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1960年,我考上了景德镇中学,在共和国的特别岁月里,开始了艰苦而又传奇的中学生涯。在我陈封60载的记忆中,学校曾经有一位打钟的胡师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p><p> 60年前,景德镇中学是全市唯一的完全中学,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住校生。当吋,1600多名师生员工的早操晚寝、上课就餐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一切活动听从校工胡师傅的钟声指揮。久而久之,老胡被人们尊称为我们校园里的“将军”!</p><p> 胡师傅50开外,背有“罗锅”(驼子),眉宇间镌刻着岁月磨砺的印记。他在学校打钟10多年了,敬业爱崗,一絲不苟,他的工作崗位就在校园中心的钟楼 ,一座酷似云贵苗寨吊脚楼的简易建筑。钟楼高约四米,由杉木斜扶梯拾级而上,胡师傅每天上下钟楼十余次,岁月流年,风雨无阻,克尽职守,乐此不疲。老胡打钟,实际上是用铁锤敲击一截悬吊的钢轨,声音清脆悠长,颇具环绕立体声效,回荡整个校园。每当老胡的钟声敲响,钟楼之下的芸芸学子立刻从四面八方迅速集结、鱼贯进入鳞次栉比的教室,喧嚣的校园瞬间归于宁静,老胡心中那种“指挥千军万马 ,引领桃李芬芳”的快感犹然而生 ……</p><p>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饥荒蔓延,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阶段,上课肚子唱空城计,同学们盼望老胡的下课钟声能提前敲响,让大家能早进食堂以解空腹之饥。可他依然不紧不快、按部就班,一分钟也不肯恩惠莘莘学子;而每逢考试测验抑或连课作文,同学们抓耳绕腮担心时间不够。胡师傅的钟声却依然如呜金收兵般准点敲响,让同学们心生埋怨又无可奈何。</p><p> 记得有一回,有几个顽皮的学生搞恶作剧,企图出老胡的洋相,让他下不了台。他们一下课就涌进老胡的校门传达室,几个人围着老胡攀谈故作亲密无间状,另有人偷偷将老胡掌握时间的马蹄表拨快了10分钟。到了上课时间,他们簇拥着老胡一道出门去打上课钟,等老胡上了钟楼,便一溜烟跑回教室,坐等老胡的笑话。</p><p> 这节课对于那几个捣蛋的同学时间过得特别慢。然而,他们等待的好戏并没有上演。下课钟声依然如故准点响起……</p><p> 事后,那几个闯祸的学生被老胡传唤训话 :“小子们!你们是想到校长那里去做检查呢,还是在我这里承认错误?……”</p><p> “胡师傅,我们该死,我们向你请罪,下次不敢了…… 咦,胡师傅,你是怎么发现马蹄表被人拨快了呢?”</p><p> “怎么发现的?哼!那个马蹄表本身就走不准,标准钟都在我心中、在我脑子里呢!我就知道你们搞了鬼,想作弄我?哼,没门!”几个小子听罢面面相觑无言以对。</p><p> 这件事很快在校园不径而走。同学们对胡师傳的敬业爱岗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p><p> 伴隨着老胡六年那须夷不可或缺的校园钟声,我们终于迎來了苦尽甘來的高三毕业,即将跨入高考的关键时刻。正当我们沉浸在填报《高考志愿书》的喜悦之中。突然,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劫难爆发,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同学们逐渐感到 : 胡师傅那悠扬的校园钟声变得断断续续。许多同学开始冲向社会参与文革。高考,似乎己经与我们失之交臂、渐行渐远了;大学,成了我们难以牵手的“梦中情人”。同学们担忧 : 1966年全国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将永远被定格在“老三届”的历史界碑!</p><p> 1968年,我们在景德镇中学整整熬过了八年。等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纸通知。于是乎,“老三届”同学又被加冕了新的历史桂冠 一“知青”!</p><p> 记得我们66届高三①同学离校之际,既没拍毕业照,又没发毕业证。只留下同学们匆匆的告别和徬徨的倾诉 ……</p><p> 在锣鼓喧天欢送学生上山下乡的教职员工队伍中,校工老胡那熟悉的身影不见了。有同学说,曾经看见他眼含浊泪背负行囊告老还乡了。还有传说 云 : 胡师傅曾经是一名退伍伤兵,大名叫做胡道堤,他那“罗锅”正是战地背脊受伤所致。</p><p> 啊,我们中学时代结束了!再见啦,亲爱的母校 一 景德镇中学!再见吧,校园里的“将军”一 胡道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