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科学素养提升班赢来了两位武汉科学教育界的“大咖”---江岸区惠济路小学的杨帆老师和武昌余家头小学的谢莹老师。接下来,让我们来一睹她们的风采吧! 杨帆老师以五年级“改变生态瓶”一课为例,给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创新特色这8个方面,详细分享了她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以及维护生态瓶。学员们还现场设计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态瓶,并上台分享自己的设计意图。 在日常的教学中,杨老师会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依托互联网+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元素,构建线上线下无边界学习。同时,杨老师常常聚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平移steam课程项目研究,借助传感器数显化的观察方法,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们在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发的学习,对生态瓶的生物习性、环境变化等展开探究,并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热爱科学探究,敬畏生命,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谢莹老师今天非常精心的给我们每位老师准备了材料,在课堂的开始,让我们每个人亲身经历了一个创客过程----设计制作一个以磁铁特性为主的小作品,大家拿到材料后,纷纷动手动脑,兴致勃勃的“开工”了! 随后,谢老师结合新课标,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工程与技术的内涵,还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工程与技术如何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去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在声音单元,学生利用家里的碗、杯子、盘子以及筷子,自主设计制作不同音阶的乐器,并演奏了一首儿歌“粉刷匠”。杨老师谈到,她分享的这个例子曾经给了她很大的震撼,很多的思考,现场的我们听了之后,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更是感慨良多。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被点燃,老师的引导是关键。 一天下来,满满的收获。对于工程与技术理念如何在科学课中渗透,如何将“STEM”教育真正融合到我们的日常科学教学中,我们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待开学后付诸实践,看“我”科学课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