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拜谒

秩序归来

<p>这一生中常有很多的不期而遇,有与人的,有与地方或名胜的,当然也不乏常与故去的名人撞个满怀的。前几日,应邀到了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郏县一游,不想却与杭州市“老市长”苏轼迎面相遇。原来这郏县尽然是苏轼父子三人的归葬之地,作为子民,那份欣喜自是格外的意外。于是择日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前去做了千年拜谒。</p> <p>对于苏轼大家自是再熟悉不过的,而作为杭州人除了熟悉之外恐怕还有着一份特殊的,刻骨铭心的情感,苏轼是杭州和杭州人生命中最值得自豪和最华彩的一位名人,这是杭州不能与人分享的荣耀,因为苏轼把魂留在了杭州。因此,我们看待苏轼的视角和情感自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前带来拜谒的心情除了崇敬,恐怕都会附加一份感性的情愫,有份对待亲人一样的缅怀在里面。</p> 三苏坟 <p>三苏墓,左边的为苏洵的衣冠冢,中间的是苏辙的墓,右边的是苏轼的墓</p> <p>当徜徉在三苏园中,我的心被一块镌刻着苏轼为自己画像题诗的石刻感动了。“<u>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一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实苏轼的一生还有另外三个比较重要的三州</u>,那便是他风流倜傥过的杭州,太湖边的湖州和终老晚年的常州。常州自是不会出现在写诗的年代,但是杭州何以未见。其实大家都是明白的,他这首诗其实还是对自己不公的遭遇和苦难在抒发感叹和无奈,这是他一生中经历最苦难的三州。</p> <p>自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的一生便开始了千里万里的苦雨凄风的旅程。而这三州正是他受尽磨难的见证。都说苏轼是豁达的,是可以自我解嘲和解脱的,他的伟大也正是来自这些磨难。但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都说明他在终老之时还是对自己的平生功业,发出了怨愤的呐喊。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苏轼用<b>苦雨</b>来描述这种心境的两首诗词,我们可以看见在不同的境遇中他的心境是非常悲苦的,他心里的雨是<b>苦雨</b>。其中第一首是就放逐黄州时写的<b>《寒食帖》,</b>这首词有手迹,也被称为第三行书,排在号称第二行书,颜真卿的《<b>祭侄文稿》</b>之后</p><p><br></p><p><u>。“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u><b><u>苦雨</u></b><u>,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血。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u>另一首是流放儋州时写的<u>“参横斗转欲三更,</u><b><u>苦雨</u></b><u>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坐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u></p> <p>伫立在苏轼的墓前,除了唱和他的大江东去,唱和他的把酒问青天。看着那有些残破的青冢,一丝感伤萦绕心头。不由得想起了他写给亡妻的那首千古第一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夜记梦》并想借此寄怀苏轼。</p><p><br></p><p>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何处话凄凉</p><p>......</p>