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王衍才</h3> 王氏祖茔位于我村东北隅,面向正东行穴,茔后有约150米的南北走向地带,高凸巍峨,呈卧虎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成山坡型,茔田前有溡水绕茔,自东南流向西北成“U”字形,茔田正东有一深湾,水深2米有余,水清而不见底,时有1尺多长的大鱼跃出水面,真有龙腾之状,说我王氏祖茔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为虚说。<br> 十一世道行祖逝世后葬于茔中,墓前是明堂至河边。十三世祖廷英祖殁后并葬于道行祖之右。尔后,廷英祖之八子、威祖及威祖之子玉林祖(皆武举),先后葬于道行祖之左后侧。武亚元十六世友谭祖茔田在道行祖墓北;武进士十六世友询祖茔田在廷英祖墓南,看来茔田的葬序十三世祖廷英早有训诫。<br> 乾隆七年(1742年)王友询祖以身殉职,归葬祖茔;次年(1743年)乾隆皇帝御赐祭葬,并亲笔御制祭文。御葬石雕分列两行在王友询祖墓前自西向东依次排列:西起赑屃背驮,碑帽雕龙石碑,面向东并立,一则镌刻乾隆皇帝御制的祭文、祭礼、祭品;一则镌刻王友询祖的生平事迹。赑屃做碑座,以示力大能负重的意思。石人,顶盔掼甲,一手按剑,一手掐腰,目光炯炯,昂首相对站立,实有侍卫姿态。石马,佩鞍并向东站立,俗话说得好,好马不配双鞍,忠臣不是二主,此石马以表忠于主人之意。石羊,并向东跪卧,呈跪乳状,以示孝意。石猫,猫是捕鼠的,鼠是阴暗之物专以害人,猫以正义有气节与害人之物是对立的。朝天犼,相对坐立在2米之高的6棱石柱顶端,昂首仰望,犼是看守门户的义兽,浩气昂然,以表正气。东门是旨门,正面镌刻“绩茂黔南”,背面镌刻“大总戎”。这些石雕栩栩如生,深含寓意。体现了王友询从宫廷一等侍卫到捍卫边疆的总兵官,一生负国家重任,具有忠、孝、节、义的高贵品格。 <br> 友询祖逝后,春节来临,要贴对联,谢氏太太年高在堂,得先有国法,后有家礼,鉴于此,谢氏太太(皇封诰命夫人)遂命后辈在春联上端留一带状白纸,以示大丧在期。从此,我王家桥王氏家族过春节贴对联白边在上,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纸的印刷变革才消失了。<br> 我王氏家族有集体祭祖的传统,每到春(清明节)、秋(农历十月初一)祭祖之日上午九点左右,人们就陆续向祖茔集合,先到者无事就凑到一块闲谈,幼者就洗耳恭听,有的讲历史故事,有的讲人物传奇,有的专好讲《聊斋志异》,这大概是十六世友谭祖与蒲松龄有亲戚的缘故吧。祭祖时分一到,族人集于明堂,以辈次高低自前向后横排列,先礼乐合奏,再礼炮八响(以示廷英祖有八个儿子之意),然后俶行祭拜,高辈中年长者拈香奠酒毕,众拜者叩头三个而终。各自离去回本支祭拜,事后,各分支分别吃中午饭,年长者聚餐,年幼者分馒头回家,人人和颜悦色,呈现出一派祥和团结的气氛。这一集体祭祖之礼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坟头夷为平地才终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茔中墓碑增多,碑碣的撰文及雕刻都出自不凡之手,不论撰文、书写、雕刻都十分精湛。旗杆林立,松柏参天,掩映着友询祖御葬,使王氏祖茔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真是临淄大地一文人景观。<br> 世道沧桑,风云多变,上世纪四十年代,“一眼六”(王砚田)把我祖茔中直径约1米粗的古树无偿的伐光了,至六十年代的社会动乱中祖茔中的友询御葬及众多的碑碣被毁,坟头夷平地祖茔面目全非,一切都荡然无存,真是憾事,令人叹息,已是历史不再,只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br> <br>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王衍才 现年86岁 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