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年轮

静若幽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都市之年轮</p><p class="ql-block">幼时记忆中的成都</p><p class="ql-block">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天府之国的成都就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我虽祖籍河北,但却好像与我的祖籍没有什么“缘分”。我出生在赫赫有名的华西医大。听我妈妈讲只因已经有了两个哥哥,怕再生一男孩子,因此就不打算再要我了。于是妈妈来到华西医大准备把我“处理”了。是爸爸及时赶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同并苦口婆心的劝导之下,总算挽留住我的小命。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与成都结成了永恒的“缘分”。因此可以堪称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我的家居住在成都市最中心地段盐市口附近的横九龙巷30号(现在的九龙广场),那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正大门距盐市口仅100米左右,后门是沟头巷6号距署袜北三街仅50米左右的距离。到太升南路也不过150米之距。正大门斜对面是一家手工打蜂窝煤的加工厂,(那个年代用以生活的唯一燃料)。由于那时候物质的匮乏从而导致每天前来购买煤的人络绎不绝源源不断,清晨起来锻炼便能看见煤店门外人们非常有秩序的早已排起了长龙。每天早上的街道是最繁忙的时刻,有倒马桶的、有端着垃圾望眼欲穿的等着垃圾车、(垃圾车是人工拉的容积不大倘若垃圾装满了就只有等下一趟)公共厕所门口也排起了长队、小商贩在路边有卖盐茶鸡蛋的(五分钱一个)、卖稀饭馒头的、路上人们匆忙的擦肩而过,上班的、上学的、买菜的等等,街道上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那时的街道虽然很窄然而人们都会非常自觉的行走在人行道上,机动车道上最多的就是自行车,小街道上很少有汽车经过即便宽阔的大街上除了公交车其他机动车也非常少。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大班学生都是自己往返学校,从来未曾见过大人接、送。记得当时的盐市口是成都最繁华中心的地段堪比春熙路名气大,因为那里坐拥着最大的百货贸易公司“人民商场“。该商场几乎占据了一条街,里面除了没有卖菜的几乎所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包括了照相馆。与人民商场相隔一条街的对面有杂货店,中餐馆,面馆(都是国营企业),卖文具、刻印章的、住家的等等。记得当时穿搜在主要街道上的是一路、二路、三路无轨电车(车顶上有一小辫始终不离开电线)。一路电车始发盐市口终点北门火车站,二路电车始发盐市口终点通惠门,三路始发电车盐市口终点新南门汽车站。这三路电车在当时应该算的上行程距离比较远了,而这些终点站周围几乎都是农田,当时我们统称其为郊外。那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前夕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步行前往青羊宫公园(现在的文化公园)的烈士陵园去为牺牲的烈士们扫墓,只因路途较远(是郊外了),因此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自己带上中午的午餐。 还曾记得学校组织学生去郊外拾废钢铁我们徒步小半天的时间来到了无缝钢管厂(现在的水碾河),因为从小长在城里到了郊外看见鸭子、鹅乃至猪都会感到非常的兴奋,有些男生还使坏的捡起地上的石头对着猪使劲都投掷过去,然后开怀大笑,如果一旦被老乡发现少不了会被挨顿臭骂。而女生们者喜欢追着鸭子使劲的跑,看着鸭子扇着翅膀拼命彺前狂奔的样子总会令我们笑得前俯后仰的。当然开心之余也还清楚老师教给的任务,于是又偷偷摸摸的来到车间着贼般把别人需要的小的铁棒、铁花(模具加工时车下的铁削)悄悄的收入囊中,任务完成了大家轻松愉快满载而归开心的开始了回家的“漫漫”路程(当时觉得水碾河好远好远)。</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公园是动物园,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吸引着我们,那时候的动物园位于百花潭公园里(也就是现在的琴台路尽头处),当时觉得去一次动物园真不容易,感觉那个地方太远太远,且没有公交车能直达那里,如果去都要带上干粮(午餐),因为公园周围根本没有卖吃的所以每次去一次动物园都有种过年的感觉。人民公园倒是经常去,一般都是和小朋友、或者同学一起去,因为那时候父母工作太忙根本顾不了陪孩子们去公园玩,还有在我们看来玩耍是我们自己的事只要大人不反对就已经非常幸运开心了,从来没有要求父母陪着玩的想法。每年的寒暑假整个院子里完全成了孩子们的王国,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补习班,只要完成了假期作业完全可以从早玩到晚,大人不叫是不知道回家的。虽然那时候没有玩具,更谈不上数码产品,可我们却能自己动手为自己去制做,女孩子拿家里的布头自己做布娃娃,弄过纸盒子做成房子、床。拿过小铁盒(装护发霜的空盒)一根筷子就可以将其变成一把秤,男孩子更厉害,做木头抢、木头箭、叠军舰、叠飞机、叠坦克等等,我们的游戏种类繁多,藏猫、(仅藏猫的种类就好几种)跳皮筋、跳房、跳绳、投掷沙袋、男孩子尤其喜欢滚铁环、拍纸烟盒、拍糖纸,斗鸡、跳拱。我们不花一分一毫能却能获得无尽的快乐!那是一个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童年,是现在孩子永远不敢想象的。与现在的孩子相比较虽然那时的我们在物资上非常匮乏,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我骄傲的说我们曾经拥有过真正快乐的童年,我们享尽了孩提时代的欢乐,我们历经了真正属于孩子们天真烂漫年龄段该拥有的快乐、幸福、轻松和惬意,这是再多金钱都无法买到的,因此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童年的生活令人难以忘怀,童年中的成都更是记忆犹新。记得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电影,而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好几家电影院,位于盐市口的人民电影院是我们最常去的,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电影是《地雷战》和《地道战》可以说百看不厌,里面的台词几乎都能背下,那时候暑假看学生场仅凭学生证就可以看一场免费电影,当然不光是这两部电影,还有《小铃铛》,《三毛流浪记》。在距我家不远的地方还有青年宫电影院(春熙路伊藤洋华堂对面)、大华电影院(现在春熙路同仁堂斜对面)、文化宫电影院(现在太升南路恒大广场),与大华电影院相邻街对面的胡同里是新闻电影院,总之哪里不花钱我们就带着学生证就到那里去看电影。我们的暑假生活非常丰富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根本不需要家长来为我们安排。除了看些免费电影、自己在院子里总能找些自娱自乐项目。尤其到了夏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去游泳,在我家附近没有游泳池,所以每次都需要步行几乎四站路的路程。我们去的最多的是南虹游泳池(现在锦江宾馆斜对面的招商银行处),因为那里最便宜三分钱游一场(一个小时),其次就是去人民公园游泳池,那里是六分钱一场,(公园门票三分)虽然贵了点,但是有一个好处是游泳出来后可以去公园的游乐园玩,索滑梯、荡秋千等。去的最少的是猛追湾游泳池,那是一个最“高档“的游泳池(现在依然还保留着)游一场要一毛钱,因此我们一般不怎么去那里,每次游泳回家的路上最喜欢的是花三分钱买根冰棍和小伙伴们边走边吃、边说边笑真的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我小学就读于署袜北三街小学,(现在已经变成路儿童服装批发城),距学校不远的署袜北二街口子上(现在的熊猫广场旁边工商银行边)有一家小吃餐馆,偶尔放学后约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到这家餐馆买一碗凉粉(五分钱一碗)几个同学你一口我一口,虽然辣得受不了眼泪、鼻涕跟着流,可依然会将碗里的汤喝的干干净净,然后再带着一丝意犹未尽的感觉依依不舍的离开餐馆。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真的好像一个小馋猫,记得我经常下午在去上学的路上(其实出了我家大院到学校仅五、六分钟的路程)最喜欢去买小红虾吃,我清楚的记得卖虾的是一个老婆婆我每次说买一杯(二分钱)她总会将杯子(小酒杯)装的满满的给我,为此我对这个老婆婆一直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小时候一说到东郊就觉得那里的工人叔叔、工人阿姨都非常棒,因为从小住在机关大院,受当时大环境影响因此觉得工人阶级是最光荣的。记得我爸爸一个同学在东郊一个军工厂里工作,因此一到假期我们都会去他们家玩。那时他的家住在位于建设路附近的九街房(现在45路终点站建设巷站),每次到他们家,叔叔、阿姨都会带我们去沙河电影院看电影(现在的建设路),去电子科大校园转转,也去河边的田坝里走走,边走还边教我们认识一些农作物。所以那时候东郊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建立在田坝上的都市。儿时的记忆早已封存在记忆的长河里,时光匆匆而去,成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怎样变化总也抹不掉深藏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些可圈可点美好的往事,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曾经的一切依然还是那么的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