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白云巷

夏巴述勇(拒绝送花)

<h1>顺着钱局街,一路下坡,到了坡底,便是白云巷了。<div><br></div><div>白云巷,一条不过几百米的小巷,把钱局街和东风西路连接起来。我很少经过这里,却一直忘不了这个浪漫的诗意的名字。</div><div><br></div></h1><h1>这里,真的有过诗意的时光。</h1><div><br></div><h1>七十年代末,这条小巷忽然热闹起来,不是因为有集市或摊贩,却是因为书。这里没有书店,距离东风西路的那家位于小西门的新华书店,也还有一段路。不知是谁,在某个星期天的早晨,在这里开始了交换书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只为与他人交换图书。那是一个很多人为书而狂的年代。从四面八方涌向新华书店的人,为了买到一本小说、散文、诗歌什么的书,早早地就在小西门新华书店,依墙排队,男男女女,一个贴一个,之所以靠墙而立,是防止有人插队。大多数人,事先并不知道书店这一天开门的时候,会有什么书卖。不过,那不要紧,你只要买到书,就行。你不喜欢,可以跟别人交换,实在不行,就转手卖给那些私下里倒卖图书的人。反正,你无论买到什么书,都不会吃亏。也许,是那些倒卖图书的人,开辟了白云巷星期日的图书交换活动。</h1><div><br></div><h1>我那时在郊外的一所职工学校读书。星期天,进城,喜欢到这里来,没有可交换的书,就看看热闹。</h1><div><br></div> <h1>在这样一个清凉的七月末的早晨,我从钱局街的坡道,慢慢悠悠,一直往下走。路过了诗人闻一多曾经居住,也在此倒下的小巷的巷口。我只想去看看今日的白云巷。</h1> <h1>时候尚早?钱局街上一路以卖时装为主的小店,几乎都关着门。</h1> <h1>钱局街,据说从前是造币的地方。那时候的昆明人用的是银元,叫半开。我是没有见过那种独立的地方货币的。</h1> <h1>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原先与钱有关系的地方,连接了这条白云巷。浪漫的名字,是出自某个诗人的想象,还是别的什么?</h1> <h1>白云巷不算窄,可是,当年,它在我的印象里,十分拥挤。其实,是因为我来这里的时候,都是人们交换图书正热闹的时候,简直就是 所谓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h1> <h1></h1><h1>我在几乎空空荡荡的小巷里走了一半路。</h1><h1><br>我当年在这里与一个火车司机交换过一本书。我用的是一本我刚从书店里买的新书,与那个还穿着劳动布工作服的人,交换了一本破旧的“诗经选读”。那个火车司机,我认识,他是苏州人,是从铁路运校毕业之后来昆明的。他皮肤白,工作的时候,穿着粘上了煤灰,机油的工作服,给人印象深刻。他那本破旧的“诗经选读”,是不是从家乡带来的?也许吧,江南出才子,那里的人崇尚古代诗词,是吧?</h1><div><br></div><h1>可惜,我至今只记得那本“诗经选读”里的一句,其实已经是成语了,即“搔首弄耳”。那首小诗,说的是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女孩,在城墙的某个地方约会,女孩先到一步,她便躲起来,小伙子来了之后,不见女孩,干着急,又是抓自己的头,又是弄耳朵。那时候的人,还没有被所谓封建礼教束缚,还率真自然。</h1><div><br></div><h1>似乎,也是在这里,我按原价,从一个陌生女孩手中,买了一本翻译小说《珍妮的肖像》,是一本美国小说。一位画家,在公园里遇上一个女孩,那女孩奇迹般地几乎是一日一个样。女孩在雾中隐隐而现,跑着跳着的样子,给人如梦如幻之感。后来,多次搬家,这本小书,已经不知去向。几年前,我在新浪博客,看到一位专门介绍音乐的女士的博客,她的那一篇音乐博文,让我忽然想到了《珍妮的肖像》这个故事。那位女士很热心地把这个故事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传给我,可惜,我没有重读。老了,很难有那样年轻的心态,去读一个既不是神话也不是鬼故事的想象的故事了。</h1><div><br></div><h1>喔,在这样一个平静的早晨。不知为什么,我来到了这个有着诗意的名字的地方:白云巷。是为了祭奠远逝的青春,还是为那个曾经热血沸腾的时代无奈地一声叹息?</h1><div><br></div><h1>那位把“诗经选读”的小书交换给我的火车司机,喔,他已经远去,不知魂归他的小桥流水的故里了吗?还有那位把她几乎没有翻过的《珍妮的肖像》递给我的曾经的女孩,她还记得白云巷这样一个地方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