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27日CCTV9—纪录播出抗美援朝纪录片《刀锋2》32分左右,2013年生前采访截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朱海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筱妹 </span></p><p> 父亲病重陷入弥留之际时,无论我心中怎样地不舍,怎样地哭喊着“爸爸不要离开我!”但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使我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父亲终于在他96岁的今年6月18日离开了我们。作为女儿,我不得不强忍着悲痛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p> <p> 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我泪眼朦胧地凝视着父亲的遗容。您静静地睡着,是那样的安详。您戎马一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军装甲兵建设呕心沥血,劳累了一生……</p> <p> 送走了父亲,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从此再也见不到爸爸的身影,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逝者已去,亲者伤痛。捧起父亲的照片,我泪水沾襟,您往日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爸爸你在天堂还好吗?和妈妈、三姐真的能团聚吗?如今天人两隔,爸爸您能托梦给女儿吗?好让我们放心。</p> <p> 父亲朱海峰,1924年出生于安徽嘉山县(今明光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4岁的爸爸目睹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累累暴行,他义愤填膺,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游击支队,后加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转战在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敌后抗日战场,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于夺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 <p> 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参加了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1950年10月,他又随二十军开赴朝鲜,在长津湖首战并打败美国“王牌军”——陆战第一师。1952年10月奉命回国后,爸爸辗转大江南北,直到1982年从蚌埠坦克学校校长岗位上离休。</p> <p> 在战争年代,爸爸转战南北,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先后荣获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章、三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见证了他非凡的军旅历程。</p> <p> 爸爸光荣离休后,仍老当益壮,继续孜孜不倦地奉献余热。他特别关心部队建设、青少年成长和新四军历史研究。多年来,义务给驻蚌部队和大中小学学生做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部队优良作风教育,报告达100多场。</p> <p> 爸爸多次为灾区、希望小学、困难群众慷慨解囊,无私捐助,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大爱无疆、心系人民、甘于奉献、死而后已的高贵品德。</p> <p> 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您忠诚于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热爱贯穿您的一生,您是一个坚强的人,任何艰难困苦您都能忍受。您身上坚毅、忠诚的优良品格将为女儿终生受用不尽。遗憾的是,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里少了父亲的陪伴。出生后和父亲的第一次见面,是隔着有造反派看守的铁窗。再一次见到父亲是在五七干校的田头路边。因为父母被分隔在两个地方劳动改造,所以我们见到父亲的机会很少。哥哥,姐姐们会思念父亲,而可怜的我对父亲并没有什么印象。父亲、母亲平反后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我跟随母亲生活,和父亲远隔千里难得相见。直到我从军后才逐渐理解您作为一名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精神境界是多么崇高,多么让女儿敬重!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严肃、严谨、威严的的军人,虽然与我极少有父女之间的亲昵,然而血脉中流淌的红色精神却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做儿女的一生。</p> <p>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渐渐地尝试着走进您的内心,并逐渐地开始理解您。您的品行以及您和母亲坚持的慈善事业,您捐资援助的希望小学、新四军纪念林等,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担任蚌埠团市委“青少年之家”的总辅导员十几年,总是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女儿以您为荣,以您为傲……</p> <p> 爸爸,您放心吧。作为您的儿女,我们一定会感恩您的养育、牢记您的教诲,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p><p> 泣笔于2020年八一节前</p> <p> 1952年9月28日,20军58师战车团在朝鲜组建。</p> <p>1952年9月</p> <div>编辑制作:陈小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