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廖

鳯媛🌸

<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凤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秋天的一个午后,老廖第一次走进我家院子,中上个头的他着一身绿色的“邮政”制服,长方形白皙的脸上有一对大花眼睛,在他和父亲打招呼时,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他高分贝的说话声,立刻引起了院子另一头正在玩耍的我的注意。那时他很年轻,浑身上下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父亲一边起身和他打招呼一边召唤我过去问候他:“快叫廖叔叔,他是爸爸的老同学。”</b></p><p><b style="font-size: 20px;">看着他的那身制服,我就知道他在什么单位工作,从小对这种工装并不陌生,由于外家不在本地,自从我上学开始识字那天起,给舅家写信寄递东西的任务就一并落在了我的头上。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得去邮电局一趟。</b></p><p><b style="font-size: 20px;">老廖叔与父亲无所不谈,从他们后来的频繁交往中,我也了解到了他的好多事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60年,不满二十岁的他,在甘肃渭源县参加工作,在引洮工程邮电局上班,自从入职,他工作认真,努力钻研电信专业技术,不久单位派他去“兰州电信局”进修学习。学“载波”专业,当时我们国家的通信技术还很落后,没有能力生产载波机,只能进口其它国家的,用的全是“匈牙利”的十二路载波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候生活困难,即使在单位上也经常吃不饱饭,家里的情况就更糟糕了,他的父亲去世早,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妹,仅靠裹着小脚的母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难以维持生计,于是,他多次请求调回家乡工作,以便能照顾困顿中的家庭。由于物质严重匮乏,生活实在太困难,在单位也经常挨饿,时常有员工不得不放弃工作,另寻出路,所以造成单位技术人员紧缺。为了国家利益,他还是以工作为重,坚守在距家千里之外的单位上继续工作。后来又被调往定西,这时单位需要电力方面的人员,他又被派出学习“蓄电池”方面的技术。随后又到兰州学习了修机技术。后来还去了靖远,白银、甘南等地,辗转十多年,直到1971年才终于回到了家乡。</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刚来新单位,一大家子人没有住处,好在单位帮他联系到靠近县城的我们村里落了户。我们成了近邻,下班回家之后他总来和父亲一起喝茶、聊天、下棋。我们两家的孩子也经常在一块玩耍,他有三个孩子,那时都还小,只有老大处在学龄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老廖是一个健谈的人,他性格直爽,说话干脆,典型的豪放派。正是由于他耿直倔犟的脾气和敢说敢为的个性,后来的一件事,使他“引火烧身”,竟被开除公职,锒铛入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自从他们一家入户我们村,老廖的妻子就加入到我们村里的劳动队伍里了,那时他才了解到了当时在“极左”路线指导下的农村现状,有好多做法有悖于自然常规,比如把所有的地都种成所谓高产的“三尺三高粱”,以满足浮夸的粮食大丰收假象;还有把所有村民都集中在一起“吃大锅饭”等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省城里见过“大世面”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耿直的他相信只要把这种他认为错误的现象反映给上级领导,一定能得到他们的重视而拨乱反正。不曾想他写给省上领导的一份“为民请命”书,被很快反馈回来,惹怒了当权者,他立马被逮捕入狱,并在全县群众大会上大肆批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他关押期间,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躲避着他,和他划清了界限,只有父亲某天带着两包烟去关押处看望了他。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每天早上去他家,领上他的大女儿一起去上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他的问题得到了平反,公职也恢复了。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家邮政事业更是日新月异,老廖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黄金时代,他欣喜地看到单位不论从工作环境、设备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职工生活改善都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这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像他这样的老邮政人不断努力的结果。</b></p><p><b style="font-size: 20px;">老廖,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老邮政人,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邮政事业。一天,他把待业在家的三个子女叫到跟前,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我老了,快要退休了,父亲这半辈子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老老实实得做人,踏踏实实得做事,也没有能力为你们解决就业问题,就全靠你们自己去争取了”。孩子们没有责怪父亲的“无能”。而是在邮政公司的一次招工考试中都顺利通过,穿上了父亲曾经穿过的绿色工装,继续干父亲热爱的邮政事业。</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