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有毒 切勿滥读盲信

老纳不能吃素

<p>  每天早起在上班途中翻开朋友圈,几乎被两样东西霸屏,一是各类微商和保险广告,二是各类鸡汤文。鸡汤文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类文章,特别是强行心灵鸡汤的那种,更是让我厌恶。在我认为,很多鸡汤文的目的并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的名义来误导别人避开失败的事实,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安慰,甚至是变相的自我麻痹,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将人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何其荒谬!</p> <p>  这当然并不是否定所有的鸡汤文,我承认有些鸡汤文确实有些用处,但很少有写得好的。大多数的鸡汤文不过是夸夸其谈,空喊口号,让人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多不堪,才会想看这些文字来企图强行自愈。</p> <p>  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大都是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人。他们或是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失业、失恋、破产、婚姻失败等问题,或是因为一些小问题无法释怀而郁郁寡欢。人处在这些阶段的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怀。</p> <p>  为了直击这些人的内心,于是鸡汤文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p><p> 1.以成功人士的话语和事迹来证明自己文章的言论:</p><p> 各种李嘉诚说,马云告诉你之类的,把人家随口那么一说的话都捧作改变人生的圣典。这些鸡汤文企图将读者的价值观指向同化归一,这很不道德,让我觉得发文者是个唯成功论者。有位网友说过一句反讽的话,虽然粗鄙,但很切实——“只要你成功,放个屁都是双响的。”这不禁让我反思,难道失败者的肺腑之言就没有一点可用之处吗?</p> <p>  2.用一大堆很暖心、很积极的话语来激励读者:</p><p>像什么“只要努力耕耘,总会有所收获”、“阳光总在风雨后”、“你现在的失意是因为时机未到”之类话语,甚至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些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语句,在鸡汤文中也时有出现。这些句子本身没有什么严重的毛病,但被用来熬制心灵鸡汤之后,便显得格外空洞。就像一针致幻剂,让人处于虚构的积极状态。似乎就算一整天无所事事,只要读一则心灵鸡汤,便觉得没有虚度。这些激励是无效的,不过是隔靴挠痒,根本无法解决你的实际问题。</p> <p>  3.偷换主题,避重就轻:</p><p>这是一些“出色”鸡汤文常用的方式,它的逻辑就是隐去事实,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的手法来避重就轻,让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更正面、更阳光、更有说服力,让读者的情感产生高度的认同感,然而这些不过是歪道理。</p> <p>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没车、没房、没钱养女朋友,觉得很苦恼,但经过一位导师的慷慨开导之后,却满心欢喜。那个导师是这样跟他说的:“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p> <p>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位导师并没有正面解决这位大学生的苦恼,而是在偷换主题,转移注意力。人家寻求的是物质上的解决方法,你却跟人家说精神上的东西。这个时候难道不是讲职业规划、理财方案这些更受用些吗?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来解决,那谁还会有烦恼呢?</p> <p>  因此,欺骗性是我讨厌鸡汤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虽然很少人能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谨,但用鸡汤文来欺骗自己在我看来是无知的举动。如果你不过是想让心情变得好些,那无妨,但如果你想从中得到确切的、能指引人生的方法,我倒觉得不实际。因为一个不成功的人在教别人怎么成功,想想就知道有多无稽。</p> <p> 心灵鸡汤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正好迎合了当下很多人的需求,它通篇都在宣扬正能量,而对负能量避之不谈,甚至认为负能量只会带来坏结果。很多时候,不是说避开负面的东西,只看正面的东西,生活就能变得美好,适当了解一些负面的东西反而有助于你认清现实。用理性处理问题总比用感性来自我麻痹管用,毕竟你不是活在童话中,你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差错,需要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需要付诸行动来改变现状。而这些,都不是心灵鸡汤所能带给我们的。</p> <p>  又到了吃菌的季节,再美味的菌子亦须谨慎且规范的制作和品尝。同理,鸡汤文有毒,请勿滥读盲信。</p> <p>摄 / 文 : 老衲不能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