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声风笛出深峡,穿峰破谷连万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蜀道而今任来去,宝成何处不芳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一莫 伸</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今年是宝成铁路开通运营62周年,70年代从学校、农村、知青召工以及从三线学兵先后在宝成铁路建设、运输和守卫过程中涌现了不少的英雄和先进事跡,他(她)们把美好的青春贡献给秦岭巴山,嘉陵江畔。而今这些人都已退休养老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但,他(她)们不忘初心,只要身体康健很想再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火热纯情的年代,沿着留下的足跡回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那段不能忘怀的历程。</p> <p>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梦如幻、希望与失望、喜悦与艰辛伴随的人生经历。是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p> <p> 宝成铁路线上老公安的铁路情怀。</p><p> 我在微信上看到老朋友曹为民的“芳华年代的蹉跎岁月,寻觅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的美篇后,浮想联翩,又把我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山、那水、那人、那事,耳渲目染,活灵活现展现在我的眼前。</p><p>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寻跡路忆,我和几位老朋友于7月21日,相约来到位于西安北郊曹为民的家中探访。</p> <p> 难忘的庚子2020年,也是宝成铁路通车62周年。我们都是七十年代初分配工作在宝成铁路沿线,把芳华的青春留在这一片热土上。宝成铁路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当年繁忙的运输大动脉的作用,但宝成铁路留下的当年曾经工作地方的足跡依然清晰,涓涓不息地流淌在秦巴山涧,嘉陵江畔,充满难舍的情愫。(张宝山/摄影)</p> <p> 曹为民同志1971年,18岁从西安23中学毕业参加了修建襄渝铁路铁道兵学兵连的三线建设。</p><p> 1973年8月,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凤州工务段观音山领工区清姜河养路工区(现为大散关工区)工作。二年后调到宝鸡铁路公安分处秦岭车站公安派出所工作。秦岭车站、任家湾车站、观音山车站、宝鸡乘警队都留下了人民卫士的足跡……</p><p> 1985年8月调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工作直至退休。他十几年来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给宝成铁路沿线的运输和保卫。</p> <p> 七月初,应战友的邀请又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从三线回来分配到宝成铁路北段的秦北高坡地段工作。那里有我终生难忘的生活工作过的山山水水和我的战友和同志们使人深深的眷恋。它早已成为我不了的情节,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那样的鼓舞人心,带着我的初心在为铁路的运输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p><p>宝成铁路被誉为中国最牛的铁路!</p><p> 宝成铁路许多线路路段坡度大、坡长、弯道多,尤其是宝鸡至秦岭一段,初期使用功率甚低蒸汽机车作列车动力则大大减低了线路运输能力,因此宝成铁路是中国最早列入电气化计划的铁路。个人觉得最牛的是:从杨家沟到秦岭主峰之间的直线距离5公里以内,迂回盘旋爬行,行程27公里,形成三个马蹄形(U字型)和一个麻花型(8字型)。</p><p> 不得不感叹我们国家的铁路设计者们,把祖国的铁路建设的让世人赞叹!</p><p> 人才最宝贵:我们国家能够快速的中国铁路现代化发展,与宝成铁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建设骨干分不开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进苍茫大秦岭,逶迤嘉陵江,寻找着一幅幅弥足珍贵的部分画面,回忆那个年代历史宏伟画卷。</p> <p> 雨后的秦岭,山里薄雾笼罩,特别漂亮,在观音山的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观音山展线了,最顶部有一个拱桥就是三层展线,拱桥下面的铁塔的方向就是二层展线了。</p> <p> 这张航拍图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左边的公路以及旁边的清姜河与观音山站的高差(王曙天拍摄)</p> <p> 这就是秦岭工务领工区清姜河养路工区负责的养护区段。</p> <p> 站在秦岭高峰上,便可看到秦岭雄伟的的景象,山头上山沟里到处布满的铁塔电线,这荒山僻野,充溢着生命的力量。</p> <p> 曹为民就是在这个工区,工作了两年时间,后调入秦岭公安所驻站观音山车站。这种巧合,注定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宝成铁路北段的高坡地带的铁路运输和保卫工作。</p> <p> 2020年7月初,我和爱人王会从西安车站乘坐高速大巴前往宝鸡会见老友并开始这次追梦之旅。</p> <p>宝鸡标誌夕照美。</p> <p> 在宝鸡与多年末见面的几位老友促膝敞谈。</p> <p>共进晚歺后合影留念。</p> <p>宝鸡的夜景变的越来越靓丽。</p> <p> 老铁们到宝鸡站为我们追梦之旅送行。</p> <p> 我也曾是“宝鸡人”。在候车大厅前留下难忘的瞬间。</p> <p>排队进站。</p> <p> 在6063/6064次宝鸡一广元深爱山区人民喜欢的便民客车前留个影。</p> <p>硬座车厢留个影。</p> <p>宝鸡西关宝成和宝天铁路交汇处。(王金宏/摄影)</p> <p> 如今的宝成铁路已是今非昔比。但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宝成铁路留下了青春年华和汗水。</p> <p>任家湾车站。</p> <p>楊家湾车站原貌。</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家湾车站是列车南行的第二站,这里是我们过去跑通勤经常路过的车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曾经所在的清姜河养路工区,离这里有6公里多,离观音山车站有5公里多,是个半路工区。那个时候,每到星期天回西安,每次我们都是往下面走,到杨家湾车站等车。往上面走是观音山车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姜河的发源地位于秦岭山中,往北流是清姜河,清姜河水汇入渭河,属黄河水系。往南流就是嘉陵江。嘉陵江水在重庆汇入长江,属长江水系 。清姜河工区对面有一座吊桥,是每天上班的必经之地,那个时候年轻,我们经常在桥上玩耍。清姜河工区所在地就是著名的古大散关,现在已经成为旅游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第一关就是古大散关。</p><p><br></p> <p> 宝鸡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p> <p> 1171年,陆游随军来到川陕一代,他在陕西南郑军营中提出了收复中原的《平戎策》:“收复中原必先取长安,取长安必先取陇右……”,可惜,苟活于世的庙堂之上,竟无一人肯定陆游的战略思想。</p><p>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隐居山阴故里的陆游时年六十有一,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沉沦,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陆放翁提笔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书愤》:</p><p>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p><p>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p><p>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p><p>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p> <p> 寻迹的美景从宝成铁路大散关开始。(八百里秦川由此向东开始)</p> <p>在大散关上拍照的宝成铁路。</p> <p>远眺宝成铁路17公里。</p> <p>下岭的列车通过二里关(现在大散关工务工区就设在此)。</p> <p>列车越过208清姜河大桥。</p> <p>雄伟壮观的秦岭北坡三层铁路。</p> <p> 在第一个灯泡线上看208(宝鸡到此桥20.8千米)大桥。</p> <p>鸟瞰观音山车站。</p> <p> 宝成铁路秦北段的观音山车站是我人生的起点。1973年三线建设结束后,我被分配到观音山养路领工区。</p> <p> 观音山站位于清姜河的对面,没有公路直接可以通达,到车站去只有爬上300多台的台阶才能上去,人走上去都是一头大汗,如果带上设备或者生活用品的话就更加费事了。</p><p> 驻站在观音山的工务段、车务段以及供电段的职工要上下班就都需要通过这些台阶了爬上爬下了,比较陡峭,基本上爬上去就是滿头是汗气喘吁吁!</p> <p> 我们一行五人在这里下车,要下300多个台阶,再走5千米才能到达工区。大约有600米长度的台阶望而生畏。当时和我一起分到清姜河工区的有徐燕勤、刘长锁、王京福、韩宝环五个人。工长拉了一辆架子车来接我们,等了很长时间人员才聚齐。我们到工区已经晚上了。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苦,比三线还要艰苦。</p> <p> 到了这里一看就傻眼了。在三线是个团体,是修铁路,什么事情都有人负责。在这里就是维修养护线路,这就是你的工作。穿上铁路制服就是铁路职工,就要对铁路负责任。对国家负责,就要保障铁路的安全,为人民负责。这就是三线学兵和铁路职工的区别。(王锡儒/摄影)</p> <p> 我们五个人住一个房间,里面就是用枕木搭成的床,上面铺了一个凉席。这里的晚上非常寒冷。尤其是冬天寒风凛冽,风吹的呼呼似响哨, 铺天盖地漫天大雪,窗子上的冰凌覆盖了一层,屋梁上的冰柱有一米多长,屋里没有炉子,几个人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在一起聊天,倒上一杯热水,一会就冻上了,脸盆里面的水也冻上了。早上起来没有热水,脸盆里面的也不能用了,只好用凉水洗脸,外出干活眼睛经常被雪黏住睁不开了。</p> <p> 工区有一个伙食团,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伙食费交过来,有一个专人负责,然后有人负责做饭。每天吃不吃饭都要打招呼,如果没有打招呼,就没有饭吃。每天上班用毛巾包上两个大馍,就是一上午的干粮,也没有菜。这些都给我留下不可磨灭记忆,至今还历历在目。工作上更是肩负重任。一个人一天要换五个枕木。那是在隧道里面,难度相当大,换五个枕木的活,一个人无法完成,必须两个人一组,换完五个枕木,人已经累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不想起来了。(王锡儒/摄影)</p> <p> 当时宝成铁路设备老化,需要更换钢轨,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底子薄,新钢轨还要支援了坦赞铁路,就要把现有的钢轨换下来,通过电焊,打磨然后换上去。</p> <p> 我记得有一次,班长让我去防护,給我两面旗,一个喇叭,由于喇叭吹不响,我給班长说吹不响,但是班长让我去凑合,我没有坚持,就去担任防护,刚走到隧洞口车来了,由于是个湾道视线不好,喇叭吹不响,展红旗已经来不及了。第二个防护赶紧采取措施,火车瞬间已经过来的,当时洞子里面有八个人在施工,班长看到火车已经到了跟前,及时采取措施,把吊轨车慌忙推了下来,火车司机也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急刹车,列车停了下来,班长的手指也划伤鲜血直流。造成列车停车的恶性事故,所幸没有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这次事故对我教育触动很大,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理,责任大于天。(王锡儒/摄影)</p> <p> 三线学兵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观音山当养路工的一段经历,使我知道了活人做事的不易,要有不怕吃苦,能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鲜花的绽放是用不尽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p><p> 一首《无悔》的歌词就是真实写照:“一把铁锤两根钢轨,四季巡视在大山的脊背,为了铁路的畅通无阻,面对艰难却从不气馁,风霜雪雨常常无法入睡。一代代铁路人青春无悔,从年轻开始就不相信眼泪,从来不在乎什么叫吃亏。在岁月的梦境里奔飞。铁路人生命无悔,巍峨的秦岭矗立起永恒的丰碑!”</p> <p>当年的我在此是驻站公安。</p> <p>观音山车站原貌。</p> <p> 深沙河大桥。(清姜河的源头就此山沟上端的黑龙潭)</p><p> 清姜河又名姜水是中华始祖炎帝的诞生地和生活地,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源起秦岭北麓,流经观音山、二里关、杨家湾、太平庄、大湾铺、益门堡、任家湾、陈家庄、姜城堡等九个村庄,流长43公里,比降为31.8%。据了解,由于秦岭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因此关于河流的产生从地理方面也有另一种说法,秦岭以北称为清姜河、以南称为嘉陵江,虽然水流方向不同,但两条河都属于同一个流域。</p> <p>黑龙潭简介</p><p> 潭边有一巨型龙头,昂首引颈,神气十足。像是天上的蛟龙不慎坠落凡间。潭水宁碧,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少许,自在悠游。</p> <p>青石崖车站。</p> <p>鸟瞰共青团青石崖车站全景。</p> <p>青石崖車站原貌。</p> <p>晨曦的松树坡大桥。</p> <p>在秦岭北坡的十八盘盘山公路。</p> <p>嘉陵江源头景区的门楼。</p> <p> 嘉陵江源头风景区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三十三公里处的秦岭之巅。属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大风景区之一,总面积三千六百公顷,著名的嘉陵江发源于景区内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嘉陵谷中。最新开发景点神河峡谷,幽兰深谷,飞龙盘道,潭瀑交错,奇石遍布,植被丰富,鸟鸣幽谷静,清流白石出,人道江南好,那至此谷奇,如若到此游,留恋不想归,愿做山野人,素衣谷中游;最新开发景点高山风电,秦岭山顶好景色,风吹车阵闪银光,莫道嘉陵溯源头,更有风电雄霸天。</p> <p> 陕西212省道秦岭段,是宝鸡市区前往凤县、汉中以及四川方向的主要通道之一,坡陡弯急,道路狭窄,货车众多,翻越秦岭的十八湾路段,就看到了秦岭的名碑,这儿是嘉陵江源头景区的入口。站在秦岭名碑下,北面是宝鸡渭滨区,往南依次是岭南公园、秦岭火车站、黄牛铺、黄花铺、凤州和凤县。翻越秦岭的这段路,沿途景色很好,看点颇多,可以一览秦岭大美。</p> <p>列车停在秦岭车站。</p> <p>秦岭车站原貌。</p> <p>留下这难得的一刻。</p> <p> 门楣由老旧变成新潮,我们也由芳华的青春走向老者暮年。但,这是历史发的规律。让我们留下这时空的瞬间。</p> <p> 1976年铁道部公安局的领导在秦岭检查工作拍的合影。后边穿白警服的是曹为民。</p><p><br></p> <p>我也在这留个影。</p> <p> 嘉陵江风光优美如画。来过此地的文人墨客都愿为它写诗吟诵。</p><p>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杜甫的这句诗说的大概就是这里的风光吧!</p><p> 嘉陵江,流淌在秦巴之间的“河流乐章”</p> <p> 嘉陵江先是向西流至凤县秦岭车站东河桥,然后折向西南,经凤县3个乡镇,在县城西南8公里处流入甘肃省两当县。此后,嘉陵江又经徽县继续南流,从汉中市略阳县白水江镇复入陕境,蜿蜒南流,经略阳7镇和宁强3镇后,从宁强燕子砭镇流入四川。在汇入沿途21条主要支流和其他无数条小支流后,嘉陵江最终在重庆朝天门处注入长江。</p> <p> 这条发源于陕西的河流,百转千回,先后流经陕甘川渝四地,干流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其中,嘉陵江陕西境内的干流全长243.8公里。</p> <p>黄牛铺车站原貌。</p> <p>红花铺车站原貌。</p> <p>油房沟车站原貌。</p> <p>油房沟车站</p> <p>凤州车站原貌。</p> <p><span style="color: rgb(110, 15, 60);"> 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岐州为凤州,仍治梁泉县(陕西凤县凤州镇),统五郡:归真、广化、两当、武阳、广世。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废归真、武阳二郡。</span></p><p>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隶秦凤路,治梁泉。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三月,凤州改隶利州路。九月,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凤州隶属利州西路;治梁泉。辖梁泉、两当、河池三县。</p><p> “有周之兴,努蜚尝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府,南岐曰凤州。”古时被誉为“岭南第一州”的凤州就是今天的凤州镇。</p><p> 凤州镇地处秦岭南坡,位于凤县中部,宝成铁路、212省道、凤太路穿境而过,距宝鸡87公里,距凤县县城15公里。</p><p> 在双石铺东北11公里,位于安河与嘉陵江交汇处。东有凤凰山,相传远古有凤凰翱翔于此而得名。自秦设故道县至建国初期,为历代州、郡、县治地。</p><p> 凤州自古为入蜀交通要冲。古故道、连云栈道都由此经过,即至民国,在公路未修通前,由凤州南越凤岭,经心红铺至三岔,仍是行旅往来的主要道路。名胜古迹很多。城内有明代修建的城墙、文庙、清真寺、城隍庙(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城南有松林如海的南岐山,有相传为诸葛亮行军歇息的“诸葛思计台”,有宋代修建的吴曦堡遗迹;城北豆积山上有唐代修建的张果洞、明代修建的消灾寺。凤州还为历代军事要地,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招定仇池国,于此立固道镇戍守。唐光启二年(882),在此置感义军,五代前蜀置武兴军,后蜀又置威武军。后周显德二年(955)王景等围凤州,擒蜀威武节度使王环等将士5000人。宋时,吴玠屯兵于此,以作为抗金基地。清代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军曾多次经过和攻打凤州城。</p><p> 1931年冬至1932年春,习仲勋、吕剑人等中共党员曾在此策划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在凤凰山发生战斗。1949年11月27日凤县解放,县人民政府由黄牛铺迁驻凤州,后又迁双石铺,此地遂为区、乡所在地。</p> <p> 2016年10月18日上午,凤县革命纪念馆在凤县凤州古镇建成开馆。省委书记娄勤俭、两当兵变领导人亲属代表习远平讲话并为纪念馆主题雕塑揭幕。</p><p> 凤县革命纪念馆位于两当兵变的策源地,总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全面再现了发生在凤县的革命历史事件。</p> <p><span style="color: rgb(110, 15, 60);"> 消灾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位于陕西省凤县,坐落于嘉陵江北岸的豆积山上,与凤州古城隔江相望,距凤县县城双石铺10公里。嘉陵江、安河、南岐湖三水在此交汇。</span></p><p> 在豆积山的绝壁之上,既有道教上仙“通玄先生”张果老隐居修炼的洞穴遗迹,又有唐玄宗避祸安史之乱在此祈福消灾得以灵验的历史典故,更有三秦唯一的孔子文庙与之遥相呼应,在整个景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同聚一山”的独特人文景观。</p> <p>七里坪车站原貌。</p> <p>新建的凤县车站。</p> <p>凤县车站原貌。</p> <p> 凤县很早就开通了陕西省唯一一列西安直通县区的旅游专列“星旅号”旅游列车,该专列自2009年开始运行,极大方便了游客前往凤县的出行。</p> <p> 凤县古称"凤州",始建于秦朝。地处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因地连陕甘,又处入川孔道,北依秦岭主脊,南接紫柏山,古栈道贯通全境,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北依主峰,南接紫柏山。全县最高峰透马驹山海拔2739米。河流属长江水系,县东秦岭梁代王山为嘉陵江发源地。周代所建的故道,汉时修建的褒斜道,南北朝时修建的回车道,元代修建的连云栈道均从凤县通过。宝(鸡)成(都)铁路东西过境,316国道和212省道为县内主干公路。</p> <p> 凤县地处秦岭复地,嘉陵江源头,全境皆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9.8%,野生动植物410多种,有秦岭花谷、通天河、凤凰湖、紫柏山等景区,年接待游客三百多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30多亿元,游客市场半径超300公里,甚至更远,是陕西旅游示范</p> <p> 凤县凤凰湖以县城夜景为特色,以羌族文化为主要人文景观,是“水韵江南、七彩凤县”的最佳展现。整个凤凰湖景区呈现出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美丽景观,四周多主题的景区或动感现代,或文化久远,带给人们不同的旅游体验,无论白天黑夜,都能感受到凤县这座中国最美小城、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中国羌族风情旅游名县的无限魅力。</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灵官峡,是嘉陵江上游第一道峡谷,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的险段之一。早在1954年修建宝成铁路时,作家杜鹏程来此采访,写下有名的通讯《夜走灵官峡》,经人民日报发表。</h3><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灵官峡的走向可分两条:一条是从峡口向西,经过关底下村二组,蜿延曲折至两当桥,向东北沿红崖河延伸,至关底下村一组下边的石拱桥而出峡,全长10余公里。本段全在凤县境内。另一条是跨过两当桥向西南延伸,直至琵琶崖,全长也10多公里。本段全在两当县境内。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1年8月中旬的洪水灾害直接导致宝成铁路原西坡车站(甘肃境内)的废弃,包括灵官峡在内的线路去全部废弃,以两个长大隧道(灵官峡隧道、琵琶崖隧道)直接越岭到宏庆车站。</p><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灵官峡铁路文化主题公园位于凤县县城西南,陕甘交界之处,距县城约5公里,峡内谷静幽深,滩清水碧,奇峰怪石姿态万千,山泉涧溪抛珠撒玉,丹霞地貌红崖斗险,“美女抱琵琶”、“神龟相对”、“石狮跳江”等自然景观令人遐想联翩。</h3><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整个景区依山傍水修建而成,景点众多,构思巧妙,面对万仞绝壁,紧挨滔滔江水,与周边的优美风景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雕刻在灵官峡铁路文化主题公园入口处峭壁上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全文和宝成铁路建设纪念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再现宝成铁路修建的艰苦岁月。</p> <p><span style="color: rgb(110, 15, 60);"> 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两当县广香东路西侧,是1932年两当兵变部队的集结地。"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唯一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兵变发生于1932年4月,由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两当县发动。兵变失败后,起义部队2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span></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 </h3><p><br></p> <p>“两当兵变”原馆。</p> <p>徽县车站。</p> <p>徽县车站站场。</p> <p>徽县的三滩风光。</p> <p>略阳车站。</p> <p>略阳车站站场。</p> <p> 略阳,秦岭腹地的小县城,属于陕西汉中,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和甘肃陇南、四川广元相邻。嘉陵江从秦岭南麓奔腾而下,穿过略阳,让这个小县山清水秀,植被丰茂,四季分明,县城夹在山与河之间,早晚温差大,夏季凉爽宜人,很适合避暑。</p><p> 略阳虽然小,历史却很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略阳境内就有人类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在略阳中川河东岸曾发现有用河卵石打磨的石片和刮削石器,见证了略阳的历史。汉武帝时期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略阳已经设县,“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因此名叫略阳。</p> <p> 随着历代建置的变更,略阳的地名也有很多,两千多年间先后称过苴县、武兴、顺政、兴州等,现在略阳县城中心保留有一座古城门遗址,城门上刻着“古兴州”三个字,古城旧址位于嘉陵江和八度河之间的半岛上,处于县城最核心的位置。</p> <p> 两条河交汇处是略阳县城的休闲场所,嘉陵江水是浑浊的,八度河河水清澈碧绿,宝成铁路跨过嘉陵江穿行在连绵的山峰之间。以前的宝成铁路很繁忙,每天都有几十趟列车经过略阳,现在随着高铁、高速的开通,宝成线很“悠闲”,一天只有四趟火车经过。</p> <p>略阳第一桥原貌。</p> <p> 嘉陵江大桥经历最大的考验是1981年的嘉陵江洪水,《略阳县志》记载:1981年8月14日至9月9日,略阳连降大雨、暴雨、连阴雨达27天,特别是8月14日至23日,连续降大雨、暴雨10日,降雨557.8毫米,降雨强度最大时每小时达30毫米。两河口、何家岩区降雨近千mm。同时,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凤县、两当、徽县、成县,也相继降大雨和暴雨。略阳境内一江十河洪水同时暴溢。8月19日、21日、23日,嘉陵江洪水三次进县城。8月21日晚7时至22日凌晨4时,出现了八十余年罕见,仅次于光绪二十年(1898年)的特大洪水,这次洪峰与之相差不到80厘米。嘉陵江流量达8630m3/秒,洪水涨贴至桥梁,上游冲下的几个大油罐阻塞漂浮在嘉陵江大桥西侧,不断冲击着桥梁和人行道栏杆,致大桥桥面严重受损。而略阳县城更是一片汪洋,县城十字口水深达8.59米。县城除高台、新城等几处制高点外,城区一片汪洋 。</p><p>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严重波及略阳全境,烈度达7度强,部分地区烈度达8度,地震导致嘉陵江大桥遭到严重损坏。</p> <p> 在略阳人的记忆中,原来的嘉陵江大桥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了,略阳县原来的嘉陵江大桥建于1960年,由苏联援建,经过55年的岁月,大桥实际服务年限已超过设计服务年限,加之经历了1981年洪灾和2008年5·12地震被严重损坏,2013年8月经长安大学桥梁监测中心监测评定为五类危桥必须拆除重建。</p><p> 2017年7月19日上午,在原址重建的略阳县新的嘉陵江大桥进行了试通车。</p> <p>新桥的夜景还是蛮好看的。</p> <p>略阳我们又回来了!</p> <p> 略阳还有一项全国纪录,出土了一块“仪制令”石碑,“仪制令”是一部南宋时期的“交通法规”,这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关于交通行路的官方条例。是在略阳城南的灵崖寺发现的,碑文上记载的刻制时间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p> <p> 石碑高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上部刻着“仪制令”三个大字,下面刻“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竖排四行,“贱避贵“,指一切等价车马都应避让官轿、驿骑、邮车,奴仆及苦力人等给官吏、贵人、主人让路;“少避长”指年轻人为长者让路;“轻避重”是指轻身轻骑让路于负重的脚夫及轿、车;“去避来”是提下坡人让路于上坡人,行人让同行的车马 。</p><p> 这样的交通规则看起来和我们今天的交通法规还挺像的,除了一些等级观念。“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可见,略阳自古就是一处交通要冲。</p> <p>在南山俯瞰略阳县城全景。</p> <p> 南山塔,又称略阳塔,位于略阳县城南山山腰,南山塔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尖有一竖直木棍,是略阳县的标志性建筑。</p><p> 南山塔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通高约二十六米,底层边长二点三五米,塔基以五层条石砌筑,(四层青石条基础,上为大块青砖),底部一层有用米浆石灰砌成。每层六面中间都有一个小窑洞,每层六面连接部位都有一个凸出塔身的两面梯级梯形砖,塔尖呈梯级渐小,底层设一门,内有一米见方2米多高的神龛,上用木板封档。塔身底层正面辟券门,以上各层每面均辟券龛。层间迭涩出檐,下砌菱角牙子。攒尖顶,尚存刹杆,高约二米。二层正面嵌道光年塔铭一方,正中阴刻隶书“福地祥云”字样,为略阳的风水宝塔。2008年汶川大地震,塔身严重开裂。</p> <p> 南山塔应属佛教中的“支提”,实际按修建时的功用来说应该叫“镇水塔”“风水塔”,因略阳城是嘉陵江、八渡河、玉带河三江交会之地,古时候县城地势低很容易遭水灾,为了避免江水泛滥,清略阳知县张志湜“修塔于玉文山,建奎楼于新城,以补风水,”祈求县城平安。因有江运,可能也兼具有嘉陵江船运指示的功能。</p> <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 ,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地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国家2A级景区,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把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自成天趣,寺内楼台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洞穴恢弘,悬空凌云。建筑与彩绘别具特色,陕南第一大铜佛--毗庐大佛造像造型独特,摩崖刻石众多,达130余通,尤以东汉的《郙阁颂》最为著名,以及历代文人刻石,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自然景观独特。</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乘风驾雾绕云霞 ,腾越飞龙福万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蜀道从今不再险,宝成处处尽芳华。</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郑子林</p> <p> 在我从事几年铁警保卫工作中,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综下所述的几件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p> <p> 故事一:</p><p> 《雪夜救援》</p><p> 1977年秋天,我当时在秦岭车站公安派出所担任站勤工作。主要工作是维持车站的治安程序,接送旅客列车。有一天晚上我值夜班。天气异常的寒冷,大雨里加带着雪花,寒风吹着带哨,雪花落在人的身上就冻成了冰块,使人感到刺骨的寒冷。</p> <p> 那天早晨五点钟左右,成都开往西安的242次列车进站了,我在车上和该次列车的乘警交接有关事情。突然列车车厢猛烈晃动,只见车站上面的灯在晃动。地震了,因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刚过,我脑子里想着,赶快打开车窗,刚好有一位列检的工人路过,我赶紧问到:“怎么回事,是否地震了”,列检的工人说:“撞车了,发生事故了”,我让乘警給我打开车门,跑到站台上,一看是一列开往成都方向的货车停在站里,一个单机猛的冲了进来,将这列货车守车后边的盖车顶起来了,中间翘起来了,直接砸在了旅客列车上,旅客列车有些倾斜了。</p> <p> 这时雨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冷,我赶紧跑到派出所,拉响了紧急电铃,通知所里面的同志,完后我又跑到了车站了解情况,給所长做了汇报,所长立即做了工作部署。</p><p> 现场的情况是这列货车,还拉了两节60吨的航空气油,由于相撞气油已经益出来了,空气中弥漫着呛人气味,情况十分危机,秦岭变电所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情况紧急,必须采取措施,先把油罐车拉出去,车站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将油罐车拖走了。但是油罐车的里面的航空汽油仍然抛洒在铁路的股道之中,我赶快和乘警商量,车上由他负责,不能让旅客下车,更不能让旅客吸烟。我负责站区的治安。严防死守,不能出现任何差错。</p> <p> 这时我又赶到了列车的尾部,看到由于两车相撞,下行列车的编组是前边有一个电机车牵引,列车守车后边有一个盖车作为隔离车,隔离车后边是两个电机车在后边推。上行列车前边有三个电机车牵引。上行方向至的是北京方向,下行则相反。这时盖车已经翘起来了,把守车包起来了,在外面根本已经看不到守车。我爬在钢轨上,用河南话大声喊着,车长,车长你在哪里?车长在里面声音很小,说我在这里,腿不能动了,腿被守车的门压在下面了,在里面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已经不能出来了。这时候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人。要把里面的人救出来,必须要进行砌割,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秦岭车站将此情况向宝鸡铁路分局报告后,调宝鸡市公安局消防支队到秦岭车站救援,直至当天晚上才将运转车长救出来。守车后边的盖车里面装的是宝鸡烟厂生产的“延安”香烟和海带,烟这个东西如果装箱打包没有什么,如果弄散了,那可不得了,满站台都是香烟和海带,堆的有一米多高。而且一部分受到雨淋已经不能用了。我们以后又负责看守香烟和海带,直至事故处理完毕。</p> <p> 故事二:</p><p> 《油库爆燃抢救伤员》</p><p> 1979年夏天的一天,当时我在任家湾车站驻站民警,上午11点左右,成都开往西安的442次旅客列车就要进站了,我在车站等待列车进站,宝鸡灯泡厂在任家湾车站专运线旁的重油库突然发生闪爆。只听到佟的一声闷响,油库上空燃起了一个大火球,火苗直往上窜。闪爆将高压输电线炸断了。任家湾车站瞬间断电了,宝鸡发电厂的热气冉冉上升,乌烟瘴气,什么东西都看不清了,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这时宝鸡灯泡厂有二个职工急匆匆跑到车站,请求我们赶快去油库救人。</p> <p> 车站距离油库有50米的距离。我和车站的其他同志一起赶紧就往油库跑,跑到油库发现这里是装重油的三个大油罐。当时有几名职工在油罐的顶部进行电焊作业。突然发生的爆炸,爆炸的冲击波把这几个人冲了出来。我们赶到现场后,看到的情况是,一共有四名职工在油罐顶上就行电焊作业,有二名职工在爆炸后直接掉进了油罐内,另外两名职工被冲击波直接冲出来了。我们先把这两个职工救出来,交給了120救护车。又赶紧去救那二个人,这时大火已经迅速向外漫延,火势很猛。我们到跟前一看,是一个七、八米高的大油罐,有两个人已经掉到油罐里面了,没有生命的迹象了。赶快撤出来,这时大火已经把我们的退路封住了,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赶快撤离,后果不堪设想,我让那灯泡厂的二名职工先撤,我垫后,这时火势异常的凶猛,火苗串出了几十米高,只留下一个不到两米多寬的通道了。</p> <p> 那二名职工撤离后,火势更加大了,浓烟滚滚,刺鼻辣眼,我用了一个铁掀作为依撑,跳了出来。跑出来后,大火烤的人已经喘不上气了,我禀住呼吸,一口气跑到铁路路基上面,缓解了很长时间,才缓解过来。当时心里想着如何救人,根本没有考虑其他。</p> <p> 接着赶快将处于油库危险区的人员转移到铁路高地。人们常说水火无情,真是火势猛如虎。重油如沥青一样平时看着没有什么,一但遇到火灾真是凶猛,向水一样,流到哪里,哪里着火,遇到树木马上燃烧,遇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燃烧。</p> <p> 这是我一生当中,见到的最大一次火灾。这个事情惊动了宝鸡市的领导,宝鸡市长亲自指挥,调动宝鸡市所有的消防车及消防队员,经过消防战士三天三夜不停的灭火战斗,才将大火扑灭。</p><p> 大火熄灭以后,老百姓的地里面的黑呼呼如沥青一样有很厚的一层。</p> <p> 八十年代初,我又从驻站民警调到宝鸡铁路乘警队在列车值乘。</p> <p> 故事三:</p><p> 《列车雷管引爆自戮》</p><p> 1982年夏天,在一次我担当执乘西安到成都旅客列车的保卫工作。当列车行驶在秦岭与黄牛铺车站区间,当时我正在列车长办公席和车长商谈工作。</p> <p> 列车员急忙跑过来说她的车厢发生不名原因的爆炸。我和列车长急忙赶到事发车厢现场。封闭车厢两端,对车厢内的旅客进行查票登记并进行彻底的检查和保护现场,为防止出现第二次突发事件。此时,只见一名旅客倒在茶几上,口鼻出血,现场询问,已经不省人事。旁边有三个旅客受轻伤,两人脚受伤,一人手指受伤。我和列车长商量后,把受伤的旅客带到餐车,由列车长负责处理,我在爆炸现场,调查情况。从现场调查看这名嫌疑人身上绑有炸药。有二个电雷管的线在外面,我详细的检查了这个人所带的物品,检查到身上时看到其身上有电线外露。当时我非常紧张,但我沉着坚定,小警慎细心的继续检查。当解开嫌疑人的衣服时,发现他身上装了一个旅行用扁茶叶盒上边连着两个电线,脑海里想可能是一种引爆装置?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是一个自制的爆炸装置。用一个扁茶叶盒装着,上边两个雷管,下面两个雷管,中间是炸药,我把这个装制从嫌疑人的身上卸下后,发现一共有四个电雷管爆炸了两个雷管,接着又从嫌疑人的腰上发现了一个匕首。通过初步分析罪犯当时的目的是想通过秦岭时,爆炸秦岭遂道,后来由于睡着了,睁开眼睛一看列车已经过了秦岭,急急忙忙引爆炸,可能是电力不足的原因,他用了四节五号电池,只引爆了两颗雷管,其威力也不小,炸伤旁边的三名旅客。</p><p>此时,罪犯的对面还坐了一名旅客,脸色苍白,我仔细对这名旅客就行检查,发现这名旅客在行李架上放了一个旅行包,里面装的都是窜天猴。列车发生爆炸时,这名旅客身上有一盒火柴,在电雷管爆炸时弧光一闪,瞬间火柴头上的磷全部没有了,但火柴一直完好无损。</p> <p> 我又在车站用电话给宝鸡铁路公安处做了汇报。并跟车继续前行,在车上继续调查。列车运行到略阳我又下车继续给宝鸡公安处的领导电话汇报。我们这趟车返回宝鸡时,宝鸡车站大喇叭通知让担任这次列车的车长,乘警到分局汇报工作。宝鸡分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参加会议,并把当天的当班调度也叫到会场进行分析会议。先由乘警、车长、宝鸡车站等工作人员依次说明当时的情况。</p> <p> 最后分析情况嫌犯是四川旺苍县人,由于工作和婚姻上的原因,通过熟人在煤矿弄的炸药雷管,自制爆炸装置。原想在新疆自杀,后来想想在新疆没有人給他收尸,又由于路途遥远,身上没钱,返回宝鸡,没有钱买票,在宝鸡混进车站上了441次列车,然后想死在秦岭隧道,想着死了以后有人給他收尸。最后该罪犯移交宝鸡铁路公安刑警队处理。</p> <p> 通过此事让人感到后怕。雷管引爆全部爆炸后果不可想象,再造成窜天猴满天飞,引起火灾,将会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和旅客伤亡。责任调查结果,追究宝鸡车站是第一责任人,罪犯没有车票从宝鸡车站混进站;第二责任人是列车员没有按照规定验票上车;第三责任人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最后对我们乘警的工作給于表扬。</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直到1985年,调回陕西省检察院在省政府大楼前的留影。</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曹为民和黄平均,邵智勇,仇建国四人合影。邵智勇是我的老同学,现在是陕西省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追梦铁路曾经芳华岁月,</p><p>迸发出炽热的铁路之情。 </p><p>它铸就了辉煌不朽业绩, </p><p>经受了栉风沐雨的考验。 </p><p>培育了奋斗不息秦岭人, </p><p>构成了时代的华彩乐章。</p> <p> 心雨浇花自芬芳</p><p> 王会的父母都是西安文艺界的姣姣者。父亲是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演员,解放后调陕西歌舞团任编剧、导演。后调尚友社任团长;母亲退休前在易俗社工作。她自幼就受到家庭的文化艺术熏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皆为专业水平。</p><p> 从三线学兵回来分到宝鸡电务段工作。1979年和曹为民结为伉俪,后来调回西安。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退休后又是老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一位不可多得巾帼。</p> <p> 王会不仅能写绘画,还是吹拉弹唱的文艺多面手。</p> <p> 唱秦腔也是她的最爱,司鼓缺人手了,她就顶缺,运作自如。</p> <p>她在认真浏览学习书法,取长补短。</p> <p>淑女未因头上霜,画舞银蝶三尺芒。</p><p>淡雅笔弦夸凤池,娉婷芳草绘沧桑。</p> <p> 王会老师、邹建设老师拿起毛笔为我们留下墨宝。</p> <p>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左起赵者斌、曹为民、王会、邹建设、郑子云</p> <p>往事如烟漫碧空,半世蹉跎已近翁。</p><p>能将圆就斯人梦,书写芳华无限宏。</p> <p> 盛世辉煌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的铁路也在飞速发展,绿皮车正被高铁取代,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却在传承,艰苦奋斗的信念没有变,宝成线的记忆将是我们这一代人永久的财富。</p> <p>感 谢:摄影老师及网络提供资料</p><p>文字资料:曹为民</p><p>美篇制作:紫 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