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涵泳,润泽心灵--五六年级部第二次读书交流活动掠影

精彩有法

<p>  读书,让我们的教育理论更丰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透过读书能够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润泽心灵,启迪人生!</p><p> 7月30日,我们五六年级部的几位老师又集中在一起,进行这个假期的第二轮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各位老师继续积极地分享自己在书中读到的感悟,围绕着书中理论与自己曾经的工作经历展开激烈的讨论。</p> <p>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的馨香。早上9点,由我们级部牛晓菲老师主持开展的线上读书交流活动按时开始。来早的先交流,我们一边交流一边等待人到齐。下面看看我们老师是怎么样说的。</p> <p>  牛晓菲老师:在《教师的挑战》中,有一观点使我感受深刻: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 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西校区的老师也正在努力打造这样的课堂,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然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接纳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每一位学生的话都寄予期待,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p> <p>  郭达老师:让他感悟颇深的经典语句是:让每一位儿童充分的同教科书对话,借助与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身的的阅读。</p><p> 他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他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的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引导的。尤其是当今社会,不良诱惑太多,学业负担太重。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很多人可能从此就会远离书本,厌恶读书。真正愉悦而有兴趣的阅读,应该是宽松、自由、宁静状态下的阅读。</p><p> 最后他也提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努力为学生争取这样的读书空间,营造这样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养成读书的习惯。只有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中内在的美,他们才会去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我们老师多读。</p> <p>  覃琼老师:和谐交响的课堂从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尊严开始,也是构筑生生、师生合作学习的前提,更是培育师生、生生相互倾听关系的基础。尊重儿童,就要从儿童角度出发来展开教学;尊重儿童,更需要教师用自身的深邃的洞察力和深思熟虑的课前准备来巧妙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成为每一个儿童的绽放精彩的乐园。</p> <p>  李鹏飞老师:读《教师的挑战》第二章有感</p><p>一,和谐交响的课堂</p><p>1.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p><p>怎样才能够在儿童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呢?以滨之乡小学的山崎悟史老师的教学为例。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尊重接纳,一个是引发。</p><p>2.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p><p>老师的深思熟虑和洞察性,在教学组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p><p>首先是没有拖泥带水话语,每一个话语都是深思熟虑,清清楚楚的说。</p><p>第二是每一个话语都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所有的话语都是恳请和感谢,是讨好学生。是形成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阅读逻辑同教科书的对话所需要的。对话的前提是恳请好人感谢给予知识</p><p>3.交响</p><p>学习是同教科书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这位老师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让每一个儿童充分的同教科书对话,借助同伙伴的切磋来发展自身的阅读。这样的对话丰富了教科书中每一句话的含义。</p> <p>  李逸萌老师: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p><p>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p> <p>  王晓蒙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他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发言,才能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惜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p> <p>  杨晴芳老师: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p> <p>  文焱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有学问的。老师要走到儿童的身边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倾听者,身体加行动,建立与儿童密切的练习。同时我们要做到珍视每个孩子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发言的快乐,才会愿意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渗透着探究学习的精神。</p> <p>  张鹏老师:1.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以滨之乡小学的山崎悟史老师的教学为例。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尊重接纳,一个是引发。</p><p>2.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p><p>老师的深思熟虑和洞察性,在教学组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首先是没有拖泥带水话语,每一个话语都是深思熟虑,清清楚楚的说出来。</p><p> 第二是每一个话语都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所有的话语都是恳请和感谢,是讨好学生。是形成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阅读逻辑同教科书的对话所需要的。对话的前提是恳请好人感谢给予知识。</p> <p>  王平老师:我们老师在与学生讲话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是否经过选择,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及不同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听到课堂上每一处细微的声音”,而不只是发言的学生、捣乱的学生或跑神的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承担好“应答责任”,通过眼神、动作或语言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或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会倾听,实现与学习内容、与同伴、与教师的对话。</p> <p>  书中独到的教育理念的阐释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和教育观。</p> <p>  读书是一件乐事,趣事,让人变得深沉达观,使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正好骚到了你的痒处。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那么舒服,那么的自在。</p><p><br></p><p><br></p><p><br></p> <p>读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读书,让我们体会别样的乐趣!</p>

学生

老师

教师

课堂

读书

儿童

对话

教学

尊重

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