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每当八一节来临时,老兵总是喜欢回忆军营里那些事,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祖国,虽然都是平平淡淡的故事,可是却值得怀念,因为青春无价,岁月永存。</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八一节忆军营</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陈新民</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八一建军节又到了,这个日子对曾经当过兵的人实属难忘。七二年底我应征入伍,身上穿了件很不合身的军装,胸前戴个大红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临行父亲交代了一句话:争取入个党回来。在亲人和村干部的欢送下,敲锣打鼓很热闹,送到了厦门火车站,上了闷罐车列车,走走停停七天七夜后在张家口柴沟堡站下车,那是凌晨3点多了,到处白茫茫一片,就是看不见灯火,很冷很冷。我们这些从来就没见过雪的人,很是新鲜,用手摸摸,用脚踩还有点滑,还会发出声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天亮发现周围都是土房子,还有窑洞,地上没有草,树上没叶子,好像都是死的,和南方的冬天大不一样,冬天花草树木一样长青,都是绿的。早饭是一大筐的黄白米饭,还以为是鸡蛋炒饭。后来才知道它叫二米饭。</b></p><p><b style="font-size: 20px;">紧接着就是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走队列要一丝不苟,三点一线把眼睛都瞪出阳来,训练强度很大,腰酸背痛,要求很严格。经常重来,还要走队列、军人守则等考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老家从不会讲普通话,都说阅南话,左边右边都不懂,闽南话是正边和倒边,听不大清楚。有时紧张的同手同脚走齐步走了顺拐,左转右转都出样相,最不喜欢的是政治学习发言,开班务会时要求每人都要发言,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说几句话流一身汗,舌头都不听使唤,发音又不准。有不少老乡连家信都要委托代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连结束后,我安排到高机连当枪工,连部战友还有河南籍老兵老兵赵二生和文书韩庆芝。连长郑家荣,副连长程魏金,肖金炳,指导员严灿烟,副指导员沈庆富,排长张新杰,李祖安。赵二生抽烟,把大家教会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部队伙食很差。伙食标准每人每天0.47元之后调至0.51元,要安排一天三餐的菜油盐很紧张,只有周六晚餐及一周的讲评后开饭才有看见菜里有一点点肉沫,平时菜里放油很少。第一次过八一建军节最深刻。连队过节杀猪会餐。本以为随便爱吃多少吃多少,班长刘恒祥是东北铁岭人,他让我去炊事班领皮和馅说是要包饺子,各班包好饺子,到炊事班大锅煮。我和重庆同年入伍的张永贵、罗本益是一个班。那顿饺子我吃了70个,他们分别吃80个和65个。那饺子个头和小包子差不多大,可解馋了。我们几个把全班份额吃了,但班里其它战友还没吃,最后反映到连里给予解决。班长只好再去领一次。连长说建军以来,我们这光荣的连队,数我们三个新兵最有战斗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高炮五师属野战部队,经常调防、越倒腾越穷。由于部队是从漳州调防到张家口地区的,气候条件差,想种菜,水都没有,只能种点土豆。没能搞副业补贴伙食。我曾问过在福建漳州驻防过的老兵,他们说部队在漳州农副业生产搞得很好,伙食相当好。但自从调到张北地区伙食质量下降80%。75年高机连解散了,服役年限内的兵大部分归属炮一连,去怀来县的一个村庄烧砖,我也去了,认识了卫生队军医黄奕成,是我真正的老乡,老家相距不到三公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烧砖也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烧砖劳动强度很大,每人有定额,我每天制砖坯600块最多,每块砖6斤,每天三万多斤泥巴,经过控土、泡水、脚踩,用叉翻2片,甩泥、脱坯、制砖等工序,在手上要倒腾四次,最后上架。一天要干十多小时。负责砖厂的领导是后勤处长隋茂。这位48年入伍的学生兵为人很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总是笑脸相迎,还经常和我讲战上海时他是排长,也曾负过伤。记得那年我奶奶去世,由于工作没请假,还给特批50元生活补贴。讲抗美援越时,他是十三团的作战股长,当时部队从友谊关趁夜入越,换成越南军服进入,第一天进入后打开地图,那地图写上安南省,赶紧请示调换,越南在古代是中国的安南省,我们闽南人、越南的华桥也叫安南华侨。还讲了很多抗美援越的战斗故事。抓到美军飞行员的情景等等很多。砖厂撤销后隋茂处长调我到后勤营房当保管员,就这样,我和隋茂处长相处了好多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到后勤处后又遇到原来高机连连长郑家荣、杨柱成,周绍基、武阿全等又到了一起。76年部队调防到内蒙固阳,固阳的条件更差,从大路要走10多公里的山沟才能到达团部,水源很少,为解决连队用水花了很多心思。大部份每天汽车送水,风沙很大,经常是昏暗的天气。记得有一天下午突然下了小雨,过一会干了,军装上一点一点的泥浆出现了,经常大白天遇上风沙,只能靠边停车,亮着大灯等风沙过后再继续往前行驶,为提高部队生活质量,后勤处派我去石拐矿区,联系开个小煤窑,我和二连前往石拐挖煤;没有机械,只用战士的双手撬、镐、挖结合用,然后用小矿车拉上来,小轨道斜坡要走十多分钟才能到。估计有3公里的深度。山坡上到处都是硝烟,煤气味很浓,所有人不准抽烟,不能带火柴,以防燃爆。这样解诀了部队的烤火问题,连队可利用烤火费贴补生活,也算是一事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八四年六月,部队批准家属随军,小孩才五岁不会讲普通话。家属尚未找到工作、南北方气候及生活条件差异很大,刚开始很不习惯,部队又要上广西边境轮战,买了一百斤大米,一百斤面粉,50斤油算是安顿好了家属孩子。部队规定政工干部副职留守,其他全部轮战。干部把工资的70%发给家属,30%在广西前线补齐,在广西轮战期间、营房服务费安排所有住房及分发帐篷,并在法卡山,平而关,龙州,友谊关上的镇南关山顶修筑小房和观察哨所,建筑材料很难运输,气候很热,很多战士蛋蛋都烂了,走路不方便,后来规定在营区都可穿“八一”大裤衩。</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候十五的月亮歌曲刚出笼,所有军人都唱,很有体会,歌词唱出当兵的心思。身入其境的感觉,八五年初,伤亡三百多人的代价拿下老山的山峰“康宝山”。慰问前线部队时又唱“血染的风采”让大家感动。我十三团轮战结束、归建包头驻地,包头市委市政府,在东站,迎接英雄部队回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过得很快,一扎眼功夫都48年了。难忘的军营生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记忆犹新,战友视兄弟,首长视长辈的一家亲感觉。从军15年来,锻炼了革命意志,正直为人的品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增强了政治思想觉悟,关心时事,坚信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是个大学校,能学到很多道理,军魂永在,也是转地方开展工作的座右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文献给八一建军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7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