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每天一篇小古文】孟母三迁</p> 春诵夏弦 <p><br></p><p>【原文】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p><p><br></p><p>【译文】邹国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他们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小的时候,玩耍时做丧葬、祭扫之类的事,玩筑穴埋葬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离开,住在集市旁,孟子玩耍时做商人叫卖商品的事。母亲又想:“这还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住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玩耍时学会了祭祀、在朝廷上作揖谦让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可以用来安顿我儿子的地方呀。”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等到孟子长大,学习了六艺,最终成就大儒之名。君子说孟子的母亲善于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孩子),《诗经》中说:“那个美好的女子,用什么给予她呢?”说的就是孟母啊!</p><p><br></p> 含英咀华 <p>舍:名词,家,房子。动词,安家,居住。</p><p>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此……也”,判断句。所以: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p><p>此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p><p>俎豆,读音zǔ dòu,典故名,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p><p>六艺指儒家六种必学的本领。包括礼、乐、御、数、书、射。礼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写作与书法知识;数:算法。六艺是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本领。</p> 拓展延伸 <p>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p><p>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p><p>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p><p>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b></p><p>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六艺指儒家六种必学的本领。包括礼、乐、御、数、书、射。礼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写作与书法知识;数:算法。六艺是士必须掌握的基本领)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渐化就是循循善诱,就是善于引导)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见《诗经·鄘风·干旄》,美好的女子,你应该给于他什么呢?在此为感慨之语。)</p><p>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学习的目的就是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既可以安稳生活,又可以远离灾祸)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你荒废学业,将来免不了劳役之苦,困难窘境和祸患始终难以远离。)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你荒废学业与我中断纺绩是一样的道理,中断纺绩则不能依靠纺绩来养活家人了。女人不能靠纺绩养家糊口,如同男人不能修身养德是一样的,不是沦为盗贼,就得去做劳役。)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母太完美了,“那美丽的女子,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p><p>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私室本就是夫妻的私密空间,妻子可以放松自己,可以穿着随意,不用讲究礼节,过分拘泥,否则就生分了。孟子把老婆当客人了,人家能不要求回去吗?)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要进门,先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要进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通知人家,我进来了;将要进入房间,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免撞上人家尴尬的时候。)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做婆婆的不要偏袒儿子,儿子错了,就要批评)</p><p>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子曾居住在齐国,整天忧郁,不高兴)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身体不舒服)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倚靠着柱子长吁短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怀才不遇,无人赏识,说话人家不听,另谋高就,母亲年老,所以忧郁)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说文》“馈,饷也。”“中馈”食也。代指妻子。妻子的职责就是料理家务,做饭洗衣,伺候公婆。)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妇人三从)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女人就是做饭洗衣服照顾家庭,外面的事情是男人的事情。我该做我的事,你该做你的事,就不要管我了。)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言谈之间,就把道理说清楚了,而不是盛怒之下,大声呵斥)此之谓也。</p><p>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p> 举一反三 <p>翻译下段文言文</p><p>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p><p><br></p><p>注释</p><p>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p><p>喧:一作“愃”,通“谖”,遗忘,忘记。</p><p>何为:即“为何”,为什么。</p><p>引:拿来,拿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