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公里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期间相距20余米,形式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马王堆汉墓1972年至1974年先后进行三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幕葬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二号墓墓主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一号墓墓主是利苍妻辛追,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三号墓墓主是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墓葬共计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马王堆汉墓考古挖掘完成后,一,二号墓坑被填塞,出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锦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号墓所在的土冢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径50至60米,上部分为夯土,顶部为圆形平台,直径也有20多米,大部分为人工堆砌。斜坡墓道位于墓坑北侧,正中上宽下窄,最上端宽约3.1米,下宽约2米,墓道的坡度大至为36度。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墓口向下有四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壁坑直达墓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自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墓道尽头几乎到达墓椁顶,以及木椁周围先填木炭,在填白膏泥,填土用五花土夯筑等做法,木炭厚约0.4至0.5米,总重量约达5000公斤,分布在木炭房外的白膏泥厚1至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因此,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span></p> <p>填埋后的一号墓坑遗址</p> <p>三号墓坑的大棚</p> <p>三号墓坑</p> <p>湖南省博物馆</p> <p>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一号墓的棺椁</p> <p class="ql-block">一号墓出土的女尸(身长154.5厘米),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妻辛追。</p> <p class="ql-block">棺椁里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素纱蝉衣:长128厘米,仅重49克(不足一两)绣花手套长25厘米。</p> <p class="ql-block">直裙素纱单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