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城南的姑溪河,在姑孰城人的心目中,是一条大河。早年,城里的人去河边水码头淘米、洗菜、挑水、汰衣服,都称之为“下大河”。</p><p> 姑溪河,历史上源出丹阳湖,湖尽溪接,北宋当涂诗人郭祥正诗:“两歧直接丹湖源”。自三国东吴时对丹阳湖开始屯垦,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历经千年,沧海桑田,浩瀚的丹阳湖已变成了肥沃的田地,只剩下了一条运粮河河道,姑溪河与运粮河相接,成了长江下游唯一直接通江湖泊——石臼湖”,唯一的通江出口,在城西金柱关汇入浩浩长江。</p> <p> 姑溪河,东水西流,经小花津、护驾墩、过城东南白纻、凌云二山南麓,在牛头湾与由黄池、查湾方向来的青山河交汇,形成了一条宽广的三汊河。提起姑溪河上的三汊河当涂人大多都知道,但三汊河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桃花泉”,这也许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民国《当涂县志》记载:“前志:桃花泉俗名三汊河,在县南一里,姑溪河、龙山港二水合流处,水味甘冷。”龙山港即今青山河下游河段。二河汇合处,古时其水“冲淡甘冷,取其酿酒,经霉不变。”当地人把它比作山中慧泉,取名“桃花泉”。</p> <p> 三汊河(桃花泉)往下,西流经过城南,古时,这段河面称为南州津,河上有浮桥往来南北。南宋陆游乾道六年游当涂,在日记中写道:“两浮桥悉在城外,其一通宣城,其一可至浙中。”明朝开国重臣当涂人陶安诗云:<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万山中断飞银浪,一曲西流卧采虹</span>。”清当涂进士张如骞有诗《采虹桥》云:“双虹横截锁长流,坐咏沧浪底事幽。城郭晴光波上出,人烟春色镜中浮。几年戎马停游棹,百丈山河付酒瓯。风景不殊今昔异,观澜还忆帝王州。”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河上仍保留有浮桥。东为上浮桥、西为下浮桥。后来,浮桥拆了,改为渡船。东为上门口渡,对岸称上河南。印象中大约在1988年,去河南木材公司时,还最后一次坐过渡船,下渡船向上走,是一条不长很窄的小街,通往大埂。记得街面上有裁缝店、无线电修理和小卖铺,渡口下游河岸还有造船厂和农具厂。西边是下门口渡,对岸称下河南,有著名的马绎街,俗称河南街。马驿街是一条老街,青石条铺的路面,上有民宅和商店,大多是一些老房子。古时,河南马驿街是当涂南来北往的重要驿站,往南通宣城,往北通金陵(今南京)。街上客栈、米店、粮行和糕点作坊,生意兴隆。当涂有童谣:“好吃佬,背稻草,一背背到马驿街,一屁股跌两开,捡分钱,买点盐,腌腌屁股好过年。”</p> <p class="ql-block"> 姑溪河曾经是当涂境内的黄金水道,河上的货运机帆船日夜穿梭往来,常常可见一艘小火轮后面拖着一长串木船,满载着粮食,或黄沙、大片石。印象最深的是装运稻草的船,一条条木船上装的稻草,堆得象个大草堆,看不见船,船在河里行犹如一个个草堆浮在水中,缓缓移动。上门口东边有小轮码头,航运公司有小火轮经营客运,有两条线路,一条向东,过三汊河,经护河、花津、大垅口到湖阳塘沟;一条绕经三汊河往南经龙山桥、查湾到黄池。1987春,曾坐过小火轮去湖阳出差。迎着朝阳,船逆流而上,站在甲板上眺望,右岸大青山峰峦叠翠,左岸十里长山,蜿蜒起伏,苍翠葱茏。当年诗仙李白游姑孰溪有诗赞:“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p><p class="ql-block"> 小火轮“突、突、突、”破浪前行,太阳偏西的时候才能到达湖阳塘沟。</p> <p> 今年入梅以来,连日阴雨,长江流域普降暴雨,洪水肆虐,姑溪河水位猛涨,往日蜿蜒幽静的河面,陡然变得宽阔起来。</p><p> 傍晚,雨过天情,西边的晚霞,映照在河面上。伫立于牛头湾,对岸仿佛变得远了,远处的九井山、龙山又仿佛变得近了,汛期的三汊河汪洋含蓄,远山如黛。不由得让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呑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名句。</p> <p> 上中学时,当涂中学(当涂一中前身)的河南校园,紧挨着牛头湾大埂,从后门出校园,上大埂就能看见三汊河。河心上有一座小岛,说是岛,不过一个 高台土墩子罢了。冬季枯水季节,小岛与身后的一片河滩相连,而到了夏季,涨水时,三汊河一片汪洋,小岛孤悬在水上,犹如一叶扁舟漂泊着。</p><p> 那时,岛上还住着人家。远远望去,杂树丛生,有小草房子掩映其中,一只小船停泊在水上,隠隐约约可以看到岛上的人,还有狗及漂在水上鹅、鸭。眼看着河水一天天上涨,让所有来看水情的人都为它担心,怕它被淹了。可是说来也怪,小岛始终在河中间漂着,却安然无恙,仿佛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面荷叶,因此城里的人神秘地称小岛为“荷叶地”,传得活灵活现,全城的人都知道三汊河上“荷叶地”。</p> <p> 记忆中,每当汛期,住在城里的人,心就开始牵挂着大河,早、晚都有人习惯去看大河,看水情。小时候,隔壁的李大爷,每天在太阳还挂在西边的时候,就催老伴做晚饭。早早吃完饭,摇着大蒲扇,就出门了。从大埂上回来,还要向左邻右舍介绍分析一番,听得最多的就是拿看到的水势与1954年的大水相比。小孩子们也喜欢上大埂看热闹,不懂水情,趴在公路桥的栏杆上看下游的铁路桥,铁路桥身一旦开始阻水了,就晓得水位高了。</p> <p> 夕阳西下,大埂上来看水情的、散步的人,如同赶集,熙熙攘攘。如今的大埂建筑的如坚固的城墙,蜿蜒数里的大埂头修成了步行绿道,道两旁绿树花香,河景尽收眼底,成了散步、观水、赏景的最佳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