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韩翠珍 方耀楣 </p><p class="ql-block"> 你可知道非洲的全名?亚洲全名叫亚细亚,欧洲全名叫欧罗巴,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非洲总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多一点的中国面积,分布着54个国家和5个地区 </p><p class="ql-block"> 旅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收获“意外”是旅行的原委发轫,也是旅行者心的涟漪激荡,走过很多国家的驴友都明白这一点。面对非洲的所见所闻,即使已学会这种旅行智慧的高人也会感到“意外”,我们作为旅行爱好者,内心的惊叹更是格外的“意外”了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赞比亚共和国(Zambia) </span></p><p class="ql-block"> 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乘飞机,到赞比亚的瀑布小镇利文斯通,探访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赞比亚段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9 年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维多利亚瀑布,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处,是宽1700米、最大落差110米世界最宽的瀑布,整个瀑布被巴托卡峡谷水面4个岛屿划分为5段,4段在津巴布韦,1段在赞比亚</span></p> <p class="ql-block"> 维多利亚瀑布(赞比亚段,又名:莫西奥图尼亚瀑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赞比亚瀑布公园入口,下图为入口边的迎宾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空中鸟瞰维多利亚瀑布(赞比亚段)</span></p><p class="ql-block"> 从赞比西河奔涌而出的不竭水量,狠狠地砸向石质的河床,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水雾,一派龙腾虎跃的嚣张气势</p> <h3> 闻瀑布激水之轰鸣,观白浪烟雨之磅礴……</h3> <h3> 大树村(Mukuni Village)</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与村口的迎宾小姐合影,下图为茅屋内外的妇女与儿童</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非洲专供游客参观、却又真实的农村。当地黑人基本上还是延续着类似刀耕火种的日子,大树村有一片无规则排列的茅草窝屋,用树枝、茅草支撑起来的住地,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是奢侈,它没有四壁,只是一些不规则的木板隔断,勉为其难地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上图为简易的厨房,其他图为村民众生相</span></p><p class="ql-block"> 你看,村头老妪的目光是迟钝的,头顶水桶、捡菜备食妇女的动作是慢吞吞的,身上的衣服可能是为迎接游客刚穿上的,也许,这才是大树村村民生命及生活的本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左图为与黑孩子在一起,上右图为黑人父子,下中图为村民自制的特色木雕供游客选购,下右图为我们现场买下的犀牛木雕</span></p> <p class="ql-block"> 都说非洲男人是哔哩哔哩的(男人不干活),兜遍大树村,都是小孩和妇女,总算找到一位带着小孩的憨厚男子(见上右图),有位西方学者说过:非洲男人不干活,非洲永远 Hopeness(没希望)。此言信然 </p><p class="ql-block"> 一小屋门口,摆放着不少村民自制的特色木雕,供游客参观购买,我们现场买下精致的犀牛木雕,10美元,这可是非洲的特产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津巴布韦共和国(Zimbabwe) </span></p><p class="ql-block"> 入境津巴布韦,在我们的旅行行痕中留下小、大、负三个看点:小风景——“猴面包树”,大风景——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负风景——N亿津巴布韦币兑换1美元</p> <h3> 猴面包树</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有3000年树龄的猴面包树,下左图为两国交界的铁轨,下右图为赞比亚国的铭牌</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津巴布韦与赞比亚交界的维多利亚瀑布城边,有一棵树龄已达3000年的猴面包树,多人才能合抱的腰身,孤零零地矗立着,是稀树草原地貌的象征,尽管陌生,我们还是要对非洲这种特有的干旱地区报以敬意,正是在稀树草原上,可能诞生了最初的人类</p> <h3> 维多利亚瀑布(津巴布韦段)</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空中鸟瞰维多利亚瀑布(津巴布韦段),下图为瀑布雄姿(截面)</span></p><p class="ql-block"> 为美丽、壮阔、雄伟的“非洲皇冠上的明珠”倾情点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下图为魔鬼瀑布</span></p><p class="ql-block"> 看,正汹涌喷发、高110米的魔鬼瀑布,其顶部有个游泳池,名曰“魔鬼池”,君不见池内池边的勇者?趴在这天然形成的岩石水池边,能亲身感受瀑布从身边飞流直下的刺激和震撼…… </p><p class="ql-block"> 小韩为此行早就准备了游泳衣,打算到魔鬼池一展不凡的身手,去体会一下“到了临近死亡的感觉”,由于魔鬼池在峡谷对岸,只能作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在瀑布与彩虹交相辉映的胜景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千年吟唱在耳畔响起,我们身沐雨雾,犹入仙境,融身于这多姿多彩、举世罕见的彩虹瀑布中</p> <h3> N亿津巴布韦币兑换1美元</h3> <p class="ql-block"> 在旅游大巴过津巴布韦的边境时,路边几个黑小孩围到车窗边,冲着我们直喊:“One Dollar!One Dollar!" 在埃塞俄比亚听到过的声音又响起,原来是他们手里拿着多叠津国纸币欲与游客换美元,是一厚叠津巴布韦币兑换1美元,与其说兑换还不如说乞讨,津巴布韦是货币贬值最厉害的国家,每张纸币上数字后面起码有7、8个零!同车的团友嗨了起来:一厚叠津巴布韦币的面值尽管是多少个亿,也换不了1美元呀 </p><p class="ql-block"> 津巴布韦在西方金融战的围剿下,通货膨胀像火箭升天,本币成了废纸,记得苏联解体时,5千卢布才兑换1美元,津巴布韦币的贬值比卢布更厉害,这也是我走进非洲后难以忘却的一个“意外”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纳米比亚共和国(Namibia) </span></p><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地处非洲西南部,仅有250万人口,自15世纪起备受荷、葡、英、德等国的殖民,直至1990年3月才实现独立,成了非洲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西临大西洋的纳国,一面是灿烂的阳光、美丽的海岸线、宁静的鲸湾;另一面却是远古的沙漠、诡秘的红沙丘,还有闻名遐迩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就是纳米比亚,充满了原始与狂野、荒凉与生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它是如此很非洲又非非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纳米比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span></p> <h3> 苏丝斯黎沙漠</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苏丝斯黎沙漠沿途风景汇</span></p> <p class="ql-block"> 驱车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苏丝斯黎沙漠,戈壁、岩石、灌木一一飘过,它用红色沙丘展现着另一种富有张力的荒凉之美,沙丘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阳光照耀下通体绯红,随着日照光线的不同,红黑双色的沙丘,用强烈的反差诠释着非洲的性感与靓丽</p> <h3> 红沙,我们来了</h3> <p class="ql-block"> 红与绿的交响</p> <h3> 瞻与思的咏叹</h3> <h3> 远与近的共鸣</h3> <h3> 45号沙丘</h3> <p class="ql-block"> 45号沙丘,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山丘、世界最美的曲线线条”,上亿年岁月的侵蚀,把这片红色沙漠雕刻得起伏有序,色彩斑斓,脊梁棱角分明处有85度的倾斜,阳面鲜红欲滴,阴面深邃如墨,每一弯弧度、每一片红沙,都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美得令人沉醉、窒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在45号沙丘的经典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起舞红沙,风姿绰约,意蕴隽远</p><p class="ql-block"> 结盟红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 <h3> 死亡谷</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在死亡谷的经典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片早已干凅龟裂的盐沼地,仍然屹立着一棵棵早已在千年前已枯死的树木,植物化石,刁然宁立,苍凉壮美,堪称红沙丘里罕见的沙漠奇观,令人们千百年后,仍然千里万里地来追寻、邂逅</p> <h3> 壮丽星空</h3> <p class="ql-block"> 此刻银河当空,白云缥缈,旷野寂静,这里是人间一片净土,山庄在箭袋树畔沿坡而建,几乎与沙丘的地貌融为一体,到室外仰望,整个天穹的各个方向全是星星,这是从未见过、也无从想象的景象,只有在这样大面积没有人烟的沙漠里,才有机会看到这神奇的星空,叹为观止矣 </p><p class="ql-block"> 随着夜色浓稠,那旷野弥漫着一种让人获得静谧、平和、幽深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为小韩名为“星空暢想”的一组特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起舞“星空畅想”,银河愈加灿烂</p><p class="ql-block"> 出鞘“倚天长剑”,星空格外壮丽</p> <h3> 特色山庄</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图为曙光初照特色山庄,下右图为夕阳中的特色山庄</span></p> <p class="ql-block"> 沙丘、原野中的特色山庄,既原始又奢靡,既寂寞又温馨,山庄好似一群集聚的大象,土黄色的外墙和屋顶,内屋酒柜中备有各种葡萄美酒和饮料,真爽</p> <h3> 穿越红色沙漠</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地球南回归线标示牌,下左图为置身驿站仙人掌中,下右图为站在地壳裸露开裂处</span></p><p class="ql-block"> 穿越红色沙漠,沿途风景真难忘,茫茫行程中,很远就见路边有一块标示牌,到了跟前才知,这里是地球南回归线所在纬度,它是沙漠中重要的地路标。进驿站小憩,红沙中的仙人掌十分亮眼,常见的仙人掌是栽在花盆里的,沙漠里的仙人掌竟然比人还高。沿路经过一片十分罕见的地壳裸露开裂处,这里曾经翻江倒海!原古的地壳运动真够惊心动魄</p> <h3> 鲸湾/鹈鹕岬</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与上船的海豚玩耍、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 从鲸湾出海到鹈鹕岬,与憨态可掬的海豚、海豹,比鹰还大的鹈鹕和各种鸟类亲密接触、互动,尤其是动物上船与游客一同玩耍,这真是难得的旅行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与鹈鹕亲密接触</span></p><p class="ql-block"> 全世界仅有2000余对鹈鹕,绝大多数栖息在纳国沿海一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下左图为海豹成群,下右图为火烈鸟</span></p><p class="ql-block"> 海豹/火烈鸟的世界</p> <h3> 卡曼杰柏辛巴红人部落</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红泥人在劲舞</span></p><p class="ql-block"> 卡曼杰柏辛巴红人部落是纳国最具特色的传统部落,至今仍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辛巴人终年用红土混合黄油涂抹在皮肤和头发上,称之为红泥人 </p><p class="ql-block"> 红泥人狂野的舞姿和强烈的节奏,使整个空间弥漫着浓浓的非洲气息,几位大咖驴友和导游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红泥人的劲舞狂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与红泥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红泥人独特、退守原始的部落生活,不到现场是绝对不能想象的,男人们赶着牛羊放牧去了,仅留下老弱妇孺,这种简单、满足的生活方式,是红泥人自己的选择,并非是穷愁潦倒的无奈,对于来自现实世界的我们来说,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的场景内心难免有些酸楚,当我们向地摊上的罐子投入致谢的小费时,她们的笑容却是那么的友善和由衷,当余晖在她们身上映射出来时,却给了我们另类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辛巴女性特写</span></p><p class="ql-block"> 裸露上身,妆饰不同,神采各异的辛巴女性。是渴望、期盼,还是乞求、希冀……</p> <h3> 埃托沙国家公园</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埃托沙国家公园入口,下图为国家公园导游牌</span></p><p class="ql-block"> 埃托沙国家公园,占地22270平方公里,内有114种哺乳动物,340种鸟类,110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最后乐园,是许多珍奇野兽的栖息之地、是真正的动物天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长颈鹿在河边饮水,下图为澄羚羊群</span></p><p class="ql-block"> 长颈鹿慢走时步伐相当优雅,前后肢向前不疾不徐的挪动,到河边恬淡地吃水,缓慢而平和;狡黠、美丽的澄羚羊组团赶去饮水,你可知道么,它们是这块土地上动物食物链的低端,难逃被食用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斑马群,其中两角特长的是箭羚</span></p><p class="ql-block"> 斑马是埃托沙国家公园里撞见最多的动物,反差强烈的条纹看得使人有点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公园的第一“主人”非洲大象</span></p><p class="ql-block"> 身躯硕大的非洲大象在悠闲地散步,它是埃托沙的当然BOSS,大象驾到,众多动物都乖乖溜一边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非洲雄狮,下左图为角马,下右图为鸵鸟</span></p><p class="ql-block"> 狮子是纳米比亚野生动物之一霸,上图为行进中的狮子,它一头飘逸的毛发,展现的是速度与激情,下图为略显萌胖却能灵活闪避的角马、脖子细长的鸵鸟</p> <p class="ql-block"> 温得和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路德福音哥特式大教堂,下右图为花园广场上纳米比亚新人举行婚礼</span></p><p class="ql-block"> 温得和克,纳米比亚首都,被誉为非洲最干净的花园首都,花团锦簇中洋溢着浓郁的欧陆风情。从埃托沙出发沿路的路况相当差,人被颠簸得五脏六腑移位般难受,花了常态下两倍的时间,大巴才到达温得和克,有一种完成了从原始到文明历史隧道穿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国会花园内有一座德国路德福音哥特式大教堂,十分亮眼,所有基石都是1907年从欧洲运来,花园内有几对正在举行婚礼的纳米比亚新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从原始的非洲(埃托沙)到现代的非洲(温得和克)是一次历史隧道穿越的话,那么,在国会花园的所见所感所觉,则可以说是我们对纳米比亚黑人认识的又一次过历史隧道式的穿越</p><p class="ql-block"> 国会花园广场上有几对纳米比亚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在远处,我就用长镜头拍了照,观众游客慢慢走近婚礼现场,赶场子凑凑热闹</p><p class="ql-block"> 突然,婚礼现场窜出几个着礼服的黑人,直奔拿照相机的游客,一眨眼,一个着西装的黑大汉奔到我眼前,恶狠狠地欲抢我的相机,我死抱着,边说“I have deleted”边拼命跑开,他才没能得手,有一位团友不但挨了揍,相机还被抢了,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这种行为!导游等去交涉了很久才拿回了相机,要知道,抢前他们根本没有打招呼,况且,我们都是在远处拍摄的 </p><p class="ql-block"> 唉,就是穿上了礼服,非洲黑人离现代文明的差距还大着呢</p> <h3> </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走进非洲的所彻所悟</span></p> <p class="ql-block">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旅行的愿望,在人身上是与生俱来的,谁要是从未萌生过此念,那绝非人之常情。”每次旅行向我们展示的国度、胜景,对全体造访者来说,原本是同一个,可是在每一位旅行者眼里,却又有见仁见智的异同,《走进非洲》是我们造访非洲的行痕心语的“这一个” </p><p class="ql-block"> 人们习惯上总是说“黑非洲”,好像非洲都是黑色人种。到了非洲,在黑色人种的世界里,我们的遗传密码根本不允许你闭门塞听,它强烈地命令你瞪大眼睛:黑肤色分为很多层次,有黝黑透亮的炭黑,能吸收所有光线的深黑,微微泛着黄色的棕黑,更为光鲜亮丽的黄黑,还有稀释如淡墨水的黑……,人的皮肤原来可以如此富有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走进非洲,非洲的旷野像一卷长轴,徐徐展开,我们披星戴月地参阅、日夜兼程地跋涉,欣赏非洲原始的韵律,与最多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对话最苍茫的巍峨景致,感受大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在切身体验人生在异国他乡驰骋的感觉及深邃的回忆中,灵魂得以滋润,生命得以张弛,心态永远年轻……</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