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给孩子们展现更好,更优质的课堂。看!我们数学组长详细安排了每一位教师的学习任务。</p> <p> 为促进名师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课堂教学艺术,展示团队的教研成果,《小学教学》编辑部特开展“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活动。《小学教学》编辑部邀请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德胜小学王宏伟教学团队、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数学学科侯英敏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同一节课——“什么是周长”。同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设计,一样的精彩。两个团队各自研究教材结构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经验和学习需求的教学过程,探索教学规律,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p> <p> 瞧,每一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学习。</p> <p> 沉浸在学习中的老师们,观看后感慨不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参加小学教学网络教学研讨(2)的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悟</b> 王建海</p><p> 2020.7.30日下午,参加了参加小学教学网络教学研讨(2)的学习。感悟很深的,简略谈谈自己的看法。</p><p> 其中,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印象非常的深刻,同时也看了网络中的评论,,充分说明网络教学研讨有圈可点的优势。我认为,教学和学习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的深度与学习的深度这个问题既古老又常新,历来是教育者经常提及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具体的深度学习?让谁来深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深度?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度必须把握好。</p><p> 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出,作课老师充分的把握了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以及教育目的。教的内容,自己要懂、要理清楚、要明白这节课要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读懂数学,读懂教材。 如何实现有过程的学习呢?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第一,为孩子设计合理的学习路径。老师备好课以后,要想一想为孩子设定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符合他们的特征?这就需要老师读懂学生。第二,为学生学习设计任务。设计问题或者学习问题,设计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学习任务,推动学生的学习。第三,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学导结合,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实践。要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一点,课堂有时需要静悄悄地自己做,减少一些题海,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包括行为参与、思维参与,课堂既要有热烈的讨论,也需要有静悄悄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学导融合,有效地引导和指导,教师要少讲一点,课堂才会一点点改变。</p><p> 今天的研讨课,使我耳目一新,认识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会为我们的教学插上新的翅膀,助力我们的教学不断腾飞。</p><p> </p> <p><b> 同课异构展风采 且研且思共成长</b></p><p> 杨光</p><p>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给孩子们展现更好,更优质的课堂。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在区教研室甄老师的组织下,于7月30日下午2点积极的参与了由《小学数学》杂志开展的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活动。</p><p> 首先是小学数学编辑胡远春为大家介绍了活动主题:什么是周长的同课异构。</p><p>开幕式过后,河南郑州惠济基地的霍小敏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她的研讨课《什么是周长》。霍老师先是利用两只小蚂蚁绕树叶边线比赛这个有趣的情景引入,再到身边的课本、课桌的一周的认识,再到抽象图形的一周的认识,通过描一描、摸一摸、想一想等活动,感知一周这一要义。其次通过测量两只小蚂蚁比赛跑道的长短,引导生自己动手去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两树叶的周长来理解周长的长度要义。让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概念,积累了测量的经验。最后通过数一数图形的周长,体会数量的本质是对数量某一指标进行数量的度化,并对量化的顺序进行感知。</p><p> 第二节研讨课是来自广州顺德德胜小学数学科组杨艳丽老师的《什么是周长》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他们对新知的认识与理解。杨老师的课堂很好的阐述了什么叫教学生学。</p><p> 通过侯老师的点评,我们知道了一节课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思考。知道了要想备出一节好课,要进行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活动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评价设计要先于活动设计。仅仅有目标设计与评价设计也不行,还要时刻思考“要带孩子去哪里?去到没有?怎么去到?”三个问题。</p><p> 同课异构,让我们看到了相同的课题之下,不同的课堂呈现效果。相同的学习方法之下,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运用。这是一次博采众长的良机,让每一个人收获颇丰!老师们迥异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收获了精彩,启迪了智慧。在今后的专业成长的路上中,我们会秉承优良作风,不断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未来可期!</p> <p><b> 《圆的周长》同课异构学习心得</b></p><p> 聂瑞萍</p><p> 2020年7月30日下午,我们全体数学老师有幸观看了由《小学数学》编辑部联合王宏伟、侯英敏两位老师的团队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p><p> 首先聆听了霍小敏老师讲述的《什么是周长》一课。霍老师在课上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p><p> 接下来,杨艳丽老师为我们献上了一节同样精彩的课程----《什么是周长》。杨老师经过不断的重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活动体会度量的本质,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将知识具体化,适合这个学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p><p> 最后,《小学数学》编辑部的殷现宾老师,进行点评式分享。殷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位老师各有所长,都展现出了自己课堂的特色。通过殷老师的分享,为我们解答了困惑并带来新知。聆听殷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们们的思考,从而使我们们不断反思,不断成长。</p> <p><b> 同课异构展风采,隔屏学习收获多</b></p><p> 李利恒</p><p> 我在今天下午2点积极的参与了由《小学数学》杂志开展的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活动,观看后我收获颇多! </p><p> 这次网络教研的主体:周长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展示非常精彩,课堂上智慧多多,让我大开眼界!</p><p> 上课的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动手、探索的浓厚兴趣。</p><p> 两位老师都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得到自己的结论。两位老师的评价非常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p><p> 教学过程中,两位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同时也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p><p>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p> <p>摄像: 全体数学教师</p><p>制作: 李培培</p><p>审核: 单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