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与卧龙谷结缘,在此度过了两年的军旅生活。<br> 卧龙谷是个村名,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1994年2月,春节刚过。第14集团军整编后,我随驻昆高炮19旅的接受整编部队来到卧龙谷,被重新编入驻防于此地的步兵第40师119团二营6连二排5班。由一名高炮连通信班无线电报话员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山岳丛林作战部队的步兵战士。 较之老部队驻地昆明市郊区那交通便利,山清水秀的自然地利条件来讲 卧龙谷地处偏远,夹在穷乡僻壤之间,黯然失色,的确有天壤之别。<br> 初到卧龙谷,心里的确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有种大家闺秀委身下嫁的憋屈和无奈。但身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等等的军人信条都深深刻在了我的骨子里。别无选择,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克服自身消极情绪,绝对服从上级组织的安排。 原来的老部队驻地,在昆明近郊,一条宽敞平坦的一级公路从部队大院门前经过。驻地旁边有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湖泊,湖里常有渔民摇着木船撒网捕鱼,湖岸稻花飘香,一幅可资入画一般的江南水乡美景图便展现在眼前了。<br> 那一片叫做“水海子”的湖泊的另外三面是绵延起伏、覆盖有厚厚红土的山岭,山岭的海拔并不算太高,山上郁郁葱葱的长满了黑皮的松树和高大的板栗树,山下生长有白皮的桉树和一丛丛的毛竹。我们常到山脚下砍来这种细细的竹子拿回去扎扫把。 <p class="ql-block"> 说到扎扫把,就想起来我们新训结束刚下连队分到班里,下老兵连的首日,连队早点名后划分了一下清洁区。打扫的时候没有扫把,我就问吴勇(我下连队后第一任班长)班长,没有扫把怎么扫?班长只简短的撂下一句: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听到班长这么说,我傻傻站在原地懵了半晌,瞬间似乎又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有条件要完成任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任务。一旦领受任务就须无条件完成,在战斗中任务失败就意味着牺牲。</p> 后来班长就带着我们去到几里地外的山脚下砍这种竹子,回去后自己动手扎了好多扫把。现在想来真是很难忘记那个有着碧水青山的地方,很是想念那片碧波荡漾的水海子和我那个可亲、可敬的老班长。 <p class="ql-block"> 卧龙谷其实名不符实,此处既无高山峻岭也无深谷溪流,村子方圆几十里地不显山也不露水。阡陌交通,丘陵起伏,稀稀落落的布局着一些村庄。近处是成片的甘蔗林,稍远一点的地方是铁锈红色的山地,植被郁郁葱葱,异常茂密。近处小山丘的顶部密布着低矮尖利的石笋,朝着天空突兀着,像是一把把尖刀杵在那里,又像是微缩版的石林景观。这是经年累月的酸雨腐蚀的结果,因为常常体能训练时,我们会负重越野跑到山顶上去,所以对此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然而比之初来乍到的心理不适,更为严重的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难以忍受的日常军事训练的强度了。当目睹了步兵部队的军事训练水平后,我们这些新编兵员一开始那种"优越感"和"憋屈感"瞬间便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对单兵体能的要求几乎是在高炮旅老部队的好几倍。在老部队几乎平常都摸不到枪,但在这里操枪弄炮 摸爬滚打,负重越野等高强度训练成了"家常便饭"。</p> 部队里有"步兵紧,炮兵松,稀稀拉拉后勤兵"的说法。自己亲身体验了步兵部队的日常训练后,才深刻地理解了这种说法的含义。一样的早操,在原来的老部队绕着操场一圈跑几百米就结束了,可是在卧龙谷,出个早操就是5公里越野。然后在完成当天的军事训练科目后,晚饭前通常都是雷打不动的进行带武器装备负重越野的体能训练。一开始,身体还真有点吃不消,思想负担也很重。 <p class="ql-block"> 因为体能差,在军事训练上老拖后腿,觉得全连的官兵都很瞧不起我们这几个"外来户",看我们的眼神似乎都饱含鄙夷之色。后来在王明贵班长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步兵战术训练一点点的找着了感觉,跟上节奏了。为了弥补体能的严重短板,我就开始利用晚饭后,熄灯前的一段空闲时间给自己加料"补课"。</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月的加点,加量训练,体能终于上去了。体能一旦达标,完成其他训练科目就轻松多了,很快400米障碍也能在两分钟内轻松跑完了,木马训练也克服了畏惧心理顺利完成了三个练习。单双杠均完成了5个练习,投弹一甩手也能投到40米开外了,军体拳,刺杀操,还有四个练习的单兵轻武器射击训练均取得了优异成绩。</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确信自己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一个炮兵无线电通信报话兵向一名合格的面向山岳丛林作战的步兵战士的蜕变。那一年夏季,经过连队的层层选拔,我终于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幸运地被选派到40师教导队参加预提班长集训。这样又经过了4个月的高强度军事训练和步兵战术班组指挥的学习,在结束教导队集训后紧接着又接到了连队下达的1995年新训任务,带完三个月新兵训练后,连队正式下达了我的班长任命命令。</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个晴朗的早晨,旭日初升,花草芬芳,空气中带着丝丝甜味。早操完毕后,早饭开饭前,全连战士集合在操场上,贾学良指导员以简练的语言作完近期训练作风总结后,曹文洪连长从文书手里接过文件簿,一脸神情严肃的开始宣布连队命令。</p><p class="ql-block"> "命令!",全连部队“咵”的一声全部立正。“请稍息!”,“唰”的一声,全连官兵队列动作换成稍息。然后曹连长用他那独特的有着金属质感的嗓音宣布了一长串的班长任命命令。</p> <p class="ql-block"> “经连党支部研究决定,并报请团党委批准同意,决定任命以下同志为班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龙!”</p><p class="ql-block"> "到!"</p><p class="ql-block"> "任命你为步兵第六连三排九班班长,代理三排长负责三排日常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 "是!"。</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在卧龙谷这个地方立足了,六连也有了我这个"外来户"的一席之地了。</p> 时间过的很快,几个月的时光很快就在紧张的训练生活中悄悄溜走了。1995年三月末,全团官兵开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施秉县和贵阳市花溪区等地参加"95.2"国防通信光缆建设施工任务。我连施工项目段位于镇远县舞阳镇柏杨坪村,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顺利完成任务于7月返回卧龙谷。 7月,在建党节的那个火一样热烈的月份,我以综合评分的绝对优势和一贯的优秀表现,在党员大会的民主评议中高票通过,被连党支部推荐介绍并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br> 8月,我在部队当兵两年后终于获批休假探亲。<br> 9月初,休假结束后返回卧龙谷部队。<br>接下来的三个月过的异常的快,我的心情也不似往常那样轻松愉快了,有种黯然神伤的情绪总是不自觉的袭上心头,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的服役期将满,我待在卧龙谷的时间也不多了。 在卧龙谷的两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我成功完成了由一个"菜鸟"到一个步兵班长的华丽转身,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基层连队"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班长”、"优秀士兵",获营、连"嘉奖"各两次。<br> 在众多荣誉的加持下,即将退伍返乡的我也志得意满,颇有些飘飘然。我知道,是卧龙谷这块福地让我得以不断进步,是"老山猛虎连"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刻苦训练,努力学习,锐意进取。是六连的官兵帮助并见证了我在部队的成长。 <p> 此刻,再回头看卧龙谷的地形地貌,却不似以前那般平庸无奇了,远山近丘似有龙盘虎踞之势。因为有三千猛士长年驻扎于此地,颇感英雄气重矣!英雄的部队驻地自是卧虎藏龙之地。"卧龙谷"!是一个多显英雄气概的地名啊!出自卧龙谷,当是卧龙人。</p><p> 退役离队虽然令人黯然神伤,万分不舍。但"退伍不褪色,还乡不失志"。卧龙情结和猛虎精神将与我一起永存。</p> 有道是:<br> 曾经服役猛虎连,<br> 必当携带猛虎威。<br> 此生不得凌云志,<br> 休言曾出卧龙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