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行:篁岭寻芳,不负春光不负花

木鱼

<p>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古为徽州六县之一,现归江西上饶管辖。婺源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有人赞曰:黄山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p> <p>篁岭古村是婺源最为经典的景区,藏匿在大山深处,集古村落、古树群、梯田花海和“晒秋人家”等乡俗美景于一体,人称“浓缩版的婺源”,因而美名远播,蜂拥而来的旅游团队和接踵而至的自备车,几乎把山下的游客中心广场塞得水泄不通。据说,旺季每天游客达二三万人,宛如赶集,人满为患。</p> <p>篁岭有一条弯曲陡峭的山路可以进山,徒步需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坐缆车上山。索道口人头攒动,排着长队差不多花费了1个多小时。坐上缆车空中览胜,万亩梯田花海和梦幻山村风光一幅幅映入眼帘:远山如黛,云雾飘渺;房舍巍然,气韵恢宏;梯田叠翠,满目芳华。真可谓“千缕曙色染古木,黑瓦白墙欲生烟;沟壑梯田林木静,眼底烟景本是诗。” </p> <p>下缆车随人流向古村进发。弯弯曲曲的山路,两旁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此路名“二十四节气游步道”,筑有二十四节气连环画廊,以“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描绘有二十四节气中不同的劳作与生活的画面,展示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充盈着浓郁的徽州乡土气息。</p> <p>临近村头水口的路旁有一座低矮的五显庙,本为祭拜五显神、祈求平安福禄之处,或因山上住民全都迁移下山的缘故,如今香火不盛,门可罗雀。</p> <p>倒是植于路中的大树,引来众多游客驻足围观。原来这是一株红豆杉,下部树心已空空如也,仅剩树木的“外壳”在支撑着,尽管如此,依然昂然挺立,直耸云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说这株硕大的红豆杉已经存活400多年,因遭受雷击,下部的树心被烧空并碳化,当时人们认为它难逃此劫,没想到它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依然迸发旺盛的生命力。</p> <p>红豆杉被誉为“植物大熊猫”,是经过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属于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树种。篁岭有幸,居然还存活有78株百年以上树龄的红豆杉,真该为它拥有此等稀缺的植物资源而击掌喝彩。</p> <p>篁岭古村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坐落于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已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村落僻处群山环抱、云雾袅绕之中,数百栋徽派民居呈扇形梯状依山林立,在近百米落差的坡面上,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跌宕起伏,错落有序,人称“梯云村落、岭上人家”,亦称“挂在山壁上的村庄”。</p> <p>篁岭民居全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隔远望去:乳白的马头墙,黑灰的小青瓦,高低错落,层叠交融,镶嵌在青山绿树之间,与蓝天白云、小桥流水交相辉映,恍如徐徐展开一轴素雅的水粉画卷,古朴且自然,妩媚而恬静。</p> <p>临近细瞧:那粉墙黛瓦的民居,飞檐翘角的门楼,还有砖石的护墙,木质的阁楼,其独到的擘划,巧妙的布局,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尤其是古建的砖雕木雕,制作精巧,寓意美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p> <p>古村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如玉带穿梭,串联着质朴典雅的老屋旧宅。民居枕山依势,层叠毗连,从大门走进后门出来,已不是同一层面的道路。在恍如迷宫的古村穿街走巷,时时会找不着北,不知身处何方。我们的小团队也走散了好多次。</p> <p>古村风光最闻名遐迩的当数“晒秋”。“晒秋”是我国农村典型的农俗,在一些乡村也可见到,然而篁岭“晒秋人家”的民俗风情,却演绎得淋漓尽致,独一无二,在网络持续不断地爆红,成为了篁岭的“图腾”和名片,被文化部评为“最美的中国符号”。</p> <p>篁岭位于崎岖山坡,地无三尺平,难以找到一块稍大的晒场,这给晾晒农作物带来极大的麻烦。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篁岭先民以丰富想象力和强大创造力,克服了地理环境的局限,孕育了独特的“晒秋”地域风情。他们想方设法在房前屋后及窗台屋檐安装晒架,让每一堵土墙,每一个院落,每一方屋檐,都可晾晒丰收的成果。</p> <p>其普遍的做法是:在房檐上方安装长长的木条,托起圆圆的晒匾,以此作为晒场。这种晾晒农作物的办法,既不占地盘,又便于收藏,因而代代传承,形成颇具浓郁风情的农俗景观。因为秋天晾晒的农作物最多,所以称为“晒秋”。</p> <p>徜徉古村随处可见,挨家挨户“晒盘”云集,他们一年四季都在晒物,春天晒茶叶蕨菜,夏天晒干菜豆角,秋天晒稻谷辣椒,冬天晒果干果脯,地里种的、山上长的都可以晒,一年四季延绵有序。那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紫色的茄子干,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晒秋人家”风情画,晒出了劳动成果,晒出了丰收的喜悦,也晒出了明天的希冀,给人以安详、恬静、甜蜜和温馨的美感,如同走进了一个美丽奇幻的童话世界。</p> <p>篁岭开辟为景区之后,原住民都已迁出大山,“晒秋”虽然仍在沿袭,或许不再是晾晒农作物的初心,而只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摆拍,但这更激励“晒秋”人不断地创新创意,把“晒秋”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如以农作物晒国旗、晒书法、晒海报、晒卡通图案。</p> <p>在一家院落,两位农妇正在制作一幅颇有创意的“晒秋图”,以足球记分牌为图案,晾晒的不仅有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还有香肠、鸡腿等,那画面的设计构图及色彩搭配,疏密有致,和谐美观,特别富有层次感和情趣。围观游客无不拍手赞叹:艺术来自生活,艺术大师出自民间。</p> <p>篁岭的天街是贯穿整个景区的中心街道,如一条飘带镶嵌在翠绿山腰间。初听“天街”这个浪漫的名字,就会想起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远处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p> <p>天街果然也是美丽的空中街市,约300多米长,两旁明清徽式店铺林立,茶楼、酒肆、书场、砚庄、食府、客栈、作坊,无不典雅精致,古趣盎然。漫步熙熙攘攘的天街,恍若穿越了时空,走进“清明上河图”的场景,然而这古色古香的街市又揉进了不少现代元素,显得既传统又时尚。</p> <p>一路徜徉,看彩灯璀璨,闻美食飘香,游人如织,欢声荡漾,感觉这儿的一砖一瓦、一墙一木,就连角角落落都充盈着翩翩而来的美感,欣赏浓浓古韵的建筑,领略赏心悦目的风情,不知不觉陶醉在天街美色之中。</p> <p>徽州古建筑素以牌坊、民居、祠堂“三绝”并誉,以前篁岭也有多处牌坊,但“文革”时全被毁了。现唯一幸存并整修的牌坊,系五凤楼格式,配有五子登科、步步高升、梅兰竹菊等精美的雕刻图案,额坊上刻着“圣旨”和“天街”,两侧还有“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的对联。</p> <p>偏僻山村为何能获皇帝恩宠而建造功勋坊,听过介绍才知道篁岭古村系清代“父子尚书”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文植和其子曹振镛,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老臣,把持朝政75年,可以说清王朝有较长的历史受过他们父子的影响。有此渊源,篁岭的人文历史底蕴如此深厚也就不足为怪了。</p> <p>"窗銜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篁岭“晒秋”独具风韵,韵味无穷,其梯田花海亦称首屈一指,得天独厚。攀登篁岭远眺,上百级的万亩梯田层层簇拥,顺着山坡呈梯形蜿蜒向上;油菜花儿竞相绽放,漫山遍野一派金黄,大地飞花的壮丽景色,一直延伸到云雾飘渺的天际。</p> <p>每当山风吹拂,花海随之金波荡漾,在田埂边还盛开着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把金灿灿的花田点缀得更加瑰丽而秀气,撼人心魄,美不胜收。因而有人如此调侃:哥种的不是油菜,而是风景。篁岭在“全球十大最美梯田”榜上有名,应是名副其实。</p> <p>在一块油菜花田的园边,插着“辛苦种了好几年,一摘回到解放前”的告示牌,这话带有几分幽默,我还在捉摸释放了什么意思,到底是可摘还是不可摘?转眼就看见一些花枝招展的姑娘已拥进这片油菜花田,摘下黄澄澄的花儿编成花帽,在花海中拍摄花美人更美的倩影。</p> <p>这下我有点纳闷了,莫非这些“摘花仙子”真的要让花田瞬间回到“解放前”?聆听田园中一片喧嚣声,我还是不敢随众去蹂躏那柔美娇嫩的油菜花儿。怯怯地靠近油菜花丛,嗅闻花儿和泥土的芳香,近距离地感受这花海世界释放的“垅亩花烂漫、原野遍金黄”的美丽温馨,不禁春心荡漾,欲醉欲痴。</p> <p>在天街的尽头,有一座悬空百余米的悬索桥,横跨梯田之上,全长近300米,中间有段48米的玻璃栈道。我天性恐高,但在同伴们的激励下,还是鼓足了勇气在悬索桥高空玻璃栈道上踏云浴风,一步一摇,一步一晃,可谓步步惊心,极富刺激! </p> <p>伫立悬索桥眺望俯瞰,群山民居梯田花海尽收眼底,那一丘丘、一垅垅、一片片金色的花海,漫山遍野,层层叠叠,以令人震撼的层次感,随着清风荡漾;散落在远处山坳间的小桥流水及镶嵌其中的白墙黛瓦,竹坞林海,素雅且明净,厚重而幽深,这引人入胜的自然奇观和人文风情,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 <p>篁岭的春天是一轴诗情浓郁的山水画,是一首韵律优雅的田园诗,是一场动人心旌的视觉盛宴,当然行走篁岭也不必拘泥于春天,这里的云间梯田每个季节都会主题嬗变,演绎完全不同的大地艺术。</p> <p>日落西山时,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篁岭,因几位团友不遵守归队时间,被耽误至八点多钟才吃上晚餐,虽然有点累,有些饿,心里却满满都是视觉盛宴后的喜悦。</p> <p>篁岭之游,不虚此行,不负春光不负花!</p><p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17年3日)</p> <p>文:木鱼原创 图:自拍或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