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退场(原德阳县东方红小学七O级一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掠影)

光影

<p>摄影:周晓平</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小学同学</p><p>诗文/喻晓钢&nbsp;&nbsp;&nbsp;&nbsp;&nbsp; </p><p><br></p><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2020年7月28日,我们离别五十年的小学同学在德阳市旌阳区蒙古湾休闲庄聚会,近三十来位同学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这里,来得最早的是住在成都的任鸣德同学;刘萍同学身体欠佳,为了与同学们见面,也冒着烈日来到这里;冯光全同学尽管住在德阳,我们是毕业五十年后才第一次见面;王亚成同学是连夜从上海赶回来参加这次同学会的;宋玉刚同学我也很多年没见了;张莉同学、唐晓明同学、蒋觉秀虽然没能来参加这次同学会,也为这次同学会送来了祝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十年前别离,五十年后相聚,相识是种缘,相逢是首歌,望着高矮胖廋的同学,我依稀还记得他(她)们往日的模样,真是感慨万千,昔日幼稚的你我,如今已经两鬓斑白,华发早生,几十年来,各自有不同的际遇,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但对同学那份真情却永远没变,几句温馨的问候,一番“粗俗”的打闹,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同窗共读的昨天。同学情,一世情,人在远,总牵挂。刘仁贵同学一首《难忘同学情》道出了同学之间最难忘的同学情谊;彭红缨同学、赵正琼同学演唱的《相逢首歌》唱出了同学相识是缘,同学相逢是歌,演绎着同学之间相识相知相敬相爱的浓浓情义;叶国富、王周慧、刘仁贵、袁红四位同学表演的三句半《弄不垮的同学会》道出了同学们渴望再相聚的期盼心意。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同学们一个个离开了,望着远去的同学,却引来了我无尽的遐思……</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学会结束了,浓浓的同学情谊却永远不会结束,回想五十多年前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同窗共读的时光,总有那么几分激动,虽然我们那时年幼无知,但天真无邪的同学情谊却永远没变。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董卫华同学,她是与楚俊蓉、孙保国一道随着父母“文革支左”来德阳后转学到我们班的,记得她身材高挑,见人总是带着笑意,给人一种亲切感。老师把她安排与我同桌,上学她总要带上几本连环画,我看着很是羡慕,由于家贫,我根本买不起这种连环画。那时分男女界限,我也不好意思向她借书,看着我渴望的眼神,董文华同学毫不犹豫地把手上的连环画递给我,说到:“看吧,我家里还有,看完了,我在给你带。”,无欲无爱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亲情(因为家父在反右时被定性“右派”,那时不少同学的父母都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与“地富反坏右”的孩子交往,与我交往的同学不多,社会给我冷眼,我也冷眼看社会,无欲无爱,我很孤独。)不久后,董卫华同学随父母调走而转学走了,从此音讯全无,每当午夜梦回之时,总让我想起那段纯真的儿童情谊,总期盼再次见到董卫华同学叙说相思。想见时难别也难,总在梦中渴相见,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董卫华同学安康如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兆文同学是我小学同学中交道较多的同学之一。他父母都是纯正的工人阶级,在那个“疯狂革命”年代,他绝对是根正苗红的革命接班人,他与我本不应过多的交集,“出生不同”,却偏偏我们俩交称莫逆,是好朋友。在班上,我们俩成绩也算拔尖,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你先我后,时而我先他后,我们在学习上相互竞争,又相互帮助,深得老师的喜爱。刚上学时,我住在东街,林兆文同学住在西街口,我喜欢约他一起上学。林兆文同学的父母都是当时铁器社的工人,而且上班地点就在他们住家的巷道口的门市部里。林爸爸和林妈妈对人都挺好,我每一次去约林兆文同学上学,看着我羸弱的小身板,林妈妈不是递给我一根熟红薯,就是拿给我半截苞米。那时,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能用粗粮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林妈妈从林兆文同学兄妹口中抠出一些粮食给我,至今我还感恩不已。临去上学时,林妈妈还要反复叮嘱,走街沿,别走街中间,小心被车撞了,尽管那时车不多,这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后来,我们都到德阳中学上初中、高中,尽管我们都不在一个班上学,我们同学俩见面还是分外亲切。我最后一次见到林兆文同学,还是他身着戎装,英姿焕发,装备登上北上的火车的时候,当时,我到德阳火车站去送本公社当兵的朋友,在车站恰好看到了林兆文同学,谁知这次见面,即成永别。林兆文同学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nbsp;&nbsp;&nbsp;&nbsp; </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和韩跃认识最早,而且交往最久,至今都还有往来。我能健康成长离不开韩跃同学的帮助。记得上小学时,我在班里算“最贫困”的学子,家里四口人,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奉养着我们,平时少菜无肉,我想吃一个鸡蛋都要等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不过那时,我却没有少吃鸡蛋,尤其是没有少吃“蛋白”。但这鸡蛋不是在我家吃的,而是在韩跃同学那里吃的。那时,韩跃同学家较为富裕,父母都在工作,收入较丰,韩跃同学是独子,是家里的“宝贝”,每天早晨牛奶鸡蛋吃都吃不完。上小学第二年,我家从东街搬到北街大巷子,那时,我最喜欢去约韩跃同学上学,看着韩跃同学吃着丰盛的早餐,虽不自于流口水,那不争气的目光总是盯着桌上的牛奶和鸡蛋,韩跃同学最善解人意,总是乘着他母亲没看见的时候偷偷地让我喝小半杯牛奶。然后拿着他母亲帮他剥后的鸡蛋,边走边吃,一出门就把大部分“蛋白”递给我,说自己吃蛋白过敏,他糊里糊涂说,我稀里糊涂吃。若干年后,我们再在一起吃饭时,我再看他吃鸡蛋时,吃起蛋白来那才是一个欢,也没见他过敏,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韩跃同学是可怜我那发育不全的“小身板”,“口中节食”帮助我健康成长,在这里,我要说一声,韩跃同学,谢谢你。</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亚成同学也是我小学不多的好朋友中的一个,他姐姐和我姐姐是德阳二小的同班同学,每次到他们家,王姐姐都很欢迎我,说就是要让他弟弟和学习好的同学交往,这样,弟弟的成绩就会好起来。当然,最后王亚成同学成绩怎样?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跟好人学好人总是对的,不然中国古代为啥会有“孟母三迁居”的故事。我到王亚成同学家,除了喜欢听王姐姐讲话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院子里捡香樟树种子,可以拿去换钱。王亚成同学的家在德阳县财政局后院,院子里种了很多香樟树,每到秋季,香樟子成熟了,掉得满地都是,香樟子是培育香樟树幼苗的好种子,林业部门要收,虽然收入不多,聊胜于无。那时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里香樟子熟了,我都会去捡捡摘摘,晒干后拿去卖,补贴家用。我到财政局后院捡香樟树种子,除了打着找王亚成同学的幌子外,从财政局正门进去外,就是从“二小”的厕所后面的墙上翻过去,那是一个捷径,还少走路,不过翻墙危险,为了走捷径,我也曾摔得鼻青脸肿,十分狼狈。初中、高中我就和王亚成同学分开了,相见甚少,挂念不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廖敦贵同学也是我的好朋友,而且两家颇有渊源,那时他父亲在德阳县城区人民公社任职,我父亲在城区人民公社蔬菜队指导蔬菜生产,双方有不少交集,然后我们小孩子也就彼此认同,而且还在一个班学习,廖敦贵同学是一个很大方的同学,总喜欢把自己的好东西拿来与我分享,记得他妈妈在东电厂工作,东电厂的工人干部来自祖国各地,回家时总要带一点各地的特产。因而,时不时廖敦贵同学都会带来些外地特产与我们分享,那个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了。德阳毕竟地处四川盆地,属于祖国的内陆,加上交通不便,很多东西都没有,德阳糖果厂的糖果比起上海、北京的糖果来说,那真是天差地别,没法比,你说廖敦贵带来的上海、北京糖果与我们分享,真像过年一样,你说幸福不幸福?可惜,廖敦贵同学很快就转学到东电厂学校上学,这种好处就没有了,那真是幸福来的快也去的快。不过,我和廖敦贵同学的联系却从来没有断过,后来,他去当兵了,有一天,我收到他的来信,信中还有一张他身着戎装的照片,看着他英姿焕发的模样,我心中只有羡慕嫉妒,却没有恨,自己不行,不怪政府,只怪自己命苦。</p><p>[图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邓慧明同学,我和他不仅同过学,还同过房同过床。高中毕业后,我们都下放到德阳县孟家人民公社,开初,我在孟家新原四队,他在孟家高地三队,后来,公社决定建立一个知青农场,选调公社里较为优秀的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组建。我和邓慧明同学也被选调入公社知青农场,农场集体生活又新鲜又快乐,我们俩分配到一个寝室,分配到一架床,他住下铺,我住上铺。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年的岁月,后来他当兵走了。我们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把人家部队农场的狗打来吃了。有人说:“在农村,没有偷过鸡,摸过狗的,不算真正的知青”,那年月,下乡知青偷鸡摸狗不算小偷,纯粹瞎胡闹,事出无奈啊。就拿我们打部队农场的狗来说,那真是无奈之举。我们知青农场与部队农场靠在一起,都是在绵远河畔开荒种地,在贫瘠的沙地里种庄稼,全靠肥料,我们种庄稼的肥料除了把公社厕所的大粪挑来外,全靠养一、二十头猪积攒肥料,我们煮猪饲料的灶在院子里,时不时隔壁部队的大黑狗就要跑进来偷食猪饲料,闹得知青农场的猪总是吃不饱,自己都吃不饱,那还拉得出粪便,肥料少,庄稼也吃不饱,弄得我们的庄稼长得很差,收成也不高。怎么办,我们几个知青密谋把部队的狗干掉。一天下午,农场支部书记和场长都回家了(书记是平原大队的一名退伍军人,副书记兼场长是大坝大队的原大队书记),我们留在农场的知青开始了“打狗”计划,先是把门半掩,大约六点十分左右,那条黑狗准时进入农场院内,守在门口的知青听到关门信号后,立即把大门关上,躲在室内的几个知青手握扁担立即冲了出来,紧紧堵住黑狗出去的通道,大黑狗发现无路可走,对着我冲来,我对着大黑狗迎头一下,把大黑狗打翻在地,其余知青赶上去一阵狂揍,不一会(儿),大黑狗没了生息。我们用麻布口袋把狗装上,提溜着赶往高地三队(慧明原来的生产队,他原来住的房子还没退给生产队),我们可不敢在农场煮狗。第二天,部队农场的领导四处找狗,怀疑是我们农场的知青打了,我们抵死也不会承认,一来二去这事就过去了,至今想来,还是有点对不起部队农场那位领导。</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岁月匆匆,一晃就是五十年,那时,由于分男女界限,和男同学交集相对多点,与女同学就没啥交道,想抠一点与女同学交道的秘闻,怎么也抠不出来,那时,我在班上,年龄不大不小,不高不矮,加上出生“不好”,自己有点“自卑”和“腼腆”,见了女同学就脸红,更不敢和女同学说话,自然就没有了“故事”,至今想起来真还有几分遗憾。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愿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情谊更加浓厚。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晚年生活快乐!</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作者简介:周晓平,退休前在市公安交警支队警营文化中心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退休后一直活跃在我市摄影界中,作品在我市也起到了一定影响,多次被全国,省,市媒体采用,有的并获奖。现为全国公安摄影会员、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德阳市公安影协秘书长。</p>

同学

知青

农场

韩跃

我们

德阳

王亚成

林兆文

那时

廖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