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那年那月那些事</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style=""> 容少河</font></h1> <h1> 一九八三年。那年的夏天特别酷热、特别漫长,火辣辣的太阳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照射着大地,强烈的紫外线把地面烤得发烫,就连吹着的风也是热烘烘的,那架势就像根本不打算让秋天到来。</h1><h1> 一天中午,我在路上偶遇一位在县供销社任职的熟人,他对我说,准备好行李吧,马上有好消息了。我明白他说的好消息是指刚结束不久的湛江财校入学考试这码事,但我还是不敢相信好运会如此眷顾我。</h1><h1> 过了几天,一切都很平静。又过了几天,依然如故,只有炎热的天气仍在肆虐,让人感到心情格外烦躁。</h1><h1> 时光定格在1983年8月12日。那天早上我刚走进公司办公室,就接到县社人事股打来的电话,叫我去拿湛江财校寄来的入学录取通知书。当我亲眼看到并手捧着那张通知书时,才相信巨大的幸福降临了,顿时我觉得天气突然变得清凉了许多,阳光也柔和了,窗台上的那盘百合花绽开了笑脸,让人感到精神特别清爽。这时候我也知道,和我一样同时被湛江财校录取的还有县社的裴武,东镇供销社的梁生,以及和我同在土产公司的欧玉坤等三人。</h1><h1> 秋天,是色彩斑斓的季节,是收获果实的季节,更是一年之中最令人向往的季节。</h1> <h1><font color="#010101"> 湛江财校,全称是湛江地区财贸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59年。1983年首次从湛江地区财政、商业、粮食、供销等四大系统中招收在职干部、职工入学,脱产学习两年。我们入学这年,校区刚从湖光岩附近搬迁到麻章镇,教学楼、礼堂、图书馆、宿舍、饭堂等所有设施全部都是簇新的建筑物。</font></h1><h1> 湛江财校新址离麻章镇中心和集市不到两公里,从麻章镇去学校要经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两旁种满木麻黄树和桉树。学校依坡而建,前面空旷辽阔,远眺可以看到麻章通往赤坎的国道,以及雷州半岛特有的一望无际的丘陵旱地;后面则是一片茂密的甘蔗林。记得我们信宜籍四位同学比学校指定入学时间提前一天报到,当时每人带着一个大木箱装衣服杂物,还有铺盖等。到学校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郑屏莎老师,她在后来的两年里一直担任我们的班主任。</h1><h1> 当年,带职入读湛江财校的只有四个班,分别是财政班、商业班、粮食班和供销班。生源是原湛江地区(包括现在的湛江市、茂名市和阳江市)辖内四大系统的在职干部和职工。1983年,距改革开放仅四年时间,全国教育事业虽然在发展,但仍属百废待兴阶段,高校少之又少,莘莘学子要跻身高校门槛仍然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这批人由于受名额限制,也是经过三关才脱颖而出的。首先是单位报名的人员要进行第一次考试筛选,其次是到县供销社进行第二次考试筛选,最后才到湛江市进行正式考试。由于是在职班,同学之间的年龄相差较大,经历也不尽相同。就我们供销班来说,年龄最大的与年龄最小的相差有十年之多。从经历上分类,从普通学校高中毕业刚分配到供销系统工作两至三年的占多数,其次是曾经上山下乡当过知青,后来回城被安排在供销社的也占一部分,还有一小部分是参军从部队复员到供销系统的退伍军人。</h1> <h1> 在职班四个班中,供销班算是出身低微的,因为财政、商业、粮食系统都是全民所有制,只有供销系统是集体所有制或叫股份制,和人家一对比,总感到有点底气不足。但当年的供销系统也人才济济,我们供销班在学校里赢得的荣誉也足可以自我炫耀一番。例如全校历次珠算比赛,第一名非供销班的卢君六和赖克玲莫属;作文比赛,笔者也拿了一等奖;书法比赛,供销班的关亮和张敬扬也稳拿等一、二名;文艺汇演,本人和梁生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相声《学英语》,同时获得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h1><h1> 湛江财校在粤西乃至广东省都属知名学校,她培养出来的学生以专业技术过硬、素质全面著称。几十年来从湛江财校走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大多数人都成了财贸系统的业务骨干,有不少人还走上了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当年我们在学校时,学校就提出“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文章、练一手好字”的口号。我们学的专业是供销会计,打算盘和写数字是基本功。打算盘不但要求快、准,而且指法要优美。两年来每天清晨有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练习打算盘,这时候四十二位同学拨动四十二把算盘,噼里啪啦声此起彼伏,把整个教室震得山响,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清脆美妙,俨如 一首交响乐曲,十分悦耳动听。</h1> <h1> 会计课是我们的主科,任课的老师是邱仲华,他是湛江财校毕业留校的教师,很年轻,人长得也很帅。当时的会计课本内容比较空洞,邱老师就搜集了大量基层单位的实证资料,在课堂上一边让我们抄,一边讲解分析。两年下来,我足足抄了四大本笔记,直到现在还保存得完好无损。邱老师是我的会计专业的启蒙老师,使我这个原先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零基础的门外汉,逐渐懂得了会计原理,掌握了会计分录、复式记账、成本核算等实际操作知识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后来从事金融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h1><h1> 另一位印象较深的科任老师是语文课的吴志强。吴老师是雷州师专毕业的高材生,语文功底深厚,文学创作、诗词、书法等样样了得,当年在湛江地区就颇有名气。他讲语文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注重文章的写作。同时他还善于发现有写作才能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重点加以辅导和培养,为推动湛江财校“写一手好文章”好学风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h1> <h1> 那年那月,学校里经常播放的歌曲有《童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及台湾的一些校园歌曲,如《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感染力强,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校园里的青年学生。</h1><h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这首校园歌曲,既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悲伤与惆怅。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了的干部职工,发梦也想不到又能踏进高校的殿堂。有人说这是历史的误会,也有人说这是我们赔掉了“老本”之后找回的“零钱”。然而,“误会”也好、“零钱”也罢,我们无须去考究它,倒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倍感到这段时光的珍贵!</h1><h1>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童年时代确是令人羡慕的,当我们叹息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把握好青年时代。人不能单靠回忆生活,也不能只是等待。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无论是童年,还是青年哪怕是老年,只要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就会永葆青春,就会使生命之树常绿,就会把人生描绘得像彩虹一样美丽!</h1><h1> </h1><h1> </h1><h1> </h1> <h1> 那时周末,学校都隔三差五举办一些交谊舞晚会,一班青春少男少女穿着鲜艳的服装,怀着愉快的心情,伴着欢快的音乐,扭着轻盈的身段翩翩起舞。当时学校的条件很有限,晚会的场所设在礼堂,音响灯光等设备也比较简陋,更没有什特别的舞台设计,但大家能聚在一起乐一乐,体验一下校园特有的娱乐生活,也很心满意足了。</h1><h1> 对于我们供销班来说,集体活动也不少。比如我们经常会选择周六或周日,高举着印有供销班字样的红旗,浩浩荡荡地到周边的一些地方郊游游、野炊等。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去廉江鹤地水库游玩,当时有的同学带上手风琴和吉他等乐器,还有音响等,走累了我们就找个地方坐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歌唱、嬉戏和拍照。卢君六、裴树清、廖耀群等几位同学还在水库里暢游了一番,整天的活动欢乐、尽兴,令人流连忘返。</h1> <h1> 在没有集体活动的周六、日,我们也会找些节目把生活过得丰富多采一些。比较常见的是约上三五知己去赤坎市区逛街、购物、看电影。一次,我和裴武、梁生、欧玉坤等几个同学去红旗影剧院看歌舞表演,买票时售票员问我们要第几排,我们以为最前面的一行是第一排,于是便买了第一排,进去后才知道最后面第一行才是第一排,结果因为距离太远,看得模模糊糊,很是扫兴。后来又一次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吸取上次教训,买了第一排的票,谁知道进去后才知道第一排是最前面的一行。那次我们仰着头看了两个多小时电影,那种辛苦就别提了。</h1><h1> 当然,周六、日如果嫌市区太远不愿动身的,还有一个好节目,就是约上几人去附近的麻章镇小餐馆开开荤,叫几个小菜,喝几瓶啤酒,说几句胡话,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而我们信宜籍的几位同学,多数时候是去麻章市集买些凉瓜、杂鱼之类的食材回来,在宿舍里用煤油炉煮着吃,当年我们还不会喝酒呢。</h1><h1> 那时候,学校饭堂的饭菜油水不多,经常我们吃完晚餐后总觉得还未吃,吃两份饭也不会觉得撑。当然,我们太馋时也会加一毛钱另外多买一块肥猪肉,也算奢侈了。曾有一段时间,有一个老头在学校的操场边上开了一间小熟食店,一块钱一小碟白切鸡,五毛钱一碗鸡粥。每到晚上自修课结束后,我们从课室回宿舍的路上,经过小食店,一阵阵香喷喷的葱花味扑鼻而来,令人更觉饥肠辘辘。但我们嫌小熟食店的东西价格太贵,集体串通不去帮衬。偶然有一晚,我看到熟食店那身材有点佝偻的老头,独自守望着桌面上已盛好的一碗碗鸡粥,目光毫无神采,轻轻地挥动着一把蒲扇驱赶苍蝇,周围一个食客也没有。顿时,一种怜悯之情涌上我心头。从此之后,我们就增加了宵夜次数,好在我们是带薪来读书的学生,还勉强消费得起。</h1> <h1> 一九八五年夏季,我们完成了中等专业的全部课程,同时也结束了两年的校园生活。</h1><h1> 毕业前夕,我们班四十二位同学在校园内选景每人照了一张生活照片,由邓志强同学亲自拍摄,制成了一本精致的毕业纪念册。临别的前一天晚上,供销班的课室里灯光明亮,黑板上写着“祝君成才”四个硕大的美术字,同学们整整齐齐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最后一次聆听郑屏莎班主任和邱仲华老师、吴志强老师、还有担任英语课的魏巧珠老师的教诲和祝愿。我清楚地记得吴志强老师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们毕业后,像黑板上的四个大字一样,早日成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接下来同学们纷纷拿起毕业纪念册,请老师给自己留下宝贵的赠言。随后同学们又互相祝福,表达两年来的深厚友谊,以及依依不舍的同窗恋情,一直到深夜……。</h1><h1> 自从那年分别后,同学们随即回到了原单位投入工作。之后的一、二十年大家都在拼事业、拼家庭,各有各忙,鲜有联络。这个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转变,市场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供销社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陆陆续续离开了供销系统,有的去了政府部门,有的去了国家事业单位,有的自行创业,精彩纷呈。但无论去到哪里,在湛江财校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都为同学们的成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h1><h1> 直到二0一0年十月,即毕业二十五年后,由班长骆大惠牵头、王世京同学赞助首次在阳春举办了全班同学联谊会,接着二0一二年六月由覃宏骅同学赞助在茂名市举办了第二次联谊会,二0一五年八月由陈文同学赞助在湛江市举办了第三次联谊会,二0一七年十月由邓志强同学赞助在吴川举办了第四次联谊会。之后二0一八年十月在裴武同学的积极主导和大力支持下,又在信宜举办了较为大型的聚会,游览了粤西著名的风景区天马山万亩大草原。除了这几次集体聚会外,同学们还自发地、不定期进行许许多多次中、小型聚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邓志强同学在广州大源村的山庄,成了同学们常态化聚会的俱乐部。</h1> <h1></h1><h1> 自二0一0年以来,同学们除了聚会外,还有一个特色节目就是结伴旅游,比较大型的境外游有埃及游;俄罗斯及北欧四国(芬兰、丹麦、瑞典、挪威)游;印度、尼泊尔游;柬埔寨、越南游;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游等。国内游有内蒙古游;湖北恩施游;自驾游有广西游等等。</h1> <h1> 目前,我们班的同学都已退休,大多数退休者在家里含饴弄孙,少数身体好、精力旺盛的人仍受聘于各类单位继续发光发热。</h1><h1> 遗憾的是,近几年来,有三位同学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每逢想到这些,就令我们感到悲痛不已!</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联系电话1390281358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