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故居

八骏

〝胡适纪念馆”,陈列胡适生平事迹,墙上挂满胡适与家人的照片,还有胡适友人的照片。 纪念馆中有一篇“概述”,简要介绍胡适生平。胡适(1891—1962),字适之。1904年前在家乡私塾读书。1904—1910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学习。1910年考取官费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毕业后回国任北大文科教授,参与陈独秀等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其时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革新文章,推动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1928年出任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接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38年出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外援。1943年出任北大校长。此后,在台北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一生中获得35个博士学位,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国内知道胡适先生的人不多,来这里参观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里甚至连正规的门票都没有印,只是给开了张收据。胡适故居的备受冷落,令人感慨。我这么专程来看望他,似乎也有标榜自己是个“文化人”,附庸风雅之嫌。说实话,我虽知道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与陈独秀、鲁迅齐名,但对其思想还真是知之甚少。来这里参观倒还真的长了不少学问,对胡适先生增加了许多了解与敬仰。 胡适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成年后的胡适一贯高举新文化、新思想的旗帜,以反封建、反旧文化为已任。然而,他自己的婚姻却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完成的。这个曾经在西方文明国家游历了7年的现代学者,27岁时凭母亲一封书信,从北大教授岗位回到绩溪上庄老家,遵照母亲的意志,与13岁时订过婚、不识几个字,且比他大一岁的小脚村姑江冬秀(江是旌德江村人)完婚,完成了“无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且与江冬秀陪伴终身。结婚当天,胡适在房门上贴了一付有趣的对联“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他一生都处在求学和治学中,但他的婚姻却是一场悲剧。他一生倡导新文化,倡导民主自由,然而却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他也曾想追寻爱情,并且有了意中人,两情相悦,本可以成就一段美满姻缘。他那一句“等我回来”,让一位痴情女子守侯了一辈子,然而自己却望而却步,给自己,也给她人,留下了终身遗憾。还是蒋介石送胡适先生的挽联说的恰如其分:“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真是如此贴切。胡适即痛恨这个婚姻,又不敢走出“围城”,他需要的是维护自己的学界领袖地位。胡适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然而他的婚姻是不自由的。 胡适先生十分儒雅,看着他的像,清癯的脸庞,眼镜后面透现出来的神色是如此的真切与不为尘世喧嚣所打扰的宁静;得体的举止,映现出一种饱学之士特有的底蕴与修养。 墙上挂的都是胡适结婚时亲友送的条幅对联,颇有书香门第气息。 胡适五岁前曾跟着父亲胡铁花,在台湾生活。父亲去世后回到上庄。 窗栏的兰蕙图展现了主人雅致脱俗的审美情趣。 在上庄,就一定要说到一个人,曹诚英,胡适的红颜,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他结识了一生中最为真爱而又无法与之携手的女人曹诚英。在与曹诚英的那段恋情中,他曾自谓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幸福滋味。徐志摩说“适之是转老还童了”。 胡适缠绵于小表妹的绵绵情意之中,最终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从此曹诚英再也没有嫁人。 1937年曹诚英留美回国后,在安徽大学任教授。此后的几年间,胡适与曹诚英通过朋友中介沟通消息和传递诗歌,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他们见了最后一次面。当时曹诚英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听从她的劝告,还是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 此后曹诚英终身未嫁。解放后,她任教于沈阳农学院,1958年退休。她曾经委托好友汪静之,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大包与胡适来往资料,在她死后焚化。这段刻骨铭心的相思,她珍藏了一辈子,死后也随她带去了天堂。 曹诚英死后,嘱咐葬在绩溪旺川的公路旁。这是一条通过胡适故居所在的上庄村的必经之路——据说她是希望胡适魂魄回家时,她可以在这里迎接。斯人已逝,只留下一段持续半个世纪的似断非断的恋情,引人长长叹息。 这是胡适写给曹诚英的情书 能把一个便笺写的这么隽秀,足以见得胡适的儒雅与修养。 客厅左侧是胡适母亲的住房,右侧是胡适结婚时住过的房间。据说,均按胡家的原样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