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救子(小故事,大道理)

闻集中心校

<p>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谋臣,被史学家誉为满腹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他在辅佐越王勾践诛灭吴王夫差、复仇雪耻之后,不恋功名急流勇退,远离政坛弃官经商。他凭着自己灵敏的嗅觉和善于捕捉商机的头脑,不多时就积累了巨额家产富甲一方。经过三次迁徙,更名改姓自号朱公,在陶邑定居下来,人称陶朱公。</p> <p>  范蠡从政不贪荣华,躲过兔死狗烹之难而平安着陆;范蠡经商不婪富贵,奉守千金散尽还复来而赢得信誉。在司马迁笔下,范蠡是谋神、是商圣。范蠡之谋精细缜密,范蠡之行稳准妥当。然而,百密而有一疏的是救子计划落空,令人扼腕叹息。司马迁不惜千言之墨讲述范蠡救子的故事,目的即是给后人揭示“只有舍,才能得”的大道理。</p> <p>  陶朱公膝下有三子,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艰辛创业经受诸多苦难,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敢负责有担当的优良品质;最小的儿子是他富有之后才出生的,自小过着锦衣玉食、驾千里马、乘上等车、骑射游猎、吃喝玩乐的生活,是典型的富二代。</p> <p>  天有不测风云,陶朱公的二儿子闯祸了。他在楚国杀了人,被关押在楚国的死囚牢里。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虽儿子罪有应得,也不想让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决。于是就想差人到楚国疏通关系,能救则救,不得救就暗里处死,也不愿担负教子无方的坏名声。</p> <p>  陶朱公装了一车黄金,准备差他最小的儿子前往楚国搭救二儿子。可是大儿子很气恼,他认为自己是长子,家里出了事理应由他去解决,现在父亲却派三弟去,分明是嫌他不成器。于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拔剑出鞘以自杀相威逼,陶朱公的妻子也替长子帮腔说话,弄得陶朱公毫无办法,只好顺从了大儿子。临行前,陶朱公再三叮嘱长子:到了楚国之后,把金子和他写的一封信交给一个叫庄生的人,一切都由他安排,千万要听从他的吩咐,不要多事,谨记谨记!</p> <p>  长子满口答应。到了楚国就寻访到庄生,把金子和书信都交给了他。庄生看罢书信便叮咛他道:安心回去,不要在此停留,如果你弟被释放,也不要问原因。</p><p><br></p><p> 长子眼观庄生,却心存不安。辞别之后没有遵从庄生的告诫,却找家客栈住了下来,又把自己私带的百两黄金拿出来献给楚国的要职官员,请他们上下打点多多美言。</p> <p>  庄生是一个耿直而讲信誉之人,上至楚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敬重他。这一点是长子知之甚少的。长子走后,庄生对妻子说:“这些金子不要动,事后还是要如数奉还给陶朱公的,现在只是取个信用罢了。”然后庄生去面见楚王,说他夜观星象,楚国不久将会有祸殃。楚王急问:“那怎么办?”庄生说道:“必须修德才能消灾免祸。”楚王一向很相信庄生,于是便准备大赦天下。</p> <p>  最先得知楚王要大赦天下消息的官员,赶紧跑去告诉了长子。长子本来就对庄生有点不放心,此时便寻思:既然楚王要大赦,那么三弟肯定可以出狱了啊!那一车黄金岂不是白白送给庄生了吗?于是他就着急忙慌地跑去见庄生,庄生大吃一惊,问:“你还没回去啊?”长子说:“是啊,起初是为了打点弟弟的事情一直没走,现在听人说楚王要大赦了,所以来向您辞行!”庄生听出了弦外之音,便说:“金子就在屋里,你拿回去吧!”长子毫不客气地把那些金子搬上车去,辞别庄生回客栈去了。</p> <p>  长子走出门去,庄生左思右想心发堵,总感觉自己被这小孩子给耍了……他一气之下便再次进宫对楚王说:“我先前建议您大赦,本来是好事。但是,听都城里的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说陶朱公的儿子犯了死罪,楚王左右的人都被他家买通了,您大赦天下不是为了楚国的百姓,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楚王一听便怒发冲冠,当即下令先处死陶朱公的儿子,然后再大赦!</p> <p>  长子最后拉着一车黄金和一口棺材回来了。家人一见棺材都悲痛欲绝,嚎啕大哭。而唯独陶朱公很淡定,不哭反笑。只听他慢条斯理地说了一通话,惊诧了所有恸哭不止的家人:“我老早就预料到会有今天这个结果的。倒不是长子不爱他的弟弟,他也很想救出弟弟,但是他从小跟着我走南闯北做生意,知道挣钱的艰辛,对钱财看的重而不忍舍弃;而那小儿子呢,从小到大生活在富贵乡里,不知钱财来之不易。当初我决意要差他去,就是思量到他会轻易舍弃钱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我本来就是在家等着他带着丧事回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