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苦读书,读苦书一一我们的求学路

老爷子

<p class="ql-block">“耕读为本”是我们家族的族训家教。但据老辈子传言,我们祖辈读书人很少,基本上是以农耕为业,日出而作,日落则息,守着几亩薄田,过着食不果腹,衣只蔽体的穷困生活。既或读点私塾,也只是“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类的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的读本,能识自己的名字,识枰识数,会算朮就算“文化人"了。到我父亲这一辈都是如此。没有读过书的父母亲更知道读书的重要,知识的珍贵,文化的高贵。因此对我和弟弟田信祚上学读书格外重视。他经常对我们说,你们要想有点出息就必须好好读书,增加知识。还说,如果你们想跳出田家坡,再不像我们这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不和泥巴疙瘩打交道,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为了我们两弟兄读书,父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遭了多少罪。那时家大口阔,家徒四壁,母亲多病,父亲是集体放牛的饲养员,白天放牛,带着砍黄荆树等柯条子织水果篓子,挖火头根(黄姜)偷偷卖,晚上就到长江里熬更守夜舀鱼,挣几个钱供我们读书做学费。父亲喜欢喝点酒抽点烟,但从来未喝一两好酒,都是自己煮的苕干酒,柿子酒,抽的是自己种的土叶子烟和烟末子,没穿一件象样的衣裳,没享受过一天好生活。父亲不幸早逝(55岁),但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关心我们弟兄俩的读书和前程,问我工作转正没有(那时我刚参加税务工作一年不到),问弟弟大学录取没有,并嘱咐我们夫妻俩,如果弟弟考取了大学,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拉纤负债也要送他上学。遗憾的是父亲还未看到弟弟录取通知书(只差几天),也未看到我转正,就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父母亲的辛劳,父亲的教诲,是我和弟弟在家境贫寒,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读书苦的状况下,坚持苦读书,读苦书的动力和信心、信念,使我们终于走出了田家坡,虽然出息不大,总算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母亲,是典型的未读过书却裹过脚(小脚)的农家贤妻良母型家庭妇女。据母亲说,她从18岁不到嫁到田家,颠沛流离,含辛茹苦,一生操劳。她说一共生养了十三胎,只存活了四个子女(两个姐姐和弟弟),我是第十一胎存活的儿子,弟弟脚下还生了个小弟弟,我引过,不幸夭折。母亲虽然未读过书,但黙黙奉献,辛苦操劳,支持我们读书,我和弟弟穿的布鞋,都是她一针一线扎出来的,再怎么饿饭,总是不让我俩饿到冻到。据说我小时身体不好,还患有瘊病(小儿哮喘),肩不能挑手不能拿,劳动力不行。可能也许这个原因,怕我俩种田求不到吃,只有赶我们读书,能夠跳出“农"门吃碗轻松饭,所以就要求我俩好好读书,争取一个好的前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1959年在巴东照的照片,图中的父亲穿的罗汗衫已经发黄变色,裤子已经补了又补,一双布鞋脚头已经破洞。看了这张照片,我禁不住鼻子发酸,泪水打眼睛圈里转。在那种穷苦状况下仍未放弃我们两弟兄读书求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发蒙读书</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据说我们田家坡还没有小学堂,大约是1950年前后,政府派了一个叫宋发江的老师,在田家坡宋宏林家里办了一个初小。大约是1952年我9岁、弟弟7岁才报名发蒙读书。老师叫宋光西,是个老先生,一个老师教的是复式班,几个年级,国(语)文算术都是他,而且学生年龄悬殊大,从6、7岁到十四、五岁不等。我俩就从语文课“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了,妈妈来喂奶”的儿歌,算术就从数木棍棍儿、豌豆颗颗儿起,开始了我们求学之路。初小(小学四年级)读完后转到大乐沟傅家祠堂完全小学读五年级。要说,教私塾的宋光西老师国语教得好,受益匪浅。初小三、四年级时,我就可以找人借阅巜七侠五义》、《杨家将》,以及善书等小说和说唱本。到完全小学读五年级,老师多了,教学也从复式到分级、分科,两年进步很大,下学期就拿到了学习成绩一、二名,而且当了班长,逐步走上了正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那时从田家坡到大乐沟要爬几道坡,翻几条岭走十多里石碴子山路,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定了才回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解放鞋(胶鞋),无论天晴下雨,还是下雪下凌,母亲做的布鞋舍不得穿,经常打赤脚走石碴子路上学,到校后用冷水冲一下再穿鞋子,脚上磨的是老茧,到处划的血印子,再苦再累也值得。</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梅评中学照的初中毕业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三年苦读</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61年是大跃进的年代,也是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全民饿饭的年代。这一年大乐沟完全小学戴初中帽子,办起了初中,西陵区的大乐、凤凰(立志的团岭)小学毕业生全部进入大乐中学。1959年,中学布局调整,大乐,牛口(桂花),梅坪三所戴帽中学合併到梅坪中学,直到1961年初中毕业,这三年,是国家最困难的三年,也是我们弟兄俩读书最苦、即苦读书的三年(弟弟田信祚1959年有幸考取秭归县第一中学初中部,后又考取秭一中高中部,直至1965年考取华中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梅坪中学位于沙镇溪镇的梅坪村,离我老家田家坡大约有40公里左右,从我老家翻王家梁子,云台山,下大乐沟,爬白果园翻大峪池,下万古寺、白杨坪,过李家河(青冈河),再爬坡到三门洞、梅坪,单向走一趟,少说也要五、六个小时,来回一天到黑。每个星期走一趟,走了两年多。在梅坪中学读书:</p><p class="ql-block">一是学校条件差。学校办公室设在梅氏祠堂里,开始教室在农户和祠堂里。学生开始借住在附近农户家里打地铺。后来干打垒建了教室、学生宿舍丶食堂、厕所。条件也相当差,没有电灯,只有教室里用煤气灯,一种装煤油充气后的灯,时好时坏,光线不稳定,时明时暗。中途还要打气。有一次同学马学贵中途打气,煤气灯突然爆炸,炸伤了不少同学,马学贵因烧伤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因是我和何光荣老师、田满祚送去医院的,至今记忆犹新。要说办学条件,一个中学远比现在的村级小学差多了,和野坝里差不多。</p><p class="ql-block">二是生活相当艰苦。那时学生的户口和粮油关系随学生走,全民粮油都是定量供应。我记得学生的粮食定量每月15斤,还没有保证。家里也是吃野菜,啃树皮,甚至吃鬼脚板(仙人掌),观音土。十几岁正吃涨饭的学生哪里吃得饱?我记得在三门洞农忙假劳动时,我们偷偷摸摸将田边的葫豆、豌豆统在荷包里,晚上偷着生吃。放假回家,在路上饿的走不动,出虚汗。说是饿病,真的饿的不行。到现在我还有个一饿就出冷汗、四肢无力、心慌脑晕的毛病。但再怎么饿,我还是坚持上学,不耽误学习。大约是1960年上半年,因生活太差,营养不良,肠胃不好,我因病请假没有上学一个多月。我的恩师宋宏泽来我家走访,要我还是要坚持到校,不能因休学而失去读书机会,到校后,宋老师和数学老师周祖彪坚持给我补课,到期终考试时,除音乐4分(那时实行5分制)外,其他的都取得了5分的好成绩,终于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三是体力劳动多。一方面在校内要坚持自力更生,建校舍,宿舍,厨房,厕所,背木料瓦片,挑土上墙等等,还要挖鱼塘,开荒种粮种菜,养猪养牛养羊,到粮店买粮揹粮,都是学生自己干,学生会还有劳动部长负责组织。另一方面还有校外劳动,帮农民抢种抢收,还有抗灾等。每学期都有农忙假,到农村劳动。我先后到梅家坡的林家大队,金沙的大岭大队,梅坪的三门洞,凤凰的楼子坪大队劳动过,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p><p class="ql-block">四是学习任务繁重紧张。感谢宋宏泽,周祖彪,何光荣,张永福几位严厉的好老师,虽然劳动多,生活艰苦,但这几位老师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也非常严厉苛刻,在学习上可以说是霸道,抓的很紧很紧,有时还张嘴就骂,只差动手就打。而且是学习成绩越好,老师越喜欢的学生管的更严,骂的更凶。宋老师经常说,如果你是个油光石,滴水难进,再怎么浇水也无用。如果你是葱豆子脸,剥一层又一层,最后无脸无皮,管有啥用,说有何益?说的虽然刻薄,但让人记忆深刻。严师出好徒,老师管你是对你好,说你几句就受不住,怎么学习得好?老师连管就不爱管你了,说明老师放弃你了。</p><p class="ql-block">五是家庭困难大。因父母亲生育我们较迟,我和弟弟读初中时,父母亲都年近50岁了,加之劳动繁重,操心操劳,身体逐渐多病,特别是母亲,眼睛疼的看不见,生活相当困难,难以负担两弟兄的读书费用。父亲曾想我俩一个人休学。1960年,我读初二下的暑假期间,在好心人的撮合下,我与老伴于当年的7月1日结婚,在父母的操劳下,在老伴的鼎力帮助下,在众亲戚和乡亲父老们的关怀支持下,我和弟弟终于完成了学业。</p><p class="ql-block">1961年,我在梅坪中学毕业,在高中大量压缩的情况下(全县当年近1500多初中毕业生只招90名高中生),我的运气好,瞎猫子撞到死老鼠,有幸考取了秭归一中高中部,第二年弟弟田信祚也考取了一中高中部。</p><p class="ql-block">高中的三年,同样是苦读书、读苦书的三年,家庭仍然很困难,生活仍然很艰苦,经常为没有学杂费而苦恼。但是,一是到高中后,各种粮油指标增加了,国家的形势好转了,相对地说,饿饭不是那么厉害了。二是学校对我和弟弟这样的家庭困难学生还有救助学金,或甲或乙,可以补贴一下。三是老伴来我家后,顶起了大半边天,缺粮缺款少些了,家里操心少了。四是随着年龄增加,对困难的承受力增强了,忍耐性强了,学习更坚心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高中毕业,我虽然因多种原因没读成大学,造成了终身遗憾。但我还是有幸直接参加了工作,终于走出了田家坡。特别是我弟弟经过自己的努力,于1965年(文化革命前最后一届)考取了华中师范学院,既是我们田家坡大队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田庆瑞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算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我只能算半个)。我们俩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完成了他俩的夙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原大乐沟中学部分同学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时的田氏四兄妹:田华祚,田秀祚,田满祚,田忠祚</p> <p class="ql-block">三: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这段历史,不忘初心,不忘辛苦。我们40后都有这段经历,她是历史的印记,也是一代人的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我们不怕苦和穷,读书苦,苦读书,读苦书,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了通过读书而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门求生的技能,能夠就业找一门好的工作,为国家效力,同时让自己能走出农村,走出贫困,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说大一点是为国家多做贡献,说小一点,就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不可能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当然,今天已不是上个世纪的60、70、80年代,也不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本世纪00年代,而是科技创新,知识爆炸,信息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和我们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既或同样是读书,也不会象我们那个时代吃糠嚥菜,跋山涉水,不会在简陋的教室里的煤油灯下刻苦读书。但我想,时代虽然不同了,但读书的重要和道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没有变。我觉得在新的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率更高,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更多,同时学习的难度更大,吃的苦和受的累更多。</p><p class="ql-block">“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海无涯勤为舟,功夫不负勤快人"。这些古人的话,我觉得今天仍然有用,而且应当作为座右铭牢记在心!我今天唠叨这些落后时代的陈规旧词,也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我作为爷爷奶奶辈,衷心希望我们的后一代,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夠发扬老一辈“读书苦,苦读书,读苦书"的刻苦努力的精神,刻苦读书,好好读书,多学点知识,多学点技能,争取考一个好大学,成为有用之材,不辜负自已的努力,不辜负父辈的付出,不辜负爷爷奶奶的殷切希望!唯此,我也心安了!</p> <p>田信祚读大学时在北京天安门。</p> <p>田信祚读大学时在韶山的照片</p> <p>田信祚在巴东</p> <p>1961年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读书,首先感恩的是我们的父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吃了不少苦。其次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和亲朋好友,得益于他们的关心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和感恩的是我的老伴宋发鲜。我为了能读书,宋发鲜还不到十八岁就进了我们田家门,我还在读初中二年级,弟弟还在读初一,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势单力薄,是她在集体劳动,照顾双亲,还捡桐木籽,掐金银花,提篮卖小菜挣钱供我们读书,给我们俩弟兄做鞋,洗衣浆裳,使我们俩弟兄先后完成了高中学业。1965年七月,父亲不幸辞世。当时我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还是个未转正的试用工,一月工资29元钱。恰在此时,弟弟考取大学的通知书来了,是我老伴奔走呼告,求亲求邻,拉钱负债,在众乡邻亲友的帮助下,送弟弟上了大学,虽然钱不多,弟弟读大学过得很艰苦,但我老伴还是操了不少心,没辜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后来又亲自操办了弟弟的婚事,虽然简陋,但只有那种条件,尽了一个当大嫂的责任。不论别人怎么看,我打内心由衷的感谢她,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倒是我感到内疚的是,我这个当大哥的没有尽到当大哥的责任,我这个为父的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致使弟弟在大学时读了几年苦书,四个子女没有读成大学,亏欠了他们,内心有愧。在此,我要真诚的对老伴说一声:</p><p class="ql-block"> 老伴,谢谢你!</p> <p>初中毕业照</p> <p>高中毕业照。</p> <p>不同时期的登记照,记载了人生历程。</p> <p>在田家坡新屋门前留影</p> <p>一家六口人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我在单位每月只有34-5元工资,难以维持生计。只有老伴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养活全家。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居的“半边户”。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辛苦了妻子,慢待了老人,而且也苦了几个子女,缺吃少穿。然而让我深深感到内疚的是,我们耽误了四个子女的读书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前程。后来虽然都随我迁移到了宜昌,能夠就业有一份工作。但因为我们的无能,他们都没有读很多书,没有大学学历,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我不是一个很称职的父亲,愧欠他们的太多太多,是我们永远的遗憾。第三代的孙儿们应该说都有很好的读书环境和条件,经过她们的努力也都上了大学和重点高中,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强。我和老伴都是奔八十的人了,我们会尽自己的所能支持他们读书,只要健在还有养老金拿,也要尽力而为。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她们发愤读书,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用的人!</p> <p>田琼华,田韶华,田茂华,田青华,田俊华,田春华六兄妹在田家坡时的照片,多艰难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