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毎逢“八一”建军节,总让我想起曾经的军营,总能牵扯出心底的那份深深思念,在那段军旅时光之中,感怀峥嵘岁月的军营情。军旅生涯给了我无穷的精神财富,留下了太多的怀念,那熟悉的营房、熟悉的战友们身影、熟悉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兵歌旋律,在回忆中尽享它的魅力。</b></p> <p><b>在军营的日子,始终成为我最美的回忆。军营是一幅画,“胸怀祖国”蹲山沟,住帐篷,铁道兵牵着铁龙描绘最新最美的筑路画;军营是一首诗,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哪里最需要、最艰险,铁道兵就到哪里奏响火车鸣笛的韵律;军营是没有学位的大学培训基地,一批批稚嫩青年成为坚忍不拔的铁汉。</b></p><p><br></p><p><b>每当记忆的闸门打开时,我都会被渲涌的思念所包围,在思念回首属于铁道兵十九团走过的足迹,始终记载着军营美好的时光:志在四方,振奋精神干四化,艰苦奋斗创新业。</b></p> <p><b>当初我和战友们走进军营,军营是青年人的舞台。从踏入军营开始,我们拥有的身份只有一个:铁道兵。军营为我们提供了唯一的生存之道——吃苦与奋斗。</b></p><p><br></p><p><b>奥地利著名文学家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极富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祖国铁路建设突击队”的伟业中,铁道兵不仅是新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的创造者。军营这所大学校,让铁道兵一批又一批热血年轻人在极富创造力的人生黄金时期,挑起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奋斗责任感。</b></p> <p><b>在军营,战友们一茬又一茬穿上一身绿军装,成为一名军容严整、举止有素的战士;走进帐篷宿舍,那明亮整洁、规范有序的内务又浮在眼前,尤其是那有棱有角的“豆腐块”,展示出铁道兵生活的不寻常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培养、磨炼、锻造出了铁道兵的钢铁般意志,“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沫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被祖国和人民称赞为“祖国铁路建设突击队”。</b></p> <p><b>在铁打的军营里,战友们志在四方铺彩虹,从太行山到冀东平原,从天山到沂蒙山区,我们奋斗在京原、通古、南疆、兖石铁路线上,留下了我们鏖战的青春汗水和足迹,为祖国铁路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b></p> <p><b>军营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学政治、讲传统、提素质,不但锻炼了战友们的意志,而且铸就了战友们“又红又专”的思想,磨炼出众志成城、披荊斩棘的坚强和毅力。这里有可亲可敬的首长和亲如兄弟的战友,难忘首长似“家长”、似“兄长”的诲人不倦;一茬又一茬五湖四海的战友,如兄弟、如师徒,无私的传帮带……这里教会了我们怎样学会做人处世,这里也让我们明白了“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懂得了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是军人的不懈追求。</b></p><p><br></p><p><b>“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军营生活的显著特点。在繁重的修路架桥施工之余,战友们都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看书的、下棋的、唱歌的、吹口琴的、拉二胡的、打球的、玩单双杠的等等,处处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展现出青春的风采,构成了军营独特的生龙活虎的生活画卷。</b></p><p><br></p><p><b>军营是人才荟萃的“集散地”。战友们怀着共同的理想从五湖四海相聚军营,也把祖国各地的不同民族文化和技术带到了部队,能者为师,互帮互学,展示才能。当年的宣传队、书画展览的人才、运动场上竞赛队员等,在军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一个又一个靓丽的风景线。</b></p><p><br></p><p><b>尽管当年我们一起走入军营的战友中,在文化知识方面不能和现在的战士同日而语,但在当时也不泛有各路“高手”。在学习、训练、施工和文体活动中,都能冒出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业务骨干。有在隧道里双手紧握着两台风枪掘进的风枪手,有会机械设备加工的,有会汽车修理的,有会电子技术的,有能歌善舞的,有书画爱好者,有体育运动健将,还有缝纫、理发、烹饪的技术能手等等。</b></p><p><br></p><p><b>在军营“送战友”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战友脱下军装,走向社会,融入在各条战线,穿越了时代这方神圣的热土。“戎马三秋暖,抵御一世寒。"时间虽说可以带走一切,但它却带不走的,“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是战友们对军营的怀念,“为人民服务”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因那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b></p><p><br></p><p><b>这里,晒出“铁兄弟姊妹”战友群收集的一幅幅老照片,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一次被军旅情愫所感染、所陶醉,使我们共同沉浸在军营那份不了情之中。</b></p> <p>当年我们响应祖国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报名应征入伍,绿色的军装把我们凝聚在了一起。青春已去,两鬓斑白,虽然脱下了军装36年了,但当年“认真看书学习,掌握革命理论”的画面,真学、真用的那份真挚情感永远也难以忘怀。</p> <p>接受部队光荣传统教育,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军人应尽的义务。这是老连长邢尊秋为勤务连战友们讲传统,多么的熟悉、亲切,瞬间就在眼前……</p> <p>在军营的日子里,我们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个时代激昂的话语,现在都还耳熟能详,非常自然、顺畅,影响着我们的一生。</p> <p>在军营里,我们铁道兵弘扬人民军队独有的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的官兵情,令我难忘。从团首长到机关各部门领导,从营长教导员到连排干部,他们常怀爱兵之心,常尽爱兵之责,常谋爱兵之道,给你一个眼神,叫信任;给你一种体贴,叫关心;施工中的领路人,工作中的主心骨,生活中的老大哥,官兵友爱不染尘埃,蕴含着一种风气,一种精神,一种让人感动、感奋和激励的力量。看看下面一张张老照片,官兵同框,同在施工现场的身影,真有点分不清哪个是官?哪个是兵?</p><p>记得在修建通古线时,团首长学习沙石峪“千里万担一亩田,青石坂上创高产”精神,率领指战员大干快上,两年完成修建通古铁路的任务。</p><p><br></p><p>这张照片前排左起:政治处副主任吕世忠、团长周富、副团长黄国寿;后排左起副团长李焕荣、政委衣俊英。</p> <p>那时团首长集体学习称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照片左起:司令部副参谋长秦忠传、政治处副主任张继臣、副团长王步云、后勤处副处长于琛、参谋长郭学林、副团长李焕荣,还上了《铁道兵》报。</p> <p>崔锦宜战友看到这张铁二代跟着父辈参观沙石峪的照片,他赋诗:</p><p><b>题照</b></p><p>文/崔锦宜</p><p><b>一脸稚气笑可掬,都是铁兵后来人。利海摄影留瞬间,时光流失情依旧。</b></p><p><br></p><p>(当年穿着朴素的铁二代,前排中为李新;后排左一为吕萍、左三为李莉。另外3人,你在哪里?)</p> <p>1975年6月,部队从三河移防到新疆,团首长和机关部分部门、营干部在颇具天山乌拉斯台特征的军营留影。前排左起:副团长黄国寿、副政委鲍时云、政委衣俊英、团长周富、副政委郭荣茂、副团长刘文海。</p> <p>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领土面积广大的国家,辽阔的疆域会有很多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有很多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但这些领土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土地,也要有军队去守护,去建设,去修铁路。1975年6月,铁道兵十九团担负南疆铁路胜利桥至上新光和库尔勒车站施工任务,虽然地处天山高寒地区的兵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指战员依然为“搞活天山”圆梦南疆线而拼搏,这样的军营生活令人怀念。</p><p>这是当年欢迎铁道兵二十团赵相璞到铁十九团任团长。前排左起:裴允功、赵相璞、郭荣茂、易德启;后排张振远、范启祥等。</p> <p>团首长与连队官兵在天山营房。第二排左二起:副政委吴登良、鮑时云、黄家才。</p> <p>这是副团长邱学文(右)在南疆铁路上新光3号隧道与战士同劳动场景。</p> <p>军姿帅气的张振远在上新光3号隧道贯通祝捷大会上。当年他曾任铁道兵十九团作训股参谋、三营营长、司令部参谋长和团长等职。“兵改工”前调武警部队任司令员。</p> <p>南疆铁路上新光3号“灯泡”隧道,那是铁道兵十九团奋斗三年打通的。在这里留影,倍感自豪。这是副政委吴登良、保卫股干事侯金川、组织股长贺富功,张国荣(前排蹲者为政治处公务员)。</p> <p>在新疆库尔勒市,军营四周是茫茫戈壁滩。副团长龚永森、副政委黄家才、政委郭荣茂、团长刘文海、政治处主任崔温泉一起合影。</p> <p>被战友们称为“倔人刘文海”,是说他当团长公私分明,保持普通一兵本色。原三营排长程克强(前排左一)上传一张与团长刘文海(后排左二)和战士的合影,刘团长虽“倔”却很平易近人。</p> <p>政委黄家才(前排中)和战友们打成一片。</p> <p>戈壁滩施工工地上的政委黄家才(左)、团长张振远(右)。</p> <p>回首往昔,我们坐着同一辆军列,走进同一座军营,恪守同样的誓言,肩负同样的责任。无论时光如何变迁,照片中永恒的主题仍然是战友的身影。</p> <p>无论是“山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的荒野山沟,还是“风吹石头跑,地窝当营房”的戈壁滩,军营始终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环境。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新疆库尔勒铁道兵十九团机关的营房吗?</p> <p>当年李良、仲凤鸣、罗光明、翟基生在库尔勒戈壁滩营房前留影,凸显铁道兵的精气神。</p> <p>在天山乌拉斯台军营,没见过的高寒缺氧,没见过的一天中的四季气候变化,政治处的官兵在一起战酷暑、斗严寒、抗缺氧、为“搞活天山”披荊斩棘。</p> <p>一切为了“大干快上”,团机关把营房搬到工地傍。驻扎在天山上新光乌拉斯沟河边,我们听惯了河水日夜奔流哗哗响,隧道近在咫尺掘进炮声隆。</p> <p>照片背景简易的干打垒营房,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欢送战友离开军营唯一的场景。</p> <p>部队到最需要的地方修铁路,连队的营房依山伴水,方便施工。这是政治处主任裴允功和宣传股副股长范启祥下连队调研时的情景。</p> <p>天山,我们战斗过的地方。每每回忆起往日的欢声笑语,每每想起那充满战斗豪气的筑路工地,我们就仿佛回到了“搞活天山铺彩虹”的军营生涯……</p> <p>岳松战友上传这张照片,是1975年10月,铁十九团勤务连通信排的战友们在乌拉斯台老营房后边的山坡上的留影,十分珍贵。</p> <p>军营里充盈着互帮互学、助人为乐、争先创优的暖流和奋发向上的浓浓氛围。这是修建南疆线天山工地上的“三结合”技术队员。</p> <p>学英雄,见行动。铁道兵十九团十八连指导员孙明超在京原线隧道一次塌方中,为救战士光荣牺牲,被铁道兵追记一等功。部队广泛开展向孙明超同志学习的活动。抽调相关人才,组织举办“孙明超同志事迹展览”。这是宣传组孙孝祖、莫炳法、张振远、周寿庆、王素萍等在“孙明超同志事迹展览”前同框。</p> <p>当年“向爱兵好指导员孙明超学习”的宣传员。</p> <p>那时的人民解放军身穿的是65式军服,帽徽领章是“一颗红心,两面红旗”,这是那个年代中国军人普遍的军装样式,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特色,成为时代的标志之一。军营中到处都是一片军绿色的海洋,那时的人们都以当兵为荣,军营生活其乐融融,令人怀念。女兵更是绚丽的军中绿花。</p><p><br></p><p>(照片前排左起:王素萍、代平、石素华、梁晓燕战友;后排:刘朝阳、李爱芬、宋金凤、张志军战友。)</p> <p>那时,女兵是军营的一道靓丽风景,她们不化妆,依然青春美丽。</p><p><br></p><p>(梁晓燕、代平、张志军战友在一起。)</p> <p>她们与同龄人一样喜欢绿色和鲜花,她们与同龄人一样向往美好和幸福,可风华正茂的年龄,她们却选择了终日与偏远荒凉的山野为伍,她们随部队战斗在太行山和天山莽莽山野中,女兵战友的故事真实而精彩。</p> <p>穿军装女兵的老照片,那段留给军营的芳华。这是勤务连守机班的张利红、张芹芳、郭月娥在钻研通信技能。</p> <p>在军营中,有一支“救死扶伤”的医疗队伍,他(她)们为施工现场服务,为战友健康服务。这是卫生队的女兵臧晓玲、郝淑丰、杨凤菊、温新华、陈琍战友在乌拉斯台。</p> <p>军营里的连队炊事班,关系着指战员一日三餐的美味佳肴。司务长倪吾兴经常下伙房,想方设法改善伙食,让大家享受天山豆腐好味道。</p> <p>星期天,偶尔也能享受天山的草原风景。</p> <p>乌拉斯台风景这边独好。</p> <p>我们入伍后,当时的国家整体文化程度还不高,在所有的兵源中大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上过初中或高中的新兵不多。而军营生活给战友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军营里坚持自学,以学固本,以学润德,以学增志,以学添知,以学自省,以学自勉,成为我们自觉习惯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是宣传股副股长范启祥在挑灯夜读。</p> <p>在军营,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是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工具。报道组的战友克服信息不通的困难,经常跑到天山高处收听新闻联播节目。</p> <p>在军营,部队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经常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这是在通古线上的铁道兵十九团田径运动代表队的队员。</p> <p>“天山铁兵”蓝球队。</p> <p>在军营,铁道兵十九团有一支活跃在工地、连队的宣传队,丰富了部队的文化业余生活。</p> <p>曾经的那身绿军装,给了我们一生的情谊。那红领章、红帽徽永远把我们的心连接在一起。</p> <p>活跃在通古铁路上的文艺兵,车莉莉、李英、李黎、郑晓平、王素萍、王崇进……</p> <p>这支说走就走,说演就演的文艺宣传队,很受全团上下欢迎,活跃文化生活就靠他(她)们了。这是当年铁十九团的文艺兵演出剧照。</p> <p>狭小简陋的舞台,官兵兴高采烈地观看铁十九团宣传队“接地气”的自编自演,生怕错过一刻的精彩。丰富多彩的节目、活泼多样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能看上“兵演兵”节目,我们看的入迷,“演员”演的热情,美轮美奂,引人入胜。</p> <p>在军营看电影,那是指战员最期待的。住在乌拉斯台高寒缺氧帐篷里的电影放映员,深夜放映回营房虽苦有乐。</p> <p>方凤春战友在放映工作中。</p> <p>在天山的电影放映员。</p> <p>我们班在英雄战地平型关留影。</p> <p>1975年3月,在通古铁路三河火车站新兵五连八班合影。前排左起:周言胜、康绪军、班长刘国祥、排长彭金安、苏金宝、高维田;第二排左起:王春孝、谢金花、袁传江、赵宝平;后排左起:曹长玲、曹保华、李亚州、张金华、丁必祥、周业春。</p> <p>陈龙、朱继福、熊继云战友。</p> <p>咱们入伍进军营,迎接我们的是荒凉、白雪茫茫的天山。</p> <p>张瑞清、张国荣和他的战友。</p> <p>邓兴爱战友说:我想起曾经奋战在天山,为南疆各族人民实现“铁路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虽苦犹荣。</p> <p>我们一起入伍修建库尔勒火车站。1979年入伍的湖北宜昌战友,前排左起:程开选、孙良明、卢光红;后排左起:李先金、卢光会、程开权、刘培武。</p> <p>1965年入伍的张乐生和他的战友。</p> <p>1970年入伍的佟汉臣和1971年入伍的鲁植贵在山西灵丘东河南。</p> <p>勤务连战友佟汉臣(右一)与鲁植贵在学习《毛主席语录》。</p> <p>王兆生战友在山西京原线,和当时的四营副教导员高忠兴的合影。</p> <p>李建军与战友分别留念。</p> <p>杨宝祥战友在照片上写的<b>“为了祖国,我要奋斗终生!”</b></p> <p><b>军营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军营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诗篇;军营是一生魂牵梦绕的思念;战友是一生刻骨铭心的真情眷恋;难忘的峥嵘岁月,是永远抹不去的珍贵回忆。</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军营分别后,我们通过网络又获得战友们的信息,重逢、相聚再叙军营情。这是我们铁十九团政治处的部分战友,到郑州市拜访老首长裴允功(前排右四)的合影。</p><p><br></p> <p>军营分别后,感谢网络时代,为我们创造了穿越时空的“军营”。由勤务连女兵张利红组建的<b>“铁兄弟姊妹群”</b>,使五湖四海的战友又汇集在“网络军营”,战友们又在一起享受军营战友情深的生活,兵魂不散。</p> <p>虽然脱下军装三十多年了,可常常在梦里梦见军营那火热的生活场景,梦见战友们的身影,梦见那我们曾经为之流淌过汗水的京原、通古、南疆、兖石铁路施工工地。绿色军营是我们军人魂牵梦萦的圣地,战友情是最崇高的人间真情。</p> <p>年轻和帅气已经从我们的脸上渐渐消失,但是军人永不言败的阳刚则永远藏在我们心里,铁道兵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p> <p>在军营岁月,在外人看来当铁道兵很艰苦,但在我们的心中却有着神圣的地位。当兵入伍的我们大都是一群家境并不殷实,却有着一颗保家卫国赤子之心的热血青年,自然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p><p><br></p><p>所以我们在军营里,每一位战友都把为祖国修路的责任扛在肩上,哪里最艰苦、最危险、最需要,我们就奔向哪里,为祖国修路,为人民造福。</p> <p>在军营里,在汗水磨砺下形成的战友之间的情感,是最为真挚的,也是最为牢固的,这种情感之间没有丝毫的利益掺杂,也没有什么交易的成分,能够在热血的青春当中收获最珍贵的友情,也是我们军营生活的一大收获。</p> <p>从军营到网络时空,一路走来,战友情无时不在围绕着我们,它是一种需要,一种安慰,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烛照行程的关爱。</p> <p>正如“战友之歌”歌词那样:“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团结成钢铁集体,钢铁集体!战友战友目标一致,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战友战友 ,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共同战斗直到胜利,直到胜利!”</p> <p>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战友之情亲如兄弟姊妹。有多少战友不曾再见,有多少军营故地不再到过,有多少记忆只能自己默默地回想……</p><p><br></p><p>对军营的那份挚爱,绝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减少,因为,有着太多的眷恋,承载着太多情感,留下了太多的宝贵回忆……</p><p><br></p><p>时光不能再回流,但是记忆却能常常浮现,一张张老照片,带来的是重逢,是感慨,是笑语,是情愁……火热的军营里,一段青春的回忆,记录军营情,承载着不散的兵魂。</p> <p>我们一起重游曾经修建京原铁路时,部队驻在山西灵丘县东河南中学的故地。</p> <p>我们一起参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p> <p>我们相约青岛,一起拜访老连长邢尊秋。</p> <p>照片:战友提供</p><p>美图:王兆生</p><p>视频:王兆生</p><p>撰文:翟基生</p><p>制作:快乐人生</p> <p>2020年7月31日被美篇推荐评为<b>“精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