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天井岸村探奇</p><p>文/秦心</p><p> 在关中嵯峨山三原县西北部一隅,有个鲜为人知的村庄——天井岸村。近年来,这个名不经传的村庄,却不时引得众人频频关注。笔者在强烈好奇心之驱使下,便约了几位好友,也欣然前去一探究竟。</p><p> 天井岸村,座落于三原县西北部嵯峨镇,村名的由来,是缘于村边比邻的一座巨大圆坑。这座巨型圆坑,口径约260米,底径约170米,深约32米。若从空中俯瞰,会赫然发现,在距塬畔不远的一片地中,一个宛如“天井”的巨坑镶嵌于此。纵观四野,此坑又像是广袤大地中的一个肚脐眼,因此,巨坑则被形象称之为“天井”或“天脐”。之于“天井”命名,不过是民间俗称,并无文献记载,而相对“天脐”一说,却倒是出处有根。</p><p> 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谷口,九嵕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p><p> 也就是说,在汉代之时,这里曾隶属于谷口县,其中所谓天齐公,乃指当时的天齐公祠。其时所言的“天齐”,乃为秦汉时期祭祀的八神之一。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史记·郊祀志》的颜师古注为:“如天之腹齐也。”因此,“天齐”也谓之“天脐”。另据《说文解字》所释:凡居中曰“脐”,“肚脐”人之中,“天脐”天之中。此外,再结合相关专家的考证和位于大坑以东约数百米开外现存的几处汉代夯土祭台——五帝坛遗址,可以断定,此坑即为汉代祭天的遗存——天齐公祠遗址。而此址所在,正是汉代人所确定的国之中心。按照现代说法,即为汉代时期的“大地原点”。此前,有关专家曾通过卫星地图观测过,从中居然惊奇发现,将汉代的长安城南北中线延长,往南连接的是现在子午峪中的汉代玄都坛遗址,而往北连接的却是“天井”。不仅如此,还有众多的秦汉遗址以及后期遗址也都在这条线或该线两侧。如秦都咸阳宫,汉代未央宫,汉高祖的长陵,现在的沣惠南路(隋大兴城西边界),以及周家大院、崇文塔等等。同时测出,这条中线与现在设于泾阳的大地原点东西相差仅4公里多;与汉阳陵东西仅差6公里左右;与汉未央宫前殿东西仅差6公里左右;与汉未央宫东边界仅差0.7公里⋯⋯</p><p> 这样看来,古代建筑者们在规划设计时,无不清楚这条贯穿南北之线的,并在实际建造中,还时时参考了这条看不见的直线。由此可见,从“天齐公祠”向北沿伸至秦岭的这条直线,不仅是汉文明南北中轴对称理念确立的标志,也堪为汉长安的“龙脉”所在。</p><p> 我们饶有兴致围着大坑漫步观察,环视中发现,距“井口”约四五米深处,是一圈塌陷的土层,或是这个原因,则倒致了“井底”缩小许多。而在陷层交界地带,随处可见一些已被废弃了的土窑,显而易见,此前,此处曾居住过不少的村民,现在都已搬离此处。当我们沿着“井边”向西北方眺望时,又发现有座小塔矗立在一条沟壑边沿上。我们以为是座古迹所在,便顺小路寻了过去。</p><p> 准确地说,小塔是座落在村西紧挨沟道边沿的一块平地上。与小塔相邻的也是一口地窑,和那些废弃地窑明显不同的是,该窑从入口至院内都被清扫得非常干净。我们正在猜测此窑可能仍被村民使用时,一位腿有残疾的老汉正巧就从院里走出。看到我们正用好奇目光打探他的窑院,便热情招呼我们进窑一坐。老汉名叫刘世善,家境较为贫困,在闲聊中,当我们问及隔壁那座小塔来历之时,他的回答却让我们十分惊讶。</p><p> “那塔是我建的!”</p><p> “你建的?!”</p><p> “对,是我叫人建的⋯⋯”</p><p> 原来刘世善老人是个信佛之人,时常奉守“信必行”之念,闲暇,总爱琢磨着干出点事来。因与“天井”比邻之故,便萌发为其增添些人文景观想法,并在四五年前,请人来建造了这一塔一庙。</p><p> 听完老人一番细述,更诱发了我们前去一探的兴致,便不再和他攀谈,一同起身去了景观之地。</p><p> 塔就建在隔壁塬畔的一块平地上,主体用水泥砖砌成,共六面九层,塔心杵着一根碗口粗的管状钢柱,管柱上用方管焊接着每层的支架,用于稳固塔身。每层各面均留有一个风洞,每个风洞内均置有一尊佛像,在最底层还设有一个香火供台。</p><p> 观赏完塔内构造与摆设,一番感叹后,又把目光一起关注到相距塔东十几米处的一所庙宇。庙宇为砖木结构,有三间跨度。整体虽无什么雕梁画栋,却也是椽柱入目。庙宇内也设有供台,上面摆满了刘世善老人从西安一些寺庙请来地大小各类佛像。有意思的是,他这样一个如此信佛之人,却对佛家的许多法义并不知晓很多。当笔者好奇问及主供位上为何供奉的是弥勒佛而不是佛祖释加牟尼时,老人一脸赤色道:“我虽信佛,可并不懂得佛家许多道道,加上又没文化,就是喜欢摆弄这事!只要有人给咱指出不对地方,咱下来改就是。”他的这种简单想法,让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说句实话,对于这个“景观”,我们真不敢恭维在建造技巧方面是多么引人入胜,但对刘世善老人这种敢为人先的举动,却倒是喑暗称赞不已。另外,不管咋说,若非亲身经历此境,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把如此这样一处地标建筑会和他这样一个腿有残疾的古稀老人联系一起。</p><p> 又聊了个把钟头之后,我们通过刘世善老人的指引,决定去寻访此地另一奇观——百年古茶树。</p><p> 此树位于“天井”东南方向,沿五帝祠遗址向南,直至塬畔尽头便是。</p><p> 我们辗转那里时,起初并未发现古茶树踪迹,倒是一棵较大青槐矗在塬边,很是引人注目。直至一阵山风吹过,并有缕缕清香袭来,便闻香寻源,才发现所谓的古茶树就隐于塬畔东边一个沟坎上。</p><p> 沿塬畔东面一条狭窄台阶缓步而下,右转向南,走至沟坎尽头便是古茶树所在。我们穿梭树间一番端详,看到古树从根部分出三条主干,八条分枝,盘根错节,形如龙蛇交缠。站立树外目测树体,枝叶较为茂密,其冠径约有八米,主冠高约三米,总占地面约为十平米左右。但是,我们仔细打量了一下树叶,只见其窄小尖长,像缩小版的柳叶,又像幼苗时的竹叶,便不由生疑,这是茶树么?</p><p> 众所周知,“自古岭北不植茶”,这里所说的岭北,即指秦岭以北,而我省商南的茶叶种植,则是茶树分布的最北段了。那么,此树即谓之茶树,这又从何说起?带此疑惑,笔者经过一番资料查询,方才弄清其中端倪。</p><p> 据悉,早在2007年文物普查时,三原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己发现这棵古树,并请茶业有关专家对此做过辨别。据省茶人联谊会会长韩星海及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奚斌锋等人初步认定,该树应为柳科类一种,是关中地区罕见的青钱柳,别名为金钱柳。此树喜阴贪水,其多生长在江南一带,经医学证明,金钱柳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治疗三高、糖尿病、抑郁病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不过,也有人用手机拍图识物查析过,而结果却显示为“车桑子”。“车桑子”也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叶,具有清热渗湿、消肿解毒功效,主治小便淋沥,癃闭,肩部漫肿,疮痒疔疖等;其根,具消肿解毒功效,主治牙痛、风毒流注等。因此,对此树的最终认定,还得通过林业专家的进一步鉴定后才能盖棺定论。然而,不管其是什么树种,能在此旱塬存活了几百年之久,也实属罕见!</p><p> 之后又悉, 此树属于该地一梁姓人家。是梁姓祖上从东府合阳县滩地移栽过来的,梁家三代人守护着这棵树,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清明之后,此树就萌发出像茶叶一样的叶芽,梁家人就采摘下来,经过太阳暴晒之后,一直冲泡当茶饮之,家人一年四季很少生病,成了祖传的秘方。有时,村里也有人向梁家要着喝,久而久之,“古茶树”之说,也就声名大噪了⋯⋯如此看来,有些事物的生奇,实非与生俱来,则完全是来自民间的一些道听途说,若无考究之心,同样会坠入人云亦云的虚境。</p><p> 不过,通过我们这次实地探究,相对天井岸村这片神奇之地,总算有了一点较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种种文化积淀,都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只要其具有一定的考究价值,则一定会令人心驰神往。</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