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通州,一直都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通州的历史,来自她每一寸土地上所承载的故事。</p><p>北运河自秦汉至今历经了2400余年,从最初的沽水到今天的北运河,其冠名之多,堪称世界河流之最。</p> <p>谈起北京城的营建史,不少历史学家喜欢用“漂来的北京城”来形容。一个“漂”字,让人惊讶。偌大的一座都市,当然不会凭空出现,又怎会顺水漂来?但是,营建北京城所需的大量材料,却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成为都城后激增的人口,也要靠大运河调运江南的粮食来生活。从建筑材料与生活物资的来源讲,北京城的的确确是“漂”来的。流光溢彩、庄严肃穆的故宫,精致宏伟的天坛,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这些堪称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皇家园林与九坛八庙,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p><p>不但故宫建设运用很多临清砖,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是由临清烧造。</p> <p>五河交汇·冠名最多的河</p><p>北运河曾名潞河用了1300余年</p><p>温榆河在秦汉时期叫温余水,人们渴望河水丰沛,润田浇禾,也希望不要决岸成灾,所以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称温余水、温水。后来易名榆河、温榆河、富河,俗称果渠。</p><p>运潮减河西起北关分洪闸,东至潞城镇东堡入潮白河,是连接北运河与潮白河的人工排水河道,用以减轻北运河的压力而得名。这条河1960年开始施工,于1964年竣工。</p><p>通惠河在金代以前叫高粱河,这条河汇流了西山的泉水,经德胜门入城,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至通州入潞河。</p><p>北运河也曾叫沽水、潞河、白河、潮白河、自在河……一条河历史上冠名众多,并不多见。在众多河名中,潞河一名所用时间最长,从唐朝开始已用了1300余年,直至今天,通州尚有潞河中学、潞河医院等单位以此命名。今天的北运河则从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开始,由潞河更名而来,一直沿称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p> <p>北运河在秦代称为沽水,“沽”与“苦”通用,因为这条河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很多灾难和痛苦。当时沽水纵穿路县县域,渐称潞水。到了唐代,这条河开始叫潞河,当时又因河两岸露着白沙,也俗称露沙。到了元代,易名为白河,因河床白沙片片,不长青草得名。沿至明代,白河与东北流来的潮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河槽村汇合,由此流经通州到天津的河段改名为潮白河。此外,因通州域内这条河河道迁徙无常,摆动不定,也俗称“自在河”。</p><p>到了1436年,白河修竣成功,使漕船沿潞河直抵通州城下,被赐名通济河。当时大运河通称漕河,自通州至杭州迢迢河道,因河、因湖、因闸和因地,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称呼,而自通州至天津这段运道是用白河漕运,所以潞河又称作白漕。明代,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俗称里河。对里河而言,自通州至天津的潞河就俗称为外河。潞河流经张家湾一带,由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等4条河汇流而成,河面极宽,水势更涌,因而张家湾以下潞河又称为泗河。</p> <p>四千里运河文化,两千年通州文明。</p><p>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p> <p>大运河北段源头五河交汇之处,五河指的是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p><p>范庄以南这四条河加上通惠河,构成了五河交汇。但是在古代,应该叫六河交汇。在1939年以前,古代潮白河流经范庄村,源于怀柔山区的小中河,经顺义流到通州城北,在永顺镇李庄村汇入古代潮白河至此。到了1958年,古代潮白河改称中坝河,小中河也在李庄村汇入中坝河再流经此地,所以说五河交汇中的小中河其实汇聚了小中河和中坝河两条河。</p> <p>北运河,海河的支流之一,干流通州区至天津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古称白河、沽水和潞河等。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及海淀区一带。向南流入通州区,在通州区北关上游称做温榆河。然后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在天津市大红桥汇入海河。</p> <p>通州五河交汇处古代汇聚六条河</p><p>其中的小中河曾由二河为一;北运河冠名之多堪称世界河流之最。</p><p>范庄以南这四条河加上通惠河,构成了五河交汇。但是在古代,应该叫六河交汇。在1939年以前,古代潮白河流经范庄村,源于怀柔山区的小中河,经顺义流到通州城北,在永顺镇李庄村汇入古代潮白河至此。到了1958年,古代潮白河改称中坝河,小中河也在李庄村汇入中坝河再流经此地,所以说五河交汇中的小中河其实汇聚了小中河和中坝河两条河。</p> <p>其中的小中河曾由二河为一;北运河冠名之多堪称世界河流之最</p><p>通州自古以来多河富水,境内有十三条河流盘曲蜿蜒,势若游龙,潮白河碧波千顷,渔歌唱晚;大运河“铜帮铁底”,举世闻名;温榆河美不胜收,打造了鱼米之乡,一条条河流润泽着通州大地。今天的通州围绕水资源充分做足水文章,备受瞩目的五河交汇处将打造一个古今交相辉映的不夜水城。</p> <p>名称由来</p><p>北运河,历史上称潞水,又有潞河、白河、沽河和外漕河之称。1912年以前,北运河上游原分三支,西支温榆河,古称温榆水;中支白河,古称沽水;东支潮河,古称鲍丘水。潮河、白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至通州区城北注入温榆河,成为济运主流。</p><p>白河是明代的称谓。北运河开凿于潮河、白河全流以前,以白河下游为基础开挖形成,因此,明代称之为白河。明代亦与南运河等河段一起称通济河。沽河也是白河的旧称。</p><p>作为北运河的起点,通州区古称潞州,故北运河潞州以下古称潞水,又其为漕运所经,故称北运河。</p> <p>北运河分六段:</p><p>1.北运河通州区城区段</p> <p>2.北运河甘棠闸上一段</p> <p>3.北运河河北香河县一段</p> <p>4.凉水河江入北运河一段(凉水河、北运河,两河汇合处)</p> <p>5.天津武清区屈家店闸下一段</p> <p>6.子牙河(西河)与北运河)汇合处(即海河干流起点)</p> <p>今天的行程为通州城区段的五河交汇处</p> <p>“镇水兽”守望</p><p>穿过通济桥与北运河相汇,一头“镇水兽”守望着老河口。</p> <p>北运河众桥</p> <p>邓家窑桥</p><p>邓家窑大桥横跨温榆河之上。</p> <p>通州堰分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东关大桥</p> <p>温榆河大桥</p> <p>北关大道跨北运河大桥,网上称其为“千荷泻露”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西边众多遗址古迹(三教庙燃灯塔西海子)和东岸现代都市的纽带。</p><p>大桥建有三层景观步道和观景台,桥下端还设置“凝露台”,为游人创造亲水体验。希望大桥早日建成通行,那时登桥观运河又是一番景象。</p> <p>从“千荷泻露”桥向北不远处便是北关闸水利枢纽桥,也叫北关闸桥。这是一座仿古七孔石拱桥,既能疏洪调水,又是大运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通行50人左右游船,水闸为七孔12米宽弧形闸门,隐蔽于桥下。</p> <p>大光楼(验粮喽)</p><p>大光楼别称好几个,原建滨河路西侧。</p> <p>大光楼被誉为京杭大运河滨河第一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位于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有好几个别称。因明清两代,户部侍郎及坐粮厅官员在大光楼上验收漕粮,所以有别名验粮楼。大光楼位于运河边,也称河楼。又因为大光楼南侧就是验粮的石坝码头,故此也叫坝楼。遗憾的是,大光楼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未能保留下来。而北运河停运后,河西岸不断向东掩伸了数十米,原大光楼建在如今的滨河路西侧,而非东侧。当年,通济桥、大光楼、燃灯塔均在大运河边,桥影、楼影、塔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p> <p>五河交汇·冠名最多的河</p><p>北运河曾名潞河用了1300余年</p><p>温榆河在秦汉时期叫温余水,人们渴望河水丰沛,润田浇禾,也希望不要决岸成灾,所以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称温余水、温水。后来易名榆河、温榆河、富河,俗称果渠。</p><p>运潮减河西起北关分洪闸,东至潞城镇东堡入潮白河,是连接北运河与潮白河的人工排水河道,用以减轻北运河的压力而得名。这条河1960年开始施工,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党和政府为保障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水患,带领人民修建了这条河,于1964年竣工。</p><p>通惠河在金代以前叫高粱河,这条河汇流了西山的泉水,经德胜门入城,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至通州入潞河。</p><p>北运河也曾叫沽水、潞河、白河、潮白河、自在河……一条河历史上冠名众多,并不多见。在众多河名中,潞河一名所用时间最长,从唐朝开始已用了1300余年,直至今天,通州尚有潞河中学、潞河医院等单位以此命名。今天的北运河则从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开始,由潞河更名而来,一直沿称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p> <p>通州有多少码头?</p><p>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到杭州,全长1797公里,无论从河流长度还是施工难度,都罕称世界之最。条条大运河沿途有多少码头?800多年来,通州地区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誉。那么通州有多少处码头?</p><p>通州的运河码头设置在大运河北端段的西岸,因为首都北京城在通州城西,各种运粮大部分都要转运到孤城去运往京城,或北方的各种物资。有皇家用的,有官方用的,有军队用的,有百姓用的,也有外国使节用的。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设在通州的码头也有严格的等级。</p> <p>由于通州城中大运河北端河道有一片浅滩,主航道较窄,在各类码头安排上又有分明界限,至上游宫廷码头,到下游客船码头,绵延十里可谓是大运河岸边最大最繁华的码头。古籍史料里记载着通州最北边的码头叫黄船坞,这个“黄”字当美好讲,指出这里是漂亮船只的码头。</p><p>在大运河上航行的船只有数十种,其中最美的船就是宫廷运输道船,风采龙门壮幅画的古代诗句描绘了古代宫廷用船的华丽,水甸高寒唤晚晖的景象,显像宫廷用船的高档。</p> <p> 凡皇宫王府所用的物品,都用此等华美楼船运载,从这里出发,在这里泊岸这般富丽堂皇的船只,在运河上行驶,一见就知是皇家用船,其它各种艘船都自动闪开让道别找麻烦,所以把这种宫廷专用码头设在最北边,不受任何干扰。</p><p> 黄船坞南有皇木、金砖、食盐等三座专用码头,码头附近就设有皇木厂、金砖厂、和盐场,都在今通州北关新建村内。</p><p> 通惠河口南设有两座漕运独用码头,北边的称石坝,南面的叫土坝,这两个码头都是验收南方运来漕粮的地方。石坝码头验收白粮,从通惠河往北京运出去,土坝码头验收军粮,从护城河或用大车往通州仓运储。</p> <p>漕粮是北京及畿府地区防卫和稳定的物资基础,是国家的命脉。由是把漕运码头设在皇家码头之后,至置于通州东门外运河浅滩之北。</p><p>民船不敢与漕船挣道,在运河浅滩的狭窄主航道处,也就是今天东关大桥西端以南不远处,设有潞河驿码头,潞河驿是大运河上第一座驿站码头,与北京地区众多陆驿不一样,此驿是水陆兼用驿站,中外使节往来于运河的时候,这里是入京最后一驿,也是出京最先一驿。</p><p>朝中礼部官员必须到此接送外国使节,由于使节毕竟来往有时,而且人数不多,因此将水驿码头设在此处。</p> <p> 驿站码头之南,即浅滩南侧,河道深广,把民用货运码头设在这里,长约一千余米,南边方各种货运再次交易转运,码头是自然跳板式,再往南,到大黄村、小圣庙村一带和西岸,就是大运河北端的客运码头,它的形制比货运码头相同,这里又关帝庙,设茶棚,供往来旅客饮水。有河神庙,供往来旅客祈祷平安。</p><p> 至于护城河上,用来借用漕粮入仓的小码头,通惠河上卸装竹木的码头 ,就不在赘术了。</p> <p class="ql-block">吴仲在改造通惠河的同时,也在下游河口处修筑了两处堤坝码头,用来卸运漕粮,这两处码头便为土坝、石坝码头。</p><p class="ql-block">两处码头位置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明确的分工。</p> <p class="ql-block">通州土坝码头遗址</p><p class="ql-block">土坝码头验收军粮,从通惠河往北京运出去。</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关大桥西北侧,土坝以木排桩挡土夯筑而成。</p><p class="ql-block">土坝为皇粮码头,主要接受由其他稅项征收改兑而来的漕粮,这类漕粮多为质地精细的白米,也称白粮,主要供应朝廷和军官需用。</p> <p class="ql-block">白粮由土坝码头验收后再转运通州城内的专用皇仓——南仓、中仓和西仓。转运线路有两条,最初漕粮自土坝卸载后,自通州城东门入城,经过东大街、北大街运至通州各仓,另一条是万历年间开通的水路——通州护城河。粮食被搬运至码头之南的护城河北端的剥船上,经由通州东护城河和南护城河运至大运中仓和大运西仓。土坝卸载的粮食存至通州各仓后,后期再陆路运至京城,这样就和通惠河上运送的漕粮形成“水路并进”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土坝码头大堤</p> <p class="ql-block">石坝码头遗址</p><p class="ql-block">石坝码头验收白粮,从通惠河往北京运出去。</p><p class="ql-block">石坝码头主要是接受南来的白粮,白粮为应征得漕粮,多为质地较粗糙的白米,也称军粮,供作骑兵军饷、旗人俸米。漕船在石坝停岸后,由脚夫将粮食搬运上岸后,再运至葫芦湖中的驳船上,经通惠河驳运至京仓存储。</p> <p class="ql-block">古时通州民谣有云:“穷南关,富北关,吃吃喝喝是东关”,其中的“富北关”即是土坝石坝码头所在地,繁忙的货物集散码头为其带来了无尽的富庶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石坝上建有大光楼一座,俗称“验粮楼”,为验粮官员休息处所,大光楼以北建有督储馆和祭祀吴仲等人的崇报祠。土坝石坝上还建有号房和袋厂,号房主要用来暂时储存漕粮,袋厂主要提供粮袋,以便装运漕粮入京。土坝石坝码头上,每天都有众多装卸漕粮的搬运夫,最多时达五千人,这些人皆为临时雇佣,忙时聚集在码头各口,听候“把头”差遣分派。码头周边则遍布各种小吃摊铺、茶肆、酒馆,专供码头各色人等。</p> <p class="ql-block">土坝石坝码头及散布在运河两岸的码头,为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货物集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给通州带来了活力和繁盛。每至春暖花开、冰融河开之际,来自南方的漕运船只,便浩浩荡荡地如期而至,沉寂一个冬天的土坝石坝码头随之迎来了喧闹的时节。大大小小船只首尾相继等待靠岸卸载,码头上的搬运夫来来往往,忙的热火朝天。随同漕船而来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商船、货船,运载着南方各省的百货、皇家的建材、来往商旅船客,挤满了运河沿岸的各个码头。旺盛的物资集散使通州成为繁华的集市。</p><p class="ql-block">漕运的繁盛一直持续到清末,随着漕政腐败,河况日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将大运河截断,漕运一度中止,其后八国联军侵华,又给漕运造成一定的损害,在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作用下,京杭漕运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败。</p> <p class="ql-block">葫芦头湖</p> <p>温榆河左堤路</p> <p>千年步道</p><p>穿过牌楼,便步入了文化广场的怀抱,千年步道便躲在竖排的繁体线装书里,打开时空的门扉,如一幅凝重长卷的中国画,像一页尘封的历史潇潇洒洒地漫卷而来。</p><p>主路中间铺展着约五六百米的花岗岩石雕,名为“千年运河”,选取了大运河历史中最重要的14件大事,青铜雕饰的年代数字镶嵌在石质的地雕中,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运河的历史风貌。</p><p>那些曾经的官船客舫骈集于此,是谁在与历史对话?又是谁在里面幽幽诉说?迂回往复的小溪从步道中间缓缓穿过,如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烟雨红尘里的俗事纷纷,看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古往今来的和风细雨中缠绵悱恻。我蹲下身,轻轻叩敲,仿若听到断续的回声,光阴的声息尽在一块块精美的艺术品上,余音袅袅,久久不绝,让人无不慨叹,逝者如斯。</p> <p>运河14件大事</p><p>1、运河开端、2. 秦灵汉温、3. 二渠一河、4. 吴仲兴漕、5. 治河保运6. 漕制严格、7. 闸坝争辉、8. 张瑄泊船、9. 漕运兴都、10. 康熙盛世、11. 智设五坝、12. 开漕壮景、13. 漕运终止、14. 再展宏图。</p> <p>1.运河开端</p><p>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开凿记载是在春秋后期。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使人开邗沟,率先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邘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开邗沟后三年(前483年)吴人又“阙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南属之济”,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菏水通济水,直至黄河,从而间接沟通了当时南北的黄、淮两大水系。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水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始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以后又沟通济水及淮水。鸿沟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淮水系,连通了南北。邗沟和鸿沟的开凿为后来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最早的基础,千年运河迈出了第一步。</p> <p>运河开端:运河淮安段,绕不开古末口,她是运河的开端,没有古末口也就没有今天的淮安,它是淮安的城市之根。</p> <p>古末口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有2500年历史),时年,吴王夫差吞并越国之后,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为便于运送粮草,由邗城(今扬州)西长江边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直至淮安旧城城北五里处与淮河连接。这个航道,大半利用了天然湖泊进行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人工运河,又名渠水、韩江、山阳渎、淮阳运河、里运河,其南接长江,北连淮河,南起邗城,北至淮安,抵淮安入淮河处,古称“末口”。</p> <p>一座碑亭见证千年运河兴衰</p><p>随着漕运的没落,古末口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淮安现存有关于古末口的印记是一座碑亭。</p> <p>2.秦灵汉温(秦:灵渠,东汉:温水漕运)</p><p>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影响。秦朝有两项大工程,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在南方则开凿了著名的水上通道“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上游,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p> <p>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为支持军事行动,补充供给,于是开沽水水道,将江淮一带的粮草运往北部边关,这是通州运河文化的开端。</p> <p>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上谷太守王霸以温水漕运,于潞县城(今胡各庄乡古城村)西入潞河,中原大批物资经潞水、温水运居庸山口。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北击马桓,巩固燕地,命董昭开挖平虏,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船舶可直达今日之天津。</p> <p>3.二渠一河</p><p>隋大业四年(680年)隋炀帝征调百余万民夫,开永济渠(隋代大运河的北段),自河南修武引沁水,南达黄河与通济渠相连。隋代大运河自杭州经扬州、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p> <p>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出发至涿郡,亲征高丽,大批军队,粮饷经永济渠北运。到了唐代,国势日盛,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永济渠仍是通达北方军事重镇幽州萌城的重要水道。</p> <p>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魏州刺史李灵龟为l控引商贾,“开永济渠入于新市”。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X州刺史齐浣开凿伊娄河,增加了人工渠,修建了堰埭,使运河开凿形式发生了改变,更加有利于航行。</p> <p>4.漕运兴都</p><p>女真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金国,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的都东京被金兵攻破。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来又将国都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就是南宋。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在潞县城中设刺使州署,取“漕运同济”之意称“通州”。天德五年(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为满足中都需要,金挺大力发展漕运,漕船经由潞水北上通州,对金代首都建设巩固,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后大统一国家首都之确立奠定坚实基础。</p> <p>5.张瑄泊船</p><p>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供给依靠江南,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補助河运不足,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试行海运,命罗壁、朱清、张瑄等造平底船六十艘,运粮四点六万石,海运至今天津,再由白河淀到张家湾,陆路转运至大都。</p><p><br></p> <p>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行泉府司,专掌海运,据《元史》记载:从元至大二年(1309年)起,每年海运漕粮都在二百万石以上,直致元灭,海运不衰。元朝在平滦和通州设造船基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张瑄首次在通州张家湾设立大运河码头,张家湾就是因为张瑄泊船而得名,并由此成为运河第一码头。</p> <p>张家湾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水陆重要码头,从此以后“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和水陆要冲,商业更加发达。</p> <p>(1285),万户侯张瑄首次指挥海般运输漕粮自渤海溯海河而驶,再沿潞河(时称白河)逆般至此湾,于此调用大车陆运至大都城,此处二作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1802)潞河(北运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p><p>张家湾,凉水河、萧太后河与玉带河汇合处,西北距通州城七点三公里。东与明代所设皇木厂、清初所建许家场、元代所立千户屯(今定福庄)相邻,南同明代军屯所建牌楼营、马家营相交,西和唐代虏民所成大高丽庄相接,北与清初圈地所建旗庄——花庄、金庄及元代通惠河边所立土桥村相毗。以元代漕远万户张瑄海远漕粮至此复陆路转运至大都(今北京),故名。</p> <p>6.闸坝争辉</p><p>元建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复京杭大运河。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将伯颜开通南北漕运,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北通御河。但南粮集于通州,再陆运至大都,极为费耗人力、物力。为把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元朝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p> <p>至元二十九(1292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从温榆河引水济漕,支持修建了通惠河,将漕运直接通进京城。开通最晚的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p> <p>大运河全长两千余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通航,同年忽必烈自上都还,见“舳舻蔽水,漕粮积山”,故赐名“通惠”。从此南粮北运,通州汇聚天下粮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p> <p>由于复杂的地势而产生的水位差,是制约大运河修建和发挥作用的一大难题。大运河的建设者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卓越可行的方案。如“三湾顶一闸”,便是杰作之一。大运河的不少河段都是七拐八折、弯弯曲曲的。许多人也许颇为不解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人开挖大运河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走直线呢?其实,这非但不是令人遗憾的败笔,而恰恰是独具匠心的绝妙之作。</p> <p>“闸化运道”,是解决地势起伏坡度较大地段运河通航的又一创举。京杭运河素有“闸漕”之称。自唐代在运河过江河处设斗门以节宣泄始,至元、明两代在京杭运河上修建了许多闸坝以供调节水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p> <p>在会通河的设计、施工中,为了使运河顺利地通过横亘在航道上的大清河(为黄河故道,是一条远远高于地平面的悬河),著名水利专家韩仲晖等人经过反复查勘分析,提出了开建新渠、引汶(水)绝清(河)的方案。即在冈城以下,充分利用泰山西麓地势较高的条件,使汶水保持稍高于大清河的水位,绕道北行,积潴于安山,从安山山脚筑闸开沟引入寿张县境内的大清河,再堵绝大清河,迫使河水向北注入通往临清的新沟。鉴于这一带坡降较大的地形特征,为防止泄水过快致使运道浅涩,采用了建造节水船闸的办法,使南来北往的船只逐闸浮升,顺利“爬”过大清河。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和重要码头,则用两闸或三闸串联,组合成一个有机的通道。这就把两闸之间的河道变成了大闸厢,利用两端闸门的启闭控制,保持了运河水位的平衡,实现了梯级通航。据记载,元代从济宁到临清100公里的航道上,共设置船闸30余座,起到了与现代船闸大体相同的通航作用。</p> <p>7.漕制严格</p><p>明代自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国家奠鼎燕京,而以漕挽仰给东南”,通州漕运关系到明朝兴亡大事。随着漕运的不断发展,漕运与仓储管理规定也越来越完善与加强。明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制定漕运制度,主要分为支运、长运、兑运。漕运制度实行后,明代漕运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从成化到嘉靖年间,每年漕粮数额基本保持着四百万石的水平,运河漕船数量大增,极大地推动了北京与通州城市建设,同时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对政权的巩固、边防的加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 <p>当时规定,漕粮必须按时转运至通州存粮,明时号称“京仓储十四,通仓储十六”,通州有大运西、南、中三仓,三仓内共设有十六个卫仓,京通粮储关系着京师的粮食供给和社会安危。通州漕运与仓储,对安定北京起着重要作用。</p> <p>清代承袭了明代的征漕制度,每年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八省征收约400万石漕粮,运至北京、通州的粮仓,供京城皇室、官僚、军队食用。漕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第二来源,且涉及京师官兵奉饷。为此,清政府设置了大小官员负责漕务,制定了严格漕运制度。受限于时代及体制,漕政弊端丛生。漕务与漕弊相联系,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p> <p>漕弊是官员向百姓征收漕粮与办理漕粮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积弊。清代,漕弊与漕务关联,江南最为严重。</p><p>清代漕粮征运制度极为严密而成熟。清代通过规模庞大的文册《户部漕运全书》,全面记载漕运制度。</p> <p>8.治河保运</p><p>大运河自开凿之日起,就受到黄河不可回避的干扰,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很难治理。历史上,黄河泛滥,影响漕运,史不绝书。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黄河决口,泛滥六十年,淤平汴渠。明初黄河承元末之旧,河患严重,从永乐时期开始,保护运河、保证漕运畅通就成为明代治理黄河的根本原则,“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p> <p>明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黄河先溢开封东兰阳等地,又决金龙口,溃黄陵冈,再犯张秋堤,冲决张秋运河,造成漕运中断。明朝廷先后命白昂、刘大夏治理黄河,确立了“北堵南分”的治河策略,基本消除了黄河自河南境内和山东境内向北决口的威胁,保证了运河安全,漕运畅通。</p> <p>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有近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的改道。</p><p>1128年金人攻打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开决黄河大堤,以水为兵,阻挡金军骑兵南下。这导致了黄河在今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境内分多支南流,然后夺淮河入黄海,这是黄河非常重要的一次变迁。</p><p>直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经过几任河臣的治理,尤其是在万历年间经潘季驯治河后,黄河从河南东南流至江苏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河道才基本稳定下来。</p> <p>到了明清鼎革之际,潘季驯留下的修防工程已经年久失修,所以河患又再度严重。到康熙前期,主要的河患都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康熙前后任用了几任河臣,其中真正对黄河河患治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康熙十六年到二十六年在任的著名河臣靳辅。他对黄河的治理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是在黄河与运河交汇的江苏淮安清口地区,主要问题是解除黄河对运河的淤灌和干扰;第二就是黄河尾闾段,即高邮、宝应附近,这个区域被称作“里下河”,这里地势低洼,雨水比较丰沛,黄河、洪泽湖和运河排泄出来的水难以排泄,容易堰塞,是河患最为集中的区域和靳辅治理的重点。</p><p>康熙初年,黄河决口,海口淤塞,运河断航,水患严重。</p> <p>废黄河的形成</p><p>明代,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苏湖熟,天下足”江南贡赋成为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关键,而保证贡赋顺利的重点就是京杭大运河畅通。由于明代京杭大运河有很长一段是与黄河相连的,从此治河的主要目的就变成了保运。</p> <p>到了16世纪中叶为了对黄河进行彻底的治理,明政府派水利专家潘季驯主持治理河道,潘季驯在今天江苏洪泽湖一带修筑高家堰,抬高了洪泽湖的水位,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对洪泽湖下游的泥沙进行冲积,将淤塞的黄河泥沙排入大海。</p><p>潘季驯对河流治理另外的一个贡献就是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固定为单一的河道,因为在这前黄河每次出现决堤时,黄河会从原本一条河流,变为好几条河流,迭为主次,极为混乱,所以对黄河河道的统一就成为了治河重点之一,而这条单一的河道就成为了上文中提到的“废黄河”的前世,但为什么称之为“废黄河”,还要从清代中晚期黄河决口说起。</p><p>18世纪中叶黄河水患日益加剧,由于长期的泥沙堆积,在今天开封一线形成了“地上悬河”的景观,1843年黄河再一次在河南中牟的九堡决口,黄河从今贾鲁河夺颍河、涡河入淮,这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患,这次水患也成为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的前奏。</p><p>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黄河在今天开封兰考一带的铜瓦厢再次决口,但这次黄河的决口方向是沿着山东的大清河而上,穿过运河夺大清河入海,最终在今天山东东营市的利津与垦利县之间入海,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入海口,至此,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才算结束。</p><p>铜瓦厢决口后,清政府因忙于对付太平天国起义,所以没有经费与经历修筑决口的黄河,在之后数十年的时间里黄河呈现出水势散漫,摇摆不定的情况。直到1876年黄河沿线的河堤才得以固定下来,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河道。</p> <p>9.吴仲兴漕</p><p>元末战乱,开凿于元代的通惠河淤塞,阻碍漕运。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直隶检察御史吴仲负责对通惠河进行重新勘测、设计,并支持重修了通惠河。</p> <p>经过整治,通惠河改由后来的昆明湖引水,东沿金闸河故道,到通州城北入白河(北运河)。通惠河自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段为二十公里,吴仲调整了在北京东便门处的大通桥至通州城北卧龙桥的五座闸,方便了漕运。</p> <p>通惠河自经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成为漕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吴仲并还支持疏浚了白河,将元代通惠河河口从张家湾北移到通州城北,从而使通州城东成为转运漕粮的重地。</p> <p>吴仲修浚通惠河</p><p>嘉靖七年(1528)六月初五日,监察御史吴仲等奉命修浚通惠河成,因疏五事:时修浚以通运通,专委任以责成效,复旧额以给官夫,改闸座以防水患,处剥船以便粮运。世宗以运河先朝屡经勘议,未得成功。吴仲等仅用时四月而就绪,嘉其勤劳,令科道官查验行赏,所条事宜全部付诸实施。</p><p>元代修建的通惠河,到了明代,由于城内的河道有了变化,船只不能直达积水潭。漕运船只从通州沿着通惠河只能到达东便门的大通桥。水源也由于昌平白浮瓮山河淤塞,主要依靠玉泉和西山诸泉,水量大减。所以明代早期通惠河道漕运时断时续。成化年间,平江伯陈锐曾疏通过,有短时间好转。但到嘉靖年间又难以顺畅通行。</p><p>嘉靖六年(1527年)监察御史吴仲巡视通仓后对整修通惠河提出建议。经皇帝批准后,于嘉靖七年二月动工,三个月后竣工。当年就运粮200万石,省脚价银20万两,得到朝野官商的赞扬,“上下快之”。出现了“仙槎合傍银河挽,粟米如山绕凤台”的景况。</p> <p>吴仲(1482-1568),字亚夫、亚甫,号剑泉,明武进人,明朝官员。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历任江山知县、监察御史、直隶巡按、处州知府、湖广参政、太仆寺少卿等,长于经史、诗词,著有《通惠河志》《谏院奏议》《鸿爪集》。</p> <p>10.康熙盛世</p><p>清代满族入关,以北京为都,君临天下,为实现南粮北运,继续启用了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清王朝的几位皇帝都十分重视民生漕运,特别是康熙帝非常重视漕运,他将漕运列为治国三大要务之一,一生之中极为重视河工,在山东疏通河道、促进漕运畅通。</p> <p>康熙帝还畅行休养生息政策,统一全国制钱重量,开放粮食市场。通过这些举措,全国经济发展,京师储粮日丰,国库积银日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推行生息免赋政策,又轮免全国各省份钱粮,三年中计免天下地丁粮赋三千八百余万石。</p> <p>康熙时期,大运河河道畅通,漕运发达,漕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为开创中国历史上“康熙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p> <p>康熙盛世又称康熙之治,是康雍乾盛世的开始时期,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持续时间长达40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p> <p>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清代京杭运河全图》</p><p>《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原图珍藏于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2000多公里长的南北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4省2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构成了南北西东四方通航的内陆航道网络。</p> <p>11.智设五坝</p><p>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乾隆曾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有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四次视察了浙江海塘工程。</p> <p>康雍乾时期,治河的形势是:治河(黄河)即所以治淮(淮河);治淮莫先于治河。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是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处巡视。</p> <p>乾隆第一次南巡视察清口河工后,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于是在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加建两座大坝。从此,高家堰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涨时,根据水势情况,可以及时调节水的流量,有效地保证了运河及大坝下游的安全。</p> <p>另外还有(清1700年)张鹏翮改建过五座石坝。</p><p>清代里运河东堤的5座滚水坝。当淮河发生洪水,由洪泽湖溢洪闸坝排入里运河,经这五座水坝入海。 明后期以来由于淮河水不能通畅地由洪泽湖东出清口会黄河,万历中开始由里运河分减一部分入江。清初,运河屡次决口。 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靳辅建通湖22港,和建归江归海减水坝,归海坝共8座,都是土底草坝。 后 20年张鹏翮改建为石坝,共5座,从高邮至邵伯依次为南关坝、五里中坝、柏家墩坝、车逻坝和昭关坝。</p> <p>12.开漕壮景</p><p>古今中外节日众多,不胜枚举,在古代不可胜数的节日中有一节日唯通州都有,即开漕节。开漕节即庆祝首批漕粮到达通州的日子,不是指一般商船所运百货到达通州之日。开漕节始于明代,定在每年农历三月朔日。据载,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赋十帮,由124处卫所12万余名军士负责运输。每年农历三月一日始,十月一日返归。</p> <p>每临开漕节,朝廷户部侍郎、巡仓御史、巡漕御史、漕运总督、坐粮厅主事等中央掌漕官员和通州地方官吏以及各省在通工商会馆同通州市民、关厢乡民乃至北京民众数万齐集通州城东运河西岸,共庆首批粮帮运船到达,北起大运河北端第一楼––––大光楼,河上帆樯蔽天,舳舻遮水,堤防摩肩接踵,水泄不通。</p><p>约于辰时,开漕节仪式开始,首先在石坝码头处的爆竹高架上,燃放“万头鞭”,震天动地。继而举行走会表演,开路(舞叉)、狮子、少林、小车、高跷、大鼓、吵子、旱船、竹马、龙灯、中幡、石锁等数十档花会,依序向南打场况技,鼓乐喧天,歌舞动人。</p><p>开漕节过后,漕船、商舟、客舫则,日夜不息,穿梭于京机大运河北端––––通州到张家湾40里一段河道,遂有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之壮丽景观,至今为中外人士所景仰。</p> <p>13.漕运终止</p><p>人工开发的南北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漕运的主要干线,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要物质,有利国家稳定统一。清中叶以后,国衰政乱,官吏腐败,疏于河工,加之黄河水患等自然灾害,运河漕运直接受到损害,虽然多年整治不见成效,其间又有外国列强入侵,运河逐渐失去通航能力。</p><p><br></p> <p>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日益困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逐批准停止漕运,中国古代漕运制度宣告结束。同年,京津铁路通车,漕根由天津以火车运至北京各仓,通州地区北运河的漕运使命亦至此结束,历经两千余年的大运河从此成为历史。千年运河,黯淡离去,日暮斜阳,大清帝国不久也走到了它的人生尽头。</p> <p>晚清时期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的衰落:</p><p>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成为整个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p><p>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包括扬州、清江浦、临清、苏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p><p>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p><p>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p><p>1901年,停止运河漕运。</p><p>1904年,撤废漕运总督。</p><p>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p> <p>14. 再展宏图</p><p>悠久运河千秋事,浩浩宏图万代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河钱塘江五大江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深厚无比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千年古运河,一朝换新颜。整治运河,保护好运河,科学利用运河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千秋伟业。</p> <p>通州,通天下之州!从漕运之都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乘运河风帆,展宏图之志!</p><p>通州区将继续推进小中河绿道、中坝河绿道、凉水河绿道等绿道项目建设。环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区将构建以“四廊六环”为骨架结构的绿道网络系统,绿道总长度将达到633公里。</p><p>串联运河美景,市级绿道已建成3条、总长度100公里,壮大“骑行一族”,布局“四廊六环”,其中四廊是:温榆河-北运河风景林廊、潮白河风景林廊、通惠河-运潮减河风景林廊、凉水河风景林廊。六环分别是:环城游憩环、古今畅游环、森林休闲环、湿地体验环、两河游憩环、假日乡居环。</p> <p>燃灯塔:一枝塔影认通州</p><p>“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古塔凌云》,诗中的塔指的就是燃灯塔。</p><p>北京通州区北城大运河北端西侧,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木塔。(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时期,明、清多次重修)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第十三层正南面有砖刻碑记"万古流芳"。</p> <p>明代成化年间,通州城里,重修燃灯佛舍利塔时,有不少传言:通州城船形,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中,北街鼓楼是船仓,燃灯古塔是桅杆,张家湾北面通惠河即今玉带河西段是缆绳,河边的铁牛寺就是稳船的大铁锚,因此,水无论有多大,通州城也不可能翻船,稳稳地泊在海面上,通州百姓以此得到永久安生。</p> <p>燃灯塔之所以闻名遐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风吹过的时候,在通州附近都能听见风铃产生的动听悦耳的声音。有个习惯说法叫‘灵动’,一座塔如果不安铃好像就没有了灵气。塔安上风铃,刮风的时候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显得整个塔就‘活’起来了,就有了灵气。塔的层数越多,它触角的位置就越多,铃铛放置得就越多。据介绍,整个燃灯塔共有风铃2248枚,堪称世界之最。这些铜质风铃大小不一,转角檐头挂大铃,其余为小铃。大铃一个重2斤,小铃一个重1斤。</p> <p>塔影能垂映在数百米的北运河中,是罕见的奇观异景。</p><p>通州燃灯塔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胜景,始建于北周时期,清代康熙年间因地震,此塔曾经重修;1976年唐山地震震坏塔下莲座,使塔身出现许多裂纹,上一次大修是在1985年。32年后,随着燃灯塔再次大修工程的竣工,燃灯塔外立面得到全面修缮与维护,缺失或损坏的塔铃、神像全部修补归位。</p> <p>燃灯塔的塔身共十三层,是佛塔中的最高层数。作为一座实心砖塔,燃灯塔不像楼阁式佛塔那样可以登临远眺,但却独具古朴雄浑之美。塔檐紧密重叠,几乎看不出楼层,这种造型被称为密檐式。塔身各处雕有424尊神像,有披铠甲执剑者,有着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凶相毕露者,惟妙惟肖。最奇特的是居然还有一尊长得神似猪八戒的神像,肥头大耳,噘着嘴挺着肚,形象十分逼真。一般塔的‘拱肩壁’部位都是空的,少部分会出现个别动物造型,唯独通州燃灯塔,它的‘拱肩壁’上有许多小佛的造型。</p><p>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p><p>第十三层正南面放置一块刻有七律诗的石碑。</p> <p>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们,在远处一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经历了众多苦难后,见到塔就知道来到了通州,一切灾难都将过去,燃灯塔成了当时通州的标志。2009年9月26日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第一枚就是这座塔。</p> <p>诗的内容为: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观,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p> <p>西海子公园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垫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以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p> <p>西海子南北二百多米,东西一百多米。一九三六年秋,伪冀东政府辟为“西海子风景区”,种树植花,建桥修亭,汉奸政府迁往唐山后,无人管理而荒芜。解放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并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p> <p>近年腰堤之上建长廊,夹于绿柳之间,方亭白桥,苏式彩画,湖南松柏相簇,湖北挺立绿亭,南北相望,鲜花茂草;西为儿童乐园,东北角是迁修于此的李卓吾墓。中有翠嶂相连,外有湖心岛映衬。城墙基北,将通惠河故道葫芦头进行整理,筑土山石亭,将燃灯塔划归园内,湖光山色,满园笑声。</p> <p>塔身13层自生榆树一株,树龄200余年,塔上长树实为罕见。想必是小鸟衔来种子,在凌云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保护古塔,将榆树迁居塔下公园,如今枝繁叶茂,甚为壮观,被通州人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p> <p>三教庙</p><p>三教庙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旧城北部的区域大成街北侧(原为北京花丝镶嵌厂址,现位于通州大成街1号院——司空小区北侧)。此处因儒教的文庙(亦称学宫)、佛教的佑胜教寺(亦俗称塔庵)、道教的紫清宫(亦俗称红孩儿庙)三座独立的庙宇,近距离呈“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而合称三教庙。佑胜教寺的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由此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共同成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p> <p>三教庙山门</p> <p>三座庙宇中,文庙在前,规模最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已经形成除北京孔庙之外北京地区最大的文庙。</p> <p>三座庙宇中,位于右后面的佑胜教寺与左后面的紫清宫,东西并列,均一进院落,很小。“三教庙”中各供其教的祖师爷,文庙祀孔子,佛寺奉释迦牟尼老师燃灯佛,道观供老子,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之左右,封建统治者将道、佛两家思想放在辅助位置上,主次极为分明地分布在州街门下手旁边,共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三教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即对立、又统一地列在州治之侧,这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是唯一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p> <p>三教庙以文庙居正前位,佑胜教寺与紫请宫处在文庙后面两翼,规模都比文庙小,呈等边三角形位置,与衙署紧临,突出了儒家地位。正所谓“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在这里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模式体现了宗教与社会、精神与物质,虚与实的相互关系,世俗的衙署为主,入世的儒家为主,也即以实为主,以虚幻的宗教精神为辅,虚实相依,相辅相成,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浓缩。</p> <p>通州文庙</p><p>元大德二年(1298),在州与县衙西侧,建文庙,供奉至圣先师,跨有东西两院,紧挨衙署,此庙建筑年代,比北京成贤街文庙早四年时间,从建成之日算起,至今巳近二十次重修扩建和翻修。庙内孔子像曾毁于八国联军之手。</p><p>通州文庙坐北朝南,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有余,中轴线下埋有金水桥。大成殿五间,进深三间,歇山筒瓦顶,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明间四攒,次间及稍儿间各递减一攒,山面六攒,和玺彩画,井口天花天鹅图。今仅余大成殿一座。</p> <p>戟门</p> <p>大成殿</p> <p>大成殿西侧的石碑</p> <p>殿房前修复的古井</p> <p>2005年4月从运河中挖掘出埋藏了400多年的三根皇木</p> <p>院中铁狮</p> <p>泮桥</p><p>入门后可见戟门前泮桥,泮桥始建于远大德二年(1298年),由三座小石桥构成,桥下有水,同时在水下墁有石板,叫泮池。古时新晋秀才入县学继续学习,都要经过泮桥入宫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通州,泮桥被毁,2004年修复。</p> <p>佑胜教寺,又称“塔庵”,始建年代应早于燃灯佛舍利塔,据介绍,早期佑胜教寺的寺庙规模相当的宏大,经历代岁月,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大光明殿,一棵古树和一座标有“燃灯佛塔”的大香炉,殿内里面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p> <p>佑胜教寺</p><p>佑胜教寺似始建于北齐(550—577),历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共计12个朝代。现有山门,天王殿、燃灯宝殿、三圣殿、观音殿,寮房数间。寺内的僧人们日夜诵经、祈福、守护着这座古寺,并以弘法、修持、教育、慈善为己任。</p> <p>天王殿二进院,院落内一棵巨大古槐。(2017年之前拍的)</p> <p>院内的国槐出生即与佛结缘,与寺院同龄,年长于燃灯佛舍利塔数十年。昔日曾经古树参天,荫避燃灯宝殿整个前院。2017年8月11日夜晚,一场罕见的暴风骤雨,使之遭遇了灭顶之灾。现古槐靠仅剩一个侧枝顽强地生长着。</p> <p>道观紫清宫</p><p>明代中期,在佑胜教寺东,文庙左后侧,又建道教宫观紫清宫,由都人会同州人一同捐建,供奉太上老君,俗称红孩儿庙,因其殿壁所绘红孩儿,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之故。一进院落,现只剩山门一间,正殿三间,西配殿三间加山门前古槐一株。</p> <p>紫清宫在解放后曾被河北省通县专属公安处、北京花丝镶嵌厂使用。当时的紫清宫格局是: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山门一间,大式做法,硬山筒瓦箍头山脊,望兽,五跑,前廊推出,彻上明造,旋子彩画,东西倒座耳房各三间,小式做法。</p> <p>圣训亭</p><p>园内还有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的圣训亭,元、明、清代多次予以修缮,是文庙的附属建筑。2004年重新修复。“圣训”表示尊重先圣的训诫,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p> <p>司空分署遗址</p> <p>通州的漂亮桥~玉带桥</p><p>玉带河起源于通惠河八里桥,以前是北京通州的护城河。那时候,河水清澈,有鱼有虾。</p> <p>玉带河至今有700多年历史,曾长达14.1公里。其走向为,从八里桥沿玉带河大街,一直到达北小园,从北小园向南穿过京秦铁路铁道,变成暗河,从艺苑东里向南流向运河大街,然后钻出地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