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故宫,看六百岁的世界文化遗产

阿顾

<p><br></p> <p>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护城河外用脚丈量周长4.16公里),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历时18年建成。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明清北京城内外共四道城墙,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相套,坚固雄伟、方正严整,城内道路经纬有序。</p><p><br></p> <p>天安门是元大都皇城的正门,图为从天安门正前上空俯视故宫。</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kuai三声)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span>城楼<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span>须弥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span></p> 天安门背面 图为从端门正前上空看故宫。 天安门城门洞里看端门 <p>故宫有四个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p> <p>太和门</p> <p>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封建社会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p> <p>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p><p><br></p> <p>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p> <p>太和殿门饰细节</p> 中和殿 保和殿 <p>乾清门</p> <p>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雍正后改为祭神场所,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p> 后三宫俯视 <p>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清代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明代乾清宫曾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p> <p>乾清宫内景</p> <p>围合后三宫所用的庑房</p><p>共有40余间</p><p>有皇帝的“衣帽间”端凝殿</p><p>有皇帝的“书房”懋勤殿</p><p>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p><p>有总管太监的“办公室”敬事房</p><p>有提供茶点果品的御茶坊</p><p>有太医值班的御药房……</p> <p>御花园</p> <p>千秋亭藻井</p> <p>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红墙黄瓦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 </p> <p>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p> <p>后三宫的东西两侧是为后妃居住的<b>东西六宫。</b>工匠们用一种相对固定的,由宫门、前殿、配殿和寝殿围合而成的“标准单位”</p><p>不断“复制粘贴”12次,便形成了东西六宫大致的模样。</p> <p>清代雍正皇帝</p><p>不愿生活在乾清宫</p><p>搬至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p><p><br></p><p>其前殿为皇帝的“办公室”</p><p>其后殿为皇帝的“卧室”</p><p>养心殿也成为了</p><p>“住宿、办公一体化”的</p><p>帝王居住处</p> 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从雍正帝之后,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 <p>故宫有四个大门,神武门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p> 东华门 护城河和角楼 <p>故宫是什么?是历经600个寒来暑往,24位帝王的生活起居之所。它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p><p>它还是拥有180余万件藏品的艺术宝库。</p> 更多知识 <p>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今称景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p> <p><br></p> 少部分图片来源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5;"><b>北京故宫(纯文字介绍)</b></span></div><br><div>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br>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设计者为苏州人蒯祥,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封建社会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br>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故宫又称紫禁城。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北京城。<br><br>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br>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br> 神武门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br>东、西华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br><br>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br>北京故宫的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外朝庭院明朗开阔,以三大殿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br>太和殿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br><br>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雍正后改为祭神场所,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br><br><br>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红墙黄瓦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 <br><br>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br>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今称景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br><br>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br>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br>故宫建成后,作为明清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的宫廷场所,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前三殿曾五次被大火烧毁,重建都历时十年以上。<br>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明代乾清宫曾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br>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从雍正帝之后,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 <br>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br>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从1933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br>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862690件/套(截止2019年8月)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br>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到2020年紫禁城正在进行文物古迹修缮、环境整治、扩大陈列展览的开放区域。自2018年6月,故宫博物院开始实行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