芳</p><p> ——纷纷青雨,飘飘杏花,那是杜牧踏诗雨飘然而来,于是,我被润湿的心情,也随之诗意起来。</p> <p>古典童真相映美/洪顺发</p><p> ——相对说来,古典的诗意是比较丰厚的,深潜的,儿童心思是比较单纯的,浅切的,它们各呈其美,不可替代,更不可以相互鄙薄。对于读者,契心合意的就是最好的。丰赡的文学蕴涵是我喜欢的,天真浪漫的童心也是我喜欢的,所以,《独酌杏花》在我心上,很好。</p> <p>被摩挲的感觉/罗金川</p><p> ——写诗的人,哪怕不能做到行行醴酪、字字珠玑,但他的灵魂一定比醴酪更纯、比珠玑更美,这也正是《独酌杏花》不断摩挲着我的原因。</p> <p>或许 这就是人生/少木森</p><p> ——以“儿童心态”“儿童口吻”来写的诗,写起来真不容易。既要有童真童趣,还要超越“童年阅读”的范畴,不能只给儿童读,最好让零岁到百岁的人都可读,那才算是好作品。</p> <p>杏花独酌味如何/戴和昌</p><p> ——就我而言,因为读诗很少,便无法对作品进行比较,有时所称独特,只能是在感觉层面。于是我想到,我等非专业人士,判断作品有没有阅读价值的标准,应该是读之感到“有意味”者,即是值得读。在《独酌杏花》里,确实能读到不少“有意味”的诗篇。</p> <p>玫瑰阳光/敏敏</p><p> ——都说生活需要诗与远方,也就是想从功名利禄的红尘中解脱出来,郑铁辉老师带给我们一片温润的诗歌芳草地,天很蓝,很净,有玫瑰,有阳光。</p> <p>颗粒饱满方为穗/陈其浩</p><p> ——颗粒饱满方为穗,诗亦然。《独酌杏花》这部诗集,清雅活泼,自然流畅,谅可称之为丰盈厚重的一串“诗穗”罢。</p> <p>第三辑 诗心守望</p><p> ——眷眷诗心,遥遥守望,那是诗情抒写的散文,那是散文叙述的诗言,随着365个晨光,潺潺流淌。</p> <p>犹有花枝俏/陈其浩</p><p> ——毕竟,伊人或者书卷,犹有花枝俏,也不失为人生的一道恒久的靓丽的风景线。至此已然明确,对至善至美的伊甸园的守望,那是有情有义者的生命绝唱。</p> <p>情在诗心守望中/洪顺发</p><p> ——铁辉兄以沉潜的态度和品格对待微信文章,更别说其它创作了。这就是冯秋子说的作者的质地,即文章的格调、内核。拥有这样的质地,我相信《守望》将可以走出去很远的距离。</p> <p>甜蜜的无缘/戴和昌</p><p> ——我认为,《守望》对作者而言,更大的价值不是“创作”,而是完美地补足了一生一世情感的遗憾。</p> <p>在《守望》中守望/罗金川</p><p> ——正因有过“美丽的错误”,才能像郑愁予那样让“达达的马蹄”“在季节里”“如莲花开落”,才能如铁辉兄自己所说,生活的“门关着,窗却被打开”,而且让“闪闪的问候插上心灵的翅膀”。</p> <p>爱是生命的舞蹈/敏敏</p><p> ——对于爱情来说,谦逊、利他是其本色,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怀感恩之心,才能链接宇宙爱的源头,才能看见生活真善美的本质,也才能使笔下的文字温暖而生动。</p> <p>第四辑 巷陌桑田</p><p> ——幽幽坊巷,渺渺桑田,有故事有高潮柳暗花明,有风景有细节芸芸众生,活起来的是人物,写起来的那便是小说了。</p> <p>异彩纷呈的《八坊巷》/罗金川</p><p> ——总之,铁辉兄的小说,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触角四通八达,写作上更是笔法轻灵、摇曳多姿,像《八坊巷》《马兵》《月儿》《妻石》等许多代表篇目,以及“老D轶事”和“热风”中的每个故事,都让人口舌生津,如萦如绕,回味无穷。</p> <p>徜徉于街坊与乡井之间/戴和昌</p><p> ——如果你是“我辈”中人,局于“街坊与乡井”,愿意回首往事,对过往的有些人和事记忆中已有些模糊,那请你读一读小说选《八坊巷》,也许你想念的那些人、那些事,便会清晰地在你的脑中重新出现。</p> <p>半藏半显韵味丰/洪顺发</p><p> ——半藏半显匠人心。《八坊巷》中众多人物故事,在“我”的见证中,更增加了真实的艺术效果、哲思的味道和含蓄的味道,于是愈发隽永,在我的脑海里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鲜活开来。</p> <p class="ql-block">《三明日报》2020年9月25日</p> <p>杜鹃声里斜阳暮/敏敏</p><p> ——郑铁辉老师的小说世界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事,在烟雨流年中且歌且行,有玫瑰阳光,也有沙砾旋涡,有杜鹃声声,也有日暮斜阳,然君子情怀,诗心犹热。</p> <p>第五辑 回声交响</p><p> ——阵阵回声,翩翩交响,有慈钟茕音清远,有牧童诗韵笛唱,有两地守望之渺远,有八坊巷陌之幽然,也有工作、生活之交集,也有文缘、同趣之往来。</p> <p>用毕生的思念呼唤母亲/陈荔红</p><p> ——“文章不是无情物,老铁最是有情人。”读罢老铁新年的新书,我恍然有悟:长得高高大大的老铁其实不铁,老铁的心中一直有母亲相伴!</p> <p> 《用毕生的思念呼唤母亲》,发表于2020年第二期《福建电业》百花园。</p> <p>点铁成金 妙笔生辉/游生忠</p><p> ——郑铁辉的小说有新、巧、味三个特点,文笔活泼,读起来轻松,能够获得愉悦感,值得细细品味。</p> <p>亦师亦友吾师之/陶榕</p><p> ——我们其实就是平头百姓,郑老师和我等原就是一介书生,到了这个年纪,宁静而不浮躁,感恩却不埋怨,满足仍不倦怠。踏踏实实做好自已,就是对学生、对社会的最好交待。郑老师做到了,我还需努力。</p> <p>陶榕题诗:</p><p> 四月春深读华章</p><p> 丹青妙笔吐芬芳</p><p> 亦师亦友真情暖</p><p> 桃李天下花更香</p> <p>平和 真实 接地气/林世铨</p><p> ——铁辉先生的文章必有令人难于忘怀、令人里外泪流的好情节、好故事、好人物、好篇章,如关于母亲的话题,关于父亲的话题,关于《慈钟岭》系列,等等。</p> <p>辛勤耕耘的精神家园/林明辉</p><p> ——我曾经突发奇想,假如我和别人一样富有,但我较之多了文学这一处精神家园;假如我和别人一样一无所有,但我尚留有这一方精神家园;若我比旁人少了一顶乌纱和身外的钱帛,但我拥有这一方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足可欣慰的了!</p> <p>用真情抒写人生/刘天安</p><p> ——铁辉兄虽已年届古稀,但对其文字生涯来说,则是黄金年龄的到来,学识、见地、思想、经验,均臻佳境,好作品也最易在这个时期问世。</p> <p class="ql-block">《福建电业》2020年第4期</p> <p>心有桃源 梦自成蹊/朱昌颜</p><p> ——不管是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还是小小说,都极富“郑氏”语言特点,有一种来自远古诗经的韵味,兼具灵动诙谐、款款深情。</p> <p> 2018年10月12日,永电绿竹文学社金门采风,前排左起为陈立新、叶宝祝、朱昌颜、庄玉金、杨佩兰、叶秋兰、严秀萍;后排左起为廖健安、许宽忠、邱天、郑铁辉、高丕俭、徐永龙、柯家展、叶明荣、陈荔红。</p> <p>随心以舞 向而往之/杨为京</p><p> ——与郑铁辉先生相识二十余载,其笔耕不懈。我拜读所作,涉散文、小说、诗歌,爱不释手矣!</p> <p>杨为京(晓风)题书:随心以舞 向而往之</p> <p>杨为京(晓风)题画:慈钟苍茫</p> <p>陶然共忘机 偕趣因我你/廖健安</p><p> ——常言道,“文如其人”。读老铁的作品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赤子之心,这是一个除了爱好文学,别无他求的纯粹文人的真情流露,读他写的文字,我总是浮想起他纯真、朴实的形象,心里涌起一股敬意。</p> <p>一任风霜侵耳鬓 半随词笔度晨昏/白荷</p><p> ——夏夜有凉风吹过,倚楼远眺,对面山影重重,点点灯光把一座城市氤氲,就像郑老师文集里的句子,总如一闪一闪的星空,擦亮人的眼眸。</p> <p>怀揣梦想 归来仍是少年/戴龙艳</p><p> ——从小时候拜读郑校长的散文小说集《百味人生》,到现在的小说选集《八坊巷》,可以说,郑校长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他开启了我喜欢写作的心路历程。</p> <p>积素累旧师生谊/陈继勇</p><p> ——铁辉师赠阅《慈钟岭》《守望》《八坊巷》《独酌杏花》四册大作,既有自传体小说,也有诗歌、散文;既有儿时的回忆,也有成长的艰辛,还有告老的欣慰。细细品读,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邻家大叔娓娓讲述着春来秋去的种种往事。</p> <p>孜孜以求 矻矻为文/杨洁</p><p> ——郑老师的四本著作,每日里置于我的书案之上……我与郑老师虽然未曾谋面,但见书如见人,他那一种孜孜以求、矻矻为文的精神,不仅是我的老师,而且一直是我工作的榜样。</p> <p>后记/以文会友 文以缘聚/郑铁辉</p><p> ——人各有趣,文以缘聚。有缘无文,有文无缘,皆非文友。既有文,又有缘,方为文友。文友相亲,文友相偕。我的诸位文友,皆因文而缘,皆因文而友。此次编辑的评论专集,是一种记念,是一种相牵,旨在表达一种以文会友、文以缘聚的眷眷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