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之旅十二:我镜头里的西敏寺教堂白厅街白金汉宫

月下琴声

  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大教堂,是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的王室陵墓所在地,可以说西敏寺教堂是一部英国王室的史书。 近千年来西敏寺大教堂一直是英国君王举行婚礼和加冕的地方,也是他们及其文臣武将身后的安息之处。但见教堂内部到处树立着名人和帝王的雕像及墓碑,让人有点目不暇接。<br> 西敏寺大教堂的外观相当精致,被称为英国哥德式建筑的杰作。 西敏寺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虽同为哥特式大教堂,但相对于巴黎圣母院,西敏寺的外观要简洁朴实得多。 进入教堂,由于教堂内部不容许拍照,所以不敢造次,收起相机,跟随着导游行走在教堂内。 <div>  首先抬头看见的,是教堂穹顶那精密细致的花雕,犹如一朵朵鲜花在空中绽放,连支撑屋顶的拱肋都带着一圈一圈的花饰。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完全不像其他国家的哥特式大教堂那样无穷高的穹顶,把你的视线无限的向上延伸直达天国;也不像科隆大教堂一样由于的结构坚硬而显得过于冷俊,而它却是以带有复杂华丽的扇形垂饰的拱顶闻名于世。<br></div> 西敏寺大教堂内禁止拍摄,如果想欣赏内部的相关照片,可以通过教堂的官网领略一二。链接为http://www.westminster-abbey.org/visit-us/picture-gallery 中堂两边精致的立柱支撑起复杂高挺的交叉肋拱, 有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主礼拜堂大殿 礼拜堂金壁辉煌的高坛,高坛上方引人注目的镀金围屏。加冕之后的女王在这里接受圣餐。 印着圣经中列位先知的彩色玻璃花窗。 威廉王子在此教堂内举行了婚礼。 唱诗班席位,西敏寺拥有全英唯一保留至今的唱诗班学校,一般保持35名8-13岁的男孩儿在校学习,唱诗班的音乐水准极高。他们除在这里为各种礼拜活动服务外,还经常去世界各地演出,具有很高的声誉。 大教堂内用红色的花环绕的是为国献身的无名烈士纪念碑 教堂里的牛顿纪念碑。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为之深深震动,他曾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连教堂里四方长廊的地上,在刻字的石板下面都是墓穴 西敏寺教堂内的诗人角。在这里安葬了英国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戏剧家,是一个文学界精英们荟萃的地方。 在这里还有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珍妮.奥斯丁,以及勃朗特三姐妹:《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呼啸山庄》的作者爱米丽和《艾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妮的墓碑。 在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但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只用了半个小时参观完毕西敏寺大教堂(教堂里人山人海,跟着导游游历的脚步简直是在奔跑)。在教堂里走一圈,仿佛阅读和游历了一部浓缩的英国史。 从西敏寺教堂側门出来的广场。门洞下方两边的各两尊雕像分别代表:真理、公正、仁慈、和平(画面中从左到右)。大门上方的十位殉道者雕像,右起第一位是我国20世纪世界十大殉道者中的中国人——苗族牧师王志明 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大门上方从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基督教殉道者塑像。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是古代的圣徒,而是在廿世纪期间殉道的当代信徒。1998年王志明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列为“二十世纪杰出基督教殉道者”,永立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门之上。 在广场上与“牧师”互动和留影 从西敏寺教堂出来后,就来到了国会广场。下面是伦敦市区的地图—— 伦敦的国会广场就在伦敦国会大厦的门前,是一片非常大的开阔地。这里有大片的草坪,以及宽阔的马路。国会广场是伦敦游览必到的地方。这里没有特别的标识,但在大本钟、国会大厦和西敏寺教堂等众多宏伟建筑的围绕中,这片城市绿地广场显得非同一般。 广场东边就是著名的国会大厦,西边是最高法院,南边是西敏寺大教堂,北边是白厅街、财政部大楼。 这座修建于十一世纪的英国国会大厦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曾作为皇宫,历时四百余年。至1547年,成为议会所在地。下图是从伦敦眼(London Eye)俯瞰的国会大厦的壮丽景观。 国会广场南侧为西敏寺大教堂 教堂街对面有着一座漂亮大穹顶的建筑是卫理公会中央礼堂,1946年的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印象中,夏天大不列颠的天气一直是时阴时雨,但当8月1日回到伦敦时,天空出奇的晴朗。 顶着日晒,在国会广场上溜达。 位于国会大厦东北角的塔楼,就是著名的、到英国一定要看的英国灵魂般的建筑物——大本钟(Big Ben),即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 这座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95米,钟的直径7米,重13.7吨,每15分钟响一次。而为啥叫做大本钟呢?因为,这座十三吨重的大本钟的设计者是本杰明.霍尔,人们以往叫做本杰明钟,时间久了,即演变成“大本钟”。 国会广场上还有一些名人的雕像,如丘吉尔、甘地、曼德拉等,但雕塑往往很容易被游客忽略,毕竟周边那些哥特式的高大建筑更为宏伟壮观。这里是伦敦集会、纪念、抗议的聚集地。 广场上这些雕塑,最醒目的还是丘吉尔雕像,他拄着手杖紧裹风衣,微斜着肥硕的身躯,眼神坚毅。可从背后看,就是一位驼着背、步履蹒跚的老人。为什么要让丘吉尔站在英国的灵魂大本钟前?英国人说,我们要让丘吉尔替我们看着我们的国家。<br> 当年鉴于他的巨大贡献,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丘吉尔的铜像。丘吉尔听后回绝道:“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屎,所以还是请免了吧!”。据说现在铜像内有弱电流通过,驱赶鸽群。 广场西侧的英国最高法院是2009年才成立的,在此之前英国没有独立的最高法院,传统上是以上议院作为最高终审司法机构。最高法院成立后,将原米德尔塞克斯市政厅作为院址。这座建筑建成于1913年,已有百年历史,也是伦敦市的二级历史建筑物。 最高法院门楣上方的浮雕极其精美。 从最高法院向北走,就进入白厅(White Hall)街精美而古老的建筑群。白厅是英国伦敦市内的一条街,它连接国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及其附近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一些英国政府机关设在这里。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 白厅街南北走向,北起特拉法加广场,南达桥街(Bridge St)。在这条街上,不时可以见到平常在BBC中才能听到的政府机构名称,例如英国警察总部所在地大苏格兰场、英国首相官邸所在的唐宁街、皇家骑兵卫队等。 <p>  白厅大街西侧中段,有一条又短又窄的横街,即大名鼎鼎的唐宁街。这条街10号是一幢其名不扬的三层灰砖楼,建于1680年。1732年英王乔治二世把它赐给沃波尔大臣。沃波尔成为英国首相后,这栋楼房也就成了英国首相府。</p>   唐宁街普通得令人难以置信。沿白厅街行走,途中会看到一条貌不惊人的小巷,但游客会被铁栅门挡在小巷外,看不到“唐宁街10号”的门牌。据说原来这条巷子是可以随意穿行的,近年来,由于恐怖活动增多,才设置了铁门和卫兵。普通游客只能透过铁栅栏远远地望一眼。 下面这里是国王查理街的入口,里面通向外交部和帝国战争博物馆。 在白厅街的路中心,竖有一座战争纪念碑(The Cenotaph),起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阅兵时搭建的临时建筑。1920年改为永久性的建筑,并成为英国的主要国家级和平纪念碑。每一年的荣军纪念星期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 和平纪念碑侧面写着:The Glorious Dead(死的光荣)。碑上挂着三面旗帜,中间是英国国旗,左边是皇家空军军旗,右边是英国商船旗帜。 和平纪念碑不远处竖立着褐色大理石质地的二战妇女纪念碑。二战妇女纪念碑,是为纪念那些在“如此多舛境遇中仍能从容应对”的英国妇女们而建的。   继续沿着白厅街往前,这是蒙哥马利的塑像,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11.17--1976.3.25),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身后是国防部大楼。 快要走到圣詹姆斯公园时,是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位于白厅街西侧中央地带。自17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英国皇家骑兵卫队举行纪念和庆祝仪式的地方。每到皇室庆典,骑兵队都要身着盛装,骑着战马在广场上列队表演,已经成为伦敦一景。 皇家卫队是专为英国王室的一支“御林军”,他们一直保持着几百年不变的服饰、不变的礼仪......3000御林军分驻伦敦各处,这个营区有骑兵300,主要职责是担任在女王出席的外事活动中的仪仗队。骑兵营的费用由王室提供,并不列入国家预算。 皇家骑兵营门口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卫兵,威武雄壮,行人可以与他们合影,来者不拒。 皇家骑兵不论是站岗守卫,还是换岗仪式,早已没有了实际的守卫功能,而是成为一种仪式和表演,来满足观众和游客对于皇室的好奇心。<br><br> 下列这位女士正在与骑兵合影,马一回头,她被吓得魂飞魄散。 但还有比这位更贪生怕死的人,只敢站在边上,远远的看骑兵一眼。 在阅兵场的西面,有座近卫军纪念碑。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近卫师团的士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皇家卫队而建。 走过皇家骑兵营,是圣詹姆斯公园。公园面对着白金汉宫,原本是圣詹姆斯宫的庭园,至今成为伦敦市中心最美丽的公园。 与林荫大道(The Mall)平行相隔的圣詹姆斯公园,起始于1536年,原是亨利8世的狩猎场。後由查理2世仿凡尔赛宫的风格改建成为法国式的花园。在1828年的时候,再由纳许以人造湖及花坛将公园建成今日的面貌。 面对着白金汉宫的圣詹姆斯公园,是市民与游客最佳的休闲之地。公园的草地上摆放着专供游人栖息的躺椅。 穿过圣詹姆斯公园,来到一条通往白金汉宫广场的林荫大道 近了,离白金汉宫! <p>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城,是国家庆典和王室举行欢迎典礼的场地之一,是伦敦著名的旅游景点。</p> 白金汉宫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是一座四层楼的正方形围院建筑。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个房间,收藏有许多绘画和精美的红木家具。在宫前广场上,胜利女神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正面的大门富丽堂皇,外栅栏的金色装饰威严庄重,厚重铁门的浮雕营造出与宫殿十分和谐的氛围。 <p>  围墙里面,可以看到皇家卫队的士兵纹丝不动地伫立着。 周围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p> 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目前白金汉宫的拥有者是伊莉莎白二世,她出生于1926年,是乔治六世的长女。<br> 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若皇宫正上方飘扬著英国皇帝旗帜,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代表女王外出。 整个白金汉宫用铁栏杆围着,对着主建筑的铁栏杆外,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女王的镀金雕像纪念碑,它的四周有四组石雕群。 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建于1911年。纪念碑的基座由2300吨汉白玉构成。纪念碑的中心是主碑,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型汉白玉坐像和正义、真理天使的雕像。主碑四周的基座由台阶和水池构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组人狮铜像。 白金汉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乔治四世所设计。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和各种花草树木。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下面是气势恢宏的汉宫国事厅的正门。大门富丽堂皇,外栅栏的金色装饰威严庄重,厚重铁门的浮雕营造出与宫殿十分和谐的氛围。通常,只有获女王邀请来宫殿的重要人物(比如各国元首和总理)才可以从正门进入国事厅。 白金汉宫不允许游客拍照,所以在本文中有关皇宫图片来自于网络 The Throne Room王座室是女王发布皇家新闻、召开舞会,举行皇家婚礼的地方。其内部设计的最主要意图,是努力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王座的高台上,使王座成为表现君王显贵的舞台。 来一张王室全家福 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在1850年有國宴廳前,國宴在這舉行。 白色会客厅。这是所有会客厅中最壮观的女王接待厅,白色客厅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具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大厅中设置了秘密通道——两面镜子中的一面是一扇门,皇室成员可以通过这扇伪装成镜子的门悄悄进入国事厅。 王宫中最大的是皇室舞厅,在蓝色会客厅和白色会客厅之间。该室建于1850年,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沿墙排列着16根深色的人造大理石柱。室内的落地高窗面朝花园,从这里望出去,景色非常不错。该室偶尔用于私人演奏,还用于王室成员的受洗。 王室画廊作为国事厅的通道,可以欣赏到英国皇室收藏的名画、雕塑、家具等珍贵藏品。画廊的顶部设计可让自然光照射进来,采光效果不错。大厅内专门陈列英国历代王朝帝后的100多幅画像和半身雕像。<br><br> 女王艺苑的艺术珍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英国皇家在500年中收藏的名画、雕塑、瓷器、家具、珠宝,以及各色珍贵藏品,包括十几幅珍贵的达·芬奇作品。女王艺苑的展品经常更换,有很多绝世珍宝展出。 皇家马厩保管着王室的主要交通工具,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皇家金马车,就是女王登基50周年庆典上载着女王陛下和菲利浦亲王的那辆金马车。 未完待续。部分照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