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江、沪)篇

行行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佛塔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塔作为统一的译名始于隋唐。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实,“浮屠”就是指佛塔</p><p><br></p><p>佛塔种类</p><p>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p><p>按形状分: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另有大塔﹑多宝塔﹑瑜祗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婆﹑角塔婆。</p> <p>  上海龙华塔,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产物。是上海最出名的塔。</p> <p> 方塔位于上海松江城厢镇东南的方塔寺内。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在形态结构上,应袭唐代砖塔风格,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由覆盆,相轮,宝瓶及四根浪风索(均铁件)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1975年重修,是上海最漂亮的塔。</p> <p> 西林塔位于上海松江城西侧,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名“崇恩主塔”,俗称“西林塔”。名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塔系砖木结构,七级八角形,塔檐舒展,膀大腰圆。高46.5米。在塔身砖壁夹墙中砌有砖梯,可逐层盘旋登高。出塔壶门,各层有平座回廊,四周花栏。二至七层塔身外墙,嵌有华美的砖雕佛像。雄伟壮丽,是上海地区最高的宝塔。</p><p><br></p> <p>  上海佘山秀道者塔又称“月影塔”,位于西余山东坡脚下,八角七层,砖木结构,高20米。此塔建干北宋太平兴圈年间(976~984年)。塔座四周有围廊,塔身每层有南北小门可通。</p> <p> 上海松江佘山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塔向东偏离2.28米,倾斜度7.10°。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为了保护珠塔,1987年底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以保护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p> <p>  上海嘉定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始建于宋代开禧年间(1205年),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p> <p>  上海 南翔双塔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七级八面,高11米,他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p> <p> 上海普同塔位于嘉定南翔古猗园荷花池中。塔为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7年),由甘子荆及其妻王氏所建。塔为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高6.6米余,塔身呈八角柱形。第一层八角形,刻有四天王像,上为八角形石座;第二层作八角形,每面刻有浮雕佛像,再上覆以檐,上承莲花座;第三层作四角形,上有石刻云龙。再上为圆盖;第四层作四角形,刻有俯佛像,再上为八角形盖;第五层作不规则圆形。制度极为繁复,但整体颇为调和。 </p> <p> 上海万安塔的记载十分有限,原位于南翔镇西南的泰定万安寺内,损毁的只剩三层塔身,1988年修复后移入古猗园此处。至于万安寺始建于何年,万安塔又为何而建,就更无法考证。由于万安寺有‘槎溪泰定万安寺’之称,推定万安寺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修复后的万安塔为一座平面八角形仿砖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五级通高约2.5米左右。塔置于青石铺就基础之上,四周设石刻围栏防护,底部两层为后来修补上的部分。</p> <p>  上海青龙塔,位于青浦白鹤镇青龙村,青龙寺塔创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 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上海韩塔,位于普陀区桃浦乡春光村古浪路桥南50米处,</span>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距今已有888年历史。原有南北二塔,南塔毁塌,北塔尚存。塔高4.5米,为砖木结构,三层六面。</p> <p class="ql-block">  泖塔位于泖河中的一个小洲上,地属青浦沈巷镇,泖塔始 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是五级四面的长方形砖塔,为砖木结构,五级四面,高29米,边长8.63米。平面方形,保持唐代风格,该塔历代均有修葺,现塔身完整,塔刹和相轮尚存是上海地区现存建造年代保持原物最早之塔。</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万寿塔位于青浦区城南,清乾隆八年(1743年),白鹤蒋浦人、山东布政使徐恕倡建,因祝皇帝长寿、发文治之光而得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该塔重修,四十三年(1778年)遭雷击,损坏严重。嘉庆五年(1800年),光绪九年(1883年)失火,仅存塔身。1992年修缮加固,2009年修复。该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方形,边长4.35米,塔高七层33.19米。</p> <p>  江苏泰州南山寺塔(又称“文峰塔”),地处泰州凤城河边。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僖宗赐名“护国寺”,距今1100年历史。明嘉靖时,文峰塔遗址尚存,明万历四十八年,旧址重建。倾圮后,崇祯五年,重建。现塔为2016年重建,高约56米,塔身7层,地宫1层5.3米。</p><p><br></p><p><br></p> <p> 泰兴法轮塔,别名镇江塔,位于泰兴市西郊大生乡宝塔村,坐落在今庆云寺的塔院中。法轮塔由明末清初词人季式祖等人集资兴建,塔名取“佛日增辉,法轮进取”之意。该塔外形八角,内形正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完工,成为一个七层无顶无檐的残塔。1994年和2015年,二次重修法轮塔,增加了塔檐,并安装了塔顶,还原和完善宝塔风貌。</p> <p>  连云港白塔位于连云港东海县白塔埠镇又称文昌塔,白塔始建于宋朝。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使千年古塔毁于一旦。2013年,当地重建白塔奠基,新建的白塔为楼阁式,高七层,总高52米,</p> <p class="ql-block">  文通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古城西临运河。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高44米,13层。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时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时,文通塔仅余2层,后来重建时只修了7层。现塔系砖结构,无梁柱,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p> <p class="ql-block">  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位于淮安涟水县唐集,始建于宋代,现残存六层,通高24米。这座塔没有基座,只有塔的简单台基。第一层塔身特别高,第二层第三层塔身四面四个门窗洞口,其余四面为花窗子,构造与第一层大致相仿。第四层为直棂窗;第五层第六层已破坏。塔之内部为"壁内折上式"。</p> <p class="ql-block"> 朦胧塔位于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朦胧庄北,朦胧塔在净慧寺前,为唐武德三年(620)建。现从塔身结构、式样、手法等方面考证,该塔为明代重建。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p> <p class="ql-block"> 杨州大明寺栖灵塔是早在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 塔高九层,高70米,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一代胜迹化为焦土。现塔为199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高旻寺塔(天中塔)<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位于扬州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三汊河口的高旻寺内,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乾隆二帝均亲临登塔,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塔塌。上世纪末,高旻寺在德林长老的主持下,天中塔得以复建,此塔高72米,九层。</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曾多次修缮,塔为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八拱门,底层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身青砖青瓦,是塔主要建筑构件,塔高近五十米,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该塔与杭州六和塔、临清舍利宝塔及通州燃灯塔并称运河四大古塔。</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石塔位于扬州市区文昌中路街心绿地内,五级六面,为唐代遗物,是扬州境内最古老的石塔。木兰院石塔始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原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移建于此。清乾隆年间,扬州知府李逢春将石塔落地重修,并将唐时《藏舍利石塔记碑》砌入塔下。石塔为五层六角,上有佛像,须弥座石栏板雕刻龙、凤、牛、马等图案,造型古朴,风格凝重。</span></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塔位于杨州仪征市原位于天宁寺内,今寺已不存。塔始建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南宋初年寺塔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风、导航多功能于一体的古建筑。塔为七层八面砖身木檐楼阁式塔,逐层渐收,内部为正四方形,<span style="color:rgb(60, 60, 61);">原塔高近70米,现高47.2米,仍为江苏省境内最高之塔,</span>清光绪三年(1877年)遭寺内炊火之灾,塔刹、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毁,仅存塔身。</p> <p> 高邮安乐寺塔(万尊玉佛塔)位于高邮市临泽镇东北后河南岸,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高59.9米。塔前雄踞一对石狮,安乐寺塔,可与镇江金山寺、杭州灵隐寺塔相比。</p> <p>  高邮净土寺塔,又称东门宝塔。该塔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1906年(清光绪年间),曾大修过一次。民国34年因战争被炮火损坏一角,次年修复。此塔高47.46米,砖砌,呈八角形。</p> <p class="ql-block"> 高邮镇国寺塔,位于高邮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亦称西塔,始建于唐代僖宗年间(874-888年)。该塔为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是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虽历经修葺,但仍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此塔在全国的古塔中,四方形古塔仅有两座,另一座是西安的大雁塔,故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p> <p>  宝应定善禅寺塔,共大小两座,大塔名镇海塔,小塔名大义塔,位于宝应县曹甸镇古塔村。定善禅寺镇海塔建于初唐,砖石结构,高四丈有余,八面七层。据说古塔监造者是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当时古塔之东是海口,常潮汛暴涨,浸田毁舍,尉迟敬德率民众围堤垦荒,兴修水利,百姓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百姓感念其功德,纷纷捐款捐物,建造了此塔,名曰镇海塔。</p><p>  大义塔也有一个典故,相传当年尉迟敬德依寺驻兵,其子宝林触犯军纪,尉迟敬德坚令将儿子处斩,埋首级于此。民众为其大义灭亲所感动,自发建造一塔,以表纪念。故当地人又称这里“塔儿头”。</p><p> </p><p><br></p><p><br></p> <p>大义塔</p> <p class="ql-block"> 海春轩塔(又名广福寺塔),江苏第一古塔,为唐代建筑物,位于距江苏省东台市古镇西溪。塔为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塔,除底层外,每层均有8位佛像和佛龛,塔内为空,无楼梯可上。海春轩塔无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称建筑界的奇迹。塔的宝顶原是铜葫芦,用“烽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光孝塔位于南通天宁寺西北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是“南通三塔”(还有支云塔,文峰塔)中最古老的一位。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后历代修葺,明宣德五年(1430年)及天顺年间(1457-1464年)都曾重修,为五级八面砖木塔,塔身颀长玲珑,塔高30米。须弥座式塔基;每层塔檐用砖砌成迭涩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每层有四门。塔刹较高,承露盘上装相轮七重,刹顶上安置绕以光焰的宝珠。</p><p><br></p> <p>   文峰塔位于江苏南通东南古运盐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8年)砖木结构,高39米,塔为青铜瓦,白墙红柱,仿楼阁式。五级六角,每级均有小室,每面一门两窗,内设扶梯,外有护栏。飞檐翘脊,饰以龙首、仙人、走兽,系以金铎。塔顶有刹,刹座作覆钵形状,上置承露盘。刹杆穿以七重相轮,顶由仰月、园光、宝瓶构成,并用铁索与塔顶相连,使宝塔显得庄重华丽,挺拔高耸。塔身砖砌,每层塔门四隐四现,上下交错,六角攒尖顶,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腰檐伸出较长,檐角向上反翘,古朴优美。</p> <p> 南通狼山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高35米,五级四面。</p> <p> 镇江金山寺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p> <p> 镇江 甘露寺铁塔,初建于宋,八面九层。明代时因海啸坍塌,仅存下面三层。后修葺成7层铁塔,清代末又毁,宝刹为英军所掠,余宋时须弥座及最下两层,明代两层。解放后经修葺,成现在状态。</p> <p> 镇江 昭关石塔位于镇江市西云台山北麓。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又因其外形像一只瓶子,故又称“瓶塔”。建于元末明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报恩塔位于江苏镇江市区东30公里。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秦观阳,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span></p> <p class="ql-block"> 镇江僧伽塔始建于唐代,原在洪泽湖北岸的泗州城,瘗西域高僧僧伽(624~710)真身,故名。南宋绍兴(1131--1162 )间,因避战乱由泗州高僧等慈奉僧伽像来镇江,于寿丘山建造僧伽塔。明万历(约1595)迁塔于鼎石山上,此塔按明代风格复建,七级八面,密檐疏层,内为方形,错间而上,塔壁厚达一米,为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高32.5米,承于白石须弥座上。塔身四面辟卷形门,塔周建围墙,砌山门,立“古僧伽塔”石额。此塔在光绪中叶曾遭火劫,木结构部分烧毁,1983年全面修复。鼎石山雄踞江南,塔又立于山之巅,紧依大运河,南山风景尽收眼底。</p> <p> 常州文笔塔位于常州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塔。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塔寺历经兴废,现塔为1982年11月修复。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在古塔中独树一帜。</p> <p> 江阴兴国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间,是一座古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元至正年间遭战火毁坏,明正统年间修复,塔身增为9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塔内架木及顶毁于火,砖壁筒体犹存。1925年直奉军阀混战时,遇炮击中残塔之巅,遂成钢笔尖形。现塔身共存8层,高42.22米,塔底层直径10.70米,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塔身第七层内壁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个残面,第八层仅存高约2米孤立残壁一片。</p> <p> 无锡妙光塔,位于南门外运河东岸,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塔名“妙光”。元明两代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后,即为今塔。后历经修缮。清咸丰、光绪年间遭火灾,仅剩无顶荒塔。1926年,重修。妙光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基台座直径13.5米,塔身高36米,逐层收小,塔顶6米,共高43.3米。</p> <p class="ql-block"> 锡惠塔矗立于锡山之巅,是无锡市风景的亮点,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40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这座大城市的标识。此塔亲身经历过几回维修:1924年主要构造改成了混凝土结构,并在塔内上专业铸了重1.5吨、高2.85米的铜刹,塔的高宽比提升到32.3米,使古塔更为牢固、壮阔。</p> <p> 常熟方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寺基,咸淳间(1265—1274年)僧法渊撤遗重建,后经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1986年、1998年等14次大修,历700余年保存至今。塔为四面九层砖壁木檐楼阁式塔,塔体为单筒式结构,逐层递收。二层以上有腰檐和下平座,七层起有塔刹柱,贯通三层,上承塔刹,九层为盔顶,塔总高67.14米。塔壁内各层以木楼板相隔,以木扶梯相通,四面墙壁上砌夸柱、阑额、斗拱,底层室内平面呈八边形,与二层间作一暗层,外壁有副阶周匝。</p> <p class="ql-block"> 苏州虎丘塔(云岩寺塔)位于虎丘山上,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p> <p> 苏州上方山山顶上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建,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塔壁留有多处宋代铭砖。今塔是明崇祯十三年重修,塔身为砖结构,七级八面,现塔高23米,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平面大小亦相应逐层收敛,。该塔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而居第二位。</p> <p>  苏州北寺塔(北塔报恩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八面九层,高76米,为苏州现存众多古塔之冠,素有“江南第一塔”之誉。宝塔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内设置木梯,循级而上,可俯瞰苏州古城全貌。</p> <p> 苏州“瑞光寺塔”始为三国时代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在“普济禅院”内所建造。“瑞光寺塔”的砖砌塔身高44、42米。为八面七层,形体古朴,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p><p><br></p> <p> 甲辰巷砖塔始建无考,但南宋平江图碑即有该塔记载,苏州城有“七塔八幢九馒头”之说,“七塔”是指建于街头巷尾的小型佛塔,现六塔俱毁,仅存此塔,。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以清水砖砌成,通高6.82米,其中塔身高5.71米,塔刹1.1米,底边宽0.51米,对径1.2米。每层以菱角牙子和板檐砖相间叠涩挑出腰檐,上架平座,隐出斗拱、壸门、直棱窗。各层四门四窗,方位逐层相错。塔的结构与当地北宋砖塔相似,然塔砖经“热释光”测定为晚唐至五代末烧制,某些建筑特征要早于一般宋塔,其塔又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疑为唐末宋初遗构。</p><p><br></p> <p> 苏州双塔又称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宋代的古塔建筑。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的双塔院内,二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双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一对佛塔,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全国是惟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p> <p>  高淳保圣寺塔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唐贞元十七年(801年)现存塔为宋绍兴四年(1134年)重建。塔四面七级,俗称“四方宝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通高33.5米。塔身无座,底层围有外廊,每层均腰绕外檐及平座,底层和七上下相闪。因塔身逐层递收,加上腰檐平缓,刹尖高耸,使古塔形状挺拔而纤秀。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整,现大部分构件仍为宋代遗物。为江苏省至今保存历史最久的两座方塔之一。</p> <p>  南京定林寺塔位于江宁区方山西北麓,又叫方山斜塔,定林寺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定林寺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岌岌可危,距离8度的"死亡线"只有一步之遥。倾斜度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堪称世界第一斜塔。</p> <p>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南京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东,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p><p><br></p> <p class="ql-block">  弘觉寺塔在南京牛首山东峰南坡,为砖质,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44年),明正统年间重修,现寺毁塔存。塔七级,砖木结构,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高为36.65米,加上原来塔刹,高约45米。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塔的底层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为明初型制;四面有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有宽2.18米的回廊,四面开门。二至七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塔身用青砖砌筑,灰缝的黏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p> <p> 以上照片均为本人在游中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