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记忆——南高的赤脚医生

Blue sky(谢绝送花)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南高的“赤脚医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非国家编制的乡村医生。他们是穿便服、扛锄头、赚工分的医生,却又是药包银针紧随身,救治病人最用心的农民。他们是全科大夫,啥病都看。常见病和跌打外伤,他们几分钟就搞定。在南高 保健站 有几名“赤脚医生”,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孙杰和,中西医巧妙结合, 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都懂。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群众最信赖的医生。他观面色、把脉搏、听诊寻问, 断病精准。他针灸拔罐 开处方, 整套通。经他看病,几乎是手到病除,好的快又省钱。他还带出不少优秀的徒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侯维林,是当时保建站里年龄最大的医生。人们亲切地称呼:"老侯"。本人低调做人,从不多言,但对患者非常热心。他把脉精准,细致入微,最得心应手的就是中医疗法,在群众中一直享有很好的口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仁和,热情耐心,和蔼可亲,随请随到。无论吃饭时间,还是深更夜半,或农忙时刻,他风雨无阻,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给予及时救治,让人感动不已。在赤脚医生被取消后, 因为他酷爱行医,他视病人如亲人,对医术深钻细研,精益求精。在治病救人中,他感觉自己实在忙不过来,就把儿子拉到身边,父子同心协力,继续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黄香,是唯一的女医生,她除了看一般常见病,全村妇产 一肩挑。寒来暑往,不分白昼,随叫随到,满腔热忱地迎接着每一个载着无限希望的小生命。从不叫苦喊累,不讨要出诊费,成为南高每个幸福家庭的福音。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冯富云,是当时年轻又有胆识、有志向的全能医生。其最拿手的是牙科。后来,他开了口腔门诊,解决了村民看牙病的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刘康年,北京知青。是有文化素养、人品极好的“赤脚医生”。他潜心学医, 关爱乡亲。为了治愈一白血病患,不惜自掏腰包,给其买药。大家看在眼里,敬在心底。刘康年早已返京,而且继续行医,他高尚的医品从未走出南高人的心❤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建平,是当时的“实习医生”,他虚心热情,对咨询者不厌其烦。取药谨慎,从不出错”。那时侯,还有一苦差事——进药。为了进到最好却还有限量的药物,张建平与冯富云,两人起早贪黑,忍饥挨饿,骑自行车去县城排队等药。真是辛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卢青和,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身挎医药包,跑遍全南高,一颗赤子心,温暖全村人。村民们觉得他非常亲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想家乡的”赤脚医生”,不禁心生眷恋,百般不舍。那简陋无比的“保健站”,矮墙旧门围起的几间平房,西边诊治,东边取药。无豪华设施,无专家教授,只有几名“赤脚医生”。然而,医患一家人。听诊器、体温计,亲切寻问,耐心医治,非常暖心。“赤脚医生”是便民医生,是平民的贴心天使。农民有病不用愁,不花大钱,不出远门,不用排队、挂号、缴费,更不用搬人说情。不拍片,不化验,凭医生的纯真之心,靠望闻问切,针灸火疗,打针输点滴,配些价格低廉的中成药和西药片,就把全村三千多人的健康守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朴实的”赤脚医生”,在那个年代治病救人,功劳卓著,为国家贡献巨大!家乡的老中医,理当赞誉和爱戴,即使那些悄声静气的偏方医者,同样可敬可爱! 在此,我祝南高的所有医生, 永远阳光温暖,祝 中医文化大力弘扬,家乡父老幸福安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致敬读者!</p><p>致敬墨香勉励的挚友!奉茶祈福!❤️🍵🍵🍵🌹🎉🙏🏻🙏🏻🙏🏻</p><p> 上文作者张梅兰,1956年8月出生。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先后在南高、奇村、唐林、闫庄等中学,任化学教员,及初中重点班数学教员。1993年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警察,一直工作在山西省原平监狱。现已退休。业余爱好:体操、听音乐、听书,浏览新闻及身边人的作品。同最亲近的人一道去旅游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7.27</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南高的卫生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建平、孙未平)</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南高卫生所成立于1962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条件有限,卫生所临时设在加工处南侧的西大门院内。由孙吉和负责,医务人员有王仁和、侯维林、张文夫、卢青和等人。卫生所自成立之初就以方便村民、服务村民为宗旨,以普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目的。卫生所在农村,是中西结合的综合型医务所。医生均具备中、西、内、外、妇、儿科的素质。此后,在普及日常医疗工作与保证全村群众医疗需要的过程中,南高卫生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1968年,在大队的支持下,卫生所搬迁到大队西侧院内,自此,卫生所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医务人员队伍日渐壮大。先后培养了刘康年、李黄香、冯富云、张建平、孙生亮、孙全云、孙全亮、孙恒东等人,各科医生配备齐全,为卫生所的发展奠定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基础。二是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卫生所注重对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提高,全所人员先后均参加市、县、镇各级医疗部门培训、进修、学习等。三是新建了固定规范的医疗场所。分设了诊断检查室、治疗注射室、妇科检查室、疫苗接种室及一般微小手术的医疗室,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提升。四是增加了各种常用医疗器械,其中部分器械在当时已较为先进,确保日常使用。五、设有药品库房,并购有充足的各类中西药品,尤其中药在当时的十里八村来讲,相对比较齐全。此外,卫生所还明确</b></p><p><b style="font-size: 20px;">建制、规范了业务、增设了独立的资金账户,为全村医疗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医疗机构。六是卫生所这片小天地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向社会输送了医务人才,卫生所先后有刘康年回北京继续在医疗战线工作,冯富云报送忻州地区卫校上学深造,卢青和当兵入伍后也一直在做医疗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南高村工钱低,每个工几毛钱,卫生所的工作人员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日,不管刮风下雨,不分昼夜,只要有病人就马上出诊,风里来雨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报酬多少,随叫随到,保证全村村民的医治需要。卫生所平均每隔半月左右就需要去离村45里外的忻州药材公司购进,由于部分药品单次购买数量有限制,进药每次一大早就出发,因全县农村卫生所都去进药,必须提早前去排队,回来经常已经是夜晚了,当时进药最辛苦的就是冯富云和张建平。</b></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张建平 、孙未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提高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工作中,在孙吉和的带领下经常共同学习、讨论,预到凝难问题共同研究想办法应对处理,定期开会总结,积累了不少经验。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与发展,医疗能力不断提升,能够应对各种常见及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南高卫生所曾得到忻州地区卫生局”先进单位”锦旗一面。当时,卫生所在妇女病普查,计划生育工作,孕幼儿疫苗接种,传染病预防等工作在全县农村卫生所中名列前茅。受到省、市医疗卫生部门、防疫部门的重视,多次来村检查指导,并验收合格。这在全县是屈指可数的。功不可没的。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1981年,孙吉和、王仁和、侯维林、李黄香、张建平、孙生亮6人参加全省“农村医生统一考试发证”,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农村医生进行考核。在本次考核中,全员6人以高分通过,并拿到了国家承认的“乡村医生证书”,这次考试卫生所在全县同行中排名前列。又一次展现了南高卫生所医疗工作的实力。在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当中,南高卫生所的医护人员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严格制定布署防范计划和指导意见,完善消毒制度,认真检查落情况,确保战胜非典疫情的最后胜利,又一次彰显了卫生所工作重要性。真正做到了为全村人民服务,确保全村人民健康的必要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卫生所多年发展建设起来的集中医疗办公、全民共享的医疗模式在改革开放后,因政策环境改变,导致撤销解散。改为分区分诊、各自经营的新型模式。至此,这个在建国后受到国家、市县、乡镇、村委及全体村民支持发展建设起来的“集体经营的保健站”完成了它辉煌的历史使命。但是,《南高卫生所》这个南高人民“保护神”的牌子并未消失。现在,由王俊杰负责经营,继续在新时期发挥它的作用,为全村人民服务。</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补充意见(赵可仁、张根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建平、卫平,写的很好,但应把卫生所的历史再往前推一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南高卫生所此前是设在东头前街刘四院内,医生好象叫郭成先,应该是西高或唐林村人。是一个旧社会过来的老中医改行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称郭先生。孙吉和那时可能是徒弟或助手。郭先生走后 ,调来候维林。王仁和是在孙吉和之后、卢青和在王仁和之后进入的卫生所。上了点年纪的南高人,应该不会忘记得那句“三和一猴……”的顺囗溜吧。</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赵可仁)</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记得南高卫生所最早在刘四院内时只有郭成先和孙吉和他们俩人,侯维林在时卫生所已经迁至现在的赵正生院内了。</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张根祥)</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如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淡泊了记忆无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唯有乡音乳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少小情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似一坛陈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历久弥香。</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乡愁,将东西南北的家人聚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微群,让花甲古稀之心雀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暮年不负夕阳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才艺花开南高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简朴言语舒真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共勉你我余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