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游日记(三、前后藏篇)

野老

九月十九日 晴 拉萨<div><br> 上午,在布达拉宫领取明天的预约门票后,去了大昭寺和八廓街。</div> 大昭寺,据说为七世纪松赞干布始建,是藏传佛教的最高圣地和中心。在大藏区通往拉萨的各条道路上,那些不畏路途遥远、在冰雪风雨中用身体丈量着大地的人们,他们历尽艰辛朝佛的目的地、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就是这座大昭寺。 大昭寺外观上不像布达拉宫那样雄伟峻拔,但其实规模也很大。因为事前没做功课,也没看到有导游讲解,因此随着人流在迷宫般的神殿间转悠。在酥油灯昏黄而温暖的光线中,佛像、壁画、珍宝。。。。。。看得眼花缭乱,但最终也不过是看看热闹而已。 我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长大后又半辈子靠“马列”吃饭,对各种宗教可谓百毒不侵,了无兴趣。出游时,往往也是只看山水,不看寺庙。<br> 大昭寺门前,望着那些匍匐在地、虔诚的信众们,我自然想起马克思的论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种麻醉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乐见、所利用——可谓成本极小的维稳。<br> 但事物都有多面性,有信仰就会有自我约束,而且,宗教不但是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有时候,它也会成为造反的旗帜与号召。 八廓街,是环绕大昭寺的转经路,也是藏族风情浓郁的商业街。这条街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或浪漫、或凄美的故事和传说,现在,每天还有新的故事正在发生。 坐在街边的长椅上,望着眼前形形色色转经的藏族同胞,很可以消磨掉一天剩下的时光。 九月二十日 晴 拉萨<div><br> 上午,参观布达拉宫,下午去了罗布林卡。<br> 布达拉宫无疑是一座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但和昨天一样,我们也不过是随大流看看热闹而已。</div> 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那意思,有点儿像北京的颐和园,或承德的避暑山庄。园内古木参天、竹径清幽、百花娇艳……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雪域高原城市曾经的想象。 <br> 作为游客,我只能从表面上看问题。<br> 行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感觉眼前的城市景观,和内地大多数城市比,差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兰州拉面、福建沙县小吃、杭州小笼包……一个都不少。 <br> 传说中的政教合一的权力架构,真的已经只是传说。取而代之的是各级“委员会”对“自治区”的强力管理。在参观了布达拉宫这个曾经的权力堡垒以后,我更感受到: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西藏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确很快、很好,也许,在整个西藏历史上,这都将是一个特别出彩的时期。 <br>九月二十一日 晴 拉萨——江孜县 行272公里<div><br> 出拉萨,国道318沿雅鲁藏布江而行。约七十公里,过曲水雅江大桥,转入省道307。开始爬山,漫长的之字形,仿佛永无尽头。</div> <br> 终于到达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山口。从垭口往下看,高山之间,一泓湖水,如蓝冰,如碧玉,深沉静谧。这就是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了。 省道307此后与羊湖并行十余公里,在这十多公里,人的眼睛很难离开湖面,她实在是太美了! <br> 她的蓝,比蓝天更深沉。虽然既无倒影,也无涟漪,但随着地势和光线的变化,她的蓝,幻化出无穷的层次和调子…… <br> 离开羊湖后,眼前是无休无止起伏着和层叠着的大山。不但没有一棵树,甚至不见一抹草色。大地与人完全赤诚相见。那些大山,或线条柔和,或岩石破碎突兀,颇露狰狞……<br> 景色粗犷、苍凉,却美得动人心魄。 <br> 过浪卡子县约六十公里,路右侧有卡若拉冰川,雪峰间巨大的冰舌几乎直伸到公路边上。刚停下车,几个人围了上来。说,这是景区,要买票。否则,不准下车,不准拍照。<div> 我没有争辩,就这样看看,够了!</div> 太阳落山时分,盘上海拔四千五百多米的斯米拉山口。山下也有一个很大的湖,满拉湖。和羊湖的蓝不同,满拉湖的湖面呈碧绿色,光线好的话,应该也很美。 晚八点半,抵江孜县。 九月二十二日 晴 江孜县——日喀则——拉孜县 行243公里<div><br> 江孜县宗山抗英古堡建立在一片突兀孤立的悬崖峭壁之上,气势雄伟壮观。</div> 古堡系六一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但目前状态:不收费,不开门,从外表看,明显地疏于保护。 出江孜,走省道204去日喀则。沿途江孜——白朗——日喀则一带为年楚河河谷。 <br> 满眼是广袤的金黄色的青稞麦田和正在忙着收获的藏民。这让我颇感意外: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居然还会有如此丰茂的种植农业。 中午到日喀则,直接去扎什伦布寺。<div> 该寺为历代班禅驻地。它建在一片朝南的山麓上,远望如一座繁华小镇。</div><div> 进入寺门后,是一片很大的广场。正午的阳光,刺眼而强烈。远处的大金塔和神殿的金色房顶在蓝天下熠熠闪光。更多的是红色或白色、式样很朴素的僧舍。山腰以上,嶙峋的岩石间,有很多如虎头窗一样的、仅容一人的小棚屋,那是僧侣们闭关修炼的地方。</div> 正不知从何处看起,有导游带着一小型旅游团进了寺门。我们赶紧尾随上去,有幸蹭了一位很不错的讲解员,参观了扎寺最重要的五大殿,学习到不少藏传佛教的知识。 强巴佛殿,也称弥勒佛殿,扎寺最大最好的神殿。佛像身高22米多,周身金银珠宝镶嵌,四面墙壁,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华丽的雕饰,美轮美奂。与汉传佛教那位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不同,眼前的这尊弥勒佛,面容端庄秀美、气度雍容肃穆。 <br> 大雄宝殿,自然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佛,但它也是一座布局繁复的多功能神殿。<div> 其中,大经堂,是全寺最重要的法事活动场所,供奉着格鲁教派、即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历世的班禅、达赖;供奉着班禅活佛的宝座,是历世班禅,包括现在的十一世班禅的讲经之所。</div><div> 汉佛堂,不仅供奉着清朝乾隆、道光等皇帝的画像和牌位,还陈列着清政府赐颁给历世班禅的册印、礼品和文书,是足可证明西藏和清朝中央存在君臣隶属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div> <br> 其余三个殿为历代班禅的 灵塔殿。<br> 四世班禅灵塔殿,是最为华丽、贵重的一个殿。<div> 生活在清朝顺、康时期的四世班禅,最为博学多才,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贡献也最大。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即从四世班禅开始建立。他还曾为四世、五世达赖喇嘛剃度和传戒。在他之前,作为格鲁教派的两大支派,达赖和班禅是同门师兄弟关系 ,在他之后,达赖和班禅成为互为师徒关系,年长者为师,年幼者为徒。顺便说一句,达赖喇嘛虽叛逃国外多年,但在藏民信众心目中仍然享有很尊崇的地位。</div> <br> 五至九世班禅合祀灵塔殿。<div> 本来,历世班禅都是各自建有灵塔殿的,十年动乱中,除四世灵塔被僧人堆放粮食遮盖而得到保护外,五、六、七、八、九世的灵塔殿都被造反派摧毁。灵瓶打破,班禅们的法体,一部分被野狗吃掉,一部分为藏族僧俗信众分散收集保存。文革结束后,十世班禅向中央提出,从民间收集法体,为这几位班禅合建一座灵塔殿,分别建已是不现实了。费用,中央出一半,另一半由藏民信众捐献。一九八九年初,合祀灵塔殿建成。十世班禅专程从北京回日喀则主持了灵塔殿开光典礼。其后,又在夏宫为十万信众摩顶祝福,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圆寂,享年51岁。<br></div> <br> 十世班禅灵塔殿。<br> 十世圆寂后,轮到为他本人建造灵塔殿了。中央非常重视,建殿规格很高,耗费财力物力可谓浩大。神殿、灵瓶、塑像等不论,光那大殿地面上镶嵌的各色巨大宝石,就足以让人开眼了。建殿花费了四年的时间,而在这四年多里,十世班禅的法体,头发和指甲都照常生长。每次为其理发剪指甲,都留有详实的文字记录。<br> 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但我不相信导游们面对全国游人,敢于编造如此弥天大谎。<br> 类似灵异之事,以前也曾多有见闻。这大概是人类的认知能力目前尚未能到达的地界,未可云有,但也不能轻率断言无。还是像孔老夫子那样,不迷信、不妄言,但心存敬畏为宜。 晚,抵拉孜县,海拔4020米,逼近珠峰。 <br>九月二十三日 晴 拉孜——珠峰大本营——拉孜 行378公里<div><br> 前往珠峰的道路,荒凉而且遥远。公路在荒山野岭间起伏、伸展、盘旋。。。。。好像总也跑不到头儿!</div> 沿途虽有白朗、曲宗等村镇的名目,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你看不到任何的人家和牛羊。满眼是山,或突兀粗粝,或连绵起伏,但都以最原始的形态与你赤裸相见。其间,星星点点、斑驳的暗绿色苔藓,几乎是唯一可见的生命痕迹。 眼前的景色,地老天荒,冥冥中透着一种坚韧和静默,仿佛是大自然的启示——行走在通向珠峰的道路上,也需要葆有着这样的坚韧和静默。<div> 其实,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如此。</div> <br> 海拔5210米的加乌拉山垭口,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div> 猎猎飞舞的五彩经幡下,极目南望,是一列雪白晶莹的冰峰,像一条水晶项链横亘天际。据说,这中间有包括珠峰在内的8000米以上高峰五座,7000米以上的更是多不胜数。</div><div> 山下近处,则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珠峰108道拐。回环往复的弯道,已经不是之字形了,而是像密密排列着的回形针,望着让人眼晕!</div> 过绒布寺,八公里,至珠峰大本营。这是珠峰山脚下一片相对平坦的谷地,海拔5200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碎石。 而珠峰,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近在咫尺!无数次地,你通过影像,早已熟悉了她的身影,但只有这样真实地面对,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威严,聆受她那神秘的气息。 在湛蓝的天空中,她高大峻拔,通体雪白,她晶莹皎洁,冰纹优美,凛凛然,森森然。。。。。。<div> 面对她,如同面对人类共同的神。</div><div> 人们之所以会把高山大河敬畏为神,是因为相对于它们在时间空间上尺度的巨大,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div> <br> 还可以再往前走,还可以再接近一些,但我止步了——此刻,头脑是空虚的,脚下像踩了棉花。。。。。。<br> 事先从没有这样的自觉,而此刻仿佛顿悟:我此行西藏最终的梦想,现在实现了!<br> <br>九月二十四日 晴 拉孜<div><br> 休整一日,正好是中秋节。<br> 说起来,一连三年没有在家过中秋了,去年是在河北承德,前年是在新疆那拉提草原。对此,我并无缺失或遗憾之感。孩子们都在外地,家里就是我和老伴儿,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了。</div><div> 拉孜藏刀名闻遐迩。逛街时看到拉孜藏刀专卖店,进去看看并买了一把小刀作为纪念。</div><div> 在农贸市场,购买了现杀的新鲜羊肉。</div><div> 有酒、有月饼、有明月、还有远方亲友们的祝福,天边上的中秋,堪称完美!</div> <div> 酥油茶,是我此行西藏的一大发现,并即成为一大爱好。<br> 最初是出于猎奇,但喝过之后便发现它的种种好处:<br> 首先,它有缓解高原反应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入藏旅游者非常重要。<br> 其次,早晨喝足酥油茶,一天都不会口渴发干。可乐、矿泉水之类,远不能相比。<br> 第三,旅途中难免饮食不周,酥油茶可作为重要的营养补充。<br> 因此,每到一地,我都先找藏式茶馆。容量三磅的暖水瓶,一般10——15元。我都是喝足以后,再把旅行保温壶灌满。</div> <br> 在温暖多彩的夕阳下,走进一家小小的藏式茶馆。立即为浓浓的酥油掺和着藏香的味道所笼罩。同座的都是面孔黧黑、扎着长辫的藏族同胞。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的亲切和友善。<br> 慢慢地品尝着浓香的酥油茶,和藏胞们交换着微笑和眼神……感觉疲乏顿解,如坐春风。<br> (注:有洁癖和不惯酥油味道者免谈。)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下一篇:藏游日记(四、新藏线篇)</div>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br><br><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