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寻古 雁门关

九龙湾

<p>  出新广武南行,过白草口约六公里即到“雁门关”景点入口。</p><p> </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7, 232, 236);">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雁门关,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雄关要塞,位于今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勾注山上。勾注山也被称为陉岭、雁门山,属恒山山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p><p><br></p> <p>  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 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 十八隘”。</p> <p>  明月楼是古代雁门围城的北门,围城里面有关城,是进入雁门关城的第一道门户,城楼上方镶嵌着“雁门寨”石匾,石匾高处有“明月楼”三个字。</p> <p>  穿过明月楼,进入景区,眼前豁然开朗,一串串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后面,清一色的仿古客栈、餐馆,古朴典雅,别具风格。继续前行,来到远近闻名的边贸街,这里建筑精湛,民风纯朴,昔日两旁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各种风味小吃夹杂其间,尽管疫情已经悄然而退,但整个街道依然肃静萧条。</p> <p>  汉装小美女</p> <p>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p> <p>  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牧。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春秋楼戏台。</span></p> <p>  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p> <p>  点将台</p> <p>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经过地利门,来到了瓮城,这里便是有名的点将台,正中央悬挂着三个青面獠牙的盾牌,两旁还摆放饱经风霜的古战车,台下陈设着立下汗马功劳的十八般武器……</p> <p>  威远楼,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守望瞭敌之用,与明月楼遥相呼应,两边城墙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2012年复建。</p> <p>  随着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逐步形成,内长城已经失去了作为“内边”的作用,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看到的关城仅有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了。</p> <p>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上面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 雁楼上有一匾额上书遒劲的“中华第一关”。</p> <p>  这“天险”二字是当年武则天题写的,传说是武则天自己发明的。“天”字有点像个“草”,现代汉文中已找不到这个字了。也有一种说法是古时为了避讳,时常发明创造一些新字。</p> <p>  中华第一关</p><p> 雁楼,坐西朝东,四角悬挂风铃。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了望。</p> <p>  登上东门前高高的平台,放眼看去,群峰挺拔、山崖陡峭、地势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站在至高处俯瞰,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p> <p>  镇边祠 位于雁门关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初为1506年(明正德六年)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p> <p>  李牧守边十余年,使匈奴不能越雁门半步,因此成为后世守关将士的楷模,而后建祠奉祀。清朝,雁门关内外归于一统,兵戈止息,军防遂撤,李牧祠逐渐堙废。</p> <p>  1856年(咸丰六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p> <p>  善全改建的镇边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p> <p>  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使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再加之文革等多次劫难,寺院地面建筑尽数遭毁,仅存地基。2009年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的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  紧贴着关城内侧镇边祠边上的这个驿站,介绍上说,几千年来,这个地方住过周穆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宋钦宗、明武宗、光绪帝等二十二位帝王。</p> <p>  不巧,古驿站施工没能进去参观。</p> <p>  远眺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p> <p>  </p> <p>  参观过驿站,登上长城,俯瞰远方,高大的门楼与蜿蜒盘旋的长城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p><p><br></p><p> </p> <p>  这里长城巍峨的气势和八达岭长城不尽相同,台阶要宽阔平缓一些,城外起伏的群山更现荒凉。如果说八达岭长城让人油然而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豪感,那么雁门关长城则让人感慨不登长城非英雄的气节。</p> <p>  据查,此为床子弩,其最远射程可达1500米,也就是古代冷兵器时代作战的大炮了。</p> <p>  雁门古道摩崖石刻</p> <p>  在名人壁对面有镇守三关数十年,“浩气英风留古塞”的杨家将石雕塑像群。从杨业父子到杨门女将,个个跨战马,举刀枪,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