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髙橋古镇 (髙橋人家陳列館)</p><p>(民国初期,高桥的周瑞庭、谢秉衡、钟惠山……等,成为营造、航运、米粮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为上海城市发展以及高桥集镇繁荣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成了高桥的大户人家,给古镇留下了50多座优秀历史建筑。陈列馆就是当年众多大户人家的缩影,它借用凌氏民宅(展出人物故事全系虚构),再现了当时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场景。馆内几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整体布局力求身临其境,从侧面展示了高桥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p> <p>髙橋人家天井 (凌氏民宅)</p> <p>髙橋人家厢房 (凌氏民宅)</p><p>(四世同堂大户人家居住与生活的地方)</p> <p>髙橋人家“三德堂”</p><p>(髙橋人家客堂,为家属议事或会见重要客人的场所。按中国传统布局,配有搁几、供桌以及十椅四几等家具。)</p> <p>髙橋人家客堂 (三德堂)</p> <p>髙橋人家灶披間</p><p>(厨房,砌有本地烧饭用的灶头,摆有吃饭的八仙桌等。)</p> <p>髙橋绒绣館 </p><p>(高桥绒绣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桥绒绣精品进入2010年世博会的殿堂,向全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绒绣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特点。高桥是中国绒绣的发祥地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绒绣之乡。)</p> <p>髙橋绒绣館暨高桥黄氏民宅</p><p>(黄氏民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公元1921年竣工,有大小房间25间,面积800平方米。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黄宅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型别致,高高的圆形山墙与徽式民宅马头墙不同。二是庭院布置严谨合理。为三进深的中式房群,有大中小天井隔开。三是建筑工艺精良,上下门窗、廊檐、栏杆均有木雕图案,门罩、门楼、屋檐处都有砖雕装饰。黄宅现作为传承保护高桥绒绣的场所。)</p> <p>髙橋绒绣館会客厅</p> <p>髙橋绒绣孙中山像 (绒绣大师精湛的技艺)</p> <p>髙橋绒绣“仰贤堂”风景画</p><p>(有些绒绣作品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绒绣大师的耐心令人佩服。)</p> <p>东方绒绣厂— 国家二级企业 (髙橋绒绣厂)</p> <p>髙橋古镇髙橋港</p> <p>髙橋古镇萬壽橋</p> <p>髙橋仰贤堂 (仰贤堂主人沈晋福,公元1931年在故里高桥港边建造了“仰贤堂”。隔河从南面看,它像一座水上别墅,内有水埠可从船拾级而上,直接进院。其主楼是一厅两厢房的三层楼房。主楼东边是二层楼的书房,地下建有密室,屋顶是观景阳台。仰贤堂是中西合璧的海派民居建筑,整体为中式庭院布局,又有西式的壁炉。)</p> <p>髙橋歷史文化陳列館</p><p>(2006年高桥镇政府在仰贤堂开办。高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众多。陈列馆共有600多件展品,95%是真品,多数来自当地民间,贴近高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浓缩了高桥上千年的历史,较全面反映了高桥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乡风民俗等各个方面。)</p> <p>髙橋古镇“仰賢堂”</p> <p>髙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内的烟具</p><p>(这里展出的烟枪、烟盒等,可以勾起历史的辛酸。鸦片战争后,官民因染烟瘾而家破人亡者不知多少。此间展品提示人们必须远离毒品。)</p> <p>髙橋仰贤堂园景 (仰贤堂现为浦东新区文化保护单位。2005年高桥镇政府曾出资百万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p> <p>仰贤堂外景 (髙橋港畔、高橋古镇最有历史的地方)</p> <p>髙橋古镇:浦东中国画画院、钱慧安紀念館、髙橋书画院</p> <p>钱慧安纪念館 —“海派源流”、程十髮题额</p><p>(钱慧安:1833—1911年,出生在髙橋花园浜村,是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有“钱派”之称,其作品《听鹂图》、《柳塘牧牛图》为故宫博物院收藏。当代程十发先生称他是“海派艺术宗师”及“海派源流”。)</p> <p>钱慧安纪念館“雙管樓”</p><p>(钱慧安与储氏织华结缡,储氏也善丹青,大家都将他的这段翰墨姻缘传为美谈,称羡不已。夫妇双双砚畔作画,双管齐下,其乐融融。钱慧安在此时额其画斋曰“雙管樓”。)</p> <p>髙橋書畵院</p><p>(国画、书法作品很多,充满了艺术气息,值得细细揣摩一番。)</p> <p>髙橋绒绣画兴趣班</p> <p>髙橋新城 (荷兰风情小镇)</p> <p>荷兰小镇风情街</p> <p>荷兰小镇公交巴士站候车亭</p> <p>荷兰小镇大風车</p> <p>髙橋第一食品商店 (“王泰和”髙橋松饼:皮薄层多、色白微黄、松软香酥、人口即化,有百果、豆沙、枣泥三种传统口味。)</p> <p>髙橋古镇特産 — 高桥松饼</p><p>(高桥松饼源自当地民间塌饼,是土生土长的本帮特色食品。清光绪年间,高桥镇就有“周正记”、“王泰和”……等多达18家松饼店铺。公元1942年,上海永嘉路开设高桥食品厂,高桥松饼由此走出高桥,扬名上海市区。公元1952年后,高桥松饼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全国食品优质产品”、“沪郊百宝”之一、并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髙橋長興菜館 </p><p>(上海本帮菜的发源地,公元1903年由高桥人周悦卿创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字号菜馆。菜馆的名字“长兴”二字源于一副对联,“长铗归来乎有鲈鱼脍莼羹高歌开盛宴,大江东去也趁尧天舜日把酒话中兴”,首尾两字便是店名了。)</p> <p>髙橋西街饭店 (髙橋老饭店)</p> <p>髙橋古镇东义王路金氏宅 (髙橋保留老建筑)</p> <p>上海市育民中学 (髙橋重点學校)</p> <p>中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外髙橋保税区)</p> <p>【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新场</p><p>(新场,古称“石笋里”,宋代迁盐场至此后得名“新场”,即“新的盐场”。新场,明清时期两朝称盛,“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炫繁华”,其繁华程度一度超过上海城厢。虽经历沧海桑田,古镇仍保存完好,被国家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 <p>新场古镇 — 鹽署</p><p>(新场原为下沙盐场的南場, 是用海水晒盐的場所,后来因海滩延伸,盐場逐渐成了盐民居住的地方。新场成镇之時,正值下沙盐場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胜过浙西诸盐場。)</p> <p>新场古镇“三世二品”牌坊</p><p>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系新場籍官員時任明廷太常寺卿朱國盛,爲紀念其祖、父、本人三代均被明廷任命爲二品官員而建造,故坊曰:“三世二品”,牌楼额题“九列名卿”,并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美名。公元1974年该牌坊被拆除。现“三世二品”牌坊爲公元2006年于原址重建。)</p> <p>新场古镇第一樓茶園</p><p>(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初建为平房,清宣统年间改建成三层,三十年代初开设书場。“第一樓茶園”取意在新场楼层第一高,且为第一热闹处,2002年该建筑被列为南汇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新场古镇第一樓茶園、洪福橋</p><p>(新场古镇因影片《色戒》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p> <p>新场古镇新场大街上的雕塑</p> <p>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 (原古镇信隆典当行)</p><p>(新场古称“石笋滩”、“石笋里”,位于浦东南汇西南隅,镇区面积0.69平方公里,人口1.5万。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浸润了这块古老的土地。古盐場在这里发展,至明代有“浦东十八镇,新场第一镇”之说,民间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现了新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进程,为我们了解过去,认识当前,探索未来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是爱新场、爱家乡的生动教育。)</p> <p>新场古镇胡记特产铺</p><p>(特色小吃:荠菜草头肉汤圆、荠菜草头肉馄饨、荠菜草头肉塌饼,香菇香干马兰头塌饼等。专卖古镇其他特色系列产品。)</p> <p>新场古镇蒋三臭豆腐铺 (古镇都时兴的小吃)</p> <p>新场古镇老飯店 (农家特色、本帮风味)</p> <p>新场古镇西仓桥,小桥流水、江南水乡。</p> <p>新场古镇洪桥港石驳岸的马鞍型水橋 (河埠)</p> <p>新场古镇“石笋里”牌坊 (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故新场古镇史称“石笋滩”“石笋里”。)</p> <p>新场古镇“崇賢脩德”堂</p><p>(崇修堂,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前后四进,面阔3间。三、四进内宅,皆二层楼,有腰檐。崇修堂以清末民国初的新场老宅院格局,结合老上海风情展示,呈现民国时期上海风貌。)</p> <p>新场古镇“崇脩堂”</p> <p>新场古镇石笋里包家橋</p><p>(包家桥原名“受恩桥”。由明朝出生在新场的御医沈文正筹建,皇上念及沈文正在任御医时高明的医术,在通桥之日,下圣旨赏赐银两,沈文正及乡邻纷纷跪地谢恩,异口同声称此桥为“受恩桥”。)</p> <p>新场古镇下塘街 (生活休闲街区)</p> <p>下塘街“爱您一生一世”愛情主题休閑吧</p> <p>新场古镇洪福橋</p><p>(洪福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取意为“洪福齐天”乃大福气、好福气寓意。相传当年洪福橋下的洪桥港有神龙出没,庇佑新场。故在桥中央摆放方正风水石一块,以敬神灵,推算距今此风水石近500年历史。)</p> <p>新场古镇東倉橋</p> <p>新场古镇新廊橋</p> <p>新场古镇千秋橋</p><p>(千秋桥原名仗义桥,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间,新场商人钱建章集资而建,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重建。此桥公元2005年重修,为南汇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桥身长28米,宽3.9米,高5.40米,单孔花岗岩石拱桥,跨径7.70米,东西各有22级台阶。南北桥孔二侧间壁上分别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和“济人即济己,种福即种德”两幅楷书联条。)</p> <p>新场古镇东横港的捕鱼达人</p> <p>新场古镇历史建筑奚家东厅 (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568平方米,洪东街116号门面二层楼,檐口高6.8米,三进中西合璧建筑。)</p> <p>新场古镇洪东街雕塑小品</p> <p>新场古镇南山牌坊</p> <p>新场古镇南山古寺 (始建于元大德年间,至今有700多年历史。)</p> <p>新场古镇的夜晚</p> <p>【三】三林塘老街</p><p>(三林发祥于北宋末年,鼎盛于明清,由于开垦者姓林,故名三林,后人将三林的母亲河三林蒲称为三林塘。北宋末年,福建人林乐耕携二子居西林、中林、东林,开垦并建三林庄,创启三林塘文明之先河。三林古镇依水而建,有逶迤三里的老街,质朴优美的石桥,白墙黛瓦、深宅大院、湫然古井,演绎着三林的历史变迁和昔日的繁华古韵。三林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林“三宝”、“三绝”、“三特”是三林古镇的文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 <p>三林塘三林民俗馆</p><p>(三林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民俗馆里记载了三林塘的历史、发展、乡俗、民风。)</p> <p>三林本帮菜 (本帮菜最早源于当地的农家菜,其原料就地取材。上海开埠后,各种菜系在上海争奇斗艳,上海本帮菜厨师集各菜系之所长,充分发挥本帮菜红烧、生煸、煨、炸、糟等烹饪技术和擅长的刀工,并逐步形成了浓油赤酱、咸淡适中、原汁原味、醇厚鲜美的特色。)</p> <p>三林塘“三月半”圣堂庙会行街 (面塑場景)</p><p>(2006年起三林镇文化部门深入挖掘这一地方民俗文化,“三月半”圣堂庙会被列入浦东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三林镇恢复举办“三月半”圣堂庙会。“三月半”圣堂庙会以道教仪仗出巡、民间行街表演为特色,彰显了“百年圣堂庙会,千年古镇魅力”民族文化影响力,成为浦东乃至上海民俗文化的品牌。)</p> <p>三林塘老街糖坊橋</p><p>(糖坊橋原名萬壽橋,南宋淳熙年间僧文逸建。明洪武年间毗邻西林忏院,建有东城隍庙,桥遂称东庙桥。由于桥南面曾有饴糖作坊,毗邻东庙桥,乡人逐渐称东庙桥为糖坊桥。)</p> <p>三林塘老街永安橋 (民国八年重建之石板橋)</p> <p>三林塘文昌閣</p><p>(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p> <p>三林塘古戏台 (照胆台)</p> <p>中国上海浦东三林龍狮队 (中国舞龍狮之乡)</p> <p>三林塘三林書畵院</p> <p>三林塘三林本帮館 (三林本帮菜的传承人—李明福,“上海本帮菜泰斗”李伯荣的长子,从小学得一手本帮菜厨艺,长期在三林地区从事本帮菜挖掘和发展。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林本帮馆招牌菜:本帮扣鸡、扣三絲、小葱肉皮、红烧扁鱼、咸肉扣水笋、扣蛋卷、蒸三鲜、本帮走油肉,俗称三林塘本帮菜“老八样”。)</p> <p>三林塘老街 (三林本帮馆.品三林本帮菜)</p> <p>三林塘三林名人廊 (三林始建祖 — 林樂耕)</p> <p>三林塘老码头(蒲扇藝術)風帆小船</p> <p>【四】川沙古镇南市老街</p> <p>川沙古镇南市老街的“内史苐”</p><p>(咸丰九年沈树镛考中举人,后又任清廷内阁中书,为纪载这段值得荣耀的历史,以示沈家后人继承祖业,他把居住的川沙宅第取名为“内史苐”。内史第是浦东川沙地区典型的一幢一排三进深的院落,有六、七十个房间,加之沈家在川沙城里又是大户人家,所以当地人通称其为沈家大院。)</p> <p>“内史苐”— 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p><p>(宋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之深之大,鲜有望其项背者。这个家族与川沙有难解之缘。1890年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回川沙传教,借住“内史苐”沿街三间房,其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在此诞生,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虹口,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p> <p>参观川沙古镇“内史苐 ”</p> <p>“内史苐”内的黄炎培故居</p><p>(黄炎培:1878—1965年,杰出的民族主义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教育家、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黄炎培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p> <p>参观黄炎培故居</p><p>(黄炎培的出生地,并在此生活了20年。)</p> <p>黄炎培故居“立本堂”</p><p>(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p> <p>開羣女學 (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以黄炎培堂嫂陆开群的名字命名“开群女学”,这是浦东大地上第一所女校。)</p> <p>黄炎培的侄子黄自曾经用过的钢琴</p><p>(黄自:1904年生于川沙,中国近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家贺绿汀曾经的导师。)</p> <p>从川沙走出来的伟大女性 — 宋庆龄</p> <p>“内史苐”是宋庆龄出生与生活过的地方</p><p>(宋庆龄: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在“内史苐”从小养成了俭朴、勤劳、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她曾在这里与小伙伴一起分过寸金糖,也在这里不慎从独轮车摔下而在眉宇间留下疤痕……。)</p> <p>宋庆龄(幼時)与母親倪桂珍的合影</p> <p>漢石經室 (沈树镛书斋。沈树镛:1832—1873年,川沙人,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因获宋拓本《熹平石经》和《熹平石刻》残字,欣喜之余,便在内宅楼上辟一室,名曰“漢石經室”。沈树镛精通鉴别,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他所收藏的《石经》残字乃更是世间稀见珍宝,弥足珍贵。)</p> <p>川沙古镇南市街</p> <p>川沙古镇南市街“彪炳千秋”牌坊</p><p>(始建于明嘉靖末年,公元2013年重建。)</p> <p>川沙南市街稻香食品商店 (1956年開業)</p> <p>川沙南市街春花水果商店 (传统的老店招)</p> <p>川沙古镇中市街王文魁住宅</p><p>(王文魁:1916—1994年,川沙鎮人,川沙镇著名商界人士。民國35年經營乾森盛南貨店,1949年后曾任川沙縣工商聯主任委員,川沙縣商業局长等職,是川沙縣歷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副主任,縣政協委員,政協之友理事。)</p> <p>川沙古縣城砖雕大照壁</p><p>(川沙,从古代戍卒屯垦的海疆,到今天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的滨海大镇,这座有着上千年地方文化积淀的老城,无愧于“浦东文化之根”的美誉。)</p> <p>聆听古镇故事、品味古镇魅力、欣赏民间珍宝、亲近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