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片 文字:永根 先玲</p> <p>公元2020年7月17日,南京长江水位达10.26m,一举突破南京有系统水文记录逾百年以耒的最高水位10.22m(1954年);此后又连续突破,至7月21日达到10.39m,尔后开始缓慢下降。</p> <p>南京系统水文纪录始于1912年。当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月,他所领导的新政辖南京海关在中山码头不远处的下关一线,设立<南京潮水位站>,使得南京下关水位首次得以系统存留,至今已逾百年。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百年洪峰又創新高时,我们想去探望这个曾留下巨大历史功绩的百年老店,看看它长啥模样,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p><p>.</p> <p>7月22日,即长江水位创下10.39m新纪录的次日上午,我们出发探访长江下关一线。先行检索了<南京潮水位站>的大致方位,是秦淮河入长江口(三汊河)与中山码头之间,此处不通公交,我们循老路线,先由最近的公交站到三汊河大桥,走左岸河堤经双孔护镜门水闸,到红帆广场作为江边出发点。</p><p><br></p> <p>长江从西南部的安徽马鞍山市流入南京,在市区西部以西南-东北走向一路北进,在燕子矶,栖霞山一带改为向东流入镇江。</p><p>长江南京下关段指南起定淮门大街,经中山码头,狮子山脚,南京长江大桥,北至幕府山五马渡南之间9.3Km的一段,这段江岸平直,水流平稳,是国内最大内河良港,也具备建水文站条件。</p><p>图为三汊河口红云桥南岔长江边出发点。</p> <p>江口南岸长江侧,水警与渔政码头相连,一艘巡逻艇正在停泊。</p> <p>又有一艘水警的小艇沿江游弋,他们是水上的安全卫士。 艇右侧背景是江中小島-潜卅,左侧远处是长江左岸。</p> <p>红云桥的北面桥岔,分开为内,外两叉。外叉通向长江大堤流水侧步行道,另一叉通向希尔顿酒店。</p> <p>前行几步,見外叉的前方已浸没于水中。</p> <p>沿内叉行,前方连接淮滨路,可抵希尔顿酒店和世茂滨江新城。</p> <p>在淮滨路上回望红云桥北岔。这里是一个配送鲜花的苗圃,估计是为希尔顿酒店服务的。</p> <p>红云桥北岔的这段亲水步道,的确亲水了,而且是个长长的吻。</p> <p>海事码头的几艘趸船形成连营,它们可以共用一座栈桥和陆地连接。</p> <p>正遇上班的海事人员,他们脚蹬高帮雨靴,手提物品及换用鞋从栈桥登上江中趸船。栈桥一部分已入水,其上用脚手架搭的新桥也有部分被淹,高一脚低一脚,举步危艰。</p> <p>此处是作为南京的外滩来开发的长江下关江岸,亲水侧建有步道,固岸绿树,还有绿篱植物等,现在只有高大的树木还露出水面,低矮的一些在水中时隐时现。一路过耒,一种水禽引起了我们注意。</p><p>在远处连续的几隻航标上每只都有牠们身影,这就是夜鹭。</p> <p>今天是7月22日,当天水位将在前方潮水位站揭晓,但这盏路灯几乎要蜻蜓点水了。一隻夜鷺占领此处,当作牠理想的狩猎阵地。</p> <p>夜鹭,中型涉水禽,是我国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中的一种。这<三有>不是和315用户权益日中的<三无>对应,而是指“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该名录经多轮专家讨论,于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第七号令发布,目录涵盖5纲,46目,1591种野生动物,夜鷺是鳥纲中的第27位。</p> <p>三有动物定义出自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二条第二款,条例将野生动物区分为“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及 一般野生动物。后者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他动物。前者的范围较小,被后者所包含。</p><p>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当侵害其中<三有>保护动物,将视情节轻重施以包括从口头警告,罰款到行政拘留的处罰,若存留活物将予以放生。</p> <p>该水禽在英文中叫<Nycticorax>或<Black-crowned heron>,后者意为黑冠夜鹭。其体长40~60㎝,具翼长尾短,嘴直而尖等鹭科的特点。头顶和背部为黑绿色,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2~3枚长带状饰羽,极醒目。</p> <p>夜鹭生活于低山/平原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具夜出性,喜结群,以鱼,蛙,虾,水生昆虫为食,在世界上主要分佈于欧亚非大陆。</p><p><br></p> <p>今天的河口夜鹭特别多,猜想和流量高峰相关,因洪水冲毁了许多塘坝和水田,将其中较多人工养殖鱼虾释放出耒了。</p> <p>又飞来一隻。</p> <p>这一隻全身花色如同麻鴨,但仍然具有夜鹭的身材 ,经查是夜鹭的非成年体。(青少年)</p> <p>网上搜索的夜鹭幼/成鸟,飞行/静立姿态图,两者毛色区别明显,但从多数禽类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这种差別,故並非孤立现象。</p> <p>成年的夜鹭</p> <p>亲水步道上来客了,现暂时将牠称为1号。</p> <p>1#面对海事码头开始蹲守</p> <p>牠忽然间射入水中,快到来不及拍摄,旋即返回原位时,1#似乎己有收获。</p> <p>拉近目标,一条江鲶状的猎物己被1#擒获。</p> <p>猎物开始扭动挣扎</p> <p>1#有力的长啄如一把尖嘴钳毫不动摇,坚持了不下2~3分钟</p> <p>猎物被精准地钳住了颈部要害部位,终于软垂下耒,没有力量再行挣扎。</p> <p>正当猜想1#将逐段吞下猎物(当然谈不上品味)时,一个令人惊奇的快速动作出乎意外,其迅速一口吞下猎物,同样来不及拍摄。</p><p>吞下猎物的1#,似乎蹲了下耒,要调整一下肚中的内容。</p> <p>完毕又挺直上身,看耒这次战斗己结束,开始新的一轮。</p> <p>我看清了,1#有2根饰羽</p> <p>向下游继续前行约200m,在露于水面的一撮红叶石楠上,見到了另一隻夜鹭,称牠为2#吧!</p> <p>我提高了警惕,想看清牠的动作。</p> <p>但要跟上夜鹭的步伐,还是困难,牠己转身扎入水中。</p> <p>及抬头时,口中已擒得猎物,令人惊奇的是猎物与1#所获大约相同,钳住了颈部要害也几乎相同,只是猎物体态稍小,挣扎力量也较弱。</p> <p>但猎物的扭动,挣扎是必定的。</p> <p>但与夜鹭这个高手过招,只须几分钟后,猎物便软垂下来。</p> <p>又是一口吞下,迅雷不及掩耳间,入肚了。</p> <p>当夜鹭调整好肚中的内容挺直身体后,一切便恢复如初,新的蹲守又开始了。</p> <p>我注意到,2#有三根美丽的饰羽。</p> <p>在2#的身旁致少还有另外两只夜鹭,一老一少,但我们要继续前行了。看来洪水中的江口食物非常丰富,是观察夜鹭习性的绝佳之地!</p> <p>继续北行,在离红云桥北约600m,幸福兰海影城北30m,终于相遇未曾谋面过的<南京潮水位站>,其两扇門高设于堤面之上,以多级台阶与江边路相连 ,一堵红砖墙垂直于江堤,将潮水位站分割为南北两侧,且从两侧都能看見<南京潮水位站>六个镀金大字。因大门紧闭,我们从上下游两侧去观察这个站。</p> <p>从上游(来时方向)看站房,贴着红墙南面有一方形房屋,约3~4m边长。有部分墙面为玻璃制成,屋下方是水泥吊脚楼以给涨水留出空间。堤面上見到的两扇门就是它的大门。</p><p>在堤外亲水侧,有一道沿堤向南倾斜的钢管护栏坡道通向亲水低处 ,现在己多半淹没于水。</p> <p>请注意此图,左前方离堤约二十五米处,有一座兰色的屏状物立于树旁,它是本潮水位无人测量站设施的一部分。</p> <p>潮水位站与江边路</p> <p>站在江边路,看潮水位站</p> <p>换个角度从北面看站房,贴着红砖墙也有一间方形的房屋,面积略大,楼底仍然是吊脚构造,房顶建有围栏可当观察台。从江边路的人行道上,有一长段台阶可登临到堤面的高度。登上堤面,游人与站内只有一道铁栅栏門彼此隔开了,游人能看到站房但不能隨意进入。</p> <p>再向北走几十米,这一段沿堤绿篱大约是为潮水站而设,增加了不少生气。</p> <p>站在栅栏门外,見江水离堤面尚余1米左右,但清楚不过,江水要高过路面,这便是南京及周边地区关係到千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长江防线,它看起来比三汊河的堤防更高也更厚实一些(一篇南京水文研究材料介绍,长江堤面高度是按长江百年水位加1m高度来确定的,如果不错,南京下关堤面高度应当在11.22m左右或再略高一点,因为在燕子矶三台洞壁上,考古发现的近万年耒的第四条水跡线L4的高度比1954年的更高。供参考)</p> <p>从堤顶栅栏门向站内平望,在八,九米外,也许是该站最重要的设施就立于眼前。一个灰砖砌就四面坡顶的吊脚楼,不过三米見方,门侧挂着一塊标牌,红字书写的:<南京潮水位站>。</p><p>早就听说,潮水位站己经实现自动化了,可自动测量,自动记录,自动播报,自动显示。目睹后才相信:原耒大名顶顶的百年老店就这么简陋,简陋到几乎不含通常的人居,只有简单的机房和观察场地,但它肩负的任务却重若千钧。</p> <p>透过几无遮拦机房的窗户,隐约見站内有显示屏与机柜设备。也许为便于观察,站内屈指可数的三间小屋也多数是玻璃墙面,内外透明的。</p><p>但应知道,自动测量站并不对等无人值守站,我想在预警期内,值班人员应该是有的,门口的車辆也许就是证明。因为这个岗位实在重要 ,它容不得任何错报,漏报和虚警,因此需要值守者的守护!</p> <p>现在,回到潮水位站的显示设备上耒。从水文站无论北侧还是南侧的江堤顶上(有一段堤厚达到约1米)看,在江中离岸约二,三十米处有一兰色水文显示牌,它已贴近水面,由LED点阵组成,上显<长江南京潮水位站当前水位10.30m,超警戒水位1.60m,昨日高潮水位10.38m,根据水文部门预测,长江南京段水位将维持高位></p> <p>从下游方向看,显示屏受到树木部分遮掩。屏顶的两隻夜鹭一飞一立,似乎也很忙碌。</p> <p>从上游方向看,用长焦拉近,潮位牌上字跡将无遮无拦,十分清晰。从双向观察角度判断,此LED屏应有三根立柱,其上至少有两面屏呈角度排列,使陆上从上,下游都能舒适地观察到数据,(也可能有第三个面朝向江心,无法证实)。这也是自动观测站的人性化考虑吧!</p> <p>当对潮水位站不再陌生,我们再次回到它的门口。注意到門口红砖墙上嵌有一塊黑色石碑,上面用金色大字刻录了一段文字,题目是<南京潮水位站碑记>,它概括地介绍了水位站的前世今生。</p> <p>文字如图。</p><p>内容十分祥尽。其中有两点应以关注:</p><p>其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正是日冠淞沪战役得手,上海沦陷,开始兵分三路进犯南京的时候,潮水位站开始了近十年的停用;接着三十万人的屠城,下关一线退无可退,浮尸漂泊,江水染红,南京市二十处死难同胞丛葬地中下关就占五处,日冦罪行韾竹难书!</p><p>其二,潮水位站几经隶属关係变迁,现有自动观测设施为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老站址上于2000年经改造扩建完成,己是一座现代化,数字化的测量站。</p><p><br></p> <p>离开潮水位站继续北行,遇到了下关江堤2号闸口,这种闸口开在堤上,平时开放用作水上码头道口,洪水耒时两面用活动木板作闸,中间以泥土袋填塞阻档江水,显然,这种闸口的渗漏难以避免。</p> <p>下关1#闸口,江水渗漏成流水状。</p> <p>在江边路上另起围堰封堵江水。</p> <p>下关街道的水情应急值班点,设在江边路的简易活动房里。</p> <p>房内设备简陋,多件值班服悬挂于墙,見红色的一种,背上印有 “无奋斗不青春”,是一个激励青年人奋发有为的响亮口号。</p> <p>江边路上,装満砂石包的多辆重卡,应急待命。重卡有的呈对头停靠,便于无论哪个方向出现灾情,都有車能迅速启动。</p> <p>到达中山码头。一座宏大的棕红色建筑,具有简化的欧式风格和钟楼。其前身是晚清1910年津浦线开通后,开行于浦口-下关之间的轮渡—关浦线码头。民国时期称首都码头。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移灵南京,所经道路上重新规划,动工建设新码头,打通浥江门,改造中山路,沿线大规模栽种法桐,建造中山陵,並于翌年完成。移灵之后,码头也获新命名-中山码头。</p> <p>随着1968年9月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先行开通及此后多条桥,隧,地铁的陆续投入使用,中山码头轮渡上的重要性日渐式微,但还是有长江游船等新兴业务增加。透过此处的铁栅栏门,可見到洪水中码头内部已设防水围档和值守点。</p> <p>码头因涨水停业,中山码头从江面上看去的模样不得而知,这几幅图片取自网络,摄于2018年。</p> <p>长江游览的票务点,但当天的江游项目与轮渡因洪水而停止发售。</p> <p>码头广场开阔畅亮,这里仍旧是多条公交車的始发站。</p> <p>我遇到了一对老夫妻,相扶着从住家新街口耒到下关这里看水,他说年轻时就在下关工作,对这里有感情……。他告诉我这两座吊車属于原首都发电厂煤炭码头,有专用传送带将煤炭送往电厂燃料倉库。现在煤码头设施周边已辟为民国首都电厂遗址公园,今日因洪水不对外开放。</p> <p>原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内景</p> <p>公园示名牌</p> <p>一条架空道路出现于画面,这是从中山码头向北延伸到到建宁路口这一整段江堤上建起的高架人行步道,步道高于江堤约4m余,宽阔平坦,即使在洪水中,步道仍然高居堤上。是市民看江,看景,观日落的好去处。</p> <p>架空步道上看江边路</p> <p>架空步道看长江之一:在枯水季节,江堤亲水侧还有一条步道,现己被俺没。</p> <p>此处江面宽阔,视线极佳,是看江及江边日落的好去处。图中绿卅是潛洲小島的尾部。</p> <p>架空步道看长江之二:原首都电厂煤炭码头一角,江中小島潛卅与长江对岸。</p> <p>架空步道看长江之三:江中来往行船络绎不绝,十分忙碌。</p> <p>架空步道看长江之四:江边的夜鹭,关注水情的不仅是人。</p> <p>沿江北进,到达建宁路-江边路口,已到中午时分。下关江岸还包括狮子山,南京长江大桥及幕府山。因走遍下关全线耒不及,我们选择了登狮子山阅江楼,以高度换长度,登高远望下关全景。</p> <p>登阅江楼要走仪凤门</p> <p>仪凤门内,紧贴城楼,阅江楼南门在此。</p> <p>南门有登山阶梯道,腿脚弱者可从右侧栅栏门入,行约200m,乘登山电梯。</p> <p>乘登山电梯者要按路牌指示绕过此游客中心,在后方登梯</p> <p>通向登山电梯有长廊,长廊两侧挂満了中国各地名楼图片。</p><p>南京阅江楼与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鶴楼,湖南岳阳楼齐名,称江南四大名楼;但其他三楼均有楼有记,相得益彰,名噪天下,如:阎佰理<黄鶴楼记>,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而独独南京阅江楼有记无楼,不仅朱元璋亲自多次写记,还令王公大臣各自写记而选中大学士宋濂之记。此楼于洪武七年行开基典礼,但之后便停顿,再未开工,何故也?</p><p><br></p> <p>原耒,狮子山本名卢龙山,公元1360年,当义军陈友谅率四十万众,伐朱元璋于应天府时,朱只领有八万众,危在旦夕。情急中采纳谋士建议,派与陈有旧交的大臣康茂才诈降,诱敌深入,得呈,五路伏兵于卢龙山下一举大败陈友谅,除去心腹之患,为大明王朝8年后开基行奠基礼。建阅江楼之意遂起于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龙湾战役大捷!</p> <p>洪武七年(1374)春,阅江楼开基兴建,但旋即而停,一停就几百年,流传几种说法,有朱欲迁都家乡凤阳(濠卅)说,有开国不久,财务困难说,各有道理,但均不足取。明从洪武二年起即北筑长城,南建京城墙,备战备荒,大行基建,唯独停建阅江楼的证据不足。后来查朱元璋<又阅江楼记>中有“即日惶惧乃罢其工” 之说,怕什么呢?专家们翻阅明史,有记载:洪武七年二月十四到十八日,太阳出现大面积黑气(黑子)。古人将太阳与君王並列,並预示吉兇,朱认为是建楼之举触犯神灵,最后下令停建该楼,故而有记无楼之状延数百年。看耒此说较为贴切。</p> <p>时过境迁,600多年后的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楼,于2001年9月落成。此楼由南邮的老邻居-东大建筑学院的杜顺宝教授主持设计,定下几条原则:皇家风范,宋元风格,兼具明朝建筑特色。其一改楼阁四方截面,留有L型高低望台,依明城明陵之不拘一格依山势而为,亭台楼廊兼备,其重檐转角和层层迭迭斗拱烘托出豪华气势,尽显皇家风采。</p> <p>乘电梯达山顶,出电梯后即面向<阅江楼记>碑亭指南。</p> <p>右侧为孙中山阅江亭。</p> <p>碑亭侧面</p> <p>巨型汉白玉碑刻-朱元璋亲撰<阅江楼记>,背面刻有文学家,大学士宋濂所撰<阅江楼记>。</p> <p>愿读朱元璋<阅江楼记>者,可留此存照!</p> <p>顺着画廊前行,明史中的重要事件届有代表性画作表达。画的形式为石板阴刻黑底描白。此处所列的两幅画一者介绍静海寺天妃宫盛景,另一为朱元璋采用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建设南京四重城墙,成就了帝业之往事。后耒毛泽东主席将其吸收发展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治国方畧,留下一段史话。</p> <p>出画廊,还要登一段阶梯才能到达阅江楼基础所在的海拔78.4m山顶。</p> <p>阅江楼是一高一低L型两楼相配而成,此为配楼入口</p> <p>主楼与配楼</p> <p>重檐与斗拱,显露皇家气派。</p> <p>内飾精美,借语康熙皇帝为朱元璋建功德碑上的题词:<治隆唐宋>,予以高度评价。</p> <p>明代16帝画像</p> <p>明四层暗七层的构造,留有巨高的顶盖与墙璧,均以精美璧画,书法,纹饰装点,金璧辉煌。。</p> <p>木格花窗,宫灯与顶饰,配以罕见的室内斗拱,精美大气!</p><p>(注意:阅江楼主体高度52m,外观4层,内部7层,登顶需要些体力,但设有楼内电梯,老年人向值守者出示身份证后可免费乘用。前述登山电梯亦然)</p> <p>登斯楼也,东望:登山电梯来处,孙中山先生观江亭,<阅江楼记>碑刻亭及明史壁画廊匐于脚下。</p> <p>东南望去,仪凤门延绵脚下。再往南是绣球公园,此公园内有一小山原为江边无名崖石,因臥于獅子山脚被朱元璋改名为绣球山而得今名。</p> <p>东南远望,鼓楼旁的南京地标-紫峰大厦(以及钟山,为简略去),历历在目。</p> <p>南望,自远至近分別为高教公寓月光及阳光广场,古林公园南京广播电视塔,小桃园及护城河,挹江门露出了城楼顶,十二中与绣球公园一一呈现。</p> <p>北望,远景:长江与幕府山,南京长江大桥;近景:狮子山脚与卢龙湖。(注,狮子山原名卢龙山,此处龙湾战役大捷后,朱元璋即兴改为现名,但山下卢龙湖名未改)</p> <p>长焦,拉近幕府山远景及大桥引桥。</p> <p>长焦看南京长江大桥右岸桥头堡</p> <p>西望长江-江流北去!</p> <p>西望远处,长江;近处,狮子山脚卢龙湖一角;</p> <p>西望,江中行船</p> <p>船行江中,行左行右与陆上不同。将主流或中间让于下行船只,将缓流或侧航道让于上行船只,这是节能与省力之需。但在平静或潮水区域,仍保持沿行船方向的右侧航道行驶,如南京段。</p> <p>东南望,明城墙Ω型弯及明成祖朱棣为褒獎郑和航海功德而建的静海寺静卧山下,寺名取之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讽刺意味的是一八四二年,英军侵犯南京,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便是在静海寺内四次议约,经道光皇帝8月22日“恩准”,于8月29日,在下关江面停泊的英舰GornwalIis(皋华丽)上签订的,从此后至1949, 一百多年间,中国共签署了1050多项不平等条约,开辟了丧权辱国之先河!</p><p><br></p> <p>静海寺远景</p> <p>静海寺东面相邻天妃宫(見图最下方之一部,门前即建宁路刚出仪凤门后的一段)。</p><p>天妃即妈祖,因康熙1680年赐封妈祖为<天妃圣母>而得名。妈祖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是东南沿海中心信仰的海神。原是由人至神演化而耒。妈祖原名林黙,福建莆田人氏,为救助海难者而亡。</p><p>此处天妃宫亦为祭祀妈祖,护祐郑和航海平安而建,在明代时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妈祖廟,至今占有重要地位。</p> <p>阅江楼者,固然为南京观长江北去之勝地,但若察江水之涨落,似不如亲历江堤那么真切。大势与细微本乃万物之总成,各领千秋罢!</p> <p>百年不遇的洪水正经过南京,南京城正常地运转。面对江河堤埧内高悬的江水,有一批人坚守岗位,在警惕地注视与准备,多数人仍然平和地生活。他们中多数是知道南京处于百年最大的洪峰之中的,但没有人惊慌,更没有人恐惧,这也许就是南京人十足的自信!</p> <p>祝全国及南京市抗洪,战疫胜利!</p><p><br></p><p>谢谢您的阅读!</p><p><br></p><p>再見!</p> <p>文中图片除已说明的以外均摄于7月22日,南京下关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