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之源

雾夜飞鹰

<p>传言“白邑九十九眼龙潭”是盘龙江之源。如画的自然美景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融为一体,美不胜收!</p><p>在光影变化中、</p><p>黑龙宫和青龙宫沉淀下独特的历史底蕴,</p><p>而潭中涓涓细水润泽四方,让生命生生不息。</p><p>静静注视,清流中一束洁白的小花 ,</p><p>圆茎随流而动,不染尘埃,悠然地盛开着,</p><p>默默地守护着生命之源。</p> 滇源四龙潭 <p>  良好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泉眼遍布,大大小小的泉眼很多,曾有“白邑九十九眼龙潭”的说法。现存比较大的泉眼,主要有青龙潭、黑龙潭、白龙潭、黄龙潭等等。</p> 青龙潭 <p>  青龙潭立有一块石碑,上书“盘江之源”,与白邑街中心的那块碑上的字体一样,出自同一个的手笔,由云南文化名人陈荣昌老师书写。</p> <p>  昆明盘龙区滇源街道距离昆明主城40余公里,过去的名字是归属嵩明的白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坝子,叫做绍甸坝子,有一条绍甸河,流入松华坝水库、进入盘龙江,是盘龙江的源头之一。昆明滇源街道的青龙潭:邵甸河的主要出水口!</p> <p>  青龙潭是邵甸河的主要出水口,有记载说,那里的“三泉一洞”是盘江的发源地。</p> <p>  从滇源街道白邑村出发,沿着冷水河北行1公里左右就到达青龙潭了。</p> <p>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一座高大的城墙,用青砖砌成,圆拱门、 齿牙状,门头上书“青龙禅寺”。</p> <p>  高大雄伟的城墙,让人顿觉有了几分高大、神秘之感。</p> <p>  从“正法久住”四字下的拱门进入,是一片林深树密的景致,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相依相间,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扑面而来的荫凉,很是惬意。</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映入眼帘的文才殿、香火鼎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榜有名勤耕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官爵丰厚父母恩</span></p> <p>  掩映在密林中的河道修葺得很好,数米宽的河床铺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头,间或有新建的石头拱桥横跨河岸,有小桥流水的灵动。</p> <p>  在开阔的中央广场处立有一个石碑,上书“盘江之源”!</p> <p>  “盘江之源”在很多地方出现过,白邑街中心、青龙宫也有,都出自同一个人陈荣昌老师的手笔。</p> <p>  刻有青龙潭的石碑两边有长长的楹联,外侧是一副对联,将青龙潭与作用与景致概括其中:</p><p>“邵里百泉润乾坤,盘江二潭印日月”</p> <p>  白邑村杨通善老人所作“奇联”(青龙潭水利长联,全联184字,比大观楼长联还多四个字、且字字带三点水)</p> <p>  青龙潭的出水口在一个山洞里,周边的树木多是参天古柏。</p> <p>  关于青龙宫,石碑上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青龙宫原名青龙祠,位于滇源街道办事处白邑村。始建于1907年(清光绪33年),1910年(清宣统二年)增建配殿、门楼及古戏台,1926年重建,1994年全面维修。宫内正殿有龙王塑像,并悬陈荣昌书“盘江之源”木匾。宫附近有老龙潭、新龙潭、格来龙潭,三泓清泉,西北百余米处,有一出水溶洞。据民国《嵩明县志》记载,“三泉一洞”是盘江的发源地,现为昆明市水源保护点之一。</p> <p>  青龙宫现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青龙宫香火旺盛,每逢春节、初一、十五或者宗教节日,这里的人流就更为密集。</p> <p>青龙宫对面古老的戏台上、每天都在演绎.......</p> <p>  有泉水浸润的地方,林深茂密是常有的景致。顺着路的方向、径直走去、便看到大雄宝殿!</p> <p>  青龙潭包括了几个泉眼、龙潭,分别用石栏围了起来,有些分不清它们的名字,与记载中“三泉一洞”联系起来就能够理解了。</p><p>每个龙潭周边都有古树生长其间,或遒劲、或蜿蜒,宽阔浓密的绿荫将龙潭掩映起来,炎炎夏日里显得特别清凉。</p> <p>  这里有一片直立挺拔的参天古柏,已挂上了“古树名木”保护牌,这种树的名字叫做“干香柏”,已有120多年的树龄。</p> <p>  几天的雨、止于昨夜!雨、让林子更加翠绿、让空气湿润清新、同时也让路面略显湿滑!漫步于林间、丛林叠嶂、竟看到顺着枝叶下落最后的雨,恰巧与汗珠不经意的邂逅、哇、这酸爽!😄向前跑、透过丛林的光、你伸手可及!</p> 黑龙潭 <p>  黑龙潭位于云南丰泽园植物园,这是一个昆明人都很熟悉的地方,茶花、海菜花、金线鱼,还有黑龙禅寺,是公园很有代表性的名片。到了周末,很多昆明人会自驾来到这里游玩,赏花、看水,自在悠闲。</p> <p>  黑龙潭寺位于昆明市北郊四十公里的白邑坝,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明正德、清康熙、嘉庆、道光、光绪历朝修葺,文革期间,造像、潭泉围栏等多遭破坏,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政策,于1978年后,新修潭泉围栏,翻修正殿、厢房、大门等。1985年8月嵩明县人民政府将黑龙宫核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黑龙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县、乡集资,对大殿、古戏台、围墙等建筑进行了维修。 2000年7月,云南丰泽园植物园在黑龙潭寺四围开发占地66公顷建设了科普教学、旅游观光、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生态植物园,并对黑龙潭寺进行了修缮。现存正殿一座,南北厢房各五间,戏台一座,财神殿、玉皇殿、观音殿各一座。</p> <p>  黑龙潭为滇池干流盘龙江源头之一。泉眼就在寺中的龙潭,潭底望去,呈青黑色,故名黑龙潭。泉水涌流不已,水量很大,当地百姓形容说“有牛身子大的一股水”。水从潭中涌出,形成一条小河,汩汩向南流去,注入松花坝水库。</p><p>潭分南北两潭,北潭泉盛,注入南潭,潭面约500平方米,出水量每秒0.25立方米,清澈见底,长年无减。潭周围林木葱茏,环境清幽,风景宜人。</p><p>黑龙潭寺依磅礴绵延之官山,下望碧荡漾之龙湖,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古木葱笼,莺啼鹭啭,九泉涌银,十溪泻玉,金钱鱼、裂腹鱼、云南鳅、白鹭、翠鸟、海菜花、水蕨、兰花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不可胜数,殿堂楼阁庄严肃穆,石雕、木雕精美绝伦,名人楹腾、匾额、题词珍品荟萃。明徐霞客旅游至此,曾做“龙潭水深不可测”之精采描述,清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翰林钱南园、陈荣昌等留有名句名书于寺。寺院历史文化渊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高人韵士、布衣庶民多喜来此寻源揽胜,敬香祈福,赞之为滇南(中)名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山傍水的黑龙潭寺</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院外一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内的南潭北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庄严肃穆的黑龙宫</p> <p>  正殿前有一块光绪皇帝题写的匾额,上书“盘江昭佑”四个大字,右题“钦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云贵总督部堂白山伊里布吉旦”,左边落款是“大清光绪十三年季春月下浣日吉旦”,中有一玺印“光绪御笔之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龙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滇贤顾秉钧纪念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寺院头龙节活动</p> <p>  白邑黑龙潭是盘龙江的源泉之一,是昆明的水龙头,四时不竭的碧水中生长着滇池流域其它地方早已绝迹的两种神奇的物种,金线鱼和海菜花,这两种罕见的尤物一静一动,非清水不能生长,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白邑周围水清如斯的青龙潭、白龙潭和黄龙潭诸泉眼,却不见有海菜花和金线鱼的踪影,这个独一无二的现象无疑更增添了黑龙潭的神奇。</p><p><br></p> <p>  白邑黑龙潭出水充沛,自北潭而出,流入南潭和火龙潭等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潭,再汇成溪流,与青龙潭之水汇集成冷水河。黑龙诸潭中多金线鱼,尤以北潭为甚,这种滇池流域几乎绝迹的珍稀鱼类,在北潭中就像鱼塘里的平常家鱼一样,硕大肥壮,成群结队游弋于清流之中,多如过江之鲫,细细的鳞片闪耀着点点金光。</p> <p>  红色鲜艳的黑龙宫前的黑龙潭是一片宽广的水域,依山而成,被堤岸隔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池塘。池中水清透明、蓝绿白交织,与红色的寺庙相配,色彩鲜艳、相得益彰。水里有很多深颜色的游鱼,鱼儿或摇头摆尾、或静置漂浮,游曳在清澈的活泉流水中,摆出各种姿态,令人惊叹。</p> <p>  一汪清泉中长满了海菜花,或许这是一种独特的水生植物,它对环境的要求很好,只有在水质极好的流动活水中才能长出漂亮的海菜花。长长的绿叶、细细的枝条,随着清澈的水流同行飘摇,姿态优美、动静相宜。</p> <p>  正是海菜开花的季节,精致的花儿漂浮在水面,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生长在枝条顶端,随水飘摇。清澈的水面将蓝天、绿叶融入其中,就连叶片上积累沉淀的黄色泥沙都变成了背景,洁白清新的花儿显出了卓尔不群的气质。</p> <p>  当你聚精会神对准一朵花儿时,冷不丁一条大鱼、或是一群鱼儿静悄悄的穿行花间,早已是泉水潺潺的环境,鱼儿的游动不会引起太大的涟漪,却给我们的镜头带来阵阵惊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在枝头春意闹,鱼潜丰泽画中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龙龙潭齐歌舞,浮生半日偷得闲。</p> <p>  黑龙潭水从许多角度看上去都呈青色,好像和它的名字并不相符,实际上,云南的龙潭涌出的水性状都差不多,不同程度地含有碳酸,龙潭所呈现的颜色四季不同,阴晴悬殊,晨昏有别,更与周边的树木环境、潭水深浅、位置和观察者的角度等有关,龙潭泉旁多有老树遮蔽,使潭水常显得幽深色重,也有草木稀疏的龙潭,潭水清浅,而潭的深浅也影响着水色,潭深则青黑,潭浅则泛白,近观波明,远看幽暗。黑龙潭即如此,色彩变化多姿,我们可以叫它青龙潭蓝龙潭而并无不妥,所谓青黑黄白龙潭之别,只是给众多的泉眼加上有色彩的名称并加以区分,如同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区分四方一样,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习惯,不过,这样一来,也使得龙潭充满了趣味和灵性。</p> 黄龙潭公园 <p>  黄龙潭位于小营村,是一个安静清幽的地方。</p> <p>  因为紧挨着村庄,黄龙潭被修葺得很好,泉眼处已被圆形围栏围起,这里叫做“黄龙潭生态园”</p> <p>  水质清澈、水量却是极少。与黄龙潭相对的一池湖水却水量充足一些,或许是另有水源引入,池边的柳树纷飞、绿意盎然,感觉有丝丝清凉扑面而来。</p> 白龙潭 <p>  源自山中、山水相连,白龙潭,就是一个清幽、静谧的地方。</p> <p>  白龙潭看得出,这里经过了很有心的建设、修缮,围栏、栈道、廊桥......各种元素聚合,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将白龙潭营造成一个风景优美、休闲锻炼的好去处。</p> <p>  白龙潭的水质很好,清幽、静谧。三个大小不一的的潭子串连成一体。每个 潭子都装上了崭新的白色大理石栏杆。</p> <p>  围绕着白龙潭,修建了几个供人休闲小坐的亭子、廊桥,还有掩映在林中的徒步小道,都是中国传统木质结构建筑的特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span></p> <p>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与山相接的龙潭处,我们听到了汩汩流动的泉水叮咚,茂密青翠的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与龙潭的名字很是相配。</p> <p>  云南人常把泉眼称为龙潭,认为里面住着龙,龙神不但会让泉流源源不绝,还能庇佑当地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白邑又名邵甸,这里的山林泉眼遍布,有“白邑九十九眼龙潭”之说,是盘龙江另外一条支流邵甸河的源头。在白邑街、青龙寺都见到了“盘江之源”的石碑,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白龙潭,还有其他白邑的龙潭,它们都汇入了盘龙江,最后进入了滇池,或许,这就是“白邑”更名为“滇源”的原因之一吧。</p> 滇源街道办事处 <p>滇源街道位于县境西部,地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东邻嵩阳街道南接昆明市盘龙区松华街道,西与阿子营街道</p><p>毗邻,北与寻甸县先锋乡接壤。距省会城市昆明40 余公里。总面积298.7 平方公里,下辖18 个村民委员会,100 个村民</p><p>小组,103 个自然村。居住着回、汉、苗、彝等11 个民族,总户数11077 户,总人口38085 人。其中:农业人口9870 户,</p><p>37473 人。滇源街道于2006 年3 月由原嵩明县白邑、大哨两乡合并新建。2009 年8 月1 日起由盘龙区托管,2011 年3 月17</p><p>日由滇源镇改为滇源街道办。白邑,昔称邵甸,亦称滇源,以地处滇池源头得名。元宪宗六年(1256)设邵甸千户所,白邑坝</p><p>子隶属崧盟万户府。至元十二年(1275)改为邵甸县,隶属崧盟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县设里。民国3 年(1914)改</p><p>里为乡,属嵩明县。建国后或区或乡,直至2006年撤并。大哨之名则始于元末明初。元至顺元年(1330),梁王阿喇忒纳失里</p><p>收复中庆路后,在东葛勒山(今梁王山)屯兵设哨,筑城结寨。东葛勒山由此更名为梁王山。明朝仍在大哨村设置哨所,俗称“大哨”,</p><p>地名一直沿用,2006 年撤并。全境地处低纬高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年均降雨量967 毫米,年均日照1903.5 小时。</p><p>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山林317799 亩,森林覆盖率达68.8%。境内潭泉棋布,有99 泉之说,尤以青龙潭、</p><p>黑龙潭久负盛名,为县境不可多得的风景名胜区。源于镇境北部、纵贯白邑坝子的冷水河,与流经镇境西南的牧羊河,于坝子南端汇注滇池干流</p><p>盘龙江,因而有“盘江之源”之称。1982 年,白邑、大哨被昆明市政府列为松华坝水库水资源重点保护区。境内有小石坝水库、青龙潭水库及小塘</p> <p>坝40 余座。嵩(阳)阿(子营)公路、昆(明)白(邑)公路、麦(地冲)大(哨)公路及连接昆曲高速公路的白(邑)兔(耳关)公路交错成网,</p><p>交通便利。滇源街道是县境农产品重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啤酒大麦、洋芋、烤烟、油菜、蔬菜、淡水鱼、生猪、肉奶牛及桃、</p><p>三转弯苗族合唱团参加文艺汇演梨、苹果、花椒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农业,砀山梨、板栗等生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p><p>乡镇企业以建筑建材、五金加工、交通运输为主。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滇源,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以来,名人骚客,或祈龙求雨,</p><p>或朔水追源,或踏访名山古刹,或迷恋于风土人情,明朝名士钱南园、云南省主席龙云等都到过滇源。自1982 年被列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后,滇源各</p><p>族人民为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大举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昆明主城区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作出了积极饮水思源纪念碑贡献。2006 年至2010 年,</p><p>为清水海引水工程对所涉175 户643 人进行搬迁;2011 年,优雅的环境甸尾者纳坡村小组一级水源保护核心区49户116 人搬迁至昆明上蒜村。水源区人民再次</p><p>为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境内主要风景名胜有青龙潭、黑龙潭、云南丰泽源植物国、永丰庵、普贤寺、邵甸县城遗址、梁王山兵营遗址等。还</p><p>有名目繁多的奇花异木,如皮家营茶花、大哨松树王、白邑牡丹、青龙潭腊梅、白邑紫玉兰、甸尾桂花、马樱花、杜鹃花等。三转弯苗族合唱团参加文艺汇演!</p> <p>  白邑乡是过去的名字,位于昆明城区的北部,原属嵩明县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这里归属昆明市盘龙区,现在的名字叫做滇源街道。单位门牌上都已做了变化,大家还是会习惯性地称呼它为白邑。</p> 饮水思源 <p> 滇源历史长河&nbsp;</p><p> 盘龙江——昆明的母亲河,也是流入滇池中最长最大的一条河。古往今来,盘龙江一直如一条碧光闪烁的长龙,奔腾纵贯于云南红土高原上最富饶美丽的昆明坝子。盘龙江其源头有两条,一条牧羊河,发源于嵩明梁王山西北麓上喳拉箐,经黄龙潭、牧羊村、阿子营(村)等入小河乡境,另一条源头亦出自嵩明县境猫箐(也称龙马箐)冷水洞,故名冷水河(又名绍甸河),沿途纳龙潭诸水至白邑坝子,也入小河乡。二河在岔河嘴汇集成一条河,经三家村,流15公里到松华坝,经龙泉镇,联盟镇十一个村,横穿昆明市区至双龙桥,经福海乡的螺蛳湾(村),前卫镇的南坝村,六甲乡的陈家营村等十六个村进入洪家村流入滇池。全长约105公里的盘龙江,从北到南贯穿昆明,她灌溉着周边的田地,哺育着一千余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昆明坝子的众多百姓。盘龙江横贯整个昆明坝子,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孕育了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自松华坝以下全长约25公里,开始形成为蜿蜒穿行昆明北部田野间的一条长龙,“盘龙”的名称便应运而生。江之所以被称为盘龙,一是河道蜿蜒曲折,特别是从松华山口进入坝区到城市边20公里左右有着150多个弯道,二是雨季来临,江面宽阔,水势汹涌,壮若游龙般奔流入滇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