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谱

湘赣粤闽

<h3>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李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在中国历史上,李姓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李姓源流有多种说法,一说其始祖为皋陶,是东夷部落首领,后为尧理官,子孙皆以官职为姓。传26世至理利贞,为避祸,将“理”改为谐音“李”。再传16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学家李耳。李耳,字伯阳,谥号聃,人称“老子”,河南苦县人,周景王时为史官,后弃官归隐,著《道德经》五千多言留于后世。湖南李氏出自陇西堂李氏一脉,共有六大族源。高华村李氏一支迁伍公,于元统二年(1334年)由江西丰城迁往长沙下泥巷。洪武元年(1368年),因兵乱逃难到湖鼻山,落籍湘阴高华冲(现汨罗市川山坪镇)。</h3> <h3>高家坊一带的行政区划历代更迭频繁。清咸丰五年(1855年),设高坊局;民国元年(1912年)改高坊局为高坊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申明乡合并称高明乡;1950年设沙河、青江、达仁、高华4乡;1956年高坊、麓峰、九峰、永峰、沙河5乡合并为高坊乡,联山、船山、高华、达仁、三姊、梓洞6乡合并为三姊乡;1958年高坊乡、三姊乡与川山乡合并建七一人民公社,后改为三姊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高坊、三姊、川山人民公社;1966年湘汨分县后,三姊人民公社并入高坊人民公社;1984年撤乡建镇,改为高家坊镇。2017年,汨罗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川山坪镇、高家坊镇及玉池乡的一部分村合并为“川山坪镇”,原高华村、三姊村、船山村合并为“三姊村”。三姊村因三姊桥而得名。三姊桥属汨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姊桥建在青江河上,连接东西两岸。传说明朝嘉靖年间,玉池山住着一位姓李的财主,家财万贯,生了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由于娇生惯养,很不成器,长大后提笼架鸟,四处游荡,嫖赌逍遥,无所不为。儿子虽然不成器,3个女儿却十分优秀,大女白霞、二女蓝霞、三女红霞,一个个生得如花似玉,天资聪慧。李财主恐儿子将家业败尽,遂将田地家产划出3份给女儿做嫁妆,使之终生有靠。三姊妹的嫁妆田都在青江沿岸。那时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只能在水里趟来趟去,最可怜的是那些挑担抬轿的苦力,背犁扶耙的农民,不管天寒水冷,总是赤脚下河。光阴荏苒,春去秋来。一天,李财主从河西收账回家,遇上大雨,河水陡涨,趟水过河时跌倒河中,被卷入浪花之中。死讯传到李家,少爷不知到何处游玩去了,三姊妹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不久,年迈的母亲因过于悲伤,也离开了人世,丢下三姊妹,孤孤寂寂守着冷落的家园。一天,大姐白霞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地上了妆楼,凭栏远眺,想到了被洪水吞没的父亲,万念俱灭。她和妹妹商量,要将父亲留下的嫁妆及财产卖掉,兴建一座石桥,两个妹妹一听,欣然同意。说也凑巧,忽一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霹雳一声,从悬崖上掉下一块巨石,平地陷进丈余。有了石头,三姊妹请来33个石匠,拉来33架土车,经过333个日夜,一座五墩四塔,高3米,长30米,宽2.8米的石桥,横跨青江两岸。桥墩上嵌块石碑,上刻“李氏三姊妹修”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经过几百年浪击水冲,字迹仍依然可辨。桥修好了,三姊妹卸却粉脂红装,进了尼姑庵带发为尼。三姊桥现保存完好,仍造福于青江两岸的乡亲们。家在高坊青江发源于玉池山西麓,由北向南流经彭家坳、石桥湾、三姊桥、高家坊、燕塘,在杨桥村的界牌山附近流入望城县境。青江两岸为一狭长地形,达摩、玉池双峰雄寺于东,狮岭、湖鼻两山蜿蜒于西,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沿河两岸农田海拔在60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李氏家族就聚居在这里的川山坪一带,世代耕读,繁衍子孙。</h3> <h3>高家坊位于汨罗市最南端,东与原玉池乡交界,西与湘阴县玉华乡相连,南接长沙县和望城县,因高坊庙而得名。</h3> <p class="ql-block">汨罗高华冲李氏源流与家谱考述</p><p class="ql-block"> 一、始迁祖迁伍公迁徙路径</p><p class="ql-block">汨罗高华冲李氏的迁徙脉络清晰,与江西丰城湖茫李氏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1. 元代迁湘 </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迁伍公于元元统二年(1334年)由江西丰城湖茫里迁至长沙霞凝港(旧称下泥港),此为南迁第一步。丰城湖茫李氏属陇西堂分支,与湖南李氏多支同源。</p><p class="ql-block">2. 明代定址 </p><p class="ql-block"> 因明洪武元年(1368年)兵乱,迁伍公自长沙迁至湘阴湖鼻山(今汨罗市川山坪镇高华冲),形成高华冲李氏聚居地。湖鼻山地处湘江支流汨罗江流域,地势险要,为避乱移民首选。</p><p class="ql-block"> 二、家谱派语解析</p><p class="ql-block">高华冲李氏家谱派语为: </p><p class="ql-block">肇基德厚 思佐景期 胜应可贤 逢发生枝 星聯辅相 运启文章 士培英俊 洽进纯宸 家修廷献 恩赐名扬 齐承祖泽 永耀南方 </p><p class="ql-block">结构特点:四字一句,共24字,体现儒家伦理与家族使命。 </p><p class="ql-block">核心内涵: </p><p class="ql-block"> 肇基德厚:强调家族根基以德行为本。 </p><p class="ql-block"> 星聯辅相:寄望子孙如星辰辅佐社稷。 </p><p class="ql-block"> 永耀南方:彰显家族在南方(湖南)的延续与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此派语与江西丰城湖茫李氏派系一脉相承,反映南北迁徙中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名人:李星沅家族</p><p class="ql-block">高华冲李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李星沅(1797-1851),其生平与家族背景深度关联:</p><p class="ql-block">1. 仕途成就 </p><p class="ql-block"> 李星沅为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两江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是晚清“以经济而兼文章”的湖湘名臣代表。</p><p class="ql-block">2. 家族渊源 </p><p class="ql-block"> 李星沅祖籍高华冲,其家族自迁伍公定居后,耕读传家,至清代已涌现多位科举人才。李星沅之父李畴为太学生,家族通过科举入仕实现阶层跃升,成为湘阴望族。</p><p class="ql-block"> 四、与江西李氏的渊源</p><p class="ql-block">1. 迁徙纽带 </p><p class="ql-block"> 湖南李氏多源自江西,高华冲李氏属“江西填湖广”移民潮分支。丰城湖茫李氏在元明时期因战乱、垦荒等原因大规模南迁,形成湖南多地李氏聚落(如湘阴、平江、新化等)。</p><p class="ql-block">2. 文化同源 </p><p class="ql-block"> 高华冲李氏与江西丰城李氏共享陇西堂号,家谱中常见“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等训诫,与江西李氏宗族文化高度一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五、高华冲李氏的分布与发展</p><p class="ql-block">1. 汨罗本地分支 </p><p class="ql-block"> 高华冲李氏在汨罗衍生出多支系,如曹公塘李氏(李志兵家族)、石牛冲李氏(始迁祖肇兴公)等,均以耕读、经商为传统。</p><p class="ql-block">2. 现代传承 </p><p class="ql-block"> 当代高华冲李氏后裔多分布于川山坪镇、高家坊镇等地,部分迁居长沙、岳阳。家族注重文化教育,如李志兵作为企业家,积极参与公益,延续家族“德厚济世”传统。</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汨罗高华冲李氏自元代迁湘以来,历经700余年繁衍,形成以耕读传家、科举入仕为核心的宗族体系。其迁徙路径、家谱派语与江西湖茫李氏一脉相承,而李星沅等历史名人的崛起,更彰显了该家族在湖湘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如今,高华冲李氏后裔仍活跃于湖南政商界,延续着“永耀南方”的家族使命。</p> <h3>一、李氏简介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h3> <h3>二、李氏来源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h3> <h3>三、李氏郡望陇西郡 战国置郡。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br>赵郡 汉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br>顿丘郡 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李忠。<br>中山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广汉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br>渤海郡 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br>襄城郡 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br>江夏郡 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br>梓潼郡 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br>范阳郡 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br>梁国 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br>南阳郡 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br><br><br></h3> <h3>四、李氏图腾李姓图腾李氏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一獬豸作吞势,倾向为伏獬豸之士,为公断之族。</h3> <h3>五、李氏宗祠楹联<br>四言通用宗祠楹联卫公勋业,元礼门墙。西陇望族,北海名流。陇西世泽,冯南家声。邺侯世泽,楷模家声。庋藏邺架,召记玉楼。家藏邺架,诏赴玉楼。经传道德,名重谪仙。漱玉词丽,娘子军兴。<br>五言通用宗祠楹联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勋业西平望,文章北海风。<br>七言通用宗祠楹联原本陇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孙。狂歌痛饮双仙骨,索句呕心一锦囊。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岷江水利千年颂,昌谷诗风万里香。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诚益寿丹。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犹龙紫气当前现,旋马清风奕世存。居士词犹传漱玉,娘子军莫与争锋。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进退一身关社禝,英灵千古镇湖山。</h3> <h3>六、李氏始祖中文名:李利贞民族:华夏族 主要成就: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br>时代:商代</h3> <h3>七、李氏祖训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h3> <h3>湖南省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小板橋李:伯允朝先洪,興紹顯耀宗;枝世德作承,光華益慶隆;景行惟繼祖,忠孝與友恭;培植毓賢俊,文章經濟崇;克振家聲遠,貴仕翌時雍。(湖南浏阳)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蔭钟奇秀,经畬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资阳李氏:本光世乾坤,道德荣发生。常丰十甲:本立家传盛,时隆世有荣;英才光玉宇,上达起先声。(湖南安化)湖南沅陵:本元朝拔开新运,正吉宏昌少治帮,永远书香照得泽,高明万代庆佳祥。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湖南长沙)邵阳八甲: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湖南李氏:本知事宏永,时玉景运章;忠厚开先绪,经书启义芳。常德维新:鼻仕允贞元应祚长方登灼先维新世泽作述振家声荣。新化李氏: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湖南桃源:必定开文运,生华梦兆先;太尚道广德,继承统成天;盛世利彩凤,富贵永万年。湖南,娄底桥头河李氏派字 太司干万应;源洪大继文;景廷仕绣玉;顺世运长茂;高腾秀挺章;崇行钟美树;合义泳光昌;点击加入全球李氏群.穀彦繁佳祉;修猷发久祥;同时栽振叶;祖绪演天潢;先泽常传后;家声重远扬;德辉能代缵;道学显流芳,安化李氏: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华容李族:必良贻法远,光裕定逢昌,元本恒传茂,同宗绍述长。华容桥头: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湖南绥宁:才宝进,再田通,仲大金;志世文,华凤顺,庆兴宁。湖南七甲:材达栋梁美,恩深雨露滋,伦常存后法,守创绍前规。湖南新宁:才达庚永梦,仕惟思廷伏;万荗德卓愈,世宗赵春景;秀泽朝中焕,兴隆迪吉康。长沙河西:才德新家,宗本隆大,士少谦光。湖南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福自流长。湖南衡南:材祚承先本。湖南李氏:常逢勋华建,云耀先修福。新化李氏:长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湖南七甲:长蜀飞阳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泽发祥,立勤勉智恒。湖南李氏:长天相随玉。长沙泉塘:朝昂凌皋氏议,克绍光祖德,诗书振家声,继承常顯达,福禄寿康?。唐楼李氏:嗣大先国泰,祚启复朝清;传代登元志,芳名兆世春。(湖南双峰鳝塘)湘潭李氏:嗣逢景大,世锡文明,祖泽源远,万代昌荣,修齐有道,辅国清平,佑启孔厚,克振家声。湖南七甲:崇儒效宗祖,应颜曾师孔,孟荣华永代,琮组传文章。湖南长沙:崇儒效宗祖,应兴志景思。湘阴荆塘:重思安世闻,必万廷正应。宁乡北湖: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湖南安仁:承汉文光,万延继仕。湖南安仁:楚材成锦林。华容李族:初志文传应,朝承代有人,家学可自新,继统绍先明。华容李族:传家惟孝友,英才必昌胜,礼义遵先进,诗书耀后昆。沅江李氏:传家以孝,佐国惟忠,务由正大,耀祖光宗。益阳李氏:传家惟孝友,治国在忠良;继志恢先绪,懋修耀玉堂;熙朝勤选拔,贤士庆名扬。汨罗李氏:星联辅相,运启文章。湖南湘乡:兴隆聚孝。湖南长沙:兴名启士一,辅国兆嘉祥;培本承先绪,鸿文佐运昌。湘潭白汑:修德家声妙。新化松山:修齐平治古今用,华胄蕃滋事业丰;诗礼台枢绳祖武,中和位育贯西东。湖南汉寿:乾第应鸿达,朝赓浩克彰;循贻斌赞建,惕尚定延祥守列昭。湖南常德:秀向南枝发,英华定渐开,传家承祖徳作善流人才。中湘河头: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湖南湘潭)邵东李氏:学醕存语錄,道显见经言;守家惟务本,光国在培元。醴陵枧头: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湖南常德:学文登启,国宏原继;世家盛泽怡,芳远中公永。湘乡遥湖: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衡阳五甲:燕千兆元,胜富寿源,志单修单。九大应兴,万馥朝廷。一本宏开,荣华显明,诗书集庆,淳厚锡光,家传顺道,运隆孔扬。永州李氏:延续楚昭。益阳李氏:扬恢式绪豁,达起纹心顺,德家运泰临;谨厚贻谋远,宽仁裕后长;勋高华国策,道直永书香。娄底西阳:尧舜祖宗伯仲惠,绍永楚思廷,大义世朝志,士显文才祥,孝友诗书第,雍和礼乐家,前徽新气象,后嗣焕光华湘乡涧山:尧舜祖宗建,楚继应裕志,太元文芝芳,培时朝相时,骏业昭唐史,鸿图肇吉阳,嘉谋贻有榖,绳武履平庄,勤俭循古训,英豪著令望,宏猷绵奕叶,蕃衍卜龙城。长沙清泰:业恢忠孝美,佾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华容李氏:易简乾坤定,时和万象昌,传经诗祖泽,腾厚有余芳,泰运元亨甲,隆民肇楚良。湖南衡南:一潢丰自庭,延孔懋永清;志添思文大,均仁迁孟与;沅朝宗继本,祖国定安凝;绍先家逾振,惟德世相承;忠厚增绵衍,宏天启利贞;节馀恒用足,业广庆观成;时恭逢昌吉,登科冠俊英;贻谋宜善美,集义见和平;崇学钦儒士,光荣有令名。萍乡李氏:一学观成正道庭,炳垣锦耀日维新;文章报国风声远,忠孝传家天性真;竹帛名垂提旧籍,王侯位显拔群伦;西平世泽三河衍,霞蔚云蒸席上珍。湖南汝城:奕业番衍,祖武克承湖南常德:壹制思玉,如为文培;宗功祖德,点击加入全球李氏群.有开必昌;本认克善,世家之光。湖南邵阳:印昌宗克绍,光祖德诗书。邵阳八甲: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时长开祐增。华容李族:应齐子崇春时祖,烈廷家大孙谋师。湖南临湘:应尚承永芳,春长振世绪;达亨崇美鼎,守典特安敦;立志宜超卓,佳名连纪登。湘乡天堂: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元良国朝时,逢时照盛名;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湘乡厚峰:应世自有必,万仪峰然之;声玉朝正洪,添星顺昌炽;燕翼传家久,贻谋启螽斯;仁智存先德,端行定隆兹。华容李族:应钟允集美,世初树泽光;维学绍其德,克家继以昌;锦开自仕锡,洪任必先芳;振起宜宗正,作新在善良。湖南桃江:永安兴。世泽。湖南蓝山:永光西昌,明兆家岁。华容李族:永荣丙在学,斯文世赢宗;大家思远裕,忠孝志齐从。浏阳白沙: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谟猷臧式榖,苞殖庇深根。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华容李族:有美循先绪,绍文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潭府李氏:友景子大志原思,永定安邦兴万载;元成振士傅忠孝,显祖荣宗尚佐朝;文章达憲承世泽,凤起云联德懋时;璧藻翠华春臻燦,天锡纯昌历代长;教育英才崇圣学,家齐国治庆明良。(湖南邵阳)华容李族:玉水火廷伯,言从芳自人;世泽宗宣德,文章光永兴。湖南龙山:如奇化武王,志照文凤登;鸿光开万世,永远德隆兴;树本达鼎盛,国纲仁义明;祥瑞顺塨泰,中华泽安宁;诗云集锦贤,玉堂建功勋;湘支承延厚,俊秀振家声。安化常丰:元仕志斯文,维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兴。湘乡遥湖: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长沙尖山李氏: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华容蔡家:远系原光弼,新支本建昌,传家崇厚道,亲爱自绵长。资兴李氏: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蓼村李氏:再思原仲仁志大,萝添应惟崇宗祖;安邦定国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湖南邵东)【再思原仲仁志大,梦添应惟崇宗祖,安邦定国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敦本明伦昭雍睦,泰和正学乐善良,宇宙忠君隆习厚,行端节让万亿长。浏阳麻园:再兴华胜润,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湖南沅陵蓝溪:占(正才)高思显达,继世永贻芳;德泽长中秀,仁怀必自强;传家唯孝敬,俊杰振朝纲;先祖建功业,智子善文章;共和顺民意,科学能兴邦;青莲育精华,族盛源隆昌。湖南江华:肇国源世顺,大云仕泽。湘乡桥头:肇基宏復远,廷芳毓景魁;扬光锡善庆,名登献策臺。嘉禾李氏: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浏阳大和:则日相芳,南山寿长;家传正道,世代荣昌;贤才广毓,登进循良;清芬永诵,载美秋阳。湖南湘潭:真理克修,源远本立。常德李氏:曾应朝尚,正先试春;治经週代,长永聚庆。湖南衡阳:贞元永会合,国运庆隆昌;忠孝传家远,诗书济世长。湖南澧县:正大光明,承先丙志;德尔道之,忠孝结义。沅江团山:正大光明可,发元茂德功;学立家声远,诗书道业隆。衡阳井田: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湖南汉寿:子崇永绍正,懋育协资生;本固枝弥远,花繁实益盈;厚培恒毓秀,广植定敷荣;佳致清风酿,高标晓露凝;荫垂依峻极,庆锡自天成。邵东李氏:子贵原文才,必仲仁世永,显宗汝再兴,荣华绍大成;祖德光家国,诗书启哲贤,贻谋振百代,惠泽应绵传;吉祥能耀远,宏祥福禄延,清操登泰岳,睿智溢东洋。湖南永州:子学生尚。上湘李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邵阳横石:志廷朝一,正大光明;天锡洪恩,寿永长清。常德沧浪:自文应兴汝,儒为席上珍,明和清與后必有。湖南武冈:之秀云开清。衡山大薮:仲桂馥有贵,世代荣昌隆;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荪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德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湖南湘乡:忠厚平和道吉祥。湖南衡阳:忠良启家声。新化李氏:仲孟得思应志大,兴天正国朝廷吉,盛有才能身荣贵,安邦文武定乾坤;文武安邦业,诗书祖泽长;光华经道远,锡命在金堂。湘潭乌石:中农笃下师。湖南宁乡: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新化五户:仲秀七文忠,福景百万兴;廷大朝臣芳,楚玉志国定;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庆;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余庆,点击加入全球李氏群.英华蔚钜观;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沅江李氏: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浏阳李氏:宗本邦国正,存元仲时兴,文武建齐定,朝廷贵进升。湖南安化:宗荣增瑞。湘潭白汑:宗士慎修德,家声懋锡光;诒谋崇孝友,敦本裕贤良;笃谨承先泽,诗书发后祥;人文斯蔚起,兰柱允联芳。华容李氏:宗支克蔚南楚,诗书百代传芳,能守先贤忠孝,西平永庆明扬。常德李氏:宗正家兴,可知先应,启文朝大,学士万代永隆昌。宁乡东城:祖(宏)德(启)培(经)基远,敦伦笃孝思,立诚昭敬慎,行义懋敷施,翊赞勋猷伟,修齐典则垂,传家存宝训,有榖万年贻。湖南怀化:祖德培远佑,启永显明……。湘乡木林:祖宗添志仕,春绍再芳荣;太道常仁义,安邦定帼铭。湖南汨罗:祖宗宜昌。湖南耒阳:主佐康徐花鹅。湖南长沙:助兴维世孝,义传嘉国平。湖南桃源:助正龙昌,游园和美,志成培埴。新化李氏:作殿文光宗泽长,多才继世绍书香;传家孝友承先德,亿万斯年启后昌。湖南平江: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益阳黑山: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啓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湖南湘西:李必文奉庭學寧景長作逾大世如天永(這支李姓來源于江西吉安府長田坎,如今分布在湖南省瀘溪縣合水鎮,興隆場鎮和達嵐鎮。[湖南龙山李红成1]沅陵千丘田李氏,始祖李文纲。是明未万历年间,兄弟九人从江西南昌府逃乱入湘。先居沅陵岩矶头。后九兄弟以一只牛角为信物,一分为九各代一份。后始祖到重庆酉阳龙潭镇枣木坪。然后再迁沅陵千丘田定居塘冲。至今四百四十余年传二十代,子孙以万计。</h3> <h3>汨罗高华冲李氏: <br>  始迁祖迁伍公,祖籍江西丰城湖茫里,元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迁长沙霞凝港(旧称下泥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长沙徙此。<br>湖南省汨罗(原属地湘阴)高华冲李氏家谱派语<br>肇基德厚 思佐景期 胜应可贤 逢发生枝 星聯辅相 运启文章 士培英俊 洽进纯宸家修廷献 恩赐名扬 齐承祖泽 永耀南方 <br>高华冲李氏家谱五修筹委会</h3> <p class="ql-block">李星沅(1797—1851)生平与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基本信息与仕途轨迹</p><p class="ql-block">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汨罗市高家坊镇)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两江总督、云贵总督、兵部尚书等职,是清代少有的“文武兼资”型官员。其生平可概括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 科举崛起与地方治理(1832—1847) </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广东学政,整顿士风,严惩讼棍,士林称颂。 </p><p class="ql-block"> 历任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镇压哥老会、刀客等秘密会党,以“严刑峻法”著称。 </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云贵总督,平定缅宁、云州回民起义,获清廷嘉奖,加太子太保衔。</p><p class="ql-block">2. 两江总督与海疆治理(1847—1849) </p><p class="ql-block"> 整顿水师,建造战船,拒绝沙俄商船入沪,捍卫主权,被视作“江南屏障”。 </p><p class="ql-block"> 兼署河道总督,疏浚运河,改善漕运,但因漕粮折色改革受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解职回籍。</p><p class="ql-block">3. 镇压太平天国与逝世(1850—1851) </p><p class="ql-block"> 1850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李星沅临危受命为钦差大臣,但与广西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矛盾激化,军事指挥混乱。 </p><p class="ql-block"> 1851年4月病逝于武宣军中,临终遗疏自责“不忠不孝”,谥号“文恭”,葬长沙县魏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政治成就与争议</p><p class="ql-block">1. 改革与治理 </p><p class="ql-block"> 漕运与盐务:任江苏巡抚时,严惩漕运舞弊,整顿盐务,降低民间负担,获“利国利民”之誉。 </p><p class="ql-block"> 赈灾安民: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江淮大水,他主持赈济、平抑粮价,推行“折银完漕”政策,稳定民生。</p><p class="ql-block">2. 军事与镇压 </p><p class="ql-block"> 边疆治理:在云贵总督任上,镇压回民起义,严惩主抚失职官员,稳定西南局势。 </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作为钦差大臣,其失败主因包括将帅不和(与向荣、周天爵争权)、战略误判(低估起义军实力)及清廷指挥混乱。</p><p class="ql-block">3. 争议评价 </p><p class="ql-block"> 保守视角:传统史观多谴责其镇压农民起义的立场,认为其军事失败加速了清廷统治危机。 </p><p class="ql-block"> 改革视角:部分学者肯定其治理漕运、赈灾安民的政绩,认为其改革尝试为晚清官僚体系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文学与家族影响</p><p class="ql-block">1. 文学成就 </p><p class="ql-block"> 著有《李文恭公全集》(与妻郭润玉合著),诗文兼具经世思想与文学价值,被誉“以经济而兼文章”的湖湘名臣。 </p><p class="ql-block"> 书法造诣颇高,行草作品《致友人信札》现存私人藏,笔法醇厚古雅。</p><p class="ql-block">2. 家族联姻与文化圈层 </p><p class="ql-block"> 娶湘潭郭润玉(号笙愉)为妻,郭氏为湖南著名女诗人群体领袖,其家族与左宗棠、曾国藩等湘军将帅联姻,形成湖湘文化核心网络。 </p><p class="ql-block"> 长沙“芋园”为李星沅晚年所筑,成为湖湘文人雅集之地,藏书楼“海粟楼”藏书十余万卷,抗战中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定位与反思</p><p class="ql-block">李星沅的生涯折射出晚清官僚体系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忠君与民生的张力:他既严惩贪腐、赈济灾民,又镇压底层反抗,体现封建士大夫“忠孝两全”的伦理困境。</p><p class="ql-block">- 改革与守旧的局限:尽管尝试整顿漕运、盐务,但未能突破体制桎梏,最终在农民起义冲击下黯然退场。</p><p class="ql-block">湖湘文化的缩影:其家族的文化影响力(如芋园、郭氏诗家)超越个人政治命运,成为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李星沅作为晚清封疆大吏,其仕途起伏与历史评价均具复杂性。他既是封建忠臣的典型,又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其军事失败与改革尝试,共同映射了19世纪中叶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p> <h3>家族出了一个大人物李星沅(1797-1851)清朝大臣。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汨罗高华冲)人。道光进士,授编修。1835年任广东学政。后历任陕西汉中知府,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江西、江苏布政使等职。1842年升任陕西巡抚,不久任陕甘总督。1845年调任江苏巡抚,次年任云贵总督。1847年兼署云南巡抚。同年4月镇压缅宁(今云南临沧》,云州(今云南云县)回民起义。旋调任两江总督,兼管河务。1849年因病解职回籍。1850年12月,被清廷任为钦差大臣,驰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1851年1月,抵桂林、柳州,始以洪秀全等太平军于桂平金田起义事上奏,并遣军一万多人进攻。同年5月4日,到武宣督师镇压太平军。在太平军进攻下,于12日死于武宣。谥文恭。中文名李星沅出生日期1797年出生地湖南湘阴(今汨罗高华冲)别名李星沅李星沅(1797-1851)清朝大臣。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授编修。1835年任广东学政。后历任陕西汉中知府,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江西、江苏布政使等职。1842年升任陕西巡抚,不久任陕甘总督。1845年调任江苏巡抚,次年任云贵总督。1847年兼署云南巡抚。同年4月镇压缅宁(今云南临沧》,云州(今云南云县)回民起义。旋调任两江总督,兼管河务。1849年因病解职回籍。1850年12月,被清廷任为钦差大臣,驰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1851年1月,抵桂林、柳州,始以洪秀全等太平军于桂平金田起义事上奏,并遣军一万多人进攻。同年5月4日,到武宣督师镇压太平军。在太平军进攻下,于12日死于武宣。谥文恭。中文名李星沅出生日期1797年出生地湖南湘阴别名字子湘,号石梧职业清朝大臣成长为官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诇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迁江西布政使,调江苏。二十二年,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二十五年,调江苏巡抚。二十六年,擢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先是,永昌回民起义,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於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馀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两江总督寻调两江总督。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於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徵折色解部,於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徵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议遂寝。淮盐自陶澍整顿之后,历年又多积欠。星沅疏陈引盐壅积、课款支绌情形:“揆厥所由,官以畏难而因仍,商以畏难而取巧。成本增於杂费,行销滞於售私,年复一年,几同痼疾。先当以内清场私,外敌邻私,为急则治标之计。本年回空粮私,奏请查禁。其川私、垦私、潞私、浙私,均咨行堵缉。又引船夹带,为害最钜,扼要搜查,於扬州仙女庙及江宁下关缉获百馀万斤,提省审办。他如慎出纳,提缓课,派悬引,删繁文,配运残引,提售新盐,裁浮巡费,禁捏报淹销,酌议章程八条,以图整理。”疏入,下部议行。旧制,总督兼管河务,自道光二十二年后停止,至是复命兼管。会兼署河督,疏请严禁厅员聚处清江,饬各归工次。奏筹外海水师事宜,曰磨厉人才,曰变通营巡,曰覈实会哨,曰扼要堵缉,曰配兵足数;又请添造战船,劝捐给奖:并允行。俄罗斯通商旧由陆路,忽有商船至上海,执约拒之。在任两年,宣宗甚加倚任。因久病,请解职回籍,允之。人物晚年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於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於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雅好藏书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十五年,督广东学政。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迁江西布政使,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调江苏巡抚、擢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家藏书丰富,多藏内府刻本书及武英殿聚版书,刻写、纸张、印刷、装订皆精美,其子李桓(1827~1891),字叔虎,号黻堂,官江西布政使,俸钱所入,全以购书,凡得10余万卷,藏于“海粟楼”中,编纂有《海粟楼书目》李氏藏书在清末至民国初期一直保存基本完好,流散不多,但在抗战前,迁徙四处以躲战乱,犹藏于长沙城东“芋香山馆”还有不少古籍,直到抗战中终于未能逃脱日军战火,大多为日寇所毁。影响对于一个跨越清中期与晚期(进入近代史)的李星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对其家族亦然。因李星沅受学术界关注不大,李星沅的事功、文学才能、书法才能,与同时代人物的关系,对于研究晚清史将有重要价值。其有关史料是研究晚清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现有的史料不够,可以深入挖掘与之有关的族谱、碑刻、书札、匾额、同时代人物的书札与诗文等。李星沅家族人才辈出,其家族源流与传承及在文学上的成就都可以进行研究。其私宅芋园是长沙古城少有的几大私家花园之一,对于研究长沙古代园林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br>   李星沅  (1797—1851)  清朝大臣。  湖南湘阴县高坊(今属汨罗县)人。字子湘,号石梧。生于嘉庆二年(1797)。17岁丧父,发奋读书,郡试第一名,补弟子员。嗣入川东道陶澍幕。道光五年(1825)中举。十二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后历任陕西汉中知府,河南粮储盐法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四川按察使任内。,镇压哥老会起义。二十二年升陕西巡抚。镇压同、凤一带秘密会党“刀客”活动。翌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擢云贵总督,次年兼署云南巡抚,镇压缅宁(今临沧)、云州(今云县)一带回民起事。  道光二十七年,调任两江总督,不久兼署河道总督。同时,与江苏巡抚陆建瀛联名上奏,筹建外海水师事宜,旋以姑息下属事被议降四级留任。二十九年因病奏请开缺回籍。  道光三十年(1850)冬,李星沅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洪秀全等起事。翌年,太平-战桂平、武宣一带,已成燎原之势,而广西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等又互相掣肘。故屡战皆败,受清廷多次谴责。四月,抵武宣军营督办,旧病复发 ,十二日(1851年月5日12)死于军次。谥文恭。翌年三月,葬于长沙县魏家山。  李星沅有文才,时人号为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著有《芋香山馆诗文集》24卷,后人辑有《李文恭公奏议》22卷。  《湖南省志.人物志》李星沅相关清朝江南河道总督道光28年9月(暂署)清朝江苏巡抚1845年—1846年清朝云贵总督清朝两江总督1847-1849<br></h3> <p class="ql-block">李星沅(1797-1851)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其家族背景、仕途经历及历史评价均具有研究价值。以下结合史料对其生平和功过进行综合梳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仕途与政治成就</p><p class="ql-block">1. 寒门崛起的科举之路 </p><p class="ql-block"> 李星沅生于湖南湘阴(今汨罗市高家坊镇)官宦家庭,17岁丧父后家道中落,但凭才学崭露头角。12岁应童子试获“圣童”之誉,28岁中举,35岁(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深得道光帝赏识。其仕途起点与湖广总督陶澍的提携密切相关,曾入陶澍幕府专掌章奏,奠定政治基础。</p><p class="ql-block">2. 地方治理与改革 </p><p class="ql-block"> - 漕运与盐务整顿:任江苏巡抚期间,力陈漕运积弊,严惩奸吏,改革漕粮折色制度,缓解民间负担,获“利国利民”之誉。 </p><p class="ql-block"> - 赈灾与民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江淮大水,他主持赈济、稳定粮价,推行“折银完漕”政策,有效缓解灾情。 </p><p class="ql-block"> - 司法与治安:在陕西、四川任按察使时,镇压哥老会、刀客等秘密会党,严惩巨盗,整顿吏治,人称“囹圄为空”。</p><p class="ql-block">3. 边疆与军事治理 </p><p class="ql-block"> - 云贵总督任上:1847年镇压缅宁、云州回民起义,严惩主抚失职官员,稳定西南边疆。 </p><p class="ql-block"> - 两江总督兼河务:整顿水师、建造战船,拒绝沙俄商船入沪,捍卫海疆主权,被清廷倚为“江南屏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镇压太平天国与争议</p><p class="ql-block">1. 钦差大臣的失败 </p><p class="ql-block"> 1850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后,李星沅临危受命为钦差大臣,但面临多重困境: </p><p class="ql-block"> - 将帅不和:与广西巡抚周天爵、提督向荣矛盾激化,导致军事指挥混乱。 </p><p class="ql-block"> - 战略失误:初期低估起义军实力,分兵追击未果,反遭太平军反攻。 </p><p class="ql-block"> - 病逝军中:1851年5月4日于武宣督战期间旧疾复发,12日病逝,临终遗疏自责“不忠不孝”,谥号“文恭”。</p><p class="ql-block">2. 历史评价的分歧 </p><p class="ql-block"> - 保守视角:传统史观多谴责其镇压农民起义的立场,认为其军事失败加速了清廷统治危机。 </p><p class="ql-block"> - 改革视角:部分学者肯定其治理漕运、赈灾安民的政绩,认为其改革尝试为晚清官僚体系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家族与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1. 联姻与文化圈层 </p><p class="ql-block"> - 郭氏诗家联姻:李星沅娶湘潭郭润玉(号笙愉)为妻,郭氏为湖南著名女诗人群体领袖,其家族与左宗棠、曾国藩等湘军将帅联姻,形成湖湘文化核心网络。 </p><p class="ql-block"> - 芋园文化中心:李氏家族在长沙的“芋园”成为晚清文化地标,李青崖(李星沅孙)在此资助蔡和森、毛泽东等青年学子,推动新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2. 文学与藏书贡献 </p><p class="ql-block"> - 著作等身:著有《李文恭公全集》(与妻合著),诗文兼具经世思想与文学价值。 </p><p class="ql-block"> - 藏书传承:家族藏书楼“海粟楼”藏书十余万卷,涵盖内府刻本与武英殿聚珍版书,抗战中毁于战火,仅部分流散至日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定位与反思</p><p class="ql-block">李星沅的生涯折射出晚清官僚体系的矛盾: </p><p class="ql-block">- 忠君与民生的张力:他既严惩贪腐、赈济灾民,又镇压底层反抗,体现封建士大夫“忠孝两全”的伦理困境。 </p><p class="ql-block">- 改革与守旧的局限:尽管尝试整顿漕运、盐务,但未能突破体制桎梏,最终在农民起义冲击下黯然退场。 </p><p class="ql-block">其家族的文化影响力(如芋园、郭氏诗家)则成为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超越了个人政治命运的局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 </p><p class="ql-block">李星沅生平与政绩;镇压回民起义细节;家族联姻与文化影响;广西战事与评价;芋园文化及家族脉络;藏书与著作。</p> <h3>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撰书李氏家谱序家之有谱,所以亲也。 自昔谱牒善本,以庐陵、眉山为最。彼欧、苏二家,殚洽见闻,博通今古,何难遐稽源本。颂扬清芬,乃欧家之谱,则自吉州始,其言曰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苏家之谱,则自益州始,其言曰,自吾高祖以上,世次不可纪,吾莫知焉斯已矣。彼二家岂故从其略哉,盖以代淹年远,疑以传疑,使漫为攀援,引人之祖以为祖,将欲荣其祖适自诬其祖。如郭崇韬,妄言为汾阳嫡派,实足为天下后世笑,抑何谬欤。则与其远考无稽,何如征其可见之为得也。余外家李氏,世居合肥东乡浮槎山阴之东岁乡,自明迄今,世传十八,派衍十三巨族也。雍正间,创立谱系,自实公始。 实公者,明景泰天顺间人也。官礼部侍郎,进右都御史,避难居合肥,遂家焉。考李氏,出自高阳氏,再传生皋陶,为尧大理官,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交,有理征避纣乱逃于伊侯之墟,食李得全,遂改为李氏。传十一世,生老聃,聃曾孙昙生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其后陇西李氏著四房,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赵郡李氏著六房,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瓜瓞之衍无穷焉。自汉迄明,李氏之著于史册,指不胜屈。大都居燕、代、雍、梁、青、徐者多。惟宋李常居江西建昌,官秘阁,斥新法,蜚声熙宁间。李燔亦居建昌,从米子,学朱子,称曰,他曰,任斯道者必燔。官文华阁,谥文定,虽宋史列传,未详其先。而江夏去建昌不远,或即其派所衍,则李氏居江西者仍老聃孙昙所传,兹谱所详派衍江西殆其所本欤。要之,其详不可得而闻,况唐犹有徐、邴诸氏共十六姓,因立功于唐,遂从唐为李氏。李氏之繁,殊难考。即如余李氏,始祖系许氏出嗣,延为李氏,余之李氏,实许氏,李氏之不一更如比。则兹谱之断自实公者,盖亦宗欧苏二家纪实之意也。余外祖腾霄公,端人也,素称亲亲之意,以其宗谱虽创修于雍正丙午,重修于乾隆壬辰,再修于嘉庆甲子,而历年多所支系更繁,恐积久难稽,因于道光己酉岁,复率族人重修之。 叙世系,次昭穆,详居墓,极为周至。谈谱家称善本焉。自己酉距今已垂三十年,余外弟荩臣子木皆腾霄公孙也。遭乱离后,谱牒散失,复与族人共议重修时,荩臣家居以草稿邮致子木,适子木转运淮军纳械居扬州,因而增订详确,并指资独任刊费,不独无替先人尊祖敬宗之意,亦足绳祖武而笃孝思矣。夫吾肥望族,不乏自兵燹后寥落者居多,余外家李氏率皆无恙,而且人才蔚起,职监司者有人,作总镇者有人,官广文者有人,补上舍列胶庠者接踵相望,较其先名宦硕儒殆将过之。益叹其先世敦孝弟、重礼让,积累至厚其传愈远其流愈光,而其继起,犹未有艾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之谓欤。忆余入词馆后,道光己酉乞假,四里外祖出其重修谱牒见示,余为敬跋之。今外弟复以谱邮寄而属序于余,余既信李氏积累之厚,而益喜外弟之能承先志也。 是为序! 光绪五年(1879年)岁次巳卯四月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傅、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文华殿大学士、钦差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加骑都尉世职愚表兄李鸿章顿首拜撰。</h3> <h3>李氏重要分支迁徙路线图<br>洛阳伊河流域偃师地区→鹿邑→ 陇西(甘肃陇西县)→<br>赵郡(河北邯郸市西南)→ 福建上杭(从陇西迁出)→<br>广东、浙江、台湾、东南亚</h3> <p class="ql-block">江西丰城李氏源流与分支考述</p><p class="ql-block"> 一、主要世系与迁徙脉络</p><p class="ql-block">丰城李氏为唐皇室后裔,主要分为四大世系,均源自河南、陕西等地,因战乱南迁至江西丰城:</p><p class="ql-block">1. 滕王世系(湖茫上李) </p><p class="ql-block"> - 开基祖:李承鼒(滕王李元婴十四世孙) </p><p class="ql-block"> - 迁徙路径:李元婴(唐高祖幼子)→ 李荣(五代时迁豫章)→ 李承鼒(唐末避乱迁丰城湖茫南头沥上)→ 李霸定居湖茫,形成望族。 </p><p class="ql-block"> - 现状:丰城本地约2000余人,外迁至湖北、福建、广东等地,后裔多称“湖茫上李”。</p><p class="ql-block">2. 曹王世系(湖茫下李、罗田李) </p><p class="ql-block"> - 开基祖:李从(曹王李明五世孙)、李胜(李崇之子) </p><p class="ql-block"> - 迁徙路径:李明(唐太宗幼子)→ 李崇(唐末任洪州刺史)→ 李蓬(弃官隐居临川)→ 李胜迁丰城段潭乡→ 李从择湖茫依湖建村,分衍为下李、罗田等支系。 </p><p class="ql-block"> 现状:丰城本地约2万余人,外迁至湖北、四川、山东等地,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说。</p><p class="ql-block">3. 吴王世系(磨刀李氏) </p><p class="ql-block"> -开基祖:李衜(吴王李恪九世孙) </p><p class="ql-block"> 迁徙路径:李恪(唐太宗三子)→ 李衜(南唐亡后携族谱避居永修磨刀山)→ 后裔以“磨刀李”为号,耕读传家。 </p><p class="ql-block"> 现状:永修磨刀村为祖地,后裔散居江西、湖北、四川,堂号“西平堂”。</p><p class="ql-block">4. 西平堂李氏(宜春支系) </p><p class="ql-block"> 关联性:虽主支在宜春,但丰城部分李氏(如南湖李氏)属其分支,开基祖为李宪(西平郡王李晟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核心聚居地与人口分布</p><p class="ql-block">丰城本地: </p><p class="ql-block"> 湖茫村:滕王、曹王世系核心聚落,存有李崇、李胜等先祖墓葬。 </p><p class="ql-block"> 段潭乡、白洲:曹王世系罗田李、下李分支主要分布地。 </p><p class="ql-block"> 外省分布: </p><p class="ql-block"> 湖北:荆州、襄阳等地,多属曹王世系(如李修己、李义山家族)。 </p><p class="ql-block"> 福建:南平、上杭,吴王世系(磨刀李)及西平堂分支。 </p><p class="ql-block"> 四川、广东:滕王、曹王世系后裔,多因明清移民迁入。</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名人与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1. 李崇(曹王世系) </p><p class="ql-block"> 唐末任洪州刺史,因兵变罹难,家族弃官隐居,奠定丰城曹王李氏基础。</p><p class="ql-block">2. 李遂、李材(曹王世系) </p><p class="ql-block"> 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家族“双桂世家”显赫,祖籍湖茫下李。</p><p class="ql-block">3. 李星沅(曹王世系) </p><p class="ql-block"> 清代名臣,湖南湘阴高华冲李氏始迁祖迁伍公后裔,祖籍丰城湖茫。</p><p class="ql-block">4. 李衜(吴王世系) </p><p class="ql-block"> 南唐亡后携族谱入赣,隐居永修磨刀山,后世以“磨刀李”为号,文风昌盛。</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特征与宗族传承</p><p class="ql-block">堂号标识: </p><p class="ql-block"> 滕王世系多用“陇西堂”,曹王世系用“清河堂”,吴王世系用“西平堂”。 </p><p class="ql-block"> 族谱编修: </p><p class="ql-block"> 湖茫李氏族谱详载唐末至明清迁徙脉络,强调“忠孝传家”,与江西其他李氏共尊李唐皇室为源。 </p><p class="ql-block">宗祠与墓葬: </p><p class="ql-block"> 丰城湖茫存有李崇墓(至德观生米山)、李胜墓(段潭乡),为重要祭祀场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五、与其他李氏支系的关联</p><p class="ql-block">1. 与宜春西平堂关系: </p><p class="ql-block"> 宜春西平堂李氏(李晟后裔)与丰城曹王世系无直接血缘,但明清时期因人口流动存在通婚及文化交融。 </p><p class="ql-block">2. 与湖南李氏渊源: </p><p class="ql-block"> 湖南汨罗高华冲李氏、湘阴李氏等均源自丰城湖茫,属曹王世系分支,迁徙路径为元明时期“江西填湖广”移民潮。</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江西丰城李氏以滕王、曹王、吴王三大世系为核心,兼具西平堂分支,形成多元宗族网络。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皇室,历经五代战乱与明清移民,后裔遍布赣、鄂、闽、川等地。丰城作为祖地,至今保留重要祠墓与族谱,成为研究李唐南迁及湖广移民史的关键节点。</p> <h3>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br>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武则天临政,以周代唐,逐杀唐宗亲子孙,曹王明贬黔路中遭逐杀,其子孙被贬岭南。唐玄宗倒周复唐,重掌李唐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时期被贬的李唐子孙,封官复爵,安抚人心。曹王明的五个儿子俊、傑、价、偹、偲当中,只回来了一个李偹,孙辈回来几个,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为嗣曹王,李偹卒,无子嗣,长子李俊也无子嗣,次子李傑的儿子李胤顺理成章地袭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孙无缘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孙、李胤的一世孙、嗣曹王李皋奉诏入川勤王,拜江南东道节度使,镇守武汉。与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应,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孙,在危急全国的“安史之乱”中,同样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孙李宗投军,当首选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师,随军驻守武汉,后李宗之子李瑜当了一个小官长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次子李昵生有二子,李昵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个儿子竚、翊、。第三子李生有五子,此时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装纷纷割据,时局动荡不定。李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翁仲石兽(该墓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改建一农机站)。  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其开基祖李贵。  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开基祖李从。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抚州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广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湖广有:“湖广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北宋·都官郎中、宿州刺史、并称“丰城三郎中”的李秉,司理参军李冕、临川县丞李亢兄弟俩。南宋·成都通判李修己、湖南提举李义山父子俩;明代·丰城侯李彬、李贤父子俩,松潘卫兵备副使李瓛,明嘉靖年兵部尚书、抗倭寇统帅李遂、李材父子俩等。当时,南昌府为了表彰李材(字孟诚,军号见罗)的功绩,特在今南昌市的民德路状元桥边,市教育局斜对面建了一座“见罗公祠”,清代衍变为“湖茫李氏会馆”,上世纪60年代由政府接收。<br>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  就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领拜淮南节度使、鄂岳招讨使,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长子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年仅三十三岁,丰城邑宰冯仪为之殓葬。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实际上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是一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广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湖广有:“湖广李氏出湖茫之说。”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很多,但是,他的家族子孙大部分没有用江西籍参加考学入仕,基本上是用扬州、无锡、上党等籍考学入仕,这是个谜,目前还没有考探,只是认为这个家族很前卫,一千年前就会走窍门,走高考移民之路。  例如:李定,字资深,一字逢原,以冒扬州籍登进士第,历官至翰林学士。  李祥,字元德,谱名章甫,号东宪,以冒无锡籍登兴隆元年进士,历官国子祭酒、直龙图阁致仕。是该族修家谱的首创人。  (注)不是湖茫人,根本就不知道湖茫村里,李氏分上下两个世系。</h3> <h3>江西李氏家谱大全江西铅山:恭逢圣主、自爱宜知、孝为家本、忠定国基。江西大余:国魁首丹凤,起朝阳兰。江西大余:生,有,日,月,星,辰,瑞。江西丰城:光宗由孝友,欲后必知书。江西丰城:贵宗云朝春光庆,天道显昭崇典则;玉成才美期登用,大建文模转正直。江西丰城:集,登,会,逢。江西丰城:行鼎庆希,人永则尚,春文钟山;仍先启运应时芳,济世宏仁统绪长;省己修身存孝悌,齐家有法正纲常。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〇。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懋德。江西浮梁:学,国,风,修,齐,立,本。江西赣县:六千万德名,建立正道定;邦胜聪仲友;李风世隆朝,尧瞬寓汤玟,武周继大勋;忠厚承先德,诗书启后贤,宗枝联一本;富贵享高年,逢春开景远,和日颂升平。江西赣州:常,义,有,道,帮。江西赣州:君民兆升平,文明绍祖德。江西赣州:联,科,及,第,登,金,榜。江西广丰:寿,?,义,忠,和,孝。,江西吉安:光明永吉宗,荣华惠麒麟。江西吉安:纪,承,祖,志。江西吉安:君,安,亲,植。江西建昌: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江西靖安:首苾言仕昌,博厚高明久;和良万载扬,正德锡荣光;青莲昭世谱,家国永安康。江西九江:代,平,成,德。江西九江:国正天心顺,家传世泽长。江西九江:国正天心顺,家和业自新。江西九江:国正天心顺,忠良万世昌。,江西九江:仁,宗,邦,友,庆。江西乐安:运,昌,正,东,来。江西李氏:德厚传家远,才高用世徐。江西李氏:金玉腾钟,秀中英美,连发群孙。江西李氏:天官信敏惠,宫商角徵羽江西临川:尚应永维德,克振绍家声。江西临川:天将下月色,清?照柔心。江西临江:廷世文兴,从现应锦,承山如明。江西庐山:林献忠直年,学问金论福,文章重涛钱。江西南昌:伴国仕光春,谌应时坤尚,祖德恢宏业,忠孝义节芳,永远发长祥。江西南昌:毕思南世新,维远长发秀。江西南昌:春新之祚,永发其祥;云蒸贵耀,繁衍荣昌。江西南昌:德光宪昞琨,杰景宗源懋;演振邦孟仲,慧迎本学迪;崇方成惟大,匡松时克国;庭汝元尚洪,焕友志应嘉;曰敬才之达,承启继文端。江西南昌:集循慕学思,慎钦承彦敏。江西南昌:四书尊孔孟,道继允延鸿,德兴裕??。江西南昌:先公宏泰运,承志重家传;茂道思崇学,贻谟定作贤。江西南昌:一本以光先,德道传家久,丕言振在斯江西南昌:奕世其昌,恭洪泰运。江西南昌:应,嘉,曰,敬,财。江西南丰:步,相,善,继。江西南丰:怀,金,自,维,光。江西南康:其,枝,必,荣。江西南康:树,德,熏,坊,干,泽,标。江西萍乡:光宗日德茂,定则祖显仁。江西萍乡:晟宪绳奎,庆谏仪思,乐先友自,乾志孝绍,德文必允;福怀金公,一元尚士,茂盛荣华,煜培锡汝;柄熙增钟治本光远,锦泰树勋;尧鉴济东,灿境钧凉,模照基钦;瀚榜煌堂,前哲后起,丕振家声。江西鄱阳:荣华宝贵,????,松坚柏秀,桂馥兰馨。江西上饶:祖,守,位,康,润。江西石城:卫国安邦泰,乾元亨利贞。江西石城:仲万振奈仁,瑞白崇思成;大文开秀士,英俊立朝迁;忠石能定位,义志得芳名;吾家存正遘,千载召书生。江西泰和:长诵诗书,东作其勤。江西泰和:国,华,在,文,章。江西泰和:应,华,繁,芝,如,开,选。江西铜鼓:忠厚诚家远,才高用世。江西瓦屑:国念从家正,先敦孝友新,显成四厚德。江西瓦子:继绍传贤德,天开井运生。江西万载:茂,其,枝,必,荣。江西武宁:绍国维世,世绪承芝,必大其宗。江西新余:明,茂,恒,亨,珍,财。,江西新余:钟深根烈垢,锡泽乐熙升。江西信丰:旦凤起朝阳,兰桂家声振。江西信丰: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坚贵子世理,均庆志一应;茂大昌启盛,承先德永隆;芳傅才学宗,高汉日华洪;积,善为家宝。江西信丰:少王念万惟,升禹壬荣胜;汉唐梅极显,朝嵌公用常;开时大有光,发日兆恒祥;进德本期懋,学文定成章;名,家昭世守,盛国拔才良。江西信丰:仕?玉开祥,通梅珊青尚;显贵庭天朝,时春日大昌;景运芳华萃,文章德泽长;家傅修道义,国泰进忠良;信是声名远,丰亨兆吉祥。江西信丰:树,薰,坊,江,泽。江西修水:佳克含芳久,骈枝焕若云;高曾扬俊烈,昆继翠先锋;振志唯安本,传家重策勤;祖荫槐樱在,鸣鹤友闻声。江西宜春:本,坤,钊,清,登。江西永丰:振,朝,登,盛(圣),隆,国。江西永修:昌,运,贤,良,圣。江西永修:宇宙文章,宏大悠长;祖功宗德,承守传芳。江西玉山:广廷汝业一,应开文世传;锦志依学告,兴家裕六经。江西樟树:登堂敦孝敬,乡党友于杨;姻睦和任恤,盛德永流光;居心忠怒道,祖训宝珪璋;桂蕊兰芽秀,千秋颂炽昌。江西南昌李氏字辈:德文思李,颜庭茂子,李应宗土,春光元会传家盛,美景天开贻世昌……</h3> <h3>丰 城 湖 茫 李 氏 三 修宗 谱——李氏文化<br>江西丰城湖茫李氏兴在宋初 盛在明朝 我湖茫李氏自三世祖秉公登宋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步入仕途以来,因政绩显赫,擢生为宿州刺史,其父(二世祖)琮公也因子贵爵封工部侍郎。从宋初到明清就有数十位人物载录通志和县志。他们是:一世祖李纵公、二世祖李琮公、三世祖李秉公、四世祖李冕公、李亢公,以及李龙庚、李登、李毅通、李廷瑞、李斌、李克家、李信、李彬、李贤、李佐、李瓛、李延、李金、李廷璋、李浙、李逢、李玑、李遂、李椽、李琯、李材……等等。 李信、李彬、李贤祖孙三代是我湖茫李氏较突出的人物,为此,我湖忙李氏在明朝因李彬祖爵封封丰城侯开始,全面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就是李信、李彬、李贤祖孙三代的家谱中的《世传》 江西丰城湖茫李氏 三十五世孙 李良缘 丰 城 湖 茫 李 氏 三 修宗 谱 (十八) 都闲公名信传都阃公讳信生而胆力绝人祖父福由丰城湖茫客游凤阳遂居於定远之刘栅村元季之乱避地和州因於吴万户下从军岁乙未和州归附太祖遂从本官随太祖渡江克来石太平溧阳溧水丙申克南台镇江丁酉从汤同知克复常州选克前部先锋甲辰克庐州乙已随汤平章克复永新允总旗丙午攻克湖州旧馆吴元年克苏州汤大夫选权百户管军征进庆原等处城池克福州洪武元年克延平循海旋师收捕兰秀山叶陈二姓海冦参随汤大夫迤北征进泽州潞州庆阳六盘等处营寨本卫谢同知荐公勇略兼资宜授职任除授常州卫管军百户三年调拨太原守御升太原卫管军副千户是年开设潞州卫改潞州卫千户五年征进和林九年从本卫李掯挥统军马渡黄河与伯颜帖木儿大战克之获马一百七匹橐驼十五头俘其伪官及家属若干人回还钦赏钞锭换给世袭诰命阶武毅将军九月复升济州卫权指挥佥事守御北平二十年征进迤北金山一迷河等处获征有功二十二年领本卫官军赴京比试自陈年老征伤右腿残疾乞致仕 上允之二十五年上念其旧劳复召至京特升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卒于任后以子彬贵赠丰城侯追赠茂国公公起于徒步即遇 真主殚力驱驰所向辄克懋膺世尝克昌厥家可谓豪杰士之矣。     卷五之世传——二零零五年·修订本 (廿一) 刚毅公名彬字质文传刚毅公讳彬字质文都阃公之子也生而雄伟不群勇敢善骑射从父早历戎行习于站阵父以征伤奏替遂袭济州卫指挥佥事洪武二十四年调领本卫官军随总兵颖国公拖北征进辽王至鸦寒 追赶辽王阿扎失里回至洮儿河获人口九名马九匹仍随总兵官征进黑岭鸭寒山至磨镰海子并打兰尖山追赶挹都掯挥复随定远侯征进黑松林拖北野人住处熊皮山追赶野达达兀刺罕获马五十余匹回还北平守御二十五年差同中府刘都督等官出口踏看宣府兴和云州大小兴洲保安州怀柔等处城基二十六年复往宣府踏看城垣仓厫地基二十七年将领军官随 亲王出口差往宣府等处修補德胜等处关口二十八年随 亲王出口差委总领北平都司燕山左等一十七卫所官军修筑万全怀安二处城垣二十九年调领本卫随亲王出口前往拖北征哨就于泥回调领山海等卫官军前哨征进至庐拘河曲吕海子哈喇哈黑松林等处及哈利因地面仍差领军左傍哨先回应昌驻剳听调三十二年将领军马攻取苏州回还升本卫掌印指挥同知又领右哨军 马随驾征进熊县。        鄚州及於真定大战得胜升北平都司都指挥佥事复随 驾接应永平克破大宁城池又领右军军马於郑村坝大战得胜克广昌尉州大同城池三十三年随 驾征进于滹沱河南单家桥西连日大战杀败军马及於橐城大战将大军尽行杀败追奔真定顺德回至完县复随 驾出哨定洲等处又随 驾征进至杨村河患病回还三十五年奉命将领马步旗军护送 中官还京永乐元年进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拄国同知右军都督府事丰城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给与诰卷四年奉命领兵征进交趾六年平定交趾有功加增禄米五百石是年复领各卫官镇军船只於东海杀败倭寇七年差领各卫船只操江又往长沙擒拿李法良八年九年奉命沿海捕倭十年奉命掛征西将军印克总兵官镇守甘肃十二年取回随 驾领兵拖北征进十三年镇守陕西十四年随 驾到京复命掛征南将军印克总兵官镇守交趾二十年以病卒於任讣闻 成祖哀悼遣祭赐葬追封茂国公谥刚毅公以世胄克奋前烈遂至封侯进公累爵世世不绝虽其豪雄间出天为国家笃生以昌运然遥遥华翊胄固有自来非祖宗世德深厚其能发详之长若此哉。   卷五之世传——二零零五年·修订本(廿八) 忠宪公名贤字俊德传忠宪公讳贤字俊德刚毅公之子也幼承父训明习韬铃性忠朴不事华侈永乐三十一年承袭父爵 成祖嘉之本年即差往蜀府公干次年又差往楚府公干还报惟谨 仁宗即位 东宫往南京谒 孝陵特命公随侍还京复命公随郑王往南京 宣宗即位首命公督运粮草往武定州三年复命扈从巡邉回还勅坐大营四年五年奉勅导守北京五月奉命前往赤城等处築立城堡又往獨石城内创设开平卫衙门及往永宁卫隆庆州修理垣八月复京勅居守北京六年特命率领官军往开平送粮饷令人前去大同察探声息如果达贼人寇即相机剿杀七年提督军夫人匠起盖二百万石仓厫工完八年命掌前军都督府事九年前往通州直沽等处修築河口十年修建 皇陵工完命掌中军都督府事 英宗即位二年命挂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鎮守大同五年复命南京守备景泰二年病故特賜祭塟追封豐國公谥忠宪公历事四朝皆蒙亲信见委任屡膺重寄忠实不欺恭慎匪懈可謂勤劳王家始终一致而其遭遇荣厐亦人臣希有者矣。卷五之世传——二零零五年·修订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