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集王庙,神明之地一一作者:李泽普

步步高

<p>于集王庙,原来是个神圣的地方!</p><p><br></p><p> 地名背后的故事!</p><p><br></p><p>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王庙的历史由来</p> <p>作者:李泽普:(微信名:步步高)</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集王庙,原来是个神圣的地方】:作者:李泽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我平时经常路过这里,穿行于狭窄的柏油路上,无暇顾及这里的风景。这次“有幸”在此地徘徊,略品一下这里的人文乡风,还真的有所重大发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这是一个坐落在附近周边村庄之间的集市,她不是一个独立的村庄,所以在国家的自然村上没有这个名字。据说,旅游度假区于集镇,以后将这里规划为王庙社区,原自然村西董村、冷庄村、东白村、前白村、牛王村、赵庄村将统一搬迁并入王庙社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地方之所以称之为“王庙”,定有前世渊源,通过询问当地百姓,又在查找点零星资料,才略知大概,原来这里曾经昌盛辉煌,是一个人们祈福神灵的风水圣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为梁王城旧址,系唐朝后五代时梁王朱温所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p><p>古梁王城有四门四寺:东门为胥寺、西门为高寺、南门为赵寺、北门为清凉寺(在沙店集村,也叫青龙寺,青龙镇,是宋朝一百单八镇之一),四门相距5公里。</p><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寺院旧址座北朝南,南北约80米,东西约140米,总面积约12000㎡。在1937年以前有72会神,古寺院并列分为五部分: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①玉皇阁(亦称玉皇皋)。为重檐高翘,斗拱形承托的二层楼阁,楼三面环廊,南面有石柱凸棚相连,下层正中是玉皇大帝塑像,两旁为十二师塑像,上层为三清塑像;阁前有两道山门,第一山门内有四大天王塑像,院里偏东有城隍庙一座,庙后有钟楼一座,悬有大钟一口,在路西与城隍庙相对为土地庙;第二山门内有青龙、白虎塑像;在二山门院里路东有香池一座,在玉皇阁后面有奶奶庙一座。</p><p>②大雄宝殿(亦称佛爷殿)。是明朝万历19年(公元1591年)重修,此碑尚存。为飞檐翘角、斗拱形承托的古代建筑,殿内中间有如来佛塑像,佛主头上有万仙人子,两旁为十八罗汉塑像;佛爷殿前有两道山门:第一山门内有四大金刚塑像;院里路东、路西各有喇嘛僧庙1座,第二山门内有千手千眼塑像;佛爷殿后有二层楼一座,为和尚住房。</p><p>③天齐殿。是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重修,殿中有天齐塑像(即黄飞虎像,是阴间的皇帝,为逍遥王),殿前有一道山门,门前有哼哈二将塑像;第一山门院内路西有姑娘庙一座,路东有石碑数通,二门为普通门,院里即天齐殿前东西为两座阎王殿各五间,殿内有十殿阎君塑像,并有形像逼真,神态各异的泥塑,如:锯解恶人、油炸坏人、过金银桥,开膛挖心等塑像;阎王殿内墙壁上,四周绘画着全车杨家将,从归宋到征西;天齐殿后有娃娃殿一座,殿内有观音菩萨塑像,菩萨坐台上塑有形态逼真的泥娃娃数百个。</p><p>④圣人殿(亦称大成殿、文庙,此殿尚在,但已倒堨,仅有残棚断柱,和半壁青砖)。(原样是出厦的,前面是木格板隔)。殿内中间有孔子塑像,两旁有颜回,曾参、子思、孟柯四个塑像。殿前有并列石碑四通,并建有碑楼。</p><p>&nbsp;&nbsp;&nbsp;&nbsp;&nbsp; ⑤龙王庙。王庙东临黄河,在此修建龙王庙以镇之,发生旱灾时以向龙王求雨;庙内有龙王塑像,庙前有东西配房。</p><p>【特注,有部分具体数字来源于山东情网(于集王庙遗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据当地人〔李文雨〕回忆介绍,小时候他和一些童伴,经常在王庙东临的黄河故道嬉戏玩耍,当地人都称作大沙河,〔写到此,我meng然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妻子的爷爷,就是在大沙河里与日军作战,壮烈千古的,牺牲时才二十多岁〕。那里水流清浅不断。84岁的冷兴元老人说:古老黄河在此地迂迴折返,河水泛滥,经常灾害于一方人民。历史上记载的黄河“九曲十八弯”就是说的这个地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李文雨回忆道:他的童年时期,庙台上还有两座雄伟庙宇,自己在庙台最西北的庙里上过学(现在已倒堨并有民房建筑),庙前广场宽阔壮观,庙台前有很多桶“龟驮碑”,龟塑栩栩如生,碑林排列整齐,碑文清晰可见。广场的最南端,建有一座很大的双层戏楼,其装璜金壁玉宇,龙柱飞檐,青砖红瓦,琼雕靓凿。舞台上方,有额扁“谒云”大字,朱底白字,意喻天上行云听到这绕梁妙曲,也会停下来,驻足聆听。“谒云”两字,是由清朝大臣官员任克溥题字,任克溥因其为官耿直,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敢于向当朝直谏,人颂外号“仁蝎子”,于集连海的“无名山”和“牛儿洼”的故事〔以后我再询访整理〕,就是聊城百姓颂传“任蝎子”的佳话。两旁红柱上是一幅刻字戏联:“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整个建筑颇为宏伟壮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据冷兴元老人回忆,在戏楼的偏西北处,坐落着一座二层独间亭楼,牌扁上挂着“魁星楼”,楼上树立一硕大雕塑,雕像金身青面,赤发环目,双角起翘首,面目怪异。魁星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如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一手捧墨斗,一手执笔,意为用朱笔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家有学子科考书生的百姓,都前来进香许愿,祈求魁星神明,以应文运、官运之命。</p><p> &nbsp;&nbsp;&nbsp; 关于“魁星楼”,冷兴元老人津津乐道的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南方道士,经过王庙,见此“魅星楼”,说此楼吉祥,近年方圆定有状员出现,可惜楼建的向北错位了一砖(约十五公分),朝庭官员便落到人家家中了,其中人家,也就暗示了〔任家:清朝官员任克溥〕。传说任克博之父落难,从老家挑担来到王庙,路遇大雨,在王庙北面董庄附近,有一寺庙,庙中供像全是壁画和壁凿而成,空间恰能住人,任克溥全家便在此歇挑暂住,此时任母身怀克薄,夜里便生下任克溥,待任克溥长大,参加清朝科考及第,被朝封刑部侍郎。还乡后在冷庄附近建一院府,以慰己生宝地,且厚待这方百姓。现冷庄有一石滚,尚有“任府”字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梁王城)的大街走向,以庙台为中心,成“米”字型,均匀分八路向四周放射,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各方都有大路,并形成梁王城的街道。整个城池四通八达,条条街道,井然有序。可以想像,在唐末五代时期,方圆十里的古城,是多么气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街道两边,尤其是庙台前面,有很多店铺,且有远方人员前来经商,传说有阳谷兄弟俩在这里购买大片土地,所赚之钱,也很多用于庙宇的修缮和维护。更有很多摊点或游动商贩,在此地营生。好一派繁华景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庙在前是方圆数百里面积最大,塑像最多的寺院,每年的三月二十八,前来起赶庙会,拜佛求神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据当地人传说,整个庙宇建筑拆除在建国后,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石料和碑块用于建于集人民公社、四新河桥闸,八十年代修建沉沙池时,人们将石碑敲断,也有大量的应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的王庙遗址,有一硕大的庙台(不知有多少亩),进入门口,有一个现代文物部门立的石碑,碑上刻有“王庙文庙”字样。台上已被民房和现代建筑覆盖,辗转周折,找到唯仅存的一座小庙,也已倒堨,只剩下残垣断壁,石碑早已综影全无,旧时盛况更是灰飞烟灭。即是这样,持我去看时,仍有人来此求神,残房堨庙前,有香烟一缕,红绳绕院〔想必是当地政府保护〕,断柱上安有现代化电子音箱,连绵不绝的循环着禅经佛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庙一观,感慨嗟叹,古人的虔诚与现代的理念,何时能融合相掺。我双手合十,微闭双眼,耳边奏起那空灵的钟声和圣洁的禅音。脑海浮现着,那雄伟的大殿前,广阔的广场上,信男信女,人群攒动。威武的殿堂内,和善的佛像下,合掌笃诚,顶礼跪拜的繁荣禅景。圣哉!王庙!惜哉!王庙!</p><p> 2020.07.27.写于王庙诊所内</p> <p>冷兴元(84岁)老人,和李文雨先生</p><p><br></p> <p>于集卫生院王庙卫生室:穆太成(原医院院长,现退休)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他说:现在的年青人都不知道王庙的过去了,应该宣传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