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周末继续嗨!

大玉玉儿(雁门贾旭)

<p>  津门之夏不仅天气燥热,而且文化也火热。</p><p> 又是周末,冒着燥热的天气,去体会火热的文化。</p><p> 还是直奔主题,驱车目的地———天津文化中心。不过这次换了个口味,去天津美术馆饕餮一顿艺术大餐。</p><p> 凡是美的东东,老夫都爱。美术也不例外,只是纯属门外,呵呵,也许仅是附庸风雅而已。</p><p> 安检入馆后居然有些大喜过望,原来这些天的两个主题展出中,竟有一个是天津成长起来的一位全国著名书画家王炳柏的甲骨文书画展。</p><p> 说来也是缘分吧。自己在隶篆之余,对甲骨文也颇有些喜爱,近年来也买了好几本甲骨字帖、字典,暇时翻翻,偶尔也涂鸦几笔。</p><p> 去年北师大学习之余去国家博物馆碰巧有展,欣喜不已;上周六下午天博的“殷契重光”,更是印象深刻;时隔一周,竟然在天博比邻的天美又见溜溜的她了!莫非是上天之意把如此博大精美(天博,天美)的国学瑰宝一次次的呈现在老夫面前?</p><p> 真正神奇!三千多年前,先辈们以龟甲兽骨为纸,用青铜小刀作笔,用刚劲有力的双手,一笔一划,硬是书写出一叶叶优美的文字,银钩铁画,煞是遒劲!他们刻出了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金隶篆真草行,一路走来,瑰丽异常。</p><p> 多少年后,这些深深埋在殷墟之下的十五万片“龙骨”才得以重见天日(史称“重光”)。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一位位大师沥尽心血,皓首穷经,终于破译出一千多个文字。正是通过这一叶叶甲骨,一个个文字,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探到先辈们三千多年前生活中一帧帧的优美画面。</p><p> 本次主题展出作者就是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农民书画研究会院副会长王炳柏。多年来,他潜心研究甲骨文,并将其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他将笔法、刀法有机结合,把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与笔法的轻重缓急高度融合,丰富了作品的节奏层次,使作品韵味十足。他还将书法艺术与国画创作相结合,讲究书画同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p><p> 一幅幅书法精品,透过大师的笔端好像看到了青铜刀具划刻的线条,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先民们淳朴的生活场景。一帧帧绘画作品,其间灵动的儿童,憨厚的老翁,好像让我看到了杨柳青年画中那安祥和美的津沽人家的丝丝气息。</p><p> 徜徉展厅,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的是满满当当的古朴厚重,满满当当的温馨祯祥。</p><p> 而这一切都是因了那一片片灵异的“龙骨”。</p><p> 是的,你诞生在三千六百年前,你重光在一百二十年前,时至今日,你的异彩愈发耀眼。猛地耳边回响起一首熟悉的旋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绝不是美丽的传说,她是一个看的见,摸的着,足够我们几世几代去毕力探究的巨大宝库,150000片之多呢!</p><p> 祖国文化,博大精深,身处宝山,两手空空而返,岂不空余遗恨。</p><p><br></p><p> (2020/7/26于津南海天馨苑)</p><p><br></p><p><br></p><p><br></p><p><br></p> <p>古朴厚重的天津美术馆</p> <p>铜塑作品博大的胸怀</p> <p>一楼展厅捐赠展品的国外友人</p> <p>捐赠展品</p> <p>三楼展厅</p> <p>了解大师</p> <p>琳琅满目</p> <p>山高水长</p> <p>红利心向众,好事多为民(两旁联语)</p> <p>两个黄鹂鸣翠柳</p> <p>一行白鹭上青天</p> <p>通臂功夫图</p><p>呵呵,也是“五禽戏”,道法自然吧。</p> <p>淘鱼图</p><p>孩童眼中鱼🐠有趣,</p><p>今人眼中只剩“宝”!</p> <p>王襄宴请范先生图</p><p>知音何处在飘零,</p><p>你我今夜可同醉?</p> <p>无求才称安心法,</p><p>少弄真为去病方。</p> <p>遗憾啊,老夫来晚了!</p> <p>送别老夫乎?</p><p>“老朋友怎能忘记过去的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