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长渠又名白起渠,位于宜城市西南部,西至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东南至宜城市的郭海村,全长48公里,号称百里,故称之为“百里长渠”。该渠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公元前279年)因攻打楚国国都——鄢都(今宜城市)之需要开挖的战渠,故又称白起渠。该战渠因筑坝提高蛮河水位,此后作为水渠灌溉农田,迄今已2280多年。比郑国渠早33年,比都江堰早23年,当之无愧为中华第一渠(中国水利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的《中国水利之最》书称其为“中国第一渠”)。</p> <p>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证书。</p> <p>2018年8月13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正式宣布,湖北襄阳白起渠(又名长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华夏第一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 <p>长渠被注册为世界灌溉建筑物遗产。</p> <p>长渠工程在两千多年前创立了卓有成效的“长藤结瓜”工程和“分时轮灌”管理的范例。👍👍👍</p> <p>白起雕像。</p> <p>白起位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王翦、李牧、廉颇)</p> <p>筑坝以提高蛮河水位。</p> <p>今年水大。</p> <p>百里长渠岀水口</p> <p>渠首</p> <p>水利部门统计,白起渠沿线的水库堰塘达到2500多座,这就是多源引水、长藤结瓜效应。灌溉面积30.3万亩,灌溉南漳、宜城11个乡镇,年均粮食产量2.5亿公斤,为襄阳市粮食总产过百亿斤大关作出了巨大贡献。</p> <p><br></p><p><br></p><p>史料记载,古时白起渠有几十个“水门”,层层“把关”,用水时就近抬高水位,直接灌溉。唐宋时期,白起渠内设了4个大型节制闸,将灌溉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即可抬高水位,自上而下分时轮灌。直到今天,白起渠仍然采用古时“分时轮灌”技术。</p> <p>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百里长渠经过多次修复,疏通。1939年,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看到百里长渠成了一条水流不畅的废渠后,电请省政府疏通白起渠。尽管在1940年张自忠血洒宜城长山,省政府还是采纳了张自忠的建议,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终因时局动荡未能修成。为了纪念张自忠,当地政府把长渠改名为荩忱渠。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决定重修白起渠,从1950年1月到1953年1月,南漳、宜城两地投入四万劳力,动工修复。</p> <p>汉江水系,水质优良。</p> <p>蛮河之水流经南漳县武安镇。</p> <p>蛮河是汉江在湖北省的最大支流。俗称小河,古名鄢水或夷水。《水经注·沔水》:“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取蛮、夷同义。汉水中游支流。在湖北省西北部。河源有二:北源出 南漳县西北茅坪西山,名清凉河;西源为主源,出保康县南聚龙山北麓,名三道河。两源在南漳县谢家台相汇后,名蛮河。流经宜城、钟祥二市,至转斗弯北注入汉 水。长188千米,流域面积324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6m3/s。自然落差1080m。水能理论蕴藏量3万KW。建有三道河、石门、站山等水库。武镇至岛口建有长50千米的“蛮河百里长渠”,下游33千米河段,可通航小 型船舶。蛮河水质清澈,生产淡水鱼。自南漳县城至倒口系水运航道。据《民国南漳县志》:“春秋之世曰鄢水,又 其后曰蛮水”。</p> <p>南漳县徐家营段的长渠</p> <p>宜城市黄集段的长渠</p> <p>宜城市南郊的百里长渠。</p> <p>百里长渠上的鲤鱼桥。在宜城流传着许多关于鲤鱼桥的故事和传说。</p> <p>渠首纪念性建筑</p> <p>白起碑阁</p> <p>明代人黄衷,官至兵部右侍郎,他写了一首诗《行部宜城访长渠故迹无复知者》,我很喜欢!诗曰: 宜城古楚都,风土故秀媚。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p><p><br></p><p>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p><p><br></p><p>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p> <p>宜城市鲤鱼湖。面积三十多公顷。即是宜城市区美丽的风景区,又是调节、灌溉的水库。也是百里长渠之藤上的一个大甜瓜!</p> <p>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p><br></p><p>2020.7.28日记于襄阳宜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