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历史的丰碑,一一纪念秦皇岛煤校建校七十周年

叶得霖(笔名:岁月蹉跎一老翁)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那座历史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一一纪念秦皇岛煤校建校七十周年。 </p><p class="ql-block"> 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学校(以下简称秦煤校),你始终是我的魂牵梦绕。每当想起你,我总会心潮汹涌,情不能已。是啊,你曾经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家园,在那里,我 曾为你奉献了最美好的年华。我见证了你的进步,你的 变迁,你的辉煌,也见证了你的举步维艰……如今,我已年逾古稀,垂垂老矣,也因此,对你愈加思念。正是“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呀。今年是你建校七十周年,就以此文作为对你的纪念吧。 </p><p class="ql-block"> 秦煤校建于一九五零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煤炭企业亦是如此。翻身解放成为矿山主人的矿工们,急需提高文化水平,以适应管理经营矿山的需要,于是,煤校的前身一一秦皇岛煤矿工人速成中学便应运而生。校址选在秦皇岛市北山上庄坨的长城老矿旧址,教师则来自天南海北,当时的煤炭部长陈郁担任了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当年选址,当年招生。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矿工们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边学习,边建校,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特有的校风。正如我的《秦皇岛煤校赋》所写:“一九五零,建国初创,急煤业之所需兮,孚矿工之所望。大石河畔,上庄坨旁,校址甫定,长城老矿,断壁残垣,谱写新章。号令初颁,四方应响,海内才俊 接踵来庠。怀报国之志兮,献人生于教育;居北山之陋室兮,视艰苦为寻常。精心筹备,初具模样,揽矿工之精英兮,期文化速成于学堂。师生云集,海内属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淘石河之沙石兮,营建校舍;植绿树之成荫兮,美化序庠。刻苦攻读兮不舍昼夜,潜心向学兮化铁为钢。十年速成,五千学子,或赴煤矿,或居庙堂”。</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九年,矿工文化补习任务基本完成,学校开始举办中专,初设财会、计统、物供三个专业,以培养煤炭系统急需的专业管理人才。文革之后,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制两年,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之后的二十年间,学校坚持在上庄坨办学,师资力量不断充实,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工作生活条件也有所提升,(比如冬天的煤炉取暖改为统一的暖气取暖)。在北山办学的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已然完美融合,最令人难以忘怀。正如我在《煤校赋》中所写:“曾记否,排排建筑,朴实无华,山上山下,鸟语花香。教室里,书声琅琅,运动场,虎跃龙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悦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担当。春季里,百花齐放;夏季里,绿荫遮凉;秋季里,硕果累累;冬季里,炉火正旺。虽偏居于北山之一隅兮,但有知识殿堂任徜徉;虽背井离乡聚寒舍兮,但有同窗厚谊暖心房。其乐也融融,其氛也和祥,其风也高尚,其德也馨香”。多么美好的情景呀!“此情可待成追忆”啊!</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七年,为了适应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相对闭塞的教学环境,学校整体搬迁到秦皇岛市白塔岭新校区。新校址濒临大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办学。从此,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专业设置增加了,共有财会、计统、物供、劳资、运销、计算机、文秘、体育、师范部的美术、英语等。每年的各种专业培训班也是应接不暇。天时地利人和吸引了许多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教职员工已接近四百人,其中教师近二百人,在校生规模达到两千人以上。教学改革也进行的风生水起,,学校达到了历史鼎盛期。一时之间,秦皇岛煤校声名远播,成为国内一流中专,煤炭中专中的大哥大。</p><p class="ql-block"> 大约从一九九六年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所需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开始了扩招,于是中专生源逐渐萎缩,中专办学逐渐步履维艰。在滚滚洪流般的改革进程中,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办学之路会越走越艰难,更不用说发展了,在严峻形势的要求下,学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于二零零零年,与河北职技学院合并,组建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于是,在为祖国煤炭事业培养了两万多名管理人才之后,秦皇岛煤校的牌子摘掉了,煤校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二十年又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当年合校的决策是何等的明智并具有远见呀。首先,学校从办学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成建制地保留并提升了煤校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办学规格提高了档次,所合高校的专业也得以极大的扩充,从此,学校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序列,这是多么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呀!而煤校的教职员工在合校中也获益匪浅,大部分教师的职称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真正进入了高等教育中的教授专家行列。其他员工也各得其所,在高校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人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由此可见,煤校的变迁,学校的发展,恰恰证明了教育战线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成果,证明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煤校的成为历史,应该是一种进步,是可喜可贺之事。</p><p class="ql-block"> 是的,表面上看,秦皇岛煤校消失了,在北山上庄坨也已树起了煤校旧址纪念碑 ,这确实让老煤校人感慨万千,但是,煤校长期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先生立德,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春风化雨兮育桃李而芬芳;学生有志,废寝忘食,孜孜以求,阳光雨露兮培国家之栋梁”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早已深入人心,在新的高校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并始终激励着老煤校的教工以及后来者们,永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拼搏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是啊,当年的煤校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她为祖国教育事业立下的功勋不可磨灭,她已化作历史的丰碑,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我们曾为她的消失而惋惜,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对她的赞美和为她而自豪!让我用《秦皇岛煤校赋》的最后一段文字作为结束语吧:旧址在,名已亡,常怀念,意绵长。睹老校之风物兮,独徘徊而惆怅。悲耶,喜耶?百感交集兮,泪滂沱而神伤。噫吁嚱,细思量:历史车轮滚滚兮,长江后浪推前浪。功勋彪炳史册兮,铸丰碑以景仰。改革开放,国运隆昌,须抖擞而前行兮,勿踟蹰而彷徨。不忘初心,使命担当,展宏图于高教兮,大道之行而未央。惜哉煤校,壮哉煤校!,慨当以慷,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2020.7.29于北京</p> <p>北山上庄坨时的校园大门</p> <p>上庄坨校园一角</p> <p>1987年学校搬迁后的秦皇岛白塔岭新校址</p> <p>学校旧址纪念碑前留影</p> <p>当年的实验室</p> <p>学校标志性的大烟囱</p> <p>当年计统专业的部分老师</p> <p>当年基础课科的部分老师</p> <p>当年教务科的老师们</p> <p>在50年代学生自建的宿舍旁留影</p> <p>学生又回上庄坨,在曾经的教室前留影</p> <p>在曾经的教室里,请曾经的班主任叶老师再给我们上一课</p> <p>当年的教室</p> <p>当年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在校门前留影</p> <p>当年奢侈的灯光球场</p> <p>今天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p> <p>快乐的大学生们</p> <p>本文作者在学校上庄坨旧址门前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