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八)》, ~~回忆青春的脚步, 作者:包慧珍 编辑:树 林, 图片:老照片(部分网络)

树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十七年弹指间,悠悠岁月注心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上山下乡蹉跎月,春来冬去如梦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风霜雨雪何所惧,不履艰辛那知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青春虽逝老来福,眷恋知青情意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人的一生中应该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对我来说,刻骨铭心的还是那段知青岁月。社会发展,时代更迭,知青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难忘的符号。从公元1973年到2020年,47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青春不再,容颜老去,退休之后留给我的只有那一段青春的回忆。正像歌中唱的那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时光悄悄的过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留下的只有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回头看看我的兄弟姐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都已过了甲子的年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青春渐渐的老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剩下的只有追忆……</b></p> <p><b> 一、下乡时的那些事儿 </b></p><p> 想起四十七年前上山下乡时的情景,真的令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呀!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劳动繁重、苦闷难耐,但是不知怎么总是经常留恋身边这些人,品评、咀嚼种种农活里的个中滋味,回味和同学们在一起风雨同舟的往事,品评接受“再教育”时与社员同甘共苦的乐趣。因为毕竟劳动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我懂得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有在艰苦生活中去磨练,只有靠劳动去创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小棉裤大爱心</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患难彰显情意浓,棉裤虽小爱心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同为天涯沦落人,千针万线系真情。</b></p><p class="ql-block"> 一步迈出学校的大门,便跨入到社会的洪流之中。我们这些17、8岁的懵懂青年,怀揣着各自梦想,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随着全国上山下乡的大潮,我和同学们背着铺盖卷,乘坐两挂大马车来到根河第一生产队、小三队知青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来到小三队没几天时间新鲜感和热情散尽,迎接我们的是那周而复始单调、艰苦、清贫的劳动生活。但是,知青们在劳动中结成友情至今令人难以忘怀。特别是那次为一名五岁的孩子做棉裤的事儿,当时被传为佳话。那是我们下乡后第一个深秋季节,地里的秋菜收获已经接近尾声。根河的第一场雪已下过,气温在骤降,山野大地披上了银白色的冬装。每天和我们这些知青早出晚归在田里干活的小瞿,她是南方人和丈夫离婚后,为了维持生计,通过熟人介绍来生产队赚工分。小瞿带着一名5岁男孩~牛牛,平时她去劳动,牛牛就在院子里撒欢地玩,小三队里没有人不认识牛牛的。那时候女同学张丽娟、蒋秀琪在食堂为大伙做饭,与这孩子接触的多一些,见牛牛这孩子天真无邪、聪明伶俐,非常喜欢牛牛,她俩经常给牛牛一些好吃的东西。不知道是牛牛主动的还是有谁鼓动的,牛牛看到张丽娟就"妈妈、妈妈"的一个劲地叫,可把丽娟羞涩了好一阵子呢!</p> <p>  同学曲东红看到天气越来越冷,牛牛在院子里玩还穿着一件单裤,孩子冷的瑟瑟发抖。曲东红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有天晚上在宿舍里跟几个女同学说:这孩子多可怜,妈妈南方人不会做棉裤,我们几个给孩子做一条棉裤怎么样?同学们听到曲东红的倡议都表示赞同。说干就干大家分工合作,筹备好棉花、布料、针、线、里、面等物品。第二天晚上,曲东红亲自裁剪,我们几个女同学在昏暗的油灯下,絮棉花、贴里子、针线活,一条小棉裤当天晚上就做成了。第二天一早急不可待的叫牛牛试一试,这一穿竟然非常合身,既柔软又舒适,牛牛高兴的直蹦。牛牛的妈妈小瞿,看到我们几个女知青的善意行为,她感动的流出了热泪。她说:"你们这几个小妹妹才17、8岁的年龄,在家里都不会做针线活,为了我的孩子竟然做成了温暖、舒适的棉裤,谢谢你们的爱心!队里的很多老社员对知青的行为大加赞赏,<b>都说:“棉裤虽小,爱心可贵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吃马肉馅包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偶遇食堂包子宴,老马肉馅真香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家母得知吃马肉,怒气冲冲将我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元朝领袖铁木真,征服世界马为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马是朋友不可辱,不吃马肉保尊严。</b></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第一年,小三队的食堂是由两个女社员做饭,给我们打饭不够量不说,土豆、白菜洗不干净,菜汤里黑黑的,泥沙俱下,碗里飘着几滴“后老婆油”。旗里下来几名检查工作“知青办”的干部,开会的时候身为妇女队长的老同学~曲东红,代表知青仗义执言向领导多次反映知青们的生活状况,后来食堂换了女知青张丽娟、蒋秀琪为大家做一日三餐,情况发生了大改观。虽然菜依然是土豆、白菜汤,饭还是玉米面窝窝头、大碴子、高粱米,但是卫生、口感大不一样,量也足了。但是,大伙就是太馋,想吃肉吃不到。</p> <p>  记得有一次,队里一匹干活的老马在拉木头的时候,不慎被"窝死"(牲口老了没人可怜哪!)。大队领导破天荒地把死马肉,割了一部分拉到小三队交给食堂。听到要吃马肉馅包子的消息,知青和社员一阵高兴。食堂的师傅吃饭之前宣布,每人不得超过四个(其实3个管饱)。这顿马肉馅包子,是我有生以来吃的最香的包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是期盼着,队里啥时候再“窝死”一匹马或牛呀!多年后也曾多次吃马肉馅的包子,但是,怎么品尝也吃不出在小三队时的那种又香又美的味道。吃完马肉馅包子不久,有个机会回家跟老妈说起马肉馅包子如何如何好吃,妈妈一听顿时脸色骤变,大骂我一顿<b>说:“我们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祖先成吉思汗曾经骑马征服世界列强,马是我们蒙古民族的骄傲,是我们蒙古民族的好朋友!你怎么忍心吃“好朋友”的肉呢?”</b></p><p> 通过老妈的那一次现场教诲,作为蒙古族的后代 ,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惦记吃马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草帘打柈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寒冬腊月锯烧材,烈日炎炎把地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起早贪黑修地球,披星戴月秋收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菜窖阴暗多潮湿,席地而坐编草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多亏年轻火力旺,轮到现在定玩完。</b></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头一年冬天异常寒冷,男知青都山上干活去了, 我和同学曲东红、张丽娟、赵勋、李云杰等几个女知青留守在小三队,每天在院子里锯木头打柈子。那是刚过完年,外面气温低的有零下四十多度,冒着白烟。我们几个同学分成几伙去锯木头,因为队里的宿舍、食堂、菜窖从早到晚都需要用木材取暖,所以我们的任务就得必须保证队里的烧柴。那时我和赵勋用一把“大肚子锯”在锯架子上锯木头,锯完后还得用大斧子将锯下的“圆咕噜”劈成块码一米高,五米长的木头垛,这样便于检尺。林区的极端气温零下四十几度,在外面即使你不停地干活也抵御不住冻手冻脚的疼痛。同学赵勋为了赶超进度、完成一天的活计,把一根枝楞拔翘的树根码在柈子垛里,以此充数。队里王会计来检尺看到后就笑着说:"看你们码的柈子,穿蓑衣戴草帽都能钻过去"。王会计当时那种豁达、玩笑的批评,把我和赵勋都逗乐了。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还禁不住哑然失笑呢!</p> <p> 我们下乡的第一生产队、小三队的破菜窖,虽然早已年久失修,也能够储存十几万斤的土豆、白菜、大头菜。但是,每年由于温度控制的不利,经常会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每年冬季都会有很多社员、知青在阴暗潮湿的菜窖里,挑腐烂的土豆、白菜,以防止传染更多的蔬菜。我们女知青当然是队里最好的劳动力了。</p><p> 菜窖的菜挑的差不多,我们还得在菜窖里编草帘子,因为没有其它闲置的空间,只能在菜窖里干活。草帘子是保护地里蔬菜必不可少的防寒保暖的"衣服"。各种蔬菜席子、大棚、育苗都会有用草帘子。做草帘子的草是一种叫“屈针草”的植物,茎杆挺实,枝叶茂密,非常适合做草帘子。刚开始没经验、笨手笨脚的不会编。跟随着老社员没用多长时间就都学会了。菜窖里常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每天坐在土地上干活,晚上睡觉脱下棉裤都能感觉到湿漉漉的。第二天穿上棉裤继续昨日的营生。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很多女同学患上了不好治愈的疾病~痔疮,给我们后来的生活代来诸多的不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黑土地的~春种秋收</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夜色蒙蒙田地间,人影绰绰牛马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哈腰撅腚栽幼苗,春种场面也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金秋时节盼丰收,一身尘土一身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汗噙黑土庄稼旺,没有勤劳那有甜。</b></p><p class="ql-block"> 大头菜是高寒林区主要秋菜之一,大面积的人工栽值,真累啊!下乡的第二年六月初,为了提高大头菜秧苗的成活率,队里动员全体知青、社员全部在凌晨三点多钟就吹哨起床,因为栽种的地块离住地还有段路程,所以必须早起。东方鱼肚、天色蒙蒙,我还睡意朦胧、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小路上,跟着大家迷迷糊糊来到地头。此时天色微明,站在一眼望不到边黑黑的、长长的垄沟中,秧苗、水车一</p> <p>到,我们就开始干活,栽苗培土,担水浇苗,跟在老社员的后面一株一株地坐水种。那个时候才能够<b>真正的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b>。连续几天的“坐水种”每天回到了知青点,腰疼的上床铺都费劲,腰都直不起来了。</p><p> 秋菜在收获前,经过多次的田间管理,铲地、施肥、喷洒农药。秋分一过寒露来临,林区的气候瞬息万变,全大队的社员、知青全部投入到秋收的繁忙之中,准备在晴好的几天时间里,完成秋收任务。为抢时间 每天都会在太阳没露出笑脸之前就下地。大家顶着秋寒,依然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里,用砍刀收获着蔬菜。垄台上蔬菜叶子上的露水早已把裤子打的湿了大半截,浑身冷的瑟瑟发抖。等到太阳升起来,才能够逐渐缓解寒冷的侵蚀。估计现在的风湿性关节炎就应该和那时的艰难困苦不无关系。</p> <p> 吃过晚饭,我们回到小三队知青点的女宿舍,宿舍的房屋破旧、低矮潮湿,大家拥挤地住小杆铺成的简易、高低不平的大通铺上。劳累了一天的姑娘们,在没有电灯、没有音乐、寂寞难耐的黑屋子里,有人已经钻进被窝,有人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这时候我为了调解一下沉闷、无聊的气氛,时不时的借着微弱煤油灯的光亮,用手、脸做出各种诡异的图影反射在墙壁上,这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地看着我的手、看着我的脸、看着墙壁上变幻的图案,她们都开心地咯咯咯地笑起来!然后才逐渐地各自进入了梦乡……有时候夜里肚子饿了,同学拿出来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着、说笑着!那个场景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卸火车扛草个</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卸车背草走跳板,人来人往不怠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硬着头皮腿打颤,不服输劲为那般?</b></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林区,全镇子上也没有几辆机动车。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运输力量基本全靠马车、牛车去干。由于队里的生畜多,秋季储存的草料不够用,每年都须从外地购买干草(草个子)来满足生畜的饲养。记的1973年冬天,元旦刚过,大队就来人通知我去物资局三角线那里卸火车。车站规定在三角线卸火车,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卸完。我到那里一看生产队的几挂马车,都已经在火车旁边</p> <p>  等待装货,60吨的车皮装满了"草个子"(喂牛马的草)。卸车的人来了十几个,其中只有几名女知青。火车车箱打开,跳板搭上,肩头再扛上百十来斤的草个子,第一次扛这个大家伙,还是负重走在高高的、颤颤巍巍的挑板之上,说实话,心中真有些胆怯。但是,那时候年轻气盛,正是17、8岁的年龄,不能够叫别人瞧不起咱女知青。肩扛草个子,走在跳板上,不能够走的慢了,如果慢下来后面的人就走不过去了,卸完了一车草回到家我的脖子都累的抬不起头了。后来这样的火车我又卸过两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知青与篮球的缘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初入球场在校园,篮球赛场训练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技术扎实打基础,巾帼不输男子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豆蒄年华耐回味,风华正茂忆当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十七年转瞬逝,知青岁月最留恋。</b></p> <p> 说起打篮球,我还与它有着不解之缘呐!话还得从根河一中上学的时候说起。1970年夏季,学校成立篮球队(男队女队),我和同学马英被夏志勇老师选中,进入根河中学女子篮球队。记得我们一个球队的男同学还有:范亚修、田野、姜德等人。在学校我们接受了夏志勇老师比较严格、正规的体能、技术的全面基础训练。每天除了上文化课之外,其余时间,清晨、下午第二节后在“一中”的操场上都能够看到我们挥汗如雨、汗流浃背的训练身影。那个时候真年轻啊!生龙活虎、精力充沛连续打两、三场球也不感觉疲劳,夏老师率领着我们这支学生球队去满洲里、牙克石等地参加比赛,学生时代值得留恋、难以忘怀呀!</p> <p> 1972年高中毕业后,我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知识青年”的称谓。在生产队接受再教育期间,翌年根河镇组建男女篮球队,第一生产队里女知青有我和马英,男知青有鄂志忠、梁振友,被临时抽出参加了根河镇的篮球队。第二生产队抽来打球的同学还有范亚修、田野等人。我们这些知青能够从生产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被抽出参加旗里的篮球比赛,生产队还给记工分,我们就别提多高兴了。球队训练、比赛,一日三餐在根河林业局的“大众食堂” 用餐。那个时候生产队的伙食除了玉米面窝窝头就是大碴子、高粱米,没有细粮。打球期间白面馍馍随便吃,伙食比在生产队的好多了!这样一对比感觉一个多月的球赛太短暂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根河镇的男女球队,在额左旗的七镇一乡中每年都是常胜将军、无往而不胜。女队里我和马英都是主力队员,马英摆中锋,我打左前锋,赛场上我们配合默契、投球准确,赛场下我俩还是无话不说的闺蜜,我们的友谊一直延伸至今。赛季结束我们依然还要回到“小三队”知青点,迎接生产队最劳累的秋收挑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篮球带来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份我们这届同学下乡刚刚来到小三队,队长徐炳坤每天不鞠言笑,就知道早出晚归叫知青们去地里干活,晚上除了学习毛主席语录,要不就是开忆苦思甜会,其它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时间不长上面的领导来检查知青工作,我们向领导们建议为知青在小三队的院子中建个篮球场,既可以打篮球🏀🏀又可以当晾晒场,一举两得!领导听后当时就拍板答应帮助建篮球场。没几天功夫简易的篮球架就矗立在小三队的院子中央,地面稍加平整,镇上给买来了篮球,收工后男女知青在院子里玩起篮球比赛。根河的夏天属于长日照时区,晚上九点多天还亮着。记得有下届的高建刚、鄂志忠、敖文等同学都在一起玩,玩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去休息。篮球场的建成,为知青点的知青们枯燥无味、寂寞无聊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和生活色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作缘于对篮球的热爱</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山下乡已三年,身边知青回家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孤独彷徨守寂寞,盼望何时展翅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命运之神关照俺,篮球命运紧相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阔别沃土小三队,跨入母校上讲坛。</b></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1975年,已经是我毕业、下乡后的第四个年头。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几乎涉及到中国的每个家庭。知青问题早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知青返乡回城已在全国各个角落全面展开。我们这个内蒙古的偏僻小镇也不例外。</p> <p> 在生产队劳动中,看到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先后都招工、抽调、借用、选拔上学,先后离开了生产队,心中不免有些急躁、空虚、沮丧,心情降到了最低点。有时候就暗自埋怨自己,谁让自己的成份不好了,谁让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了,怨天尤人埋怨老天对自己不公。很多的时候就开导自己,路还长着呢!机会会有的!应该为伙伴们的离开祝福呀!</p><p> 嘿嘿!天无绝人之路呀!偶然一个机会,教育局需要选拔一名身体素质好、有基础、会打篮球的女知青,到根河一中任体育老师。上级部门在根河几个生产队中挑选,我就无可争辩地成为了第一侯选人,因为七十年代的林区唯有篮球🏀🏀是受百姓特别关注和拥护的赛事项目(那时没有别的娱乐),我又是女篮中的主力队员有点小名气,顺理成章被教育局选中。我从上山下乡最基层的小三队,抽调到根河一中,成为一名普通而又光荣人民教师。真没想到走出校门才几年的一名青葱学生,重新跨入校门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我感恩几年来下乡在生产队风里雨里的艰苦磨砺,也感恩在生产队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使我们共渡难关。教师是我一生中值得骄傲的职业,一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  时光真如弹指一挥间,一晃47年过去了,我们从17岁的花季少年,现已步入花甲暮年,即将跨入“奔七”的行列。我时常怀念曾经的岁月,特别怀念那段“知青岁月”,因为那是一段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共同走过来的青春时光,那是一段我们共同经历的“命运交响曲”,有时候回想起来也时常感恩走过的那一段坎坷的人生之旅。如果没有或者缺少这段“知青岁月”,那么我就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品味人生!</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同学,虽然我们都容颜渐老,但是一定要保留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2020年7月 包慧珍于海拉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