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半个世纪的心结

沙海绿洲

<p>《不能忘却的战斗》编后语</p> <p>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民族凝聚精神,应有其心;一个国家抗耻拒辱,当有其力。</p> <p>1969年3月至8月,中苏边防部队在黑龙江和新疆方向的中苏边境地区,先后有过两次激烈碰撞。从东北到西北,从珍宝岛到铁列克提,相隔万里之遥的中苏边防军,面对相同的对手,进行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 其搏杀惨烈的程度令人惊心动魄。结果珍宝岛中方大胜,铁列克提中方完败。珍宝岛之战我们教训了苏联人,铁列克提之战则是苏联人打醒了中国人。珍宝岛的胜利固然可喜,但铁列克提失利的价值同样珍贵。</p> <p>50年前,铁列克提战斗作为中苏两国的最后一战,以一点换全线,以一场小规模冲突,换取了中苏中俄边境长达半个世纪总体安宁。其历史地位和正面作用必将永载史册。50年前,我军铁列克提参战将士,在敌人的 飞机、坦克和装甲车面前,在战斗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为了共和国领土完整,毫不畏惧,慷慨赴死。他们是英雄,是守边英雄,是国家英雄,是民族英雄!</p> <p>穿越时光隧道,拂去岁月尘埃。2019年8月13日,参战部队老兵和烈士亲属,在当年的战场隆重举行铁列克提战斗50周年祭奠烈士活动。他们再一次来到曾经戍守的边防,看望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和亲人。同 时,他们渴望能在50年后的今天还原历史真相,为铁列克提之战正名,为铁列克提牺牲的烈士和故去的将士们正名! </p> <p>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于自弃。铁列克提战斗作为中苏两国最后一战已成历史。由于是失利之战,加之当年特殊的历史背景,真相一直没有完全公开,在国家正史书籍中鲜有记载,所以导致不同版本的传说在民 间演绎流布。日月不居,时光飞逝。已有许多知情者带着真相和心结与我们永别,如今健在的参战老兵也已年过古稀,有的正在接近生命的终点。为了让这段历史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留存,作为当年参战的亲历 者、见证者、幸存者和参战部队的后来人,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抓紧把一群老兵对铁列克提战斗的回忆记录下来、保存下来。</p> <p>生命之殇,历史之痛。在撰写这些回忆性文章的过程中,无数次提笔又无数次放下。最让人纠结和痛苦的是,铁列克提战斗主要的情节因难以查到权威资料而难以求证。探寻和复原铁列克提战斗的战前、战中和 战后真实情况,离不开当年参战人员和亲历者的追忆,这是因为,相对而言,他们掌握的情况可能更真实、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所幸的是,现代通讯科技将星散各地、仍然健在的参战老兵汇聚到了一起。从一开 始不愿回想这段历史,到勇于直面惨烈的记忆,他们逐步克服了感情上的障碍,最终解开了铁列克提战斗留给我们半个世纪的心结!</p> <p>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战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参战老兵的回忆可能与部分档案记录存在偏差,我们无意于对历史档案记载的作战时间、作战经过等材料之真实性提出质疑。但考虑当年战场的复杂性、通讯传输的滞后 性,战后经过反复修改总结形成的档案记录,也有可能和战场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所以,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精神,在真实记录参战人员和亲历者回忆的同时,将当年的历史档案作为附件保留,不求两者 统一,以实留史。《不能忘却的战斗》是全体参战老兵和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汇编。这些凝成心结、刻骨铭心的悲壮回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他们每个人的记忆可能是零散的,但无数个亲历者的记忆累加,就 能汇成一段真实的历史,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p> <p>本书所记铁列克提战斗情景,全部来自当年参战、而今幸存老兵的回忆。客观真实,是我们编写此书遵循的最大原则和最高境界。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撰写本书,我们也澄清了部分事实。对多年一直存在争议的苏军 有无坦克参战、参战人数多少等疑问,回忆文章为我们解开了谜团。</p> <p>“苏军出动了坦克参加战斗。” 这是很多参战老兵的肯定回答。当年那场战斗中,因主战场676高地的地形不适合坦克靠前作战,所以苏军用装甲车对主战场进行近距离围攻。而坦克则藏在苏军阵地的掩体中,对我 军676高地和左右翼掩护组阵地进行远距离炮击。坚守676高地的唯一幸存者袁国孝,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只注意对付近距离围攻上来的苏军装甲车,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发现远方炮击的坦克,加之他在战斗进行约半 小时就负伤昏迷,所以他没有看到苏军坦克。而我军左右翼掩护组阵地和指挥组很多参战人员均目睹了苏军的参战坦克。1969年8月17日新疆军区调查组在战后报告中称,“8月13日苏修出动直升飞机、装甲车、坦克 ,约300名侵略军,袭击我巡逻分队。”参战人员证实这个报告及数字真实可信。因这场战斗是苏军有预谋的报复行动,苏军在纵深布置的兵力则更多。汇编内容征询了几乎所有健在参战人员,讲述和回忆包含了铁列 克提战斗的各个战斗小组、战场指挥组、铁列克提边防站、塔城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室、救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善后处理人员等。对伊犁军区、新疆军区直至更高层面当年的境况,我们用可信度较高的材料进行了 历史还原,回答了不少关于那场战斗的疑问,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铁列克提战斗的资料中亲历者参与最多、内容最丰富、记叙最详细的一部汇编。</p> <p>这本汇编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付梓,是编委会全体成员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的结晶。编写过程中,尚登学副司令员、张连枢政委等顾问团老首长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多次指导。范海超大校、张志鹏首长对本书结构上给予了精心的修正。 参战老兵梁德海、张世海、程古栾、袁国孝、胡根清、吴多荣、徐辉、梁全德、卢殿武、丁殿勋、相四海、梁广杰、常书林、火兴旺、吴贵太和任凯旋、王玉敏、王明禄等亲历者提供了珍贵的记述和资料。《解放军报社》参战记者梁博祥,从北京寄来珍藏50年的两张战斗中拍摄的照片。</p><p>衷心感谢新疆塔城军分区退役老战士各战友群的首长战友、烈士亲属和各界朋友对本书编辑制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江苏海洋大学文学院吴明忠院长、艺术学院党委李春书记,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崔月明副主席对本书的策划 和文字上的润色。</p> <p>编写本书还参考引用了新疆塔城军分区课题组的研究报告《铁列克提之殇》、参战老兵张世海的著作《铁列克提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陆军边海防学院原教官范海超大校的著作《忆铁列克提战斗》和阿里军分区原司令 员李永强的著作《西部奇丽》等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p> <p>本书编写工作推进之日,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肆虐之时。在华夏大地沉重寂静的全民抗疫隔离中,新一代中国军人,继承着前辈的铁血军魂,除夕之夜闻令而动,奉命逆行,赶赴疫区,冲向前线。“若有战,召必 回,战必胜!”让我们仿佛又一次感受了半个世纪前铁列克提战斗壮士们出征前“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铿锵和热血豪情。国家危难,谁是当今英雄?今天的抗疫逆行者、50年前铁列克提参战 将士都是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英雄!</p> <p>历史可以洗去平庸,却不会洗去英雄的光环。相反,这种属于英雄的成色和光环却会历久弥新,愈发耀眼、伟岸。当年英雄们用生命捍卫的那片土地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那些英勇殉国将士的家人们,却永远失去 了自己的丈夫、兄弟、父亲、儿子。翻开《不能忘却的战斗》,朦胧的泪光中,仿佛烈士和参战老兵一个接着一个走来……50年了,请记住这些鲜活的面孔,他们在北疆边防走进了生命的幽谷!让我们一起,再听听 他们的故事,再默念他们的名字,再看看他们的容颜!</p> <p>英雄,国家之柱石,民族之精神。他们永远闪耀历史之光、真理之光、信仰之光。</p> <p>2008年新疆军区将当年主战场676高地命名为忠勇山,并在山下建成铁列克提战斗烈士纪念碑。</p> <p>主战场676高地周围是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带。</p> <p>  676高地及周围无植被,阵地表面均为直立如刃的片石。</p> <p>永远不能忘记为祖国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p><p>永远不能忘记为民族强盛曾经搏命的老兵!</p><p> </p><p> 沙海绿洲</p><p> 2020.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