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血性山岗</u></b></p><p>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p><p>当年曹操北上长治征伐高干,路经此地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名篇《苦寒行》自此诞生,千古流传。</p><p>这里山峦叠嶂,重岗复岭。昔日之国界,今日为省境。历朝历代就干戈迭起,兵家必争。诸如隋炀帝开道入沁求贤。唐将郭子仪筑城守关。宋将焦赞、孟良驻此抗击北辽。元末英雄刘福通大战元军等等等等,从古至今这里发生过不下数十场战争。</p><p>这里便是今日沁阳市常平乡杨河村村后的东、西两座山岗——东侧碗子城山和西侧马鞍山。</p><p>古代这里属于太行山八陉之——太行陉(道)。该古道在前半山分为东、西两条通道,呈Ⅴ字型,到后半山的山西省泽州市晋庙铺镇合而为一。</p><p>今天不赘述冷兵器时代的古人在此怎样争战、如何往来通商和相互交流文化。只想讲讲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惨烈战役——常平阻击战,和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p><p><br></p><p>2014年秋,沁阳市举办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本人有幸追随豫西北抗战研究专家,转业军人李建国老师,到常平阻击战战场遗址,当面倾听专家讲述、这里当年发生的抗日战争故事。</p><p>1939年4月,时任国民党沁阳县第七区区长的中共地下党区委书记田时风,接到晋豫特委和中共沁阳县委的紧急通知:"日军正在集结兵力,……</p><p>原来,日军从新乡一带调集新编第35师团,师团长为日军中将前田治,兵力达三万人之多。沿道清铁路向沁阳北部沿山一线的盆窑村、西万村、校尉营村集结。打算从此北上山西与侵晋日军会合,以完成对我八路军太行军区、太岳军区以及国民革命军抗日部队的“九路围攻”。进而分割、蚕食,催毁我晋豫抗日根据地。</p><p>经过周密思考,田时风以朋友身份,有效动员了当时刚刚驻扎在常平村、 窑头村的国民革命军第40军39师115旅少将旅长黄书勋。黄旅长深明大义,与我党地方武装通力合作,共同勘察地形,详细分析日军进攻路线,然后迅速布置东、西两条通道战场。把部队分为两部分。东路主战场设在常平村,由副旅长史振京率一队于此拒敌。西路主战场设在窑头村,由黄旅长亲自率领另一队在此严阵以待。</p><p>4月底,日军在沁阳完成了集结。一场惨烈的山地阻击战即将拉开序幕。</p><p>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从一开始就注定此战必将非常惨烈。日军兵力众多,武器精良。更有飞机大炮助阵,且弹药充足。简直武装到了牙齿。于是兵分8路,向我东、西两线阵地同时展开进攻。</p><p>而我方两线阵地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三千多人,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武器装备上,与日军相差悬殊,根本不成比例。</p><p>尽管如此,但这支部队也不是吃素的。而是当年参加过长城抗战和台儿庄大战等诸多著名战役的国军精英,具有相当丰富的抗日作战经验和敢死的决心。</p><p>5月1日,战斗正式打响。</p><p>战斗伊始,日军将领亲自乘坐飞机侦查我方阵地。紧接着,敌人分别布置在盆窑村和校慰营村的两个炮兵营,上百门大炮一起发难。向我东、西两路阵地猛烈开火。……</p><p>据后来村里的放羊老人讲,他当年亲眼所见日军发射的炮弹一个劲儿地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打在村后的山头上,直炸的山石劈啪作响,到处飞溅。</p><p>还说,当时日本攻山没想到居然久攻不下,于是有汉奸带路来到杨河村。从杨河村后绕上山顶企图偷袭我方侧后翼。可是汉奸错了,估计回去就得被日军枪毙。要知道侧面路险,悬崖峭壁更是易守难攻。作为有经验的作战部队,对此岂能不设防?其结果是日军横尸遍野,仓皇撤退。</p><p>以至于全国解放后,杨河村仍有人在后山沟、时不时捡到军用水壶和“小洋筒”。(日军随身携带的餐具)。直到1982年,由于本地区爆发特大洪水,村中有多处石墙被洪水冲垮,在村民杨立国垮塌的院墙里,有人发现一把已生锈的"三八大盖″和一面发霉的、日军用来挂在枪头上的小军旗。铺开来看,和电影里看到的基本一样。不一样们是,这面小军旗、不但中间有个"小太阳″,在"小太阳"的四周还有黑色毛笔字。依稀记得上面写的好像是"武运长久,圣战必胜″……这样几个古体汉字。</p><p>在自己家对面的小山包后面,也有一处被水冲垮的墙体。我老人家玩耍时(当时还是个小人家),无意中发现了一堆迫击炮弹。这些炮弹被水冲出来后,有的裸露在外,还有的横七竖八,半扎在泥土里。当时我还数了一下,足有13颗之多。后来村里有人把这些炮弹拿到后山沟,用柴火烧炸了。</p><p>村子南面有一棵大古槐被日军炮弹炸毁,同时还有一间被炸塌的房子,一直没有人再维修,至今残垣断壁仍在。仿佛在默默的倾诉着当年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p><p>小时候还听村里一位叫杨福掌的爷爷讲过,说:“日本(人)想进家(里)喝水,先把枪靠在大门外才进家,进家里面又是点头哈腰、又是给糖吃”(这位爷爷在当年还是个小孩子)。还说:“日本人他妈B型,可怪气哩。好好那小方桌,他非要把四个桌腿都锯下一截,围着小方桌,跪到那儿吃饭”。……</p><p>很佩服这位爷爷,肯定有特异功能。日本人的妈妈是啥血型,人家都知道。</p><p><br></p><p>话说日军在一阵猛烈的炮火过后,步兵开始攻山。东线第一道防线设在常平村南头,我方将士奋勇抗击,接连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然而由于敌众我寡,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不断涌上来,导致我方伤亡惨重,被迫退守至常平村。……</p><p>直到1981年,本人在常平上中学时,有一次上体育课,全班在操场自由练习打篮球。由于篮球很多,我抱了一个球,独自到操场东面山脊上的一块平整场地上练习拍球,一个不小心把球掉下了山沟。</p><p>到沟底捡球时,发现有个浅浅的小窑洞。里面有满满两箩筐人骨头。</p><p>好瘆人,吓得我一溜烟跑上山回到操场。</p><p>现在想想,基本可以肯定那是当年阵亡将士遗骸,后来被好心人收纳在那里的。</p><p>那时候常听当地人讲,六、七十年代期间经常有人在碗子城山的孟良寨上发现人骨。甚至直到2014年5月(六年前),仍有人在马鞍山的关爷坡、一个大石缝里又发现一具遗骸,且呈战斗姿势。同时发现另有墓碑三百多块。</p><p>经专家鉴定,确定是当年阵亡将士遗骸。专家分析,由于当时正处于夏季,且战事吃紧,情况复杂。导致有很多阵亡将士没能够得到妥善安置。</p><p><br></p><p>再说我方将士退守至常平村,在村里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整整拼了一天一夜,消灭日军近千人。却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东线指挥官,副旅长史振京阵亡。部队只好又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孟良寨,据险坚守。孟良寨紧临碗子城,是"古羊肠坂”道上的重要关隘。</p><p>今天有不少人说起"羊肠坂”,却非要说成“羊板肠”。呵呵呵,光记得吃了怎么能行?这里的“羊肠坂”意为形容这一段坂道就像羊肠子一样弯曲狭窄、凸凹不平。</p><p>日军占领常平村后,气焰更加嚣张。在村里的平整场地架设大炮,对孟良寨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并组织强大的兵力不断发起轮番强攻。但一次次都被我方将士顽强地打了下去。</p><p>就这样与敌人进行着拉锯战,一直坚持着。尖刀连直到最后弹尽粮绝,宁死不屈,余下人员集体跳崖,壮烈殉国。</p><p>有些战士抱着仅剩的几颗手榴弹,待敌人接近时,跃出掩体与敌同归于尽。</p><p>至今,孟良寨的城墙上,被日军炮弹炸开的缺口和斑斑弹痕依然清晰可见。</p><p><br></p><p>西线窑头战场也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在黄沙岭。日军在炮火掩护下,漫山遍野的步兵气势汹汹地向山上冲来。我方埋伏在这里的一个连沉着应战。待敌接近时,突然猛烈开火。敌人横尸一片,退了下去。</p><p>又一轮炮火向黄沙岭阵地猛烈轰击之后,敌人又一次哇哇嚎叫着扑了上来。但同样又被打了回去。</p><p>就这样,敌人的大炮一轮又一轮疯狂地轰炸我黄沙岭阵地。</p><p>老兵都知道“ 炮弹不复坑。”我顽强的战士们从这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炮弹的轰击。</p><p>恼羞成怒的敌人叫来了几架飞机助阵,向黄沙岭阵地疯狂地扫射、投弹,阵地彻底被炸为一片焦土,致使该连战士全体阵亡。西路第一道防线失守。</p><p>第二道防线设在窑头村南的风门口,一位姓赵的班长带领一个机枪班在此拒敌。面对强大的敌人,赵班长死命坚守,接连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子弹打光后,几个战士与冲在前面的日军抱在一起滚下了悬崖……</p><p>就在这个悬崖下,本人十三、四岁时,有一次路过这里,经历了一个灵异事件。……说来更会令人毛骨悚然,在此不提。</p><p>话说敌人突破第二道防线后,日军师团长前田治把指挥所布置在窑头村,亲自督战。我方与日军在窑头村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拉锯战,直到旅参谋长邓其冼战死,窑头村失守。余部由黄旅长带领,退守到山坡上最后一道防线——关爷坡。</p><p>在关爷坡,黄旅利用山坡上的古长城石墙做掩体,封锁道路,在这里又与敌人激战了十几个日日夜夜。这时的将士们全都杀红了眼,一个个赤膊上阵,喊杀声震天。黄旅长亲自端着转盘机枪,光着膀子大声嘶喊着,对攻山的敌人进行猛烈扫射,硬是把敌人一次次地打了下去。</p><p>敌人眼见我铁血阵地久攻不破,悍然违背国际公约,竟向我阵地发射毒气弹,导致我方大部将士窒息而死。黄旅长被迫带领少量幸存战士撤出阵地。……</p><p>这场阻击战前后历时长达四十余天,面对兵力近十倍于我的日军,我中方官兵不畏强暴,顽强阻击。与敌人进行了四百多场战斗,歼敌两千多人。</p><p>虽然我方三千多官兵大部阵亡,但却有效迟滞了日军的"九路围攻”进度,极大地缓解了晋豫根据地总部的压力。为总部粉碎"围攻″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宣传和纪念。</p><p><br></p><p>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p><p>壮哉!铁血将士。美哉!血性山岗。</p><p><br></p><p><br></p> <p>最小的城——碗子城</p> <p>清代帝师书——古羊肠坂</p> <p>从红岭山北望马鞍山</p> <p>马鞍山后方</p> <p>碗子城山侧面(西)</p> <p>碗子城城头上</p> <p>特写</p> <p>从后杨河看马鞍山</p> <p>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