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风情:崇 庆 寺 景 区

zmzg山 峰

<p>  崇庆寺景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22公里处的紫云山,传说"紫云山"是当年潞州别驾李隆基命名,到“开元盛世”,他又采笔御书“紫岫晴云”。</p><p> 崇庆寺景区由白松坡、护国灵贶王庙、崇庆寺三部分组成,1996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之物保护单位。</p> <p> 崇庆寺前庙白松簇拥,造型奇丽,为北方罕见树种,已有千年历史,极具观赏价值。</p> <p><b> 护 国 灵 贶 王 庙</b></p> <p>  崇庆寺前庙即护国灵贶王庙,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月台、正殿、寝宫组成,两侧分列东西夹楼、廊房、厢房、耳殿。庙后山峰环耸如屏,庙前白松簇拥。</p> <p>  前庙名护国灵贶王庙,俸祀远古射日之羿神。羿神又名后羿,当地俗称三嵕爷,为华夏人文始祖神袛之一,后俗、道合流,渐并入道教神系。故前庙风水格局呈现出鲜明的道、俗一体的营造指导理念与审美趣味。</p> <p> 前庙座落于紫云山南脉的白松峰之巅。道教认为,山峰的凸点是天地交汇之处,神仙真人常常在那里出没,因此山顶上的道教宫观不仅是神仙的行宫,也是修道之士白日飞升,羽化登仙的中转站。风水堪址,首察形势。</p> <p>  宋代后托名晋代郭璞所作的《葬书》中说:“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p> <p> 立于庙前,举目四顾,前临村落,平畴沃野,视野开阔,陶清河自西蜿蜓而来,五峰环拱于南,形成朝山,中峰高而侧峰低,中峰峻而侧峰缓。</p> <p>  近瞰脚下白皮古松,龙姿凤冠,干白叶翠,绮丽苍劲,松间草软灌密,花繁鸟鸣,生机盎然。</p> <p> 庙后主峰余脉逶迤而来,其势壮伟,是为靠山。四周山岭围合,起伏错落。庙因山雄,山因庙显,人工天趣妙合自然,心境风景和谐相融。由一点望四面,山环水抱,彼此呼应,由远处望一点,庙踞山巅、若印镇案,峰护峦拱,气势非凡。</p> <p>  崇庆寺,位于紫云山主峰南坡山腰内凹处。与道观选址不同,佛寺讲究一个藏字,所谓深山藏古寺。佛道选择之异,恰如茶酒之不同,禅茶一味,茶使人神清气爽,沉静安祥。</p> <p>  崇庆寺后寺即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成四合型院。正殿为千佛殿,梁架斗均属宋制。左右为卧佛殿与三大士殿,南殿为天王殿,殿内天王彩塑造像横眉怒目,威武壮观。西北隅为地藏殿,殿内主尊造像为地藏菩萨,两侧环列十帝阎君、六曹官,顶部悬塑幽冥地府。西配殿内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被美术史学界赞誉为<b>“宋塑之冠”。</b></p> <p>后寺错落围合,疏密变化,若士退为隐,气度从容,殿堂庭院有机组合,于起承转合的变幻间展示出佛寺空间的和谐宁静之美。</p> <p>  前庙后寺不仅环境不同,布局结构也迥异其趣。</p><p> 前庙轴线,分明对称工整,若士进为官,法度严明。后寺错落围合,疏密变化,若士退为隐,气度从容,殿堂庭院有机组合,于起承转合的变幻间展示出<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佛寺</b>空间的和谐宁静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